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1290434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2.19KB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无答案
四川省宜宾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1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
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雅俗共赏齐白石
齐白石是近代美术史上“自成家法、创宗立派”的艺术大师,他师法前人,又广泛吸收民间艺术的营养,晚年毅然决定进行“衰年变法”,开“红花墨叶”一派,形成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风格。
齐白石的绘画题材异常丰富,他坚持只画自己见过的东西,表现视角独特,因此,他的创作对象多是司空见惯的“俗景俗物”,但又让观者有耳目一新之感。
有一幅老人87岁时所作《灯趣图》,在一盏燃得正旺的油灯下,一只老鼠口衔一只蟹腿欲逃出画面,精细的笔触让人觉得这只小老鼠格外活泼、伶俐,其余则粗笔勾勒,整个画面看上去非常有生气。
齐白石非常注重写生,强调写实。
他早年从萧传鑫学肖像,为他良好的写生写实能力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在造型上他又不拘于形似,提倡不受制约,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予以突出甚至夸张,达到精简生动、形神兼备的境界。
在他的作品《秋塘》中,工笔造型的蜻蜓生动逼真,刻画得极为细致,仿佛让人感觉到蜻蜓的翅膀在振动,而粗放笔法画成的莲蓬与之形成对比,力度与情趣兼具,生意盎然。
从审美价值的“极似”,到“以不似之似为真似”,都在他的造型范围之内。
齐白石用笔用墨无一不精,他习惯把工细和大写意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统一在一个画面上,从而使作品达到形似与神似的统一。
这表现出他全面的笔墨功力。
他所画线条或凝重粗犷,饶有金石篆籀凝重朴拙之气,或柔韧纤美,变化生动,极具笔墨情趣之美。
比如他的《海角天涯过客》,几片贝叶不失水墨写意的酣畅痛快,而在叶子上落着的纺织娘所用笔墨却非常工细,甚至连大腿上的绒毛都依稀可见,整个画面搭配协调,十分生动。
田汉以白石的诗“半如儿女半风云”指出他的画有细如儿女之情,又有风云变幻的气概。
齐白石的绘画在赋色方面极富个性,大胆夸张,对比强烈而协调。
他吸收民间绘画单纯艳丽的色彩,再配合他那水墨淋漓的墨色,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红花墨叶”大写意风格,使作品既不失文人画的内敛,又富有民间美术的奔放热烈。
齐白石的作品,只以水墨作画的并不多见,就连文人们热衷表现的“梅”、“菊”、“荷”等题材,在齐白石笔下也多被赋予艳丽热烈的色彩。
红艳艳的荷花,水墨淋漓的荷叶,让欣赏者不知不觉间误以为水墨的叶子是绿色的,淋漓的水墨与艳丽的色彩突出了花的生意。
他巧妙地以色助墨,以墨醒色,画面效果强烈。
齐白石的画风纯朴自然,达到灵动天趣的神妙境界。
他在作品中天真直率地表达着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着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与歌颂,表现出乐观向上、健康质朴的情感,这也使他的绘画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有人曾说“齐白石最后几年的画,已不成画”,如他晚年的作品《牡丹图》,一般人难以读懂。
其实,白石老人只是又变法,又夸张了,画中牡丹虽没有深奥寓意,但却以其生命的大自由、大纯真,表现出了艺术最深层的意义与境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白石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独具特色的艺术大师,他广泛吸收民间艺术营养,又不落前人窠臼,自成一家。
B.齐白石的创作对象虽多是司空见惯的俗景俗物,但表现视角独特,予人耳目一新之感,故而创作题材异常丰富。
C.齐白石既注重审美价值的“极似”,又提倡“以不似之似为真似”,造型精简生动,形神皆备。
D.齐白石赋色极富个性,大胆夸张,淋漓的水墨和艳丽的色彩相得益彰,红花碧叶,效果强烈。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白石“衰年变法”,开创了“红花墨叶”一派,其作品融入了文人画的内敛与民间美术的奔放热烈。
B.齐白石极少只以水墨作画,文人画中常见的“梅”“菊”“荷”等题材,在他笔下多被赋予艳丽色彩。
C.齐白石的绘画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充满了天真直率乐观向上的情感,使得他的作品达到了灵动天趣的神妙境界。
D.齐白石晚年作品《牡丹图》,以其生命的大自由、大纯真,表现出一般人难以读懂的艺术最深层的意义。
3.田汉认为白石的画有“半如儿女半风云”之妙,以下画作不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3分)
A.《牡丹图》B.《海角天涯过客》C.《秋塘》D.《灯趣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京东小镇折射500年交通兴衰史
李鲲、丁静、王民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交通便利将给城市带来什么?
一个冬日的夜晚,寒风刺骨,记者一行来到唐山市鸦鸿桥镇,在京唐城际铁路获批即将开工之际,聆听这座“京东第一大集”讲述其500年来伴随各种交通方式的兴衰与期待。
走在鸦鸿桥镇文化路上,两边日化、五金、文体等各种店铺一个挨着一个,显得有点破旧和凌乱,每个店铺不过十几平方米,似乎没什么特别,陆续打烊的时刻,还显得很冷清。
记者走进一家针织用品店,28岁的老板周裕踌躇满志,他说这个店一年营业额一二百万元,后边还有个仓库,一年营业额能达到1000万元,利润近100万元。
“我们这里有个特点,‘店面越小,后面越大’,一些不起眼的小店,后面不是有几千平方米的库房,就是有工厂,货物北到内蒙古、东北,南到浙江义乌。
”周裕说,“听说京唐城际要经过我们这里,估计生意又要红火了。
”
天黑了,鸦鸿桥镇的商品街越来越安静,而远处传来的汽车轰鸣却越发清晰。
循着声响,记者来到鸦鸿桥的物流园,只见货运卡车进进出出,装卸工人十分忙碌。
而物流园旁,还乡河仍在月光下静静流淌,这里,是鸦鸿桥与交通故事的开始。
“路传驼铃响,水送摇橹声”,当地广为流传的古诗句描绘出鸦鸿桥几个世纪前的繁荣景象。
蓟运河的支流还乡河是鸦鸿桥的母亲河,明代成化年间,明宪宗下令疏通还乡河,在鸦鸿桥建水陆码头,开集市,现在鸦鸿桥仍有一个村叫运河头村,大约是当年码头所在地。
清代道光年间,鸦鸿桥已有商户近百家,成为“京东第一大集”。
现在,还乡河已没有了运输功能,但依然是鸦鸿桥商贸得以孕育和发展的见证。
而摇橹声声,此时,也已被还乡河畔的轰轰作响的汽车之声代替。
“一天得有200辆次大车出入,但都是传统物流,比较慢的那种。
”鸦鸿桥镇政府主任科员郭义东说,2015年,鸦鸿桥镇GDP约50亿元,常住人口6.3万人,企业400家,商户1.5万家,物流企业160家,人均收入1.2万元。
“鸦鸿桥虽然仍是全国重要的商贸城,但我们的小商品销售近年来确实萎缩了,我们没有抓好上一轮交通发展的机遇。
”郭义东说。
伴着窗外的寒风凛冽,在物流园简陋的办公室内,郭义东介绍道,改革开放后,鸦鸿桥凭借距离北京、天津两大城市120公里的区位优势再次成为北方重要的小商品集散地,1994年,小商品成交额5.5亿元。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京沈高速公路的开通给鸦鸿桥带来了第二次发展的历史机遇。
“京沈高速开通前,我们每年只能销售约100万套衣服,开通后,每年能销售1000万套,带动性特别强。
”鸦鸿桥镇一家服装店老板张良说,从那时起,鸦鸿桥镇上的一家家小门面店背后的仓库和厂房越建越大。
2001年左右,镇里整合各商户的物流成立鸦鸿桥物流公司,这才有了现在的大车轰鸣。
2009年,鸦鸿桥镇小商品销售额已达80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小商品市场第四位。
但是,据郭义东回忆,差不多也是从那时起,鸦鸿桥没有及时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为现在的萎缩埋下了隐患。
“你们也看到了,我们的商铺仍然很破旧、很零散,物流业不现代,再加上电商的冲击,鸦鸿桥小商品的销售额近年来是下降的。
”郭义东说。
在鸦鸿桥镇,子承父业非常普遍,尽管在接任“掌门人”不久的周裕和张良看来,日子还挺好过,但在经历了商贸巅峰的他们的父辈看来,鸦鸿桥小商品销售目前困难重重。
“几年前这里还是摩肩接踵,人来人往,现在冷清了很多,听说网上的售价更低、买货更方便,我也不懂,只是这销售量真的下降了不少。
”老何百货负责人何长富说。
一家名为春良日化的店铺负责人胡晓莉也说,这几年特别不好干,“我日化的销量得比2011年少一半,所以我这才同时卖起了其他产品。
”
在郭义东等镇领导看来,历史上,鸦鸿桥因水运兴起,因高速开通而进一步发展,但终因没有在交通便利的同时及时完成经营、服务的现代化转型而走向萎缩,“光有便利交通还不够,依托交通搞好配套、提升服务也很关键。
”
现在,新的机遇再次来临。
10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京唐城际铁路项目,开工在即,隶属唐山市的鸦鸿桥从中看到了新的希望,政府的“高铁综合服务区项目”开始招商,以此为利好消息的一些楼盘也四处打着广告。
据郭义东介绍,今年以来,鸦鸿桥镇“两街一路”大修工程全面推进,现代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全面开工,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也在推进,还乡河“一河两岸”生态公园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共投资33亿元,未来小商铺也将走向集约化管理。
夜深了,记者一行离开了鸦鸿桥。
穿过还乡河时,河里的月亮折射出柔和的光芒,鸦鸿桥500年来依托交通而发展的故事正走进新篇章。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记者一行到享有500年历史、有“京东第一大集”之称的唐山市鸦鸿桥镇,主要是希望在京唐城际铁路获批即将开工之际,探寻交通便利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B.记者走在鸦鸿桥镇文化路上,到了陆续打烊的时刻,各个店铺还显得很冷清,这从侧面反映出了鸦鸿桥镇如今商品经济的发展大不如前。
C.“路传驼铃响,水送摇橹声”,既是鸦鸿桥几个世纪前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也表明了尽管古代交通运输工具比较落后,但仍使鸦鸿桥镇的商贸得到了长足发展。
D.在鸦鸿桥镇,一些店铺的负责人是子承父业,新任“掌门人”虽然觉得日子还挺好过,但他们还没有实现父辈对他们寄予的克服小商品销售困难的希望。
5.本文是一篇新闻,开头和结尾都渲染了环境氛围,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3分)
6.结合本文,你认为一个地方的商贸要得到发展,除了交通便利外,还需要哪些因素?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扁担的使命
袁星
一条中间上弯两端略垂的褐黄色扁担,犹如一位老得驼了背的战士,蛰伏在黯淡的角落里静静待命,未争未吵,不躲不显,冷不丁闯入视野。
在乡下,扁担是游走在生活边缘的一个苦行僧。
它总是在最忙碌的季节受命,日复一日在乡亲们的肩上负重修行。
扁担是可以在僻静的角落里孤独地存在的,属于那种十天半月、三年五载都不发一言、不懂抗议的物件。
被大风刮起的沙尘蒙住脸面了,让弃逃的蜘蛛扯满蛛丝了,它依然处之淡然,忙时一颤一颤地按摩着人们双肩上酸痛的肌肉,闲时则兀自去咀嚼和丈量光阴的长短。
这是一条刺槐做成的扁担,中间的位置,表面滑溜如玻璃。
用手轻轻一擦,抹去表层的那些浮尘,马上泛起一层薄薄的亮光。
这层亮光很养眼,散发着体温,像扁担上涂的一层蜡油,是重物作用于扁担,反复摩擦肩膀得来的。
一辈辈,一年年,等待在墙角的扁担,说不清是我家的第几条了。
我不知道,父母不知道,恐怕连扁担自己也不知道。
村庄的一切,以肩挑为主。
扁担是连接重物与肩膀的一条捷径。
爷爷用了几条扁担,传下来几条扁担,父母用坏了几条扁担,剩了几条扁担,还得用几条扁担,我会不会继续用扁担,这一连串的疑问,本身就是一道解不开的数学题。
用的时候把扁担从犄角旮旯找出来,用完了找个避雨的地方一扔,只要不烂掉,谁都不去管它。
扁担在被主人的呼来喝去中,练出了宠辱不惊的能耐,给它随便选一个地方,就能毫无怨言地安身。
我家的扁担,搁置最多的地方是门后侧,还有过道和敞篷内。
扁担留给我的印象,琐碎而深刻,断续而清晰。
地瓜地里,父亲双手握住镢把,抡起镢头,把地瓜从泥土里勾拽出来。
鼓胀的地瓜从泥地里打个滚儿翻上来,被父亲的大手一把捉住,丢进条筐。
装满两个筐,拿出扁担插到筐系下,用筐绳胡乱一缠一绕,弯下腰挑起来就走。
片刻前还直挺挺的扁担,在父亲起身的一刹那放弃了抵抗,像一个学会了妥协的智者,适度弯下两端。
倔强的扁担,在父亲迈步前行时,改掉了惯有的坏脾气,随着肩膀的耸动一起一伏地屈伸着,给身下的肩膀争取到一松一紧的呼吸机会。
一条好扁担,即使负重时,也不太压肩膀。
它用恰当的颤动,顺滑的表面,抵消掉相当的压力。
扁担的材质和打磨格外讲究。
山村适合做扁担的木材,只有刺槐、桑木和家槐。
但最好的,首选刺槐。
那天,外面点点飘雨。
父亲用锯子、砍刀、刨子和手锛,把一根两米多长的干刺槐段从中间纵开两半。
刺槐是在遮阳的地方阴干过的。
晒干的刺槐木易开裂,做不成扁担。
分开两半的木块,像厚厚的木板。
先断去木板两端瑕疵,根据主人的身高,留长到一米七或一米八左右。
再用砍刀砍薄两侧宽边,削薄木板的厚度。
砍修成型的木板,只是个雏形,还算不得扁担。
只有用刨子刨平,砂纸打磨光,才可能成为扁担。
父亲用砍刀、手锛一阵拾掇,再用刨子贴着木板一下下前推。
若力度拿捏得好,每一次推出刨子,都能在刨顶中央的凹槽内开出一朵散发着木香的卷花。
一根阴干的刺槐木,在刀锛锯刨的雕琢裁剪下,用一天的斟酌和尝试,升级为与世无争的两条扁担。
不同的扁担,在不同年月,闯入不同的家庭。
我家的扁担,不管哪一条,都不是花瓶那样的摆设,都是响当当的负重者。
一条好扁担,可以分担肩膀的重压,可以驱赶切肤之痛。
父亲一米六左右,长得精瘦。
挑柴草、黄梨、山楂、地瓜、花生、肥料等,山上有的,不管在哪,他都能用扁担挑行。
我四五岁前,父母去山上干农活,还常常把我、妹妹和茶饭放在两边的筐里,挑来挑去。
村里的山路窄、滑、陡、斜,上了肩的扁担,中途找不到歇息的地方。
乡亲们在挑山的过程中摸索出一个换肩的诀窍:
一手轻托,一手引勾,让扁担在两侧肩膀上绕着脖颈后部平滑过渡。
只一旋,压力就轻轻柔柔转移了位置。
要完成左右换肩的动作,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扁担的质量。
一条粗糙、破旧、笨拙、张嘴的扁担,是轻易换不成肩的。
硬换,肩膀定会被啃伤。
忙碌与清闲,上岗或下岗,扁担身不由己。
它不能挑起山村的历史和阴晴,却能像绣花针那样,以磨损生命为代价,缝补生活中一个个破碎的压力。
扁担常被冷落,却不曾怨憎,像个苦行僧那样,以负重的形式,留下行进的身影。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有很多对扁担的描写,如“驼了背”“负重”“智者”等,由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扁担的坚韧、睿智,帮助人们后就功成身退的无私品质。
B.文章第一段对扁担的描写奠定了一种庄严敬重的情感基调,这种情感基调与扁担的战士形象不谋而合,主要是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C.作者用一种夹叙夹议、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扁担在乡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的使命和品格,象征着农村的劳动者。
D.本文语言优美隽永,特别是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对普通的扁担进行描写,饱含深情,读来让人惊艳。
8.作者为什么说“在乡下,扁担是游走在生活边缘的一个苦行僧”?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
9.请结合全文,赏析文章最后一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文段一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曰: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
“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
“沛公安在?
”良曰: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
“唉!
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文段二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0.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相去四十里//沛公已去 B.沛公不胜杯杓//不胜枚举
C.沛公安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D.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氏是姓的分支,古时男子把自己的封地作为自己的氏,比如项羽,就是因为他的祖父项燕被封于项地所以才以项为氏的。
B.在古代,孩子出生后多由父亲取名,到十八岁成年时取字,古人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C.本文中加点的“族”是灭族之意。
灭族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指一人犯死罪而连及其父母妻子等整个家族被杀。
D.足下,对对方的尊称。
译为“您”,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将“足下”明确用作敬称的用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段一中,刘邦在准备逃席而走时,仍不忘嘱托张良代为进献礼物,代为道歉,说明他虑事周全。
B.文段一中,亚父一怒而砍破玉斗,并言“竖子不足与谋”,为日后项羽与亚父离心离德埋下了伏笔。
C.秦始皇游江南时,项羽豪言取而代之,项梁吓得赶紧捂住他的嘴,以项梁的胆小怕事,衬托出项羽少有大志。
D.项羽身高八尺有余,力能扛鼎,又才气过人,吴中子弟都很怕他。
他少时学书、学剑、学兵法,但都未学彻底。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分)
(2)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4.以下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5分)
A.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祠堂的荒凉萧条,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C.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D.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E.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15.本诗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的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意气风发,激浊扬清,以“”一句来表现了对当时的军阀官僚的蔑视。
(2)《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最后由于感念秦穆公当年的相助之恩,即使秦穆公背叛了秦晋之盟,他也不肯报复秦国,因为他认为“”违背了仁道。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幕,高渐离奏乐,荆轲唱和,“”,这种悲凉的曲调使在场的人不禁为之感伤。
(4)《论语》中说,要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德的镜子,看见德行好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相反,“”,即看见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
(5)南朝宋时宗悫少有大志,说: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后来李白的《行路难》中“”一句化用此典故,表现了自己面对艰险的人生之路仍不失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第
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经过半个月的仓促准备,这份本来需要八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由她们两个人完成了,质量居然还差强人意。
②当年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在一大批吃货们的狂热追捧下,其收视率一路攀升,其他节目只能望其项背。
③在四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他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如今已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了,但依旧好为人师,受到全校师生的敬重。
④医院本来是救死扶伤的地方,悬壶济世更成为几千年来医者追寻的境界,可是如今的一些医者却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市场规则”这个褒贬皆有的境地中。
⑤《复活》源于一个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故事深深触动,到把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12年。
⑥晚会上,色彩斑斓的舞台布景和美轮美奂的民族服饰,将观众的遐想带进美丽动人的远古传说,带向阳光灿烂的雪域高原。
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蓝瘦”“香菇”“洪荒之力”成为2016年的热词,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仅难以预测这类词语在何时、以何种形式成为网民的语言焦点,更难以摸准它们的特征。
B.由于体现传统审美精神、符合社会革命思想、满足时代生活需要这三个主体需求成功地统一起来,中山装被广大民众认可和接受。
C.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为了让更多的市民走进属于他们的艺术殿堂,在提供国内外高品质内容的同时还大幅减少了同类项目的观演门槛。
D.在家长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的心态,而最核心的则是要培养他们自尊、自立、自强的品质。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社会文明是大事,是①每个人的行为举止、言语谈吐,②衣饰品味一砖一瓦构建起来的。
不文明行为,③是发生在旅游中,还是出现在生活工作其他方面,④会拉低社会的文明程度,降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
⑤每个人为了自己的生活环境清洁干净、鸟语花香、礼貌安静,应该自觉抵制、抗议不文明行为。
⑥你做到了文明礼貌,那么社会就会少一个不文明礼貌的人。
涵养文明,人人有责。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进而
既
更
因此
只有
B
由
甚至
不管
都
所以
/
C
由于
或者
不论
/
因而
如果
D
因为
/
不管
甚至
因此
假如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5分)
冰心七岁时开始读《三国演义》,钱钟书小时候酷爱读小说。
这告诉我们,①。
孩提时代,只要认识一两千个汉字,完全能够读懂《三国演义》这样的故事。
有人说,《三国演义》这样的书孩子读不懂,要等到长大一点才行。
可是教育的实际告诉我们,到了高中和大学,学生读书反而更少了。
功课紧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高中生和大学生对许多事情有了功利性的考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已经弱化。
一方面,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一些实际的了解,②。
另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不能在读小说上“浪费时间”。
其实,如果从大学教育回顾一个人的成长历程,这些重要且基础的文学阅读,③。
21.阅读下面两个图表,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一)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关于中小学生近视发病率的统计表:
学生类型
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发病率
22.78%
55.22%
70.34%
(二)关于近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月考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