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句法分析第四章.docx
- 文档编号:11285303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65.78KB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第四章.docx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第四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句法分析第四章.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汉语句法分析第四章
第四章现代汉语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
找出句法结构中的句法成分、指明成分中词语类别和词、语、句的整体类型或格式等,也就是对语法单位与语法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和语法单位的类型的分析。
语言对每个人都十分重要。
每个人都会感觉语言十分熟悉,因为人们自懂事以来,就一直在用语言来传递信息,接受信息;用语言来学知识、学文化;用语言来跟他人交往;用语言来巩固自己的认识成果……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语言又是陌生的,因为人们对语言,说实在的,了解得太少太少了,语言中任何一种现象,我们至今还难以给它作出十分明确而圆满的解释与说明。
所谓“句法分析”,如本章开头所说,是指从句法的角度来解释说明种种语言现象。
譬如说,为什么“咬死了猎人的狗”有歧义,而“咬死了猎人的鸡”没有歧义?
“屋里放着鲜花”和“屋里跳着舞”,词类序列相同,都是“处所短语+动词+着+名词”,但是人们会明显地感到,前者表示存在,表静态,后者表示活动,表动态。
人们的这种感觉对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为什么我们可以说“温柔点儿!
,“开心儿!
”,但不能说“崇高点儿!
”“伟岸点儿!
”?
这为什么?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同样,为什么我们可以说“能人了”“老夫老妻了”,但似乎不说“战士了”“实习生了”“婴儿了”?
这又为什么?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再譬如,“打猎的猎人”和“打猎的工具”都是“定一中”偏正结构,而且都是由“打猎的”作定语。
但是,前者在一定的语境里,中心语“猎人”可以省去不说,如“打猎的还没来”;后者中心语“工具”则在任何语境里都不能省去,“打猎的工具找不着了”,不能说成“*打猎的找不着了”。
这是为什么?
怎样来解释这种现象?
诸如此类的问题多了。
为了解释说明这些饶有趣味的现象,我们就得想出一些分析方法来,并尽可能从理论上来加以说明。
从句法的角度来解释说明种种语言现象的分析方法,有常用的一些句法分析法,包括变换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
第一节层次分析法研究
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一、关于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又叫“直接成分分析法”,首创者是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
“我国50年代有人称这种分析法为‘两分法’,60年代以后才有‘层次分析法’这一名词称。
层次分析法是我国语言学界对直接成分分析法特有的称说。
”不能简单地把层次分析看作是一种分析方法,而应把它看作一种分析原则,因为方法是可用可不用的,而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我们进行句法分析时,则必须按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进行分析。
相对于以往的句子成分分析法来说,将它称为“层次分析法”也是可以的。
层次分析,实际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切分,一是定性。
切分,是解决一个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也就是说,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到底应该在什么地方切分。
以“他刚来”为例,这个句子,从结构上说,首先该在“他”和“刚”之间切分呢,还是该在“刚”和“来”之间切分,这考虑的就是切分问题。
定性,是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在句法上是什么关系。
再拿“他刚来”来说,在切分问题解决之后,“他”和“刚来”之间是什么句法关系,“刚”和“来”之间是什么句法关系,这考虑的就是定性问题。
表现对一个句法结构的层次分析时,如果是切分,一般用划线法,也用树结构;如果是定性,一般就用阿拉伯数字标示,再加简明的文字说明。
例如:
他抽烟。
如果对这个句子进行切分和定性,可图示如下:
(a)、(b)属于划线法,其中,(a)是由小到大划,(b)是由大到小划;(c)是树结构(像一棵倒装的树)。
层次分析的基本精神是:
1.承认句子或句法结构在构造上具有层次性,并在句法分析中严格按照其内部的构造层次有序进行层层分析。
2.每一次分析,都要明确说出每一个构造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
如上例,“他刚来”这个句子,内中的三个词不在一个层面上,这个句子含有两个构造层面。
第一个层面,其直接组成成分是哪两个,第二个层面,直接组成成分是哪两个,都必须明确说出,否则就不成为层次分析。
3.在分析中,只需分析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而不用考虑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也不用考虑句法结构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举例来说,“小鸟吃虫子”,第一个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是“小鸟”和“吃虫子”,它们之间是主谓关系;第二个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是“吃”和“虫子”,它们之间是述宾关系。
这在分析中必需明确指出。
至于“小鸟”和“虫子”之间是否有什么语法关系,“小鸟”和“吃”之间、“小鸟”和“虫子”之间、“吃”和“虫子”之间在语义上是什么关系,层次分析统统不去考虑。
层次分析实际上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切分”——解决从哪儿切分的问题;二是“定性”——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在句法上是什么关系的问题。
例如“小李打篮球”,包含三个词,如果要对这个结构进行层次分析,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
从哪儿切分——是从“小李”和“打篮球”之间切分呢,还是从“小李打”和“篮球”之间切分?
(合理的切分应该是在“小李”和“打篮球”之间)这是“切分”问题。
其次要考虑的问题是:
切分得到的直接组成成分“小李”和“打篮球”之间在句法上是什么关系——是主谓关系呢,还是述宾关系呢,还是别的什么关系?
(合理的定性结果是主谓关系)这是“定性”问题。
对“小李打篮球”的层次分析的全部内容可以图示如下:
小李打篮球
121–2主谓关系
343–4述宾关系
二、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确保层次切分能符合句法结构本身内部构造的实际情况,在切分时,需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切分不能根据语感,因为语感是不可捉摸的,往往会因人而异。
例如:
齐白石画的一幅国画。
这个例句是名词性偏正结构,首先应在哪儿切分?
如果凭语感,不同的人,可能会进行不同的切分:
a.齐白石+画的一幅国画
b.齐白石画的+一幅国画
c.齐白石画的一幅+国画
就语感来说,这三种切分,各自都可以说出一定道理,很难断定哪一种切分是合理的,而事实上b切分才是可取的。
第二,也不能根据语音停顿,因为语音停顿跟语法成分的界线不是一一对应的。
例如:
她去年养了一只很乖巧的猫。
我昨天买了一件最新潮的外套。
在实际言语交际中,这个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语音停顿:
a.她▼去年养了一只很乖巧的猫。
b.她去年▼养了一只很乖巧的猫。
c.她去年养了一只▼很乖巧的猫。
d.她去年养了一只很乖巧的▼猫。
e.她去年养了▼一只很乖巧的猫。
但是从语法上来说,只有按a切分是符合汉语句法规则的,“她”是主语,“去年养了一只很乖巧的猫”是谓语。
第三,每一个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其中一个如果是合成句法形式,即不是单词,那么这个合成句法形式不能是该句式所独有的,必须能在别类句法结构中再现。
例如:
a.很有魄力b.很有魄力
如果按a切分,作为直接组成成分的“有魄力”这个合成句法形式,可以在别类句法结构里再现,如“有魄力的人…“他有魄力”等;如果按b切分,作为直接组成成分的“很有”这个合成句法形式,就只能在“很有……”这类结构里出现,不能在别类结构里再现。
所以a切分比较合理。
第四,每个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它们之间组合所依据的规则在该语言中必须具有普遍性。
这意味着,每个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它们之间组合所依据的规则对语言事实的解释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最理想的。
再拿“小鸟吃虫子”来说,上面说了,正确的切分应该是a,即:
a.小鸟吃虫子
那么能否切分为b呢?
即:
b.小鸟吃虫子
单就这个句子来看,好像两种切分都可以。
但从整个汉语语言事实看,采用b切分会有些问题。
按a切分,意味着述宾结构可以作谓语;取b切分,意味着主谓结构可以带宾语。
但两相比较,述宾结构作谓语,这一句法规则在现代汉语里带有普遍性,对语言事实的解释力强,受到广泛认可;而主谓结构带宾语在现代汉语里就不具有普遍性。
例如“知识属于全人类”,就只能切分为a,而不能切分为b。
请看:
a.知识属于全人类b.知识属于全人类
这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属于”是个粘宾动词,它后面必须带宾语,不可能单独先跟某个名词构成主谓关系。
如果硬要按b切分为“知识属于”和“全人类”两部分,就还将违反上面所讲的第三条标准,即“知识属于”只能在“x属于……”这类结构中出现,不能在别类结构里再现。
可见,“知识属于全人类”切分为a才是合理的。
第五,每一层面切分所得到的直接组成成分,彼此按句法规则组合起来,在意义上必须跟原先的结构体所表示的意思相一致,具体说:
1.切分所得的各个直接组成成分,都必须有意义。
例如“美好的未来”,如果把它切分为:
a.美好的未来
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美好的”有意义,“未来”也有意义,所以这个切分是合理的。
如果把它切分为:
b.美好的未来
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美好”有意义,但是“的未来”根本就不成立,当然没有意义。
可见这样切分是不合理的。
2.切分所得的各个直接组成成分,彼此在意义上有搭配的可能。
例如“一个好地方”,如果把它切分为“一个”和“好地方”,彼此在意义上能进行合理的搭配;如果切分为“一个好”和“地方”,虽各个直接组成成分都有意义,但它们在意义上没有搭配的可能,因为“一个好”只能理解为主谓关系,而作为主谓结构的“一歌好”在意义上不可能跟“地方”搭配。
3.切分所得的各个直接组成成分,它们在意义上的组合,必须跟原结构的意义相等。
例如“村里最聪明的后生”,如果切分为:
a.村里最聪明的后生
这样切分,意味着那后生是“村里”的,而且是村里后生中的“最聪明的后生”,各个直接组成成分,在意义上的组合等于整个句法结构的意义。
如果我们把它切分为:
b.村里最聪明的后生
()
这样切分,从第一层看,问题还不那么显露;看到第二层,问题就很清楚了。
在原结构里,“最聪明的”在意义上是说明“后生”的,而按例b的切分,“最聪明的”变成说明“村里”了,这显然不合原结构的意义。
三、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层次分析对句法分析以及整个语言结构的分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层次分析法的适用面非常广泛。
在语法范围内说,大到复句,小到合成词,要作内部结构分析,都需要层次分析法来发挥作用。
单就句法来说,层次分析法的作用大致可概括如下:
第一,能更好地分化歧义句式。
“一个具体的句子或句法结构,能表示多种不同的意思,而这并不是由句法结构中某个词的多义现象造成的,这种句子或句法结构统称为‘歧义句式’。
”如本章一开始所提到的汉语语法学界常举的“咬死了猎人的狗”便是一个歧义句式,它既可以表示“把猎人的狗咬死了”这一意思,又可以表示“那条把猎人咬死了的狗”这一意思。
这类歧义句跟内部构造有关,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更好地分化歧义句式。
第二,层次分析更大的作用在于能有利于发现新的语法现象,揭示新的语法规律。
拿谓语来说,过去的汉语语法书上都说现代汉语里的动词一般都能作谓语,只要意义上能搭配就可以。
其实这是不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句子结构所得出的错误结论。
在层次分析法得到广泛运用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汉语里的动词单独作谓语的限制性很大。
有一半左右的动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像“企图”“姓”“责怪”“逗”等就都不能单独作谓语;而“吃”“看”“等”“参观”等动词虽然能作谓语,语用上的限制也很大。
显然,这一重要的语法现象,如果只用句子成分分析法,而没有用层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是很难被发现的。
四、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层次分析是我们语法研究,乃至整个语言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理论观点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语言研究的发展,也对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理论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
局限性不能单纯地等同于缺陷和失误。
所谓局限性,是说任何一种理论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越出了它所能解决的范围,这个理论或者方法就失去作用了。
层次分析法也不例外。
那么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表现在哪里呢?
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它只能揭示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显性的语法关系,即语法结构关系,但是却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所隐含的语义结构关系。
层次分析具有这一个局限性是很可以理解的,因为层次分析只包含切分和定性两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层次分析只承担具备两种功能:
一是切分,找出一个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二是定性,确立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是什么句法关系。
至于包含在结构中的实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这不是它所能解决的问题。
本章一开始,我们曾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咬死了猎人的狗”有歧义,而“咬死了猎人的鸡”没有歧义?
层次分析法只能对“咬死了猎人的狗”有歧义,“咬死了猎人的鸡”没有歧义来加以证实,但是不能回答“为什么”,原因也在于它不管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当然我们可以自觉地思考句子内部实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狗既可以成为动词“咬”的受事(更凶猛的动物把狗咬死),也可以成为动词“咬”的施事(狗把猎人咬死),而鸡只可能成为动词“咬”的受事(狼或狗等动物把鸡咬死),而不可能成为动词“咬”的施事(鸡没有咬死人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来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了。
总之,由于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式就不能用层次分析法来加以分化。
像“老师在图书室看见了他”这样的歧义句就没法通过层次分析来加以分化。
因为这个句子之所以有歧义,跟内部的构造层次、词语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都毫无关系,而只是因为“图书室”似乎既可以看作是“他”所在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老师”所在的地方,还有可能是“他”和“老师”都在图书室里。
为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汉语语法研究者去寻求新的分析方法。
第二,层次分析完全是一种静态的分析,因此有些现象它解释不了。
例如“塑料球拍质量”和“黑色里子外套”单就构造层次和内部的句法结构关系看,这两个例子完全一样,但其实不然。
去掉了修饰语“塑料”,“球拍质量”依然成立,但是去掉了修饰语“黑色”,则“里子外套”就不能成立了。
为什么这两个例子不同呢?
层次分析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因此,我们在分析解释一种语法现象时,单单用一种分析方法是不够的,单一的方法往往存在着缺陷,只有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才能更好解释复杂的语法现象。
第二节变换分析法研究
一、变换分析的定义
变换分析是一种语法分析的手段,用变动句法成分的位置、增减词语、替代词语等方法,使一种句法结构变换为另一种相关的句法结构。
变换后,句法成分间的语义关系基本不变。
例如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与疑问句,以及各种基本句法结构之间,都可互相变换。
变换分析法是句法研究常用的重要方法,通过基本句和相关的变换句的比较,有助于挖掘层次分析所不能发现的深层结构,可以帮助分化句法结构的同中之异,或归纳异中之同。
变换分析立足于句法结构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结构有内在联系这一观念,超出单个句法结构范围。
可以说层次分析是结构内的分析,变换是结构外的分析。
汉语句法结构缺少形式标志,因此变换分析对于汉语语法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很有潜力的方法。
二、变换分析的依据
层次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结构构造的层次性,那么句法结构的构造除了词类、结构模型、层次、功能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因素吗?
在一个句法结构的内部,除了成分、结构模型、层次、功能这几类之外,我们已经不能找到其他因素来分化“屋里放着花”“屋里跳着舞”这两个狭义同构的句法结构。
于是语法研究者想到了句法结构的外部因素,也就是一个句法结构同其他句法结构的联系。
人们通过对语言事实的观察发现:
1.一个意义可以用多个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即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格式。
产生这种现象的缘由是表达的需要。
为了满足意义表达的多样、细致,形式必须在保证意义能够表达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灵活性。
意义同形式的一对多的关系就这样形成了。
2.一个句法格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即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格式。
产生这种现象的缘由也是表达的需要。
由于意义无限而句法格式有限,要用有限的句法格式去表达无限的意义,必然产生同形格式。
形式同意义形成多对一的关系。
3.同义格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即它们具有相同的语义结构和语义内容;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即它们具有各自的形式特点和各自的表义特点。
同形格式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即它们具有相同的词类、层次构造和结构关系等;但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即它们各自表达的意义不同。
同义格式和同形格式是联系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对应关系的桥梁。
综上所述,这三点就是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三、变换分析的类型
依据表达功能进行分类,句法结构可以分为指称性结构、陈述性结构和修饰性结构;依据语法功能进行分类,句法结构可以分为体词性结构、谓词性结构和饰词性结构。
这两种分类有很大的一致性,体词性结构的表达功能一般是指称,谓词性结构的表达功能一般是陈述,饰词性结构的表达功能一般是修饰。
按照句法结构的功能(表达功能和语法功能),可以把变换分为两大类型:
同类变换和异类变换。
1.同类变换。
同类变换即从一个体词性结构(指称性结构)变换为另一个体词性结构,或者从一个谓词性结构(陈述性结构)变换为另一个谓词性结构,或者从一个饰词性结构(修饰性结构)变换为另一个饰词性结构。
在这一联系或变换过程中,过程的起点(原式)和终点(变换式)在功能上保持不变。
例如:
猫谁都不喜欢
这是一个歧义结构。
造成歧义的原因是:
结构中的大主语“猫”既可以是小谓语的施事,也可以是小谓语的受事;小主语“谁”既可以是小语的施事,也可以是小谓语的受事。
这种因语义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结构用层次分析是无法分化的,但是运用变换分析可以把这个歧义结构分化开来:
变换一:
猫谁都不喜欢—谁猫都不喜欢
变换二:
猫谁都不喜欢—谁都不喜欢猫
再比如:
你研究的材料
上例也是一个歧义结构。
造成歧义的原因是:
定语“你研究的”既可以是施动态,也可以是功能属性;或者说中心语“材料”既可以是定语中“研究”的受事,也可以是“研究”的工具。
运用变换分析可以把这两种语义关系分化开来:
变换一:
你研究的材料—你所研究的材料
变换二:
你研究的材料—你用于研究的材料
上面两例变换,变换前后的结构保持性质一致,或者说变换的原式和变换式结构性质一致,是同类变换。
2.异类变换。
异类变换是从一个体词性结构(指称性结构)变换为一个谓词性结构(陈述性结构),或饰词性结构(修饰性结构);或者从一个谓词性结构(陈述性结构)变换为一个体词性结构(指称性结构),或饰词性结构(修饰性结构);或者从一个饰词性结构变换为一个指称性结构。
在这一联系或变换过程中,过程的起点(原式)和终点(变换式)在功能上变化为相对立的另外一类。
例如:
AB
定语+中心语定语+中心语
呢绒帽子呢绒的帽子
水泥雕像水泥的雕像
绿色苹果绿色的苹果
令上面A、B两组的实例作如下变换:
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是+定语
我们可以得出:
A组的例子都不能作如上变换,而B组的例子都可以作如上变换:
呢绒帽子—*帽子是呢绒呢绒的帽子—帽子是呢绒的
水泥雕像—*雕像是水泥水泥的雕像—雕像是水泥的
绿色苹果—*苹果是绿色绿色的苹果—苹果是绿色的
为什么B组的例子可以有上面的变换,而A组的例子不能作相同的变换呢?
这是因为汉语中的“的”字结构有称代功能,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称代它所修饰的中心词。
例如,“呢绒的帽子”中的修饰语“呢绒的”就可以称代中心语“帽子”。
我们可以说,“我要呢绒的,不要帆布的”。
上面B组的结构之所以可以有上面的变换,就是因为B组的修饰语是名词构成的“的”字结构,而A组的结构的修饰语只是名词,所以不能作相同的变换。
B组的结构可以作如上变换,这一事实涉及到了“向心结构”的定义问题。
向心结构指的是至少有一个直接成分与整体在语法上功能相同,在语义上受到相同的语义选择限制的句法结构。
向心结构中与整体的功能相同并且受到相同的语义选择限制的直接成分是它的核心。
这种说法来源于朱德熙先生,他所提出的定义既考虑了句法结构与成分的功能,而且也考虑了句法结构与成分的语义,是比较科学的定义,值得我们在句法分析中进行推广。
根据朱德熙先生的定义来观察刚才我们进行变换的两组内容,也就是刚刚进行的变换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以上两组是性质不同的定中结构:
“定语+中心语”是后核单核心结构,“定语+的+中心语”则是双核心结构,从语义上看,实际上是一种同位结构。
再看下面的例子:
AB
中秋—中秋了*前天—前天了
周三—周三了*现在—现在了
九九年—九九年了*上个月—上个月了
冬天—冬天了*后年—后年了
为什么A组的时间词都可以变换为陈述形式,而B组的时间词却不能变换为陈述形式呢?
这说明在时间词的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A组的时间词表示的时间是确定的,它们所表示的时间不依赖于说话的时间而确定,它们可称为绝对顺序时间词;而B组的时问词表示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它们表示的时间要依据说话的时间来确定。
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
这个2008年无论我们什么时候提到,它的所指都是确定的。
但是如果使用相对时间词,那么表达内容就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例如,2007年要说“明年北京奥运会”,而2009年则要讲的是“去年的北京奥运会”等等。
总体来说,在顺序名词的语义上普遍存在着绝对顺序义和相对顺序义的区别。
表示顺序的名词有相对顺序名词和绝对顺序名词的区别。
这两类名词在组合时语言顺序上的规则标准。
那就是:
相对顺序名词和绝对顺序名词相互组合时,相对顺序名词在前而绝对名词在后。
例如:
昨天星期四*星期四昨天
去年九七年*九七年去年
由“呢绒的帽子”变换为“帽子是呢绒的”,由“中秋”变换为“中秋了”,变换前后句法结构的性质不同,或者说变换的原式和变换式的结构性质不同,是异类变换。
四、变换方法
常见的变换手段有替换、添加、移位、删除等。
1.替换,即替换句法结构中的某些成分,观察引起的反应及其变化,以便对句法结构定性,或分化歧义结构等。
例如:
米熬了粥—米熬成粥
鱼喂了猫—*鱼喂成猫
通过替换动态助词“了”,区别了同形异质的句法结构。
师傅烧了一窑炭一师傅烧成一窑炭
师傅烧了一窑炭一师傅烧掉一窑炭
通过替换,分化了歧义结构。
2.添加。
有些语法关系是隐性的,没有显示语法标记。
通过添加语法标记,可以显示句法结构中的语法关系。
例如:
地板我擦了—地板被我擦了
通过添加被动标记词“被”,显示了句子的被动性质,同时观察到受事、施事和动作之问的关系。
米熬了粥—米熬成粥
通过添加动结标记词“成”,显示了“熬”和“粥”之间的动作—结果关系。
处理的人—被处理的人
处理的人—去处理的人
通过分别添加被动标记词“被”和动词“去”,分化了“人”的受事、施事两种语义性质,同时也分化了“处理的人”这个歧义结构。
3.移位。
移动句法成分的位置,以此来观察句法成分的语法语义关系,或分化歧义结构。
例如:
她把那件衣服做好了—她做好了那件衣服
通过上述变换,把“做好”和“那件衣服”之间的间接关系(语义关系)变为语法上的直接关系(述宾关系),使我们对二者之问的动作一结果关系看得更清楚。
再比如:
小狗吃骨头—小狗把骨头吃了
他拔萝卜—他把萝卜拔了
小刚打中锋—?
小刚把中锋打了
通过上述变换,可以看出:
述宾结构中的宾语有的可以用介词“把”前移,有些却不能这样移位。
这说明在宾语和述宾结构内部存在着区别。
4.删除。
删除掉句法结构中的某些成分,观察删除前后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变化,借此来发现某些语法现象。
例如:
吃一碗饭一吃饭
吃一身汗一*吃汗
吃一嘴油一?
吃油
通过删除变换,可以看到上面三个句法结构是语义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汉语 句法 分析 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