第四十五期.docx
- 文档编号:11300173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37.97KB
第四十五期.docx
《第四十五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十五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十五期
第四十五期
市住建系统贴近群众“面对面,听期盼”大走访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7年12月6日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要求,全系统开展大走访集中调研活动,以确保大走访活动取得实效。
本期,特刊发宜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调研报告,供各地各单位学习和参考。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新特点城乡规划领域需有新作为
——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走访调研报告
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旗帜鲜明的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新时期城乡规划领域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当前,宜昌市正处在大城建设的关键时期,城乡规划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
结合大走访调研工作通知要求,我院在全面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的基础上,重点对中心城区、枝江市、远安县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形成报告如下:
一、新时代对城乡规划领域提出新要求
新时代新要求紧紧围绕如何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力,具体到城乡规划领域主要包括区域协调、全面开放、生态优先、产业转型、服务均等、乡村振兴等6个方面。
1、区域协调。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大力度支持“老边穷”地区加快发展;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2、全面开放。
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契机,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3、生态优先。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和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4、产业转型。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5、服务均等。
加快铁路、公路、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城乡统筹、全民覆盖。
6、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新时代宜昌市城乡规划领域呈现的新特点
进入新时代,宜昌市城乡规划领域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趋势,具体表现在:
1、规划设计理念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更加聚焦人本、生态。
宜昌市以“后现代”理念推进城市绿色转型、生态立市、内涵发展,大城建设内核由“大强优美”向“强大优美”提升,建设任务由拓展骨架向完善功能配套转向,建设重点由外围组团向伍家岗区和点军区聚焦,中心城区土地更加集约、空间更加集聚、生态更加优美。
划定城市增长边界、框定城市建设用地总量,中心城区增长范围锁定在580平方公里的区间内;实施精明增长,注重城市内涵提升,建成区增长速率分别由2012年、2013年、2014年的11%、13%、14%下降为2015年、2016年的5%、4%;为城市种绿、为生态留白,中心城区新建改建在建公园绿地面积280万平方米,建设绿道13条、总长度约95公里,“六大公园、八大水系”雏形初现,“显山露水、起起伏伏、弯弯曲曲、高高低低、连绵不断、若隐若现”的城市生态景观初步形成;倡导“公交优先”、发展可持续交通,建成目前全国单条线路最长、站距最短、施工难度最大的东山大道BRT项目,年均减少碳排放量约4900吨,获2016年度“世界可持续交通奖”。
2、区域发展重点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更加注重城乡一体。
新型城镇化打破了城乡二元社会壁垒,出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态势,表现在: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特色镇特色村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亮点。
宜昌市以主要交通道路为联系纽带,以沿线重要节点城镇为强力支撑,大力推进走廊沿线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服务均衡发展,谋划九大城乡统筹示范廊道建设、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全省城乡统筹宜昌样本;枝江市在推进城乡统筹过程将整个市域当作一个城市来打造,加快推进“一横两纵”城乡统筹示范带和“五个城乡一体网络”建设,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城乡供水实现“同网同质同价”,农村地区基本实现“五个不出村”,即购物不出村、农产品销售不出村、看病不出村、金融不出村、政务服务不出村。
3、城市产业发展由传统粗放型产业向效益提升型产业转变,更加突出经济质量。
主动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要求,坚定不移推进第二产业特别是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出台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步走”实施意见,明确到2019年底以前,长江及其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装置坚决依法关停或搬离,截至今年10月份,全市实际已关停沿江化工企业20家以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6年上半年全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新经济占经济总量的58.8%,同比增1.9%,撑起宜昌经济“半壁江山”。
4、城市空间结构由各自独立发展向空间连绵集聚转变,更加突出区域城市发展特点。
大城建设以来,中心城区各组团加快串联、加速融合,沙河片区、唐家湾片区的建设使得西陵组团与夷陵组团联系更为紧密,至喜长江大桥等新增跨江通道建成通车,使得老城区与点军区之间的互动更加高效,生物产业园片区及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的建设,使得伍家岗组团与龙泉组团的衔接更为顺畅;与此同时,随着市域“八线三环”高速公路骨架网和点长一级路、江城大道延伸段至红花套快速路、港窑路延伸段至宜巴高速快速路等出入城通道的全面建设完成,宜昌至周边城市实现快速直达,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城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城区与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得到加强,“1+6”宜昌城市圈雏形初现,宜昌由1小时经济圈向0.5小时经济圈加速冲刺。
5、城市经营视角由单纯的物质空间经营向综合性城市品牌经营转变,更加关注城市特色。
快速城镇化时期“千城一面”造成城市形象缺失;新常态下,越来越多的城市认识到城市品牌的重要性,城市经营重点向打造城市特色聚焦。
突出宜昌山水城市个性,打造“江穿城、城镶山”的城市景观结构,形成“江北山在城中,江南城在山中”的城市景观特色,宜昌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3连冠,“水电之都、钢琴之城、诗歌之城”等成为宜昌市亮的出、叫得响的城市名片。
枝江市充分利用境内“一江两河百湖”的水资源优势,打造“三峡水乡”的城市特色;远安县立足自身城市尺度不大、建筑色彩较为统一的实际,打造“红瓦白墙、小尺度、低密度、低强度”精致县城品牌。
三、新时代宜昌市城乡规划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体现
尽管宜昌市城乡规划领域发展势头良好,呈现出与全国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些新特点新趋势,但总体来看,城乡规划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最大的实际,具体表现在:
1、区域发展不协调。
宜昌市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呈现“七山两丘一平”的地理特征和东部平原、西部山区的空间格局,山区比重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主要表现在: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不充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中心城区无户籍的常住人口接近40万;受地形条件及资源环境差异的影响,宜昌市区域发展呈现典型的“空间二元结构”,“西四县”与“东四县”相比差距较大,2015年“东四县”人均收入为“西四县”人均收入的近3倍;同时西部山区人口向东部沿江迁移趋势明显,西部山区近5年内常住人口流失约5.7万人,进一步加剧区域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2、三次产业结构不优。
长期以来,宜昌市城市发展一直是依靠工业增长驱动,在为城市带来繁荣的同时,也由于对工业特别是化工产业的过度依赖,导致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性不足,三次产业结构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表现在:
三次产业中,二产占比过大、三产发育不足,城区旅游空心化现象严重,2016年宜昌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
57:
32;第二产业中,化工产业占比过大,全市化工产业产值近2000亿元,规模占全省石化行业的1/3,占全市工业比重的1/3,化工产业的拆迁、安置、升级改造,任务艰巨,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能还未充分释放。
3、农村地区发展不够。
受地形条件及资源环境约束,宜昌市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山区的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不足、发展不充分的矛盾较为突出,表现在:
受主体功能区划限制,西部山区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工业发展进程缓慢、产业动力不足,县城或中心镇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同时,农村地区自身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农产品粗加工多,产业链不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劳动力外流使得农村地区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2015年五峰县农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仅为0.36,兴山、秭归、长阳分别为0.43、0.37、0.38。
4、全面开放水平不高。
宜昌市作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外贸依存度不到6%,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其中2015年宜昌市外贸出口总额仅为武汉市的9%,赶超中部地区同等城市任重道远;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对接还不充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空间巨大,全面开放水平同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5、生态治理能力不强。
三峡库区环境治理事关全国生态安全,宜昌市作为长江三峡生态的重要屏障和核心城市,宜昌市在治理长江经济带沿江城镇带工业特别是化工产业污染、水土流失、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远安县、猇亭区不同程度城市内涝仍然见诸报端;城东片区等建设重点地区,山体遭受侵蚀的形势依然严峻;沙河环境水体污染仍较为严重,河道堵塞、河床淤积、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仍然存在。
6、设施配套不够完善。
城市建成区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特别是为居住生活配套的相关设施空间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西陵区和伍家岗区;各县市区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及垃圾填埋场等设施配套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偏低,2015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58%,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70%。
四、新时代宜昌市城乡规划领域实现新作为的具体建议
把握新要求,回应新期盼,新时代宜昌市城乡规划领域实现新作为,重点是要把握以下几点:
1、城乡统筹,东西协调,在发展中破解不平衡不充分。
以“一主五副、一带四廊”区域为重点,按照“东部引领西部、沿江带动腹地”的发展思路和“东部宜业、西部宜旅”的总体布局,突出重点建设区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破除城乡壁垒,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紧密结合,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人口分布、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
2、优化布局,转换动力,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加快沿江万亿经济走廊和西部生态文化旅游片、东部新兴技术产业片建设,构建“一带两片、多区多园”的产业空间结构;全面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推动产业特别是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全市化工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0%和2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30%左右;突破性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积极探索“特色小镇经济”,打造宜昌产业“升级版”。
3、抢抓机遇,激发活力,努力实现新形势下乡村振兴。
借助于农村电商等新兴载体,提振农村产业发展动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和营销网络”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城镇人口收入增速;加快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激活农村旅游产业,打造功能多样的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综合体:
支持宜都建设国家柑橘农业公园、支持夷陵区建设“三峡茶谷”生态旅游带;支持五峰、秭归、兴山、长阳建设茶叶产业观光带;支持枝江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
4、加快开放,全面开放,不断提升城市对外开放水平。
深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重大战略,扎实推进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三峡临空经济区、三峡保税物流中心等战略对接平台建设,积极谋划“三峡经济枢纽新区”和“宜新欧”水公铁联运国际新通道,深化区域分工协作,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开发试验区。
5、划定红线,坚守底线,全面提升全域生态治理能力。
按照国家和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严格管控生态空间,增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全面落实《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2013-2030)》,强化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开发红线的“三线管控”;实施“城市双修”,开展国家公园试点,围绕卷桥河、沙河、清江等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区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积极争取国家对三峡库区、武陵山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
6、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加快实现公服设施全民共享。
围绕以人为核心城镇化,统筹布局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道路交通、生态绿化、旅游通道等建设向周边地区覆盖;瞄准农村主要设施短板,加快建设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及生活垃圾填埋场,到2020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