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产业化实施方案.docx
- 文档编号:11299683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8.21KB
畜牧业产业化实施方案.docx
《畜牧业产业化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畜牧业产业化实施方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畜牧业产业化实施方案
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牧民定居行动计划
(2009年度)
畜
牧
业
产
业
化
发
展
规
划
若尔盖县人民政府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编制
若尔盖县牧民定居行动计划2009年度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第一章方案编制依据和项目县基本情况
一、方案编制依据
根据全省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工作动员部署大会精神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富民安康工程实施牧民定居计划的通知》(川办发〔2008〕42号)要求,为扎实有效地推进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从根本上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牧区,现结合若尔盖县牧区生产生活实际,拟定本实施方案。
二、项目县基本情况
若尔盖县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最北端,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十大纯牧区县之一。
全县幅员面积1062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年均气温1.1℃,极端最高气温25.6℃,最低气温-33.7℃,年均降水量660毫米。
县城达扎寺镇距州府驻地马尔康330公里,距成都598公里,距兰州533公里。
全县辖1镇、16个乡、2个国有牧场(其中1个省属牧场)、96个行政村,其中纯牧业乡镇12个,有45个行政村;半农半牧业乡5个,有51个行政村。
是1953年新建置的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
2007年全县总人口16530户、7.185万人,农牧业人口12423户、66818人,分别占全县总户数和总人口的75.15%和93%,其中纯牧业人口10063户、53201人,分别占全县农牧民总户数和总占人口的81%和79.62%。
若尔盖县地域辽阔,资源富集,优势突出。
特别是畜牧资源得天独厚,有天然草原1212.6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978万亩,是四川省重要的草饲畜牧业基地。
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有黄河九曲第一湾、热尔大草原、郎木神居峡、降扎温泉、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包座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观;有红军长征三过草地及其留下的巴西会址、包座战役遗址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有独特的藏乡风情和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是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核心区。
森林茂密,面积147.4万亩,森林覆盖率9.6%。
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中国最美的湿地,盛产贝母、虫草、鹿茸、雪莲花等名贵中药材。
藏医药研制开发技术雄厚,县藏医院研制的珍珠七十丸、夏萨德西丸及仁青系列藏药享誉藏区。
矿产资源丰富,有泥炭、煤、铀、金等30多种,泥炭资源储量达41亿立方米,居全国之冠。
可开发水能资源3.37万千瓦。
建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若尔盖县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关心下,各项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工业经济从无到有,以畜产品加工、建筑和电力开发为主的工业结构初步形成;城镇从无到有,规模由小到大,县城已发展成为拥有2平方公里的高原新城,并初具现代小城镇规模。
2007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589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153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367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379万元;实现农业总产值46358万元,其中畜牧业产值达4322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93.2%;农村人平纯收入2261.1元,其中8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草原畜牧业。
第二章项目建设布局和建设地点
一、建设布局
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富民安康工程实施的牧民定居计划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本着“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2009年若尔盖县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以集镇周边和交通主干道沿线优先布局,率先在唐克乡、辖曼乡、嫩哇乡、红星乡、班佑乡、阿西乡、麦溪乡和达扎寺镇8个纯牧业乡镇中条件相对较好、群众有建设积极性、牧民定居易于向集镇或交通主干道沿线集中的15个村实施。
二、建设地点及其基本情况
(一)唐克乡。
该乡位于若尔盖县西南部。
草原广袤、资源富集,是高寒湿地保护区,系全国三大名马—河曲马的故乡,是风景名胜—黄河九曲第一湾的所在地。
全乡幅员面积1009平方公里,草场总面积146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42.7万亩。
该乡辖6个牧业村、一个居民委员会,是一个纯牧业的藏族聚居区。
全乡总人口1282户、5230人,(其中五保户26户,绝对贫困户166户、811人,低保户154户、379人,大骨节病47户、89人)。
该乡属纯牧业乡,2007年牲畜存栏140493混合头。
其中:
牛82375头,羊5413只,马3383匹;出栏率30.4%。
2007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730.9元。
2009年唐克乡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在汾甲村、藏哇村两村实施。
1、汾甲村基本情况:
全村164户、741人,幅员面积18.74万亩。
有4个联牧小组,人均收入3258.36元。
现有牲畜存栏数为18964混合头,其中:
牛12980头、马584匹、羊5400只。
全村绝对贫困户32户、153人,低保户24户、66人,五保户4户,Ⅰ、Ⅱ度大骨节病人14人。
2、藏哇村基本情况:
全村143户,717人,幅员面积20.07万亩。
有3个联牧小组,人均收入2909.4元。
现有牲畜存栏数为23663混合头,其中:
牛14259头、马738匹、羊8666只,全村绝对贫困户14户、74人,低保户12户、31人,五保户2户,Ⅰ、Ⅱ度大骨节病患者6人。
(二)辖曼乡。
该乡位于若尔盖西部,是一个以放牧藏系绵羊、牦牛为主的纯牧业大乡。
全乡总面积827平方公里,草场面积为111.57万亩,其中:
沙化面积124230亩。
该乡共6个行政村(塔哇村、嘎穷村、文戈村、西仓村、河拉村、卡加村)、47个自然寨。
全乡共有1058户、总人口5768人,其中:
特困户102户、418人,贫困户54户、262人,低收入47户、239人,五保户18户,农村低保户161户、251人,大骨节患者Ⅰ、Ⅱ度151户、161人,Ⅲ度患者7人。
全乡属纯牧业乡,2007年底全乡各类牲畜共191605混合头,其中:
牛56042头、马2423匹、羊133140只,2007年人均纯收入2651元。
2009年辖曼乡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在文戈、尕穷两村实施。
1、文戈村基本情况:
该村位于辖曼乡西部,是辖曼乡一个纯牧业大村。
全村有12个自然寨。
全村总面积311253亩,有13个联牧组。
全村共310户、总人口1678人,其中:
特困户17户,贫困户43户,五保户6户。
现有各类牲畜50959混合头,其中:
牛11768头、马507匹、羊38684只。
2007年人均纯收入2653元。
建有越冬育肥基地。
2、尕穷村基本情况:
该村位于辖曼乡东南部,是一个纯牧业村。
该村有7个自然寨。
全村总面积168166亩,有7个联牧组。
全村共有158户、799人,其中:
特困户13户,贫困户13户,五保户3户。
现有各类牲畜25455混合头,其中:
牛7491头、马239匹、羊17725只;2007年人均纯收入2649元。
(三)嫩哇乡。
该乡位于若尔盖县西北部,距县城90公里。
境内有全县最大的淡水湖“哈丘”和“措拉坚”。
黑河由南向北纵贯全境,是若尔盖县的纯牧业乡之一。
全乡有天然草地605733亩,其中可利用草场45万亩。
该乡辖4个行政村(上村、中村、下村、塔哇村)、36个自然寨。
全乡有571户、3023人,其中:
低保79户、278人,医疗救助15户,特困户138户、591人,贫困户201户、1087人,五保户12户。
该乡是纯牧业乡,现有各类牲畜72291合头,其中:
牛28054头、马1241匹、羊42996只。
2007年人均纯收入2136.7元。
2009年嫩哇乡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在上村、下村两村实施。
1、上村基本情况:
该村位于嫩哇乡东南部,距乡政府8公里。
全村有天然草场面积244074亩,全村有251户、1327人(其中:
农村低保30户,特困户4户,贫困户3户,五保户3户,大骨节病患者3人)。
现有牲畜混合头19665,其中:
牛11706头、马532匹、羊7427只。
2007年人均纯收入2126.3元。
2、下村基本情况:
该村位于嫩哇乡政府所在地,有9个自然寨,全村天然草场面积230547亩,有181户、966人(其中低保19户、72人;特困户58户、204人;贫困户83户、421人;五保户6户)。
2007年人均纯收入2203.6元。
(四)红星乡。
该乡位于若尔盖县西北部。
全乡有天然草场面积73.87万亩。
乡境内交通便捷,国道213线与甘肃省道313线在境内交汇,迭麦路、唐热路境内通过,各村组均有机耕道路。
全乡辖8个行政村:
塔哇村、折勿村、冻卡村、河它村、扎吾村、回民村、塔玛村、康沙村。
2008年底全乡有1064户、5368人,其中:
低保户177户、518人,五保户29户,绝对贫困户229户、916人,无房户105户。
现有各类牲畜123471混合头,2007年牧民人均纯收入2170元。
2009年红星乡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在塔玛村、塔哇村两村实施。
1、塔玛村基本情况:
塔玛村距乡政府4公里,有天然草场9.34万亩。
全村共有120户、640人,其中:
低保户19户、107人,五保户2户,绝对贫困户20户、109人。
现有各类牲畜18559混合头。
2007年人均纯收入1897元,
2、塔哇村基本情况:
塔哇村紧临乡政府所在地,位于红迭路与213国道线的交界处,有天然草场面积6.95万亩。
全村有106户、515人(低保户24户、104人;五保户5户;绝对贫困户20户、81人)。
现有各类牲畜11824混合头,2007年人均纯收入1974元
(五)班佑乡。
该乡位于若尔盖县城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2公里。
全乡总面积11472平方公里,有天然草场167.2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12.42万亩。
境内地势平坦,草原辽阔,水草丰茂,牧草资源丰富,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纯牧业大乡。
国道213线和若九路贯穿全境,是大九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乡辖多玛村、打更沟村、班佑村、姜冬村、求吉南哇村5个行政村。
共有1227户、5807人(其中有贫困户57户、234人,其中特困户48户、201人,五保户26户,农村低保311人,绝对贫困户131户、513人)。
有72个联牧组。
辖内有红军过草地第一村班佑村,有全国文明村多玛村。
该乡是纯牧业乡。
2007年存栏牲畜99984混合头,其中:
牛81868头、马2098匹、羊16018只,全乡经济总收入1708万元,人平纯收入2462.8元。
2009年班佑乡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在班佑村、求吉南哇村两村实施。
1、班佑村基本情况:
班佑村位于若尔盖县城东南部。
全村有246户、1249人,其中:
贫困户9户、48人,特困户4户、18人,绝对贫困户21户、116人,五保户3户,农村低保70人,大骨节病患者160人(其中Ⅰ度144人,Ⅱ度16人)。
有天然草场32.38万亩,可利用草场26.4万亩。
有20个联牧组。
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纯牧业大村。
2007年存栏牲畜24420混合头,其中:
牛17818头、羊6229只、马373匹,全村经济总收入405万元,人平纯收入2534.1元。
属喀哈尔乔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
是红军过草地的第一村,
2、求吉南哇村基本情况:
求吉南哇村位于若尔盖县城东南部,距乡政府26公里。
有天然草场39.3万亩,可利用草场28.9万亩,全村共有306户、1583人,其中:
贫困户14户、59人,特困户15户、61人,五保户5户,大骨节病患者262人,绝对贫困户30户、118人,农村低保70人。
有15个联牧组,2007年存栏牲畜23503头,其中:
牛21165头、羊1938只、马400匹。
全村经济总收入400万元,人平纯收入2228.24元。
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纯牧业大村。
属喀哈尔乔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
(六)阿西乡。
该乡位于若尔盖县东北部,距县城32公里。
全乡有草场135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90万亩。
全乡辖7个行政村,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纯牧业乡。
全乡共有1040户、5792人,其中牧业人口5494人,全乡共有各类牲畜11万余混合头。
2007年全乡经济1435万元,人平纯收入2612元。
2009年阿西乡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在阿西村、罗渣村两村实施。
1、阿西村基本情况:
阿西村位于若尔盖县北部,距县城25公里,距乡政府7公里,有天然草场35万余亩,其中可利用20万余亩。
全村共有203户、1110人,4个联牧组,牲畜存栏19892混合头,2007年全村总经济总收入272万元,人平纯收入2598元,。
2、罗渣村基本情况:
罗渣村位于若尔盖县东北部,距县城36公里,距乡政府4公里,有天然草场25万余亩,其中可利用21万余亩。
全村有187户、1093人,14个联牧组,牲畜存栏21112混合头,2007年全村总经济总收入287万元,人平纯收入2608元。
(七)麦溪乡。
该乡位于若尔盖县西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97公里,甘肃省道313线横穿乡境。
有天然草场76万亩,属纯牧业乡;辖6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902户、5215人,其中劳动力2764人;存栏牲畜160090混合头,其中:
牛32428头、马2208匹、羊125454只,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纯牧业乡。
2007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807万元,牧民人平纯收入2217元。
2009年麦溪乡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在幕村实施。
该村地处麦溪乡西北部,距乡政府8公里。
有天然草场249794亩,其中可利用232514亩。
全村总人口169户、960人(其中贫困户35户、145人,五保户4户、4人)。
存栏牲畜29694混合头,其中:
牛4265头、马352匹、羊25057只。
2007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52万元,人平纯收入2235元。
(八)达扎寺镇。
达扎寺镇位于若尔盖县中部,地处城乡结合部,国道213线省道209线在境内横贯而过。
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有天然草场面积75万亩。
全镇辖红光村、向东村、岭嘎村3个行政村和曙光街社区、商业街社区2个社区。
共2708户、8544人(其中:
牧业人口478户、2250人,城镇人口7210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468户、1020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109户、455人;大骨节病调查中,全镇共查出患者168人,其中Ⅰ度患者122人,Ⅱ度患者44人,Ⅲ度患者2人。
辖区内有机关、企业、事业单位88个,个体工商户400余户;镇内辖中心校7所,其中:
中学2所,中心完小2所,寄宿制小学1所,村小2所;有达扎寺和城关清真寺两座寺庙。
截止2007年底,全镇共有牲畜59514混合头,其中:
牛20651头、羊19121只、马1307匹。
实施越冬渡春圈养牲畜10户,出栏牲畜2159混合头。
2007年人平纯收入2462元。
2009年达扎寺镇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在红光村、岭嘎村实施。
1、红光村基本情况:
红光村是该镇所辖的三个牧业村之一,冬房点位于县城东部郊区,2008年,全村共有246户、1191人,其中:
特困户5户,五保户15户,低保户48户、150人,大骨节病患者57人。
草场面积36万亩,其中禁牧3万亩,休牧15万亩,存栏牲畜26466混合头,人均年收入2537.45元。
2、岭嘎村基本情况:
岭嘎村是该镇所辖的三个牧业村之一,全村共有120户、561人,有大骨节病患者7人。
草场面积27万亩,其中禁牧6万亩,休牧9万亩,牲畜22077混合头,人均年收入2460.3元。
第三章项目实施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规划实施工作,按照“加快牧区发展、改善牧区民生、促进牧区和谐”的总体要求,以解决牧区民生为重点大力推进富民惠民工程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行动,通过政府统一规划设计、公共财政支持、牧民群众自建等方式,大规模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在定居区配套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与定居区生活相适应的教育、卫生事业,努力改变交通落后状况,促进牧区特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牧区。
二、建设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牧民为主、群众自愿的原则。
2、坚持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一的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分类指导的原则。
4、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
5、坚持定居新村建设、集镇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同步推进的原则
三、建设目标
立足牧区发展草原畜牧业的独特优势,着力解决牧区畜牧业基础脆弱和单户分散的小生产经营模式,引导牧民建立联户经营、适度集中、规模生产的畜牧业新型合作生产方式,组装配套现代畜牧业成熟技术,全面提升牧区畜牧业高效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康养殖能力、抗灾防灾能力、市场对结能力、牧民科技应用能力和增收致富的能力,做大做强草原生态畜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第四章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一、建设规模。
若尔盖县牧民定居行动计划2009年在8个纯牧区乡(镇)的15个村整村推进实施,实施总户数2908户,实施总人口15123人,分乡、分村建设规模如下:
(一)唐克乡:
305户、1451人,其中汾甲村164户、741人;藏哇村141户、710人。
(二)辖曼乡:
468户、2477人,其中文戈村310户、1678人;尕穷村158户、799人。
(三)嫩哇乡:
432户、2293人,其中上村251户、1327人;下村181户、966人。
(四)红星乡:
226户、1155人,其中塔哇村106户、515人;塔玛村120户、640人。
(五)班佑乡:
552户、2832人,其中班佑村246户、1249人;求吉南哇村306户、1583人。
(六)阿西乡:
390户、2203人,其中阿西村203户、1110人;罗渣村187户、1093人。
(七)麦溪乡:
169户、960人,其中幕村169户、960人。
(八)达扎寺镇:
366户、1752人,其中红光村246户、1191人;岭嘎村120户、561人。
二、规划建设内容。
(一)改善牧区畜牧产业发展条件。
1、生产牧道建设。
在15个实施村规划新建生产牧道59条、696公里,桥梁2座75米,其中:
唐克乡汾甲村7条、60公里,藏哇村3条、38公里;辖曼乡文戈村6条、72公里,嘎穷村6条、52公里;嫩哇乡上村5条、56公里,下村4条、22公里;红星乡塔玛村2条、14公里,塔哇村2条、13公里;班佑乡班佑村6条、73公里,求吉南哇村7条、61公里;阿西乡阿西村2条、25公里,罗渣村4条、65公里;麦溪乡幕村25公里;达扎寺镇红光村新建远牧生产点便民大桥(麦溪卡大桥)1座(桥长60m、宽4m);达扎寺镇岭嘎村4条、120公里。
2、牲畜越冬保膘暖棚建设。
以提高冬春畜牧业抗灾防灾能力为目标,实施牲畜暖棚建设2810户,建筑总面积281000平方米。
其中:
唐克乡汾甲村164户16400平方米、藏哇村141户14100平方米;辖曼乡文戈村310户31000平方米、尕穷村158户15800平方米;嫩哇乡上村251户25100平方米、下村181户18100平方米;红星乡塔哇村106户10600平方米、塔玛村120户12000平方米;班佑乡班佑村246户24600平方米、求吉南哇村306户30600平方米;阿西乡阿西村203户20300平方米、罗渣村187户18700平方米;麦溪乡幕村169户16900平方米;达扎寺镇红光村148户14800平方米、岭嘎村120户12000平方米。
3、牲畜越冬保膘打贮草基地建设。
实施打贮草基地建设2908户,开展人工种草14540亩。
其中:
唐克乡汾甲村164户820亩、藏哇村141户705亩;辖曼乡文戈村310户1550亩、尕穷村158户790亩;嫩哇乡上村251户1255亩、下村181户905亩;红星乡塔哇村106户530亩、塔玛村120户600亩;班佑乡班佑村246户1230亩、求吉南哇村306户1530亩;阿西乡阿西村203户1013亩、罗渣村187户935亩;麦溪乡幕村169户845亩;达扎寺镇红光村246户1230亩、岭嘎村120户600亩。
4、优良牧草种植推广基地建设。
实施优良牧草种植推广基地建设2908户,开展人工种草290800亩。
其中:
唐克乡汾甲村164户16400亩、藏哇村141户14100亩;辖曼乡文戈村310户3100亩、尕穷村158户15800亩;嫩哇乡上村251户25100亩、下村181户18100亩;红星乡塔哇村106户10600亩、塔玛村120户12000亩;班佑乡班佑村246户24600亩、求吉南哇村306户30600亩;阿西乡阿西村203户20300亩、罗渣村187户18700亩;麦溪乡幕村169户16900亩;达扎寺镇红光村246户24600亩、岭嘎村120户12000亩。
5、动物防疫设施建设。
①项目村每村新建防疫30平方米,15个村新建450平方米。
②新建整村共用动物防疫巷道圈6个,其中:
阿西乡阿西村2个、罗渣村2个;红星乡塔玛村1个、塔哇村1个。
③新建联牧组共用巷道圈89个,其中:
达扎寺镇红光村30个;麦溪乡幕村3个;嫩哇乡下村4个;唐克乡汾甲村16个、藏哇村15个;辖曼乡文戈村13个、尕穷村8个。
④新建分户简易巷道圈112个,其中达扎寺镇岭嘎村112个。
(二)实施畜牧产业结构调整。
1、转变生产方式。
着力解决规划区以户分散的小生产经营模式,引导牧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对草场、牲畜进行有序、合理地组合和流转,促进草场向联户、大户流转,探索牧户以草场、牲畜等生产资料租赁、入股等方式建立联户经营牧场的生产模式,对实施村承包冬春、夏秋两块草场的牧户按4—8户适度集中的规模组建联户经营牧场,沿集镇周边和牧道沿线合理布局,实行联户统一集中经营管理,科学集约利用草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益。
2、实施动物良种工程。
以牦牛、藏系绵羊本品种选育为主要方向,建立良种补贴制度,引进牦牛、藏系绵羊优质种畜,采取自然交配的方式对项目区牦牛、藏系绵羊进行提纯复壮,提高生产性能。
①实施牦牛引种2486头,其中:
阿西乡阿西村192头、罗渣村180头;班佑乡班佑村246头、求吉南哇村301头;达扎寺镇红光村228头、岭嘎村112头;麦溪乡幕村169头;嫩哇乡上村29头、下村19头;红星乡塔玛村101头、塔哇村106头;唐克乡汾甲村164头、藏哇村141头;辖曼乡文戈村310头、尕穷村158头。
②实施藏系绵羊引种3600只,其中:
阿西乡阿西村384只、罗渣村360只;班佑乡班佑村50只、求吉南哇村80只;达扎寺镇岭嘎村220只;麦溪乡幕村175只;嫩哇乡上村132只、下村218只;红星乡塔玛村202只、塔哇村246只;唐克乡汾甲村232只、藏哇村353只;辖曼乡文戈村620只、尕穷村328只。
(三)小型牧业机械推广工程。
每户购置小型牧业机械1套(背负式割草机1台、小型电动碎草机1台),共2908套。
其中唐克乡汾甲村164户164套、藏哇村141户141套;辖曼乡文戈村310户310套、尕穷村158户158套;嫩哇乡上村251户251套、下村181户181套;红星乡塔哇村106户106套、塔玛村120户120套;班佑乡班佑村246户246套、求吉南哇村306户306套;阿西乡阿西村203户203套、罗渣村187户187套;麦溪乡幕村169户169套;达扎寺镇红光村246户246套、岭嘎村120户120套。
(四)开展畜牧科技培训。
以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农牧民为目标,在实施村大力开展科技明白人、科技致富能手培训活动。
2009年每村建科技培训中心150平方米,在15个项目实施村开展牧民科技培训2908人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畜牧业 产业化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