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 必备基础知识.docx
- 文档编号:11289373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35.75KB
地理必修三 必备基础知识.docx
《地理必修三 必备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三 必备基础知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必修三必备基础知识
必修三必备基础知识
荒漠化的防治
1.荒漠化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分别主要发生在我国哪些地区。
2.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3.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可以提出哪些具体的防治措施。
4.非洲萨赫勒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本原因是:
人口和贫困。
(课本中案例)
1.荒漠化表现:
表现
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红漠化
此生盐渍化
典型地区
西北
西南地区尤其云贵高原
南方低山丘陵
干旱半干旱灌溉农业区
2.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植被稀少,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人为原因:
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类活动不当:
过度憔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3.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农耕区:
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
减少水井数量,合理规划畜种数量和规模;流域地区:
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量)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对应考察试题有:
小白本第一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2题目)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1.下列气候对应的森林植被分别是?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2.森林的主要环境效益有哪些?
3.热带雨林地带性的土壤是?
从气候角度分析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气候
分布地区
植被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度之间,典型地区如亚马孙平原马来群岛刚果盆地
热带雨林
热带季风气候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度-35度大陆东岸,典型地区我国秦岭--淮河以南,日本群岛南部等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木新陈代谢也会落叶,一般落叶和新叶同时出现,不易被发现)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度-40度大陆西岸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35度-55度大陆东岸,典型地区我国秦岭--淮河以北,日本群岛北部等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度-60度大陆西岸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50度-70度大陆内部
亚寒带针叶林
2.森林的主要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水土流失地区
防风固沙——干旱半干旱土地荒漠化地区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全球
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全球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城市绿地
保护农田------农田周围
防风浪、海啸----沿海地区(如我国深圳海边红树林)
.我国主要的防护林体系
“三北”防护林体系、黄河、长流流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
4.热带雨林地带性土壤:
砖红壤
土壤贫瘠:
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生物循环旺盛,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贫瘠。
能源资源的开发
1.如何评价某一区域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
(答题模板)
2.如何实现区域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3.简析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
4.从地形、气候角度分析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内陆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原因。
5.综合分析我国东南沿海大力发展核能的原因。
1.评价:
1)分为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回答
2)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资源条件(答题术语有:
分布范围广、储量大、xxx品种齐全、xxx品质优良)开采条件(埋藏浅或者多数漏天等,开采条件好)市场条件(xx需求大,xx价值高、稀缺、.....必需品等)交通条件(位于xxx,交通便利,利于外运)资金条件、技术条件、劳动力条件等
2.区域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建立能源基地。
(扩大开采量、提高外运能力、加强加工转换)
能源综合利用。
(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主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3.西北太阳能丰富原因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晴天,大气能见度高;地势较高。
4.风能丰富地区
西北内陆地区(冬春更明显):
离冬季风源地近,冬春多大风;多山地,有些山谷走向和风向一致,风管效应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
(夏季风大)距离海洋近,夏季风从海上吹来;夏季东南沿海多台风。
5.东南沿海发展核能
东南沿海地区常规能源缺乏
经济发达、人口城市集中,能源需求量大
核能地区适应性强
东南沿海资金充足、科技力量雄厚
沿海,海运便利,利于进口原料铀矿
流域的综合开发
1.分别说出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分别包含哪些方面。
2.如何分析河流的航运价值?
3.如何评价某流域内的水利工程。
4.评价阿斯旺大坝修建的影响。
5.从哪些方面综合分析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6.流域开发的核心是什么?
一般通过什么措施实现?
1.水系特征(主要侧重对河流外貌特征的描述):
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
积、支流状况、弯曲状况等;
水文特征(主要是对河流内部特征的描述):
径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汛期(水位)、水能等。
2.
3.水利工程的修建
利:
发电、航运、供水、灌溉、养殖、防洪等。
弊:
工程本身(诱发地区地质灾害发生)、
对河流上游、
库区(泥沙淤积、生物多样性减少、文物景观破坏、移民、淹没耕地、局部小气候变化)、河流下游(泥沙减少,海水倒灌,海岸线后退、河口生态变化、下游径流量减少干旱半干旱地区会加剧下游荒漠化发展)
4.阿斯旺大坝修建的利与弊
1)积极的影响:
①阿斯旺大坝的修建,提高了尼罗河灌溉、防洪、发电、养殖、航运等效益。
②利用水电产生环境效益,减少了“三废”的排放。
2)消极的影响:
①尼罗河下游沿岸平原失去了定期泛滥带来的天然肥料,土地肥力下降。
②河口外海域的沙丁鱼因失去饵料而出现种群萎缩。
③尼罗河下游流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尼罗河三角洲盐渍化加重,海岸遭到侵蚀而后退。
5.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分析
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的水文特征、资源等方面入手,并结合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6.流域开发核心:
河流的利用与治理,
河流域综合开发过程中通过修建水库实现河流梯级开发,使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相协调,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7.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经验的借鉴
(1)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流域治理核心。
(2)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加强管理——保证流域治理与开发的长期稳定。
(3)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从防洪入手,重点发展水运、水电。
(4)因地制宜地选择栽培作物,由单一经营到综合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渔业。
(农业综合开发)
(5)加大开发力度和开放度——以便利的运输条件和廉价的电力供应,吸引大量投资。
(6)重视环境保护。
区域农业发展
1.从哪些方面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
2.评价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3.以东北地区为例说明如何依据区域内差异对区域农业生产进行差异化布局?
4.东北地区农业专业化布局是怎样的?
5.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6.我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有哪些?
(模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1.
(1)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水源等自然条件方面,
(2)位置、交通、市场、科技、政策、工业发展等社会经济条件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4)关注重要农业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及发展障碍。
2.有利:
一年一熟,生长期长,农作物品质高;夏季热量丰富;冬季漫长利于土壤有机
质积累,使土壤肥沃;冬季积雪春季融化,缓解春旱,可改善土壤的墒情;冬季气温较低,病虫害少。
不利:
热量不足致使农作物一年一熟;冬季漫长无法放牧;冬季需要解决防寒问题。
3.根据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对区域内农业划分为不同的农业生产区域。
东北地区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布局耕作农业区(种植业)、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布局林业和特产区、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以及部分林草区布局畜牧业区。
4.小麦(春小麦:
春播秋收):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的北部。
种植比列由南向北增多。
玉米:
松嫩平原的中部以及松花江流域。
种植比列由南向北减少。
水稻:
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长白山区的和河谷盆地。
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度的黑龙江沿岸。
林区:
大小兴安岭。
特产区:
长白山区鹿茸、人参;延边苹果和梨子;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柞蚕茧;辽南苹果。
畜牧业:
呼伦贝尔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5.黑土退化、水土流失、森林面积减少、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湿地破坏。
(土壤、植被尤其是森林、湿地等的破坏导致的生态问题。
)
6.
(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①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农业,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对各种作物合理布局;
②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大力发展加工业,提高农业效益;
③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域情况,发展第二、三产业,使农民增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推进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进程
①加强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②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
同发展;③健全和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①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和抵御旱灾的能力,实现旱涝保收;②加大中、低产田治理力度,合理用肥,加快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③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效益,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加大科技投入)
依靠科学技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学种田,科技兴农,如:
改良耕作制度、良种培育、提高品质等。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塑造品牌,加大宣传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必修二城市化基础知识部分:
1.城市化的表现有哪些?
城市化水平高低衡量的主要指标是?
2.世界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有什么特征?
3.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4.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有什么区别?
5.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会给城市带来哪些“城市病”?
6.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7.城市发展(城市等级提升、规模扩大等)的区位条件有哪些?
必修三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8.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9.我国不同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有什么不同?
(珠江三角洲、浙江温州、苏南、东北、云南德宏)
10.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其中关键条件是什么?
11.比较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的特点。
12.珠三角地区迅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哪些问题?
有哪些应对的措施?
1.城市化表现: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人口)
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等级提升、出现城市群、城市带(城市)
城市地域范围扩大(用地)
城市化水平高低衡量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2.城市化进程
发展阶段
特点
问题
趋势
国家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25%-30%以下)、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
国家
中期阶段
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城市化水平30%--70%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
国家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70%以上),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3.发达国家城市化:
起步早、目前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起步晚、目前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出现城市发展不合理现象
4.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
(1)郊区城市化:
指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
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
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
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如图2所示。
(3)再城市化:
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
如图3所示。
5.“城市病”:
随着城市化用地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急剧增长,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
常见的城市化问题和一般的治理措施如下图所示:
6.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
7.城市发展区位:
地理位置:
沿海、沿边、沿河流、近经济发达地区
自然条件:
地形(平原)气候(中纬度沿海地区温暖湿润)河流(河流交汇处、和流入海口、河运起点等给城市提供水源、灌溉、运输)
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如我国大庆、玉门、六盘水)旅游资源(如三亚、桂林)
交通:
如株洲、石家庄的兴起
科技:
日本筑波
政策(政治)
8.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9.我国不同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10.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
国际经济环境:
发达国家的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对外开放政策(关键条件)
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地租低、劳动力廉价等区位条件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1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
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
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
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国的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
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
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12.珠三角地区迅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哪些问题?
有哪些应对的措施?
1.问题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①产业基础和②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必修三 必备基础知识 地理 必修 必备 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