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时期教育思想.docx
- 文档编号:11283755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4.71KB
宗教改革时期教育思想.docx
《宗教改革时期教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宗教改革时期教育思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宗教改革时期教育思想
宗教改革时期教育思想
一、宗教改革运动和社会的变革
宗教改革是16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为其政治和经济利益而发动与组织的社会政治运动。
这次运动的主力军是城市贫民和广大农民,矛头指向天主教会。
它的基本目的并非废除宗教,而在于创建被称为“新教”的教会,以便与天主教相对抗。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斗争,宗教改革的结果是西欧基督教会的分裂,并出现了基督教的新教及其各个派别。
显然,在“神权”与信仰的斗争背后隐藏的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所进行的夺权斗争。
因此,宗教改革是西欧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
就宗教这种精神统治的形式而言,宗教改革实际上是西欧资产阶级根据自身的利益相要求去改造中世纪的教会,把基督教改造成为符合其需要的宗教。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开始。
其主要原因是罗马教皇不仅在政治上干预德国的内部事务,阻挠德国的统一,而且在经济上通过各种税赋剥削德国的城市贫民,持别是农民。
由于罗马教皇敲诈勒索,搜刮巨款,因而德国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对罗马教皇的盘剥,人民不堪忍受,反对天主教会的斗争日益激化,一触即发。
1517年,教皇列奥十世在德国强迫人民购买“赎罪券”,马丁·路德坚决反对并于1517年10月31日用拉丁文写成《九十五条论纲》贴在威登堡大教堂门口,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1521年1月,教皇下令开除马丁·路德的教藉,但这并没有吓倒马丁·路德,他当众烧毁教皇的敕令,宣布同教皇彻底决裂,成立了“新教”。
马丁·路德为了宣传新教教义并壮大队伍,十分重视教育工作。
由于马丁·路德新教的教义符合各地诸侯的利益,因此,德国北部和中部许多诸侯接受了马丁·路德新教。
这样,马丁·路德新教在德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德国新教地区实施的教育改革主要有:
长期由天主教会控制的教育开始由国家来控制;根据新教的办学方针重新确定教育目标;市政当局用过去天主教会的财产与收入对教育事业提供资助;小学用德语进行教学,学生要学习马丁·路德翻译的德语《圣经》以及他所编写的《教义问答》,学生学习读、写、算基本知识及音乐课程等。
与马丁·路德在德国开展宗教改革相呼应,瑞士也开始了宗教改革运动,1534年,加尔文到日内瓦城宣传新教教义。
与马丁·路德新教相比,加尔文教派的教义更加激进。
日内瓦城于1541年建立了政权与教会合一的共和国,这个共和国实施的教育改革主要有:
对贫苦儿童实行免费教育;小学除学习读、写、算外,还要学习加尔文教派的教义以及由加尔文编写的《教义问答》;强调在小学要以国语为教学用语等。
加尔文新教传入尼德兰(包括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后,受到那里的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欢迎。
他们在建立政教合一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之后,在教育上也进行了改革。
例如对贫苦儿童实行免费教育;小学的教学内容是读、写、算和宗教,但重视算术教学;用荷兰语进行教学,重视发展文科中学等。
正当路德教派和加尔文教派在德国、瑞士和尼德兰等地不断地扩大其势力范围的时候,罗马天主教会组织了反宗教改革运动。
在组成反宗教改革同盟的同时,罗马天主教会利用“耶稣会”开展教育工作来反对新教。
耶稣会创始人罗耀拉为巩固天主教会原有的阵地,尽力争取信徒,向青年学生灌输耶稣会的教义与教规;通过耶稣会的《教育大全》指导各地耶稣会学校的工作;尽力培养耶稣会的神职人员和耶稣会学校的教师,采用拉丁语进行教学,禁止使用本族语。
但是,耶稣会在教育上也不得不进行一些改革,以便更好地与新教教育抗衡。
二、宗教改革时期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1.主张由国家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宗教改革家都强调这一点。
在中世纪,教育是由教会垄断的。
经过宗教改革,部分新教地区教育的领导权已开始由教会转入国家手中。
可以说,近代欧洲国家教育制度是在宗教改革时期奠定根基的。
但从教会垄断教育转变为国家开办和管理教育,这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其中经过了教会与国家合作办学的过程。
然而,宗教改革使得世俗办学的大门已经打开,以后随着近代国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国家办学的制度。
2.特别重视初等教育。
由于路德教派和加尔文教派为了与旧教争夺青少年,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在德国、瑞士、尼德兰等地区都特别重视初等教育。
因此,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地区的初等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例如,16—17世纪,尼德兰已具有欧洲最完备的初等教育制度,成为近代欧美国家初等教育的范例。
3.在教学内容上,新教与旧教一方面都接受古典文化知识;另一方面都为了培养本教派的信徒与巩固自己的势力而对青年一代灌输本教派的教义和教规。
这样,由于企图把古典文化知识与宗教结合起来,因而形成了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的矛盾。
这一矛盾既反映在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思想之中,又制约着这一时期学校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因此,宗教改革时期教育家强调顺从而不关注学生智力发展问题。
在这一方面,他们都没有什么建树,与人文主义教育家相比,可以说是后退了一步。
4.倡导用本族语进行教学。
在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完成了把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圣经》翻译成德语《圣经》的工作,并要求学生阅读德语《圣经》;加尔文也强调要用本族语进行教学。
这个特点与近代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相适应的。
因为本族语言是近代国家发展的条件之一。
然而,以罗耀拉为代表的耶稣会学校却禁止用本族语进行教学,这种做法是显然有悖于历史发展潮流的。
5.新教各派都根据自己的办学方针对原有的学校进行改造和重建。
由于学校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不能完全截断历史,所以马丁·路德在德国、加尔文在尼德兰都是在接管原有学校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改造,并建立新的学校教育体系的,以便使学校教育更符合本教派的要求。
三、宗教改革时期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马丁·路德
生平:
马丁·路德(1483—1546)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领导人、基督教新教路德教派的创始人。
1483年11月10日出生于德国萨克森的埃斯勒本一个农民家庭。
他从小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
青少年时代曾先后进入曼斯菲尔德的拉丁学校和马格德堡的一所兄弟会学校学习。
1501年,马丁·路德进入爱尔福特大学攻读法律。
在150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他突然遁入爱尔福特的圣奥古斯丁修道院成为修士,开始了他的宗教生涯。
1512年10月,马丁·路德获得神学博士学位,被任命为威登堡修道院副院长和威登堡大学神学教授。
1517年,放弃天主教正统神学的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后又与罗马教廷和教皇决裂,发起了德国宗教改革运动。
1521年,他为躲避迫害而匿居瓦特堡,致力于把《圣经》从希腊文译成德文。
1524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
1530年,他又发表了《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1546年2月18日,马丁·路德在埃斯勒本去世。
教育思想:
(1)论国家开办和管理学校教育
马丁·路德首先对当时德国的旧教育进行了批判。
他强调指出,旧学校对于德国儿童来说,是一个让他们受折磨、鞭打、痛苦、灾难而一无所获的地狱。
整个德国的学校正在日益腐败下去。
在大学和修道院里,那些教师、教士、神父和僧侣们是一些“用红、棕色帽子装饰起来的肥大粗鲁的笨驴”,是“用金链和珍珠串引着的猪豕。
”在学校里,“到处都充斥着这样的教师先生们,他们一无所知,教不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来。
甚至连正确的学习和教学方法都不懂。
”这样的教师根本不能胜任学校教学工作。
过去曾经受过寺院和大学教育的人,大多成为了蠢人和笨蛋。
因此,马丁·路德强调说:
“我宁愿我的青年无知和愚笨。
也不愿这样的大学和修道院成为他们唯一受教育的场所。
”他认为必须把败坏青年的旧学校加以“改造”或者“毁灭”掉,更重要的是,要在“基督教基础上创办一些新的学校”。
在马丁·路德生活的时代,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世俗政权与教会的权力斗争也反映在教育领域里。
为了突破西欧各国从中世纪以来由教会掌握教育的领导与管理权的旧传统,马丁·路德明确地提出,国家应当把兴办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
他认为,要使国家兴旺,学校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他要求国家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工作。
马丁·路德说;“对青年施以极大的爱护就成了市长们和市政官员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他看来,因为市民把自己的幸福和尊荣交托在他们手中,他们应该竭尽全力为市民谋幸福。
为了青年一代的成长,市政官员们应
该把创办学校这件事紧紧地抓起来。
他特别强调由那些自由城市来创办学校和管理教育,因为几个世纪以来,这些自由城市一直是脱离罗马教廷而独立行使开办学校的权力的;同时在德国,这些城市也比各诸侯国更多地脱离了教会的影响。
(2)论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马丁·路德从与罗马教廷的斗争、国家的昌盛以及人的发展三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其一,马丁·路德认为,基督教徒应该受教育,因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育少年虔诚信仰,从而达到使灵魂得救的目的。
为了与罗马教廷斗争,尽力争取德意志的青年,马丁路德强调指出,应该通过创办新学校来加强新教的实力。
他说:
“敢于传播真理并教诲别人的青年人,才能给魔鬼以致命的打击。
”
其二,马丁·路德认为,教育应为世俗政权国家繁荣昌盛服务。
他明确指出:
“一个城市必须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
因此,通过良好的教育与训练来培养有才干、有学问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
马丁·路德号召家长、市政官们都要尽力去办好新学校。
他说:
“如果我们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士耳其人的袭击,情愿出一个金币,那么为了使一个男孩接受真正的基督教教育,免受无知之苦,我们就应该情愿出一百个金币,因为这样的人所能成就的好事,是无法计算的。
”
其三,马丁·路德还从人的发展方面说明教育的作用。
他指出,古代罗马由于有良好的教育,所以青年一代被培养成为“聪明、智慧、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卓越人才”。
”而我们需要有才能、博学的人,这唯一的办法是通过教育来培养他们,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马丁·路德认为:
“儿意是喜爱获得知识的,无论是语言知识、数学知识或历史知识。
”他要求把那些聪明的学生挑选出来进行专门的培养和训练。
为了造就各种人才,马丁·路德特别强调三点;一是学校要有优秀的教师,二是学生要勤奋努力,潜心学习;三是要有良好的图书馆和教学设备。
(3)论国家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马丁·路德明确提出国家应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
他认为,全国儿童,不分贫富、男女都应入校学习。
为了搞好学校教育,父母作为教育者应首先注意家庭教育,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所以,他要求父母注意对幼儿进行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但当儿童到一定年龄时,就应该让他们进入国家开办的初等学校接受教育。
在《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一文中,马丁·路德阐述了国家应该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三个原因:
其一,每个信徒在上帝面前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所以他们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其二,每个信徒都应具有阅读《圣经》与参与教会事务的知识与能力;其三,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要从事自己的职业,因此,应进入学校学习知识,为接受职业训练做准备。
马丁·路德认为,初等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宗教。
他说:
“任何时候基督教徒都应该把《圣经》当作唯一书本来认真学习,彻底熟悉《圣经》。
”此外,儿童在初等学校里,还应该学习语言、音乐、历史、艺术和体育等。
马丁·路德特别重视语言的教学。
他说:
“要想学习《圣经》就应致力于语言。
”“上帝的话犹如宝剑,语言就是藏剑的鞘。
”
在学习制度上,马丁·路德主张男孩子每天在学校学习一二小时,其余时间在家里学习手艺或做其他喜爱做的工作,使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
至于女孩子,他主张她们每天在学校只学习1时,其余时间可以在家里工作。
按照马丁·路德的意见,应该从初等学校的学生中挑选优秀的学生进入拉丁学校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校教师和教士,因为这两种人是新教开办学校与开展教会事务所需要的。
马丁·路德特别强调对教师的培养。
他说;“我们现在有优秀的博学青年,他们深通各种科学和艺术,如被聘为教师,将会发挥极大的作用。
则拉丁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可以进入大学。
大学的任务是培养教会和国家未来的领导者。
2.加尔文
生平:
约翰·加尔文(1509—1564)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基督教加尔文教派创始人。
1507年7月l0日,加尔文出生于法国北部城市努瓦营的一个律师家庭,幼年曾在一贵族家庭里接受启蒙教育。
1523年8月赴巴黎求学,就读于巴黎大学。
1528年毕业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3月,他遵照父亲的旨意进人奥尔良大学攻读法律。
1531年5月,其父病故后,加尔文重返巴黎,研究神学和古典文学。
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接受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立志改革宗教。
由于法国政府和天主教会的迫害,1534年10月,加尔文被迫逃亡到瑞士,化名“卢卡纽斯”住在巴塞尔城,继续研究《圣经》及路德教派的教义。
1536年3月,他完成并在巴塞尔出版了《基督教原理》,阐述了其宗教改革理论。
应日内瓦城市民的邀请,1536年加尔文赴日内瓦城开展宗教改革活动。
1537年他为儿童编写了《教义问答》。
1538年他又与他人共同拟定了日内瓦初级学校计划书。
1541年9月,被反对派驱逐在外3年的加尔文重返日内瓦城,并成为该城的政治和宗教的领袖。
1558年,他创办日内瓦学院,旨在培养教师、教士和神学家。
1564年3月27日,加尔文在日内瓦去世。
教育思想:
加尔文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基督教原理》、《日内瓦初级学校计划》以及《基督教教规》(1541)之中。
加尔文强调指出,应该不分贫富对所有儿童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作为一个神学家,他是从宗教立场出发来说明对儿童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必要性的。
他认为,人生来带有“原罪”,具有为恶的本能。
因此,只有接受教育,才能避恶趋善。
同时他认为,人对上帝的信仰并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培养与教育所形成的,所以,为了使人能敬仰上帝,人就必须接受教育。
他说:
“真正的智慧、坚强的力量、彻底的仁慈,以及无瑕的正义只有在上帝那里才能发现。
”显而易见,加尔文是利用教育这个阵地来宣传他的教派的教义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主张不分贫富对儿童实施普及义务教育,是新教与旧教争夺青少年并加强新教的力量所需要的。
按照加尔文的意见,普及义务教育是通过开办初等学校来实现的。
初等学校的学习内容是阅读、书写、计算和宗教,其中核心的课程是《圣经》。
他强调说:
“《圣经》的教学和指导,要引导人们获得对上帝造物者的知识。
”其目的在于使人们能虔城地敬仰上帝。
他还主张在初级学校使用本族语进行教学。
加尔文认为,中等教育应该由市政当局开办与管理。
他所说的中等教育是指文科中学。
他以德国新教教育家斯图谟的文科中学的教育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了文科中学的设想:
文科中学招收初等学校的毕业生,其任务主要是为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
他主张文科中学应该按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分成逐步提高的7个年级。
合格的学生,每年升入高一年级。
每个年级的课程除了学习宗教、拉丁文、希腊文以及西塞罗和罗马诗人维吉尔等人的作品外,还要让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和外语(法语)。
加尔文主张通过高等教育机构来培养神学家、教士、教师以及教会和国家领导人,为此目的,他创办了日内瓦学院。
按照他的意见,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除宗教课程外,人文学科应包括广泛的内容,其中有古典文学、诗歌、古典语言、物理学等。
他还提出,大学的领导人和教师都要遵守教规并受其约束。
在《基督教原理》一书中,加尔文反复强调宗教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特别关注法制教育问题。
他强调说:
“上帝将律法赐给我们,为的是要以完善的正义教训我们。
”所以,人们应该以法律的规定为根据,分辨善恶,憎恶不义,并在“教师指导之下,进行内省”,其目的在于检查自己的行为。
加尔文强调指出,要培养人们具有“敬拜上帝”的心灵,因为“唯有上帝应受虔诚的敬拜”。
如果“没有敬畏上帝的心,人与人当中就没有公道和仁爱了。
”他还指出,对人们进行“道德法”的说教主要在于使人们明白两个要点:
“一,以全心、全意和全力爱我们的上帝;二,爱邻居如同爱自己。
”在他看来,只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从上帝的“训诫”,那么,人心就会向善,心灵就会纯洁,道德就会高尚。
四、宗教改革时期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宗教改革中,新教对旧教的批判,民族力量对罗马教廷的挑战,世俗力量对神权的挑战,广大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挑战,汇成一股反对天主教会、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革命力量,并在许多地区取得了胜利。
对于马丁·路德来说,是德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力量把他推向历史舞台的。
马丁·路德的政治观点与教育观点对德国宗教改革以及新教地区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马丁·路德提出由国家掌握教育领导权的主张,不仅标志着从中世纪教会垄断教育向由新兴资产阶级掌握教育领导权的转变已经开始了,而且反映了近代民族国家开办和管理学校的需要,为欧洲国家教育的国家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马丁·路德要求国家实行不分贫富和男女的普及义务教育,促使德国的一些邦与独立城市从1559年起先后颁布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尽管这些法令实际上执行得很差,但却反映了民众对普及教育的强烈要求。
在教学内容方面,马丁·路德重视本族语教学,并亲自将《圣经》从希腊文译成德文,有利于儿童的学习。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马丁·路德在《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中提出了涉及当时教育改革的许多基本问题,阐述了三个崭新的教育观点:
从世俗政权利益的角度去考虑和决定教育改革问题;强调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培养人才;把人文主义学科引进学校并使课程内容得到更新。
应该说,马丁·路德的这些观点为近代德国及欧洲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
马丁·路德在组织对天主教遗留下来的中学、大学进行改革与重建以及创办新的大学方面的得力助手是德国人文主义学者和基督教新教教育家悔兰希顿。
可以说,梅兰希顿毕生的事业就是按照路德新教的要求来建立学校教育体系。
1528年,他在进行教育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萨克森学校法》。
通过这个法令,路德教派对中小学的要求能以法令形式加以贯彻执行。
加尔文一生的重大贡献在于进一步推进宗教改革并创建了基督教新教加尔文教派。
在l541年到1559年期间,他竭尽全力在日内瓦城建立一个模范的学校教育体系。
他不仅提出国家要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面且亲自领导日内瓦城的教育政革活动。
从西方教育史来看,加尔文在日内瓦城所实施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实践,对荷兰、英国、美国等国家近代普及教育运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提供了历史经验。
从加尔文提出的七年制文科中学的教学内容来看,虽然也表现出宗教教义与人文学科相结合的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他注意到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
这不仅有利于当时正在形成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而且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在加尔文的领导下,日内瓦城的文科中学成为了较高要求水准的学校,并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文科中学产生了影响。
加尔文创办的日内瓦学院在欧美国家的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也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剑桥大学的爱玛尔学院以及美国的哈佛学院都是以它为范例而创建起来的。
与马丁·路德、加尔文反映新教利益的教育思想相对立的是耶稣会创始人罗耀拉的教育思想。
罗耀拉提出的反对宗教改革的教育目的,显然与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相违背的。
但是,罗耀拉深知为了与新教争夺信徒,巩固旧教的阵地,维护天主教会的利益,必须办好耶稣会学校。
为此,他在办学方面提出许多有效的措施,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他主张对教师要进行严格的选拔与训练,井建立了师范学校;他重视学校管理的集中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有效地提高了学校工作的效率与教学质量;他注意到了自然学科的课程。
应该说,所有这些都是耶稣会办学
成功的经验,也是耶稣会学校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到18世纪,耶稣会创办的中学达612所、师范学校157所、大学24所。
在耶稣会鼎盛时期,耶稣会学校在校学生达20万人。
耶稣会学校培养出一批像笛卡尔、伏尔泰这样著名的学者和科学家。
正因为如此,有的西方学者认为,耶稣会学校的教育在不夹缠着神学的时候,总是无可他求的良好教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指出:
“耶稣会教育的意图大部分是恶劣的,但是效力则很显著。
”应该看到,罗耀拉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法国、西班牙等旧教地区学校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而且对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学校教育都有影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宗教 改革 时期 教育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