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学实录.docx
- 文档编号:11282973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9.88KB
精品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学实录.docx
《精品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学实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作者史铁生去地坛并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思考一些重大的人生问题,在苦难的日子里,在绝望的边缘,人不得不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着,史铁生从地坛的感悟中给了我们一个答案,那就是要活下去,要坚强的活下去。
一起来看看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学实录吧。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一、导入:
幻灯片
(1)悬崖雪松图片,图片上显示文字:
选取“加拿大雪松顽强存活于悬崖上”;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导入。
(这一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眼睛有所停留,图片材料又能对学生写作起素材积累的作用)
老师问:
请同学们说出这首乐曲的名称和作曲者?
生答: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师补充:
《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
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
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象贝多芬这样勇于抗争命运的人很多。
青年作家史铁生在风华正茂时双腿瘫痪了,十五年后,当他回顾这段苦难的日子时,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我于地坛》
二、作者简介:
图片1:
健康年轻的作者。
图片2:
双腿瘫痪的作者。
史铁生(1951~),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18岁)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21岁)因双腿瘫痪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后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能会想,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面遭遇双腿瘫痪这一人生不幸的时候,他的一生会怎样度过呢?
我们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来寻找答案吧。
三、简介《我与地坛》,导出文章的内容。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那么课文中节选的两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生命?
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能告诉我吗?
生答
师用幻灯片展示答案:
第一部分:
写古园风景,我对生死的感悟。
第二部分:
写母爱的深沉和伟大,母亲给我的生存的启示。
请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一部分,作者在哪以自然段提出了对生死的感悟?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这断话―――――(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学生齐读。
师;请看“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是说每一个人都会面临死亡,大家想想,如果没有死亡,一个人人从出身就永远的活在世上,那么这样活着还有没有意义呢?
正因为死是必然的,那我们就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作者虽然残疾了,但不能一味的想到死,应该坦然的面对死亡。
接下来,老师想问一下,地坛中的什么给了史铁生这样的启示呢?
生:
景物
师:
作者在哪几段中描写了景物呢?
生:
三、五、七段
师:
作者笔下的景物什么特点,景物的变化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状态变化?
打出第一段景物描写。
老师补充:
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地坛失去的只是他的虚荣和浮华,地坛中的苍柏和野草看到了生命的力量,所以作者说“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个园子,
就再没长久的离开过它。
”因此作者带着颓废的心情去亲近地坛。
教师打出第三段的景物描写:
生:
我喜欢写蚂蚁的句子,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
它一定是去找吃的了!
(同学们大笑)
生:
我喜欢作者把小蜜蜂比做一朵小雾停在半空。
云和雾的构成是一样的,
但是云给人飘忽感,而雾把人笼罩其间,感觉很稳。
生:
作者写到了蝉蜕,我想到蝉蜕皮的时刻一定是十分痛苦的,但它仍然坚持住,于是它完成了再生,于是它得以飞翔,飞向新的高度。
这会对作者摆脱旧我走向新生有启示。
师:
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而正是由于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地坛不再衰败。
史铁生想到了,当然也明白了自己应如园中的小昆虫和一草一木那样,虽然身处逆境,但不能颓废、消极,而而应该像它们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为世界增添一份活力与亮色。
所以作者开始喜爱地坛,作者从此变得豁达起来。
师;下面请大家一起朗读第七段中的景物描写,体味一下它与上一处有什么不同?
生:
我觉得这一段写得更大气,这一段写的是古柏、落日、暴雨,而上一段
写的是蚂蚁、瓢虫、蝉和蜜蜂。
生:
我认为前一段的生物是自得其乐,而这段的事物大多有某种不好的境遇,
如雨燕、落日都有和命运抗争的意味。
我认为这一部分更厚重更深沉。
(不少学生点头)
生:
我还觉得古柏和落叶身上有很好的东西。
古柏永远那么镇静,落叶在生命即将结束时那样坦然。
师:
作者在此发现生命的根本处境,发现生命的种种状态,从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过程的美好和精彩。
世上有些东西是谁也不能改变的、万古如斯的。
既然如此,就不必太执著于一己的得失、荣辱、哀乐,人生须臾,沧海一粟。
地坛在不断的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作者由此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永恒,欣赏到人类的步伐和舞姿,赞美着生命的呼喊与歌唱,从不屈中获得骄傲,从苦难中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完成了他思想的涅槃。
此时的作者已经皈依了自然,要顽强的生下去。
这些就是作者亲近喜爱皈依的过程
颓废豁达顽强
老师总结;是啊,作者史铁生去地坛并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思考一些重大的人生问题,在苦难的日子里,在绝望的边缘,人不得不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着,即使是今天我们这些健康幸福的人们也经常思考着这个问题,史铁生从地坛的感悟中给了我们一个答案,那就是要活下去,要坚强的活下去。
象史铁生这样的面对不幸的人很多,同学门能举出一些吗?
学生举例,老师总结:
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让我想起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段话,请大家看大屏幕,有感情的一起把它朗诵出来: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
“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经历,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第二部分
如果不是读了史铁生的这篇呕心沥血之作,我们很难想到自然和人之间会有如此不通寻常的关系,地坛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是作者的人生导师,那么在作者生命中除了地坛还拥有生命中的其他支点吗?
生:
母亲
师:
对于一个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上被夺去双腿的人来说,他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摧残是难以言喻的。
因此,此时的他最需要的是有人在精神上给他勇气和鼓舞。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
作者写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是通过什么手法体现出来的呢?
生:
细节描写
师:
是的,课文中写了很多关于母爱的细节,老师照出了几处,我们一起来体味一下:
生:
“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
”母亲知道“我”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所以宁愿自己忍受着煎熬,默默地支持“我”去地坛;
生:
“母亲仍站原地,还是送我走的姿势,望着我摇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说明母亲望得很出神,很专注,是看着儿子消失的背景;
生:
“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
”说明母亲理解儿子,她担心儿子又怕伤了儿子的自尊,她只要看到儿子安然无恙就放心了;
生: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感,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端”字就说明了母亲找我不容易,“四处张望”则表现了母亲寻找我时紧张、急迫的心情……
师:
我们说等待有很多种,儿子去地坛,然而真正受煎熬的却是母亲,当这位在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中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乞求的母亲再也无法忍受那种等待的痛苦时,她开始上地坛寻找她的儿子。
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
师:
可以说,母亲的每一个举动都表现了母亲对儿子那份沉沉的爱,那么对于母亲的爱儿子懂了吗?
生:
懂了
师:
是母亲活着的时候懂的呢还是……
生:
是在母亲去世之后才懂的。
师:
是啊,当儿子真正懂得母亲的时候,而母亲已经不在了,儿子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咀嚼着母亲沉沉的爱。
请听文章的第三段,体味一下深深的母爱―――
师:
当儿子真正懂得母亲的时候,而母亲已经不在了,这对儿子而言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弥补的遗憾,是一个无言的结局,是一个欲哭无泪的故事,儿子只能在深深的忏悔和内疚当中给母亲下一个中肯却又哀伤的定义―――这是一个“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有“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母亲的这种活法似乎也给了作者一个怎样活的答案,那就是要象母亲一样活着,
我们说作者从地坛中感悟到了要活着,这还不够,从母亲那儿感受到了要怎样活着,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心中永远的地坛。
师:
这样伟大的母亲并不只有史铁生的母亲,她们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就去认识一下她们。
(展示幻灯片)
一、1962年斯拉夫战争爆发后,饥饿、贫穷、疾病笼罩着非洲大地。
图片上这位母亲在镜头前面时,已经是奄奄一息了,她的意识开始模糊了,可是她怀里婴儿因饥饿而发出的啼哭声却又把她的意识唤了回来,她毫不犹豫的把自己乳头塞进了孩子的嘴里;孩子满足的吸吮着,小手还幸福的搭在母亲干瘪的乳房上,可是他不知道母亲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他。
这就是母爱的姿势。
二、一次车祸中,为护子而受重伤的母亲生命垂危之际,仍不忘忍着剧痛哺乳连死神也不忍掠走的婴儿。
饥饿的孩子那得到满足、却又对异样气氛充满疑惑的眼神,令我们不由得为之一震:
车祸是如此可恶,母爱是如此伟大……
三、这位母亲和史铁生的母亲一样,都有一个残废的儿子。
有一天,懂事的儿子在方便的时候忽然闻到了一股甜甜的味道,儿子顿时惊呆了,他知道这对于一个残疾人而言将意味着什么。
母亲看到这一幕,立刻明白了,她端起便盆就往外走,不一会儿,她跑着进来,兴奋地喊道:
“儿子,你没得糖尿病,妈尝过了,一点都不甜……”儿子呆住了,半晌才颤声问道:
“妈,你不嫌脏吗?
”母亲摇了摇头说:
“因为我是你妈啊!
”
同学们,史铁生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你们羡慕吗?
不用羡慕,此时此刻,也许你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你的母亲也是很伟大的,我们并不缺少母爱,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
播放歌曲:
懂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与地坛 精品 高中语文 教学 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