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教学设计5.docx
- 文档编号:11295316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DOCX
- 页数:89
- 大小:69.01KB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教学设计5.docx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教学设计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教学设计5.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8》教学设计5
课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8)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在实践中养成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投影片、《雷锋日记选》。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我先来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
他有个习惯,
就是每天晚上临睡前都要记日记,通过日记总结一天的生活和学习。
他从19岁开始,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写了51年的日记,他早年的小说《昨天的事》,就完全是从日记里构思出来的。
请看图(图1)。
在咱们中国也有这样的人,鲁迅先生一生坚持写日记,直
到逝世前3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雷锋同志也写下了大量的日记,《雷锋日记选》中就留下了自己成长的足迹。
很多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都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这对他们事业成功很有帮助。
我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如果养成了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对今后的成才也是大有帮助的。
二、自主思考明白需要
1在我们班有没有曾经记过日记的同学?
谁能谈谈记日记有什么好处?
2教师总结:
日记不仅能为自己提供写作的机会,提高写作水平,还能通过对看到的听到的事情的思考,帮助自己总结成绩或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一些事情时间长了总是会遗忘的,写日记可以克服这一点,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
三、互动交流发表见解
1那么怎样才能坚持写好日记呢?
(学生自由发言)
2请看图(图3)。
教师在黑板上总结了三条:
(1)要持之以恒。
(2)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
(3)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
3谁能说说你对这三条的理解?
4在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引导:
(1)俗话说: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暴十寒。
写日记尤其如此,贵在坚持。
坚持了,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看看图上的几篇日记(图4),都写些什么?
(3)日记是什么?
经常写,但未必天天写。
摊开本子,记下几笔几十笔的,就成了。
叶圣陶曾说:
“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
一句两句可以,几百字也可以,不要勉强拉长,也不要硬缩短。
”关键是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想说的话,真实就成了日记的灵魂。
(4)还有一点必须提醒同学们:
你瞧图上的这位同学坐姿很端正,桌上的文具摆放得很整齐,字也写得很工整。
这一点很值得大家学习。
5日记作为一种文体,也有它固定的格式,谁来说说。
(开头要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星期几、天气怎样等)
四、激发鼓励总结全文
总之,写日记就是练笔,全在一个“练”字上,勤学苦练,才可能笔下生辉。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勤奋耕耘,就一定有收获!
板书设计
日记的格式
开头某月某日
星期几
天气
正文
文献摘录
钉子有两个长处:
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
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雷锋(当代优秀战士烈士)引自《雷锋日记》
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
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
教学反思
课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8)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要求,学会方法。
教学难点:
在实践中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多媒体投影。
一、你喜欢读书吗?
你喜欢看哪一类的书?
书籍是知识的结晶,是前人的劳动成果,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高尔基就曾说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阅读健康的图书,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鲁迅年轻时发愤求学,他购书数千卷,日夜攻读,学识日长,以至达到“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的博学程度。
他以烧饼充饥,辣椒御寒,节衣缩食省钱购书。
因为成绩优秀而获得的勋章,鲁迅都拿去换书,从不保留。
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人士也许正因为认识到书所具有的价值,往往嗜书如命。
宋代的司马光,既是政治家,又是学问家,藏书达万册以上,故人称“藏书癖”。
大诗人陆游把自己的居室取名“书巢”,因为他藏书之多使书籍堆满房间,“或栖或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非无书者”。
二、切入话题
1那么对于给予我们精神食粮,带给我们快乐的书籍,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它呢?
请看屏幕。
2屏幕上显示5幅照片:
(1)一位学生无视类别,将书随意插放。
(2)一位学生将书折角。
(3)一位学生读书时将书卷起。
(4)一位学生放书时用力过猛,书角已折坏。
(5)一位学生正用软刷轻轻刷去书上的灰尘。
3请学生说说,5幅照片,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不对。
教师进而总结:
(1)图书要分类整理和摆放。
(2)看到某处不能随便打个折,而应用书签或者书中的丝线。
(3)不可将书随意卷起来看。
(4)翻看图书动作要轻,放置时不能硬塞。
(5)要保持书架的整洁,营造良好的藏书环境。
4如果书不小心损坏了,怎么办?
图上(图2)的这些同学正在干什么?
(修补图书)
(1)他们使用哪些工具?
(胶棒、胶带、剪刀、白纸等)
(2)你知道如何修补吗?
假设:
如果图书卷起角,如果图书被撕坏,如果书壳已脱落……怎么办?
(3)现场请同学示范,教师给予指导,并用实物投影显示其修补的效果。
三、总结话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任何事都应该防患于未然,让我们从自己做起,用实际行动教育周围的人要懂得爱护图书!
板书设计
文献摘录
宋代的司马光,既是政治家,又是学问家,藏书达万册以上,故人称“藏书癖”。
大诗人陆游把自己的居室取名“书巢”,因为他藏书之多使书籍堆满房间,“或栖或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非无书者”。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也曾说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扑在书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
教学反思
课题1、走,我们去植树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课前准备:
挂图、录音、卡片若干
一、情景导入
1、放录音《走,我们大家植树去》
在音乐声中,老师谈话引入:
同学们,春天已经来临了,在这和煦的春光中,你们想去植树吗?
(想)
那我们就一起行动吧!
(板书课题:
《走,我们大家植树去》)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思路。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上记号。
3、交流、讨论。
学生质疑并解决,重点问题可以存疑。
A、和煦是什么意思?
B、音符:
表示音调高低的符号。
C、版图:
户籍和地图,引申为国家的疆域。
D、植树有什么好处?
E、为什么说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
4、再读课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A、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B、纠正学生的读音。
C、自由练读课文。
三、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一、
(1)讲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的活动。
二、(2-6)讲植树的重要。
三、(7)表明少先队员植树的决心。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3、理解“和煦”
4、“迈开轻快的脚步”说明了什么?
(说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去参加植树的情景。
)
5、指导朗读,要读出轻快、有力的语气,读出少先队员的蓬勃朝气。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预习下一段。
板书设计
1、走,我们去植树
植树沟渠版图乖乖栽树
文献摘录
教学反思
课题:
1、走,我们去植树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课前准备:
挂图、录音、卡片若干。
一、复习旧课
1、回忆第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第二段
2、说说第二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3、少先队员到什么地方去植树?
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后所省略的内容。
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些地方——“到处”
4、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
5、细读3-6小节,思考:
植树有什么好处?
6、讨论、交流并板书:
绿色工厂绿色宝库
增添新绿 绿色希望
7、进一步理解词句,并指导朗读。
A、结合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幸福健康。
”
B、“绿色宝库”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森林是“绿色宝库”?
除了“盖房、架桥、造船、铺路”外树木还有哪些好处?
指导读好第四小节。
C、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什么是“绿色的希望”
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的景象,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5、6节。
D、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同学们,植树的好处多不多?
(多)植树的意义如此重大,让我们动员所有的朋友一起去植树吧!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
齐读第7段。
四、背诵指导
1.放课文录音三遍,学生边听边小声跟读。
2.指导朗读技巧。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五、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分组背诵课文
3、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植树还有哪些好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
板书设计1、走,我们去植树
绿色工厂——健康、幸福
增添新绿——染绿版图
绿色希望——沙退鸟舞
绿色宝库——建设“四化”
文献摘录1、植树节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
1979年2月,中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 据联合国统计,现在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
2、绿色工厂:
指树木有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的叶绿素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之为光合作用。
教学反思
课题2、第一朵杏花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进一步明确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教学重点:
1.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把握人物的特点,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整体感悟文字间的内在联系。
对人物形象迅速准确的把握,对浸透其间的感情真切体会,对蕴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课前准备:
多媒体投影片。
一.揭示学习内容。
二.初步接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中心。
三.简要介绍人物。
图片、生平、成就。
四.引导练读课文。
1.引导: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也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2.学生自由练读。
让学生自己说说练读方法与目标。
4.抽样检查练读情况。
让学生自己确定抽样方案。
5.学生再次回报阅读收获。
6.引导: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五.梳理课文板块。
教师不作分段提示,让学生自己琢磨出课文板块。
一般把课文分成三段。
六.品读最后一节。
1.挑战读。
2.以采访挑战成功者的方式,让学生练习采访,并感悟读书方法。
3.教师引领,提升学习方法:
品词析句,读懂课文最后一节。
哪些词语最让你心动?
为什么?
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
为什么?
4.小结:
竺可桢的话鲜明地反应了他是一个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人;竺可桢的成就充分说明了只有通过长期、精确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样一个道理。
5.朗读并背诵最后一节。
七.积累文中词语。
八.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观察分析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2、钢笔描红。
板书设计
2.第一朵杏花
一株树广泛仰头皱眉精确估计掌握
文献摘录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
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教学反思
课题2、第一朵杏花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4.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5.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把握人物的特点,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整体感悟文字间的内在联系。
对人物形象迅速准确的把握,对浸透其间的感情真切体会,对蕴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课前准备:
阅读资料《竺可桢的自然日记》。
一.激发研读兴趣。
1.抛出问题:
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节可以去掉,你认为呢?
2.讨论解决思路。
3.引导学生寻找课文内容上的前后共同点。
4.引导得出结论。
二.品读第一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读。
2.评读。
3.引导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这段文字中最打动你心灵的词或句子又有哪些呢?
主要抓“您又来看花啦”中的“又”等词,课后练习4-1和“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两句话。
4.引导感悟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
三.品读第二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读。
2.评读。
3.质疑:
为何人物对话没有读错?
引导:
记叙事情时。
有时可以省去人物语言提示语。
比较一、二两大段中人物对话,体会记叙方法的多样性。
4.想象,给课文补充提示语。
5.练习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四.激发思考兴趣。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五.宽度拓展阅读。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竺可桢的自然日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
2.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六.深度拓展阅读。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詹天佑》,找出詹天佑与竺可桢的一个显著的共同之处,在重要处做上记号,感悟出一个道理。
2.交流:
如果我们学会了长期、精确做事,那会怎么样?
板书设计2、第一朵杏花
一个中午
第一朵杏花 长期观察
细致精确又是一年
文献摘录
在气象科学研究中,竺可桢一向十分重视气象气候与生产及人类生活的联系。
早在1922年,他就发表过《气象学与农业之关系》的学术论文。
1964年他又发表了《中国气候特点及其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他运用植物学的原理,以太阳辐射总量、温度、雨量三个气候要素为依据,分析了我国气候的特点,气候与农作物生产的关系,论述了我国粮食作物在各地区发展的潜力及限度,为改革栽培制度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见。
这篇论文,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教学反思
课题3、燕子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3、学习单元提示,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能运用单元提示语中读懂长句子的方法,能正确地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理解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课前准备:
投影片。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
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
下面仔细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师:
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
大家先来看“单元学习提示”
4、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怎样?
先……再……,用线划出。
5、下面我们就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读
这一段。
6、问:
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
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7、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8、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9、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
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
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自己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4、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指导用用“增添、”“偶尔”造句。
1、理解词义——说说“增添、”“偶尔”的近义词。
2、指名造句。
评议。
六、布置作业。
作业本1、2、3、4、6题。
板书设计燕子
活泼可爱 乌黑光滑 俊俏 轻快 剪刀似的
增添生趣 细雨、微风、柔柳、青草、绿叶、
文献摘录家燕
别名:
燕子、拙燕、观音燕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额、喉栗色,且侵入胸部,胸具不完整的黑色横带,下体余部白无条纹,上体余部均为辉蓝黑色。
地理分布为留鸟。
生态:
生态多见于居民点附近的空中、建筑物、电线上等。
耐飞,觅食和营巢时来回不停,往往在飞行时伴随发出“咝咝”声。
寻食时,一面飞行一面张着嘴把飞虫迎入嘴内。
以小型昆虫为食。
3-8月繁殖,巢筑于屋檐下或横梁上,用泥土混和稻草、羽毛构成半碗状,内垫细草根和羽毛,雌雄二鸟合同衔泥作巢。
经济意义:
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是众所周知的益鸟,群众时代有保护燕子的习惯。
教学反思
课题3、燕子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能运用单元提示语中读懂长句子的方法,能正确地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理解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课前准备:
五线谱、《春天奏鸣曲》第五乐章、歌曲《小燕子》、课件制作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
(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
(再读句子“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
(2)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
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4)什么叫“赶集”?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
斜、掠过、唧)
3、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4、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
(学生练读)
5、师:
“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
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
想过吗?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自然段,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
我们接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家读读、划划。
3、“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这”指的是什么?
看看书上的插图。
4、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5、看图试背。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作业本第5、7、8题。
板书设计3、燕子
细雨、微风、柔柳、青草、绿叶、
鲜花(静中有动)赶来
轻快飞行 斜掠、横掠(动态)
悠然 停歇()像曲谱(静态)
文献摘录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是我国"五四"时期涌现的著名作家,文学家和翻译家。
也是我国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
他原籍福建长乐,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
1921年与沈雁冰等组织文学研究会。
1923年主编《小说月报》。
他还先后参与编辑了《闽潮》,《新社会》,《文学旬刊》等刊物。
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研究》、《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等。
译著有《新月集》、《飞鸟集》等。
另有《郑振铎文集》。
郑振铎一生不仅著述丰富,他发表的大量译作、译论在中国翻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反思
课题4古诗两首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江南春》。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理解《江南春》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3、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作者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教学设计5 苏教版 四年级 下册 养成 良好 学习 习惯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