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讲座稿.docx
- 文档编号:11275521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4.95KB
小学语文讲座稿.docx
《小学语文讲座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讲座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讲座稿
小学语文讲座稿
篇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讲座稿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讲座稿
语文教学论坛XX-02-2710:
34:
04阅读3854评论0字号:
大中小订阅
引用
清风的本人整理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讲座稿
小学阅读“感悟教学”例谈
目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引起了百家争鸣,新概念的存在和演绎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视角,特别是不合时宜的“双基”教学引发了语文界的强烈反响。
如何依据新世纪的现实需要,聚焦“语言”核心,回归“语言”本位,重视阅读教学的“语言感悟”?
正成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实际中,我们立足“感悟教学”,进行现状反思、实践操作、辨证把握,来“感悟”浓浓的“语文味”。
一、感悟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是游离了主要目标。
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在课改初期倍受好评,究其成因,是应课标之新,符综合之创。
舞蹈、音乐、美术一股脑儿涌入课堂,把这么多文化堆砌成一起,语文的个性没有凸显,反而大大地淹没了“语文味”的本位教学。
二是脱离了文本语境。
有不少语文课,学生初读还不流畅,甚至读时还有停顿、颠倒的错误,增字、漏字的严重现象,教师就急于开讲,于是课堂上只能是多数人当观众,少数人当主角,教师讲得“痛苦”,预设的说写感悟学生几乎没有完成。
三是偏离了学习过程。
培养语文的能力主要是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的规律”。
但课堂上差生没有亲自与文本亲密接触、与文字亲密触摸、与学习过程亲密探究,课堂上多数学生听优秀生说,教师评,不知不觉中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二、我们对感悟的理解
“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理解和感受,是建立在“悟”的基础上的独特体验。
整体性和形象性是“感”的基本特征。
“悟”是觉察、顿悟和领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的,是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以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体察过程,思想性和情感性是“悟”的基本特征。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
正确处理好“感”与“悟”的关系,就是要合理把握“感性、悟性、灵性”三个层面的教学。
在“感性”层面上,教师教会学生用眼睛吸收语言符号,用想象将文字符号化为可感的画面,通过“你了解了什么”“你知道写什么”等浅层次问题来检查学生对文本的信息了解。
在“悟性”层面是学生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中介,是“感知”基础上的进一步激思、动情、明理。
通过提炼、概括、阐发、交流,
通过“你读懂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潜心会文、披文入情,以传递情感、融通经验、唤醒表达,豁然领悟。
“灵性”层面是学生产生悟性,开发灵气、鲜明个性的表现,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标新立异、坚持真理-----通过“给你影响最深的是什么”“哪里写得好,为什么”“还有什么不同意见?
”等问题,引发学生对汉字思维内涵多样性、内容丰富性、阅读多解性、思维多向性的感悟。
三个层次中,前者是基础,中者是中介,后者是归宿,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完善语言感悟的。
随着感悟的还有体验,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活动,它更多的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
体验还泛指亲身经历,从亲身经历中体会知识,感受真善美与假恶丑。
体验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与感受情感,感悟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明白事理,提高认识与审美能力。
体验与感悟是不一样的,体验更多指情感活动,而感悟则多指理性层面的,它往往是在体验基础上的一种超越。
但体验与感悟又常常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促成。
三、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的教学策略
1.课前创设情境,教师以情动人。
如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时,为了消除学生经历与课文的距离,笔者先出示一位妈妈的话:
“我小时候想鸡蛋吃,我现在要孩子吃鸡蛋。
”问学生:
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然后抓住“想”和“要”两个字进行指导。
妈妈想鸡蛋吃,是因为妈妈小时候生活不好,在妈妈心中,鸡蛋就是最好吃的了。
但妈妈常常吃不到鸡蛋。
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妈妈想让孩子多吃鸡蛋,有营养,长得好。
但现在孩子不想吃鸡蛋。
因为现在孩子比鸡蛋好吃的东西太多了。
接着,老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课堂气氛,引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你们一时无法理解妈妈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但你们可知道,十年前,二十年前,直至五十年前,人们的生活与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差距多么大。
今天,让我们学习一篇这样的课文,来体验另一种生活。
也许这会让我们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生一下子就被带入了课堂情境之中。
2.主题拓展。
新课程视野下的语文阅读,不再只是文本本身的阅读,应该拓展视野,补充内容,同时综合其他学科或多种手段,来促进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教学将尽时,教师问: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1950年9月——1956年,钱学森和他夫人是怎样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吗?
然后,幻灯片出示课外材料《在受困的日子里》,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
读后问学生,你们有什么感受?
有什么话想说?
学生深深地被钱学森夫妇顽强的精神与强烈的爱国心所打动。
3.朗诵与歌唱。
教学时,如果恰到好处地引入一些歌曲或诗歌,会将教学推向高潮,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学了《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教师紧抓住学生高涨的情绪,顺势利导,说也许有一首诗能代表钱教授表达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一腔热血。
这就是《我的中国心》,幻灯出示歌词。
学生一齐深情朗读。
最后播放张明敏的CD歌曲,同学动情跟唱,课堂教学又一次掀起高潮,师生沉浸于一片感动之中。
4.多元解读与立体感悟。
语文文本的多义性为多元解读提供了客观条件,可用“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来形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处境,以不同的心情去观望同一个句子同一情景,都会有迥然不同的感受。
而阅读主体的个性差异正是多元解读所能实现的主体条件。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主体能动性的体现。
因此,我们采取多元
解读策略,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立体感悟。
《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教学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进行多元解读,如“我们看是极险极窄的地方,小艇能够穿过去,而且速度非常快。
”问学生,你们读这句话有什么感受与想法?
学生会说是惊讶、赞叹等。
如果我们刚好坐在这艘小艇上,我们会怎样?
学生回答说我们会惊呼起来,会心惊肉跳,叫船夫慢一点。
那么如果我们就是船夫,我们又会怎样?
学生说我们会很轻松,很潇洒,谈笑风生,面对乘客的紧张很开心。
这样,就从乘客、读者、船夫三个角度进行了多元解读,这样所得的感悟无疑是立体的、丰富的。
5.通过计算进行体验。
如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美国佬为什么不让钱学森回国?
明白是他们怕钱学森帮助中国强大起来。
然后出示美国佬自己的话:
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三个师。
但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显然太抽象了,学生一时还无法明白三个师是一个什么概念。
于时备课时,,笔者打电话询问了退伍军人相关情况,上课时出示部队普通编制:
一个班12个人,一个排4个班,一个连4个排,一个营4个连,一个团4个营,一个师4个团。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算一算,钱学森到底有多少力量?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一个师约有一万多人,也就是说钱学森抵得上三万多人。
这多厉害!
美国佬当然不能让他回国了。
那么,钱学森为什么这么厉害呢?
凭的不是力气,而是智慧、科学的力量!
6.假设情境,引导体验。
阅读时,如果能够关注“可能性”这一主题,善于假设另一种结局另一种可能,会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的体验,收到良好效果。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教学中,重点是第12自然段:
他挖了8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朗读讨论后,改变结局,出示另一段话:
第二天清晨,人们看到这位父亲,抱着孩子血肉模糊的尸体,坐在瓦砾堆上,喃喃自语:
孩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再组织学生讨论:
这种结果可能吗?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如果是这样的结果,你还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吗?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畅所欲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实在是难能可贵。
7.感悟载体的设置主要有抓住文本语言的亮点,补充文本语言的空白点,抓住学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点。
所谓文本语言的亮点是指一篇课文中写得精彩的优美规范的富含情理意趣语言精品。
或形象生动的比喻,或节奏明快的排比,或工整有韵的对仗,或贴切传神的比拟,或拍手叫绝的词句,或精巧有序的布局谋篇等。
抓住这些语言的亮点反复品读乃至咏诵,不但能够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条捷径。
同时还能突出教学重点,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如教学《特殊的葬礼》描写瀑布的六个成语:
“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从天而降”“流连忘返”时,教师紧紧抓住这优美规范的语言精品,设置了“赞美瀑布”这一语言载体。
师:
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用了那些词句来赞美的?
生:
(品读描写瀑布精彩语段)
师:
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瀑布。
生1:
塞特凯达斯瀑布,我爱你!
你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生2:
我在你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惊叹,我在你咆哮如雷的巨大声响面前陶醉。
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神奇,是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伟大。
这样设置的语言亮点,既感悟内化了文本中优美规范的语言,落实了工具性,又连着人文性,可谓“一石数鸟”。
四、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的途径
1.朗读。
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是它的不少内容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而语文课是以读为本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句话,在读中进行体验与感悟,并以朗读来表达所体验与感悟到的,情动于中,而声传于外。
如学生分别说了让他们愤怒的句子时,就先让他读出愤怒,再叫其他同学读出愤怒,读好了再来说原因说体会。
其他让学生“惊讶、感动、高兴”的句子也一样,特别是高兴的地方,几乎不用讲,只读充分就可以了。
先读后讲、以读代悟实在是一种很有语文特色的教学方法。
2.读书时写批注。
如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时,先与学生进行有关读书方法的谈话,引出“不动笔墨不读书”,最后谈到读书应该注意感受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及心灵感悟,并及时地在文章的段落句子旁边写下来。
接着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在每一段课文的旁边写下表示自己读到此处时的心情的词语,及一些话。
教师将黑板分成六块,因为这篇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
再请读完课文的学生到黑板上写下这些词语。
有不同的随时上来补充。
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这些词语,并根据这些词深入课文,展开学习,进行深层体验与感悟。
3.述说。
每个生命都是需要表达的个体。
当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悟,就应该及时的说出来,说痛快,这是一种学习的快乐、表达的快乐、交流的快乐。
因此,在朗读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来说,自由地说,尽情地说。
如讨论“愤怒”时,让学生体验“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掰的玉米?
“实在饿极了”是一种怎样的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我掰一棵玉米是为了什么?
只为了这件小事,那家伙竟“拿着一根粗木棍,紧紧地追来”,从这又看出那家伙怎么样?
让学生用多种多样的词汇、语句来说明,如“凶狠、残暴、吝啬、毫无人性、冷酷无情”等词语,把愤怒的原因说得很透,也体验得很真切、很深刻。
4.跨越时空的对话。
阅读的本质是一种对话,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一中对话。
其中,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是一个具有较高教学价值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有明确的对象,有具体的内容。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第一段时,先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表示心情的词语,如“敬佩、自豪、崇拜”等。
接着出示钱学森的画像,让学生面对画像用一些词语来赞美钱教授,最后让学生面对画像说几句,表达对钱教授的敬佩之情。
这种面对画像的对话,有身临其境之效,学生有如面对钱学森本人,感情真挚,言语恳切,足以打动人心。
再如教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后,可让学生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信。
也可起来良好的效果。
这样的例子很多。
5.宣泄。
有人读书时读高兴起来,会抱着椅子跳舞;有人看《水浒传》看得气愤,竟要把电视机给砸了。
这是一种很投入的阅读,心有块垒,不吐不快。
如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理解了作者小时候的“馋”是因为“饿”后,问学生“如果你就是书中的小女孩,听到地主家的胖儿子叫你馋丫头,你服气吗?
”学生都说不服气。
于是我又问:
你们想为自己辩护吗?
怎样辩护?
于是学生畅所欲言,“如果我象你一样有鱼有肉有饭,谁吃这些难吃的东西!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饿了三天三夜,你会比我还馋的!
”等,异常兴奋与投入。
再如读了令人愤怒的地方后,我又问学生“你们想骂人吗?
骂谁?
”同学们都说想骂地主。
于是光明正大地骂,理直气壮地骂,骂得痛快,骂得尽兴。
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得到尽情表达。
6.想象。
阅读过程中的的体验与感悟是间接的,不是亲历亲为的。
主要靠移情、设身处地等方法进行。
因此,想象就是一种很重要的途径,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体验与感悟人物的处境与内心情感。
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第五段,第一句“这样,他坚持斗争了5年。
”教学时引导学生讨论“这是怎样的5年?
”学生纷纷说这是“水深火热的5年”,“生不如死、艰苦卓绝、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5年。
这一段最后两句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体验,“1956年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10月8日,他含着幸福的泪花回到了祖国的环抱。
”教学时问学生“他在船上度过了几天?
这是怎样的21天?
”学生回答是“归心似箭的21天,是望穿秋水的21天,是百感交集的21天”等。
以上两外例子一正一反,都有助于学生深刻地体验与感悟钱学森的爱国之心、赤子之心。
篇二: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讲座稿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讲座稿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其“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要阵地。
早在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出:
“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这种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是历代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追求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达成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多学,这是我一直在探究的课题。
我发现,保证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前提是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技艺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近几年来,我一直从精心备课、有效提问、指导学法、及时反思、增大容量等方面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较好效果。
一、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常言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
对于教师而言,你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你要想上好课,却必须要备好课。
于是,备好课自然而然成了上好课的前提。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参、教材。
在备课之前,我找来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读它对每一学段教学的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教师用书及教材,了解每个单元的主题以及本单元在全册的位置,明确每组教材的编写目的,同时联系每单元的内容和训练重点,构思备课。
为了能备好课,我努力做到细读课文,对课文内容了然于胸。
课后的思考题我也仔细阅读,了解了每道题的设计意图。
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法学法。
我严格要求自己每一节课都这样备课,我发现有准备的“仗”打得更有意思,我也从中获得了自信。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备讲,备导。
要想上课的效果好,教师的只言片语就都要精心推敲,所以从课前的导入语,课中的过渡语,到点拨学生回答的导语,再到课后的总结语,我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力求为上课的重点服务,力求为引导学生服务。
备问,问题的设计也要精心考虑,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凸显单元训练重点,要少而精,要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备作业,现在的作业要求有拓展有延伸,这样学生才会有所提高。
所以,每次备课,我都要广泛查找资料,精心设计练习和作业,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达到训练、巩固、提高的目的。
3、备学生。
学生是上课的主体,因此要了解学生的朗读水平,理解能力,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才能适时调控,恰当引导。
我班的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力较差,主动提问的动力不足,抓重点句子理解的能力差,因此我在这些方面会特意做好引导的准备。
精心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努力地提高课堂质量,让学生们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二、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言,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
提问的质量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要运用好提问,应当注意这样几点:
1、提问要有计划性。
一堂课要提问几个问题,对于所提问题的切入角度都要进行精心的构思。
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师要胸有成竹,精心策划。
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
教师思路明晰,也对学生思维起着潜在的导向作用。
1
2、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要促进学生思考,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的应答式提问——简单地问“对不对”、“好不好”这种应答式的提问,思维的含量很少,表面热闹,价值不大,而这样的提问在教师实际课堂教学中大有存在。
3、提问要难易适度。
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可过浅,以免走过场;又不可过难,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
教师应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以减小每次提问的难度,减小提问之间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三、指导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1、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一篇精读教材放在眼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
”从平时语文的教学中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不高,效果不佳,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部分学生在课上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没有深入思考,回答问题不全面、不深刻。
分析其原因:
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自学的方法,学习的自主性、主体性没能充分的发挥。
这样一来,学生自身蕴含的丰富的潜在能力没能得到充分发挥,禁锢了学生思维发展和智力开发。
因此,指导学生科学地预习,掌握预习方法,迫在眉睫。
要具体教学中,我教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预习,效果显著。
(1)明确目的。
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
心理学研究证明:
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高了。
(2)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
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重点词句外,,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3)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
宋朝学者朱熹读书时喜欢用各种彩色笔做记号,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画出,再读时用青笔画出,以后用黄笔,最后用黑笔,他说这样可以“渐渐向里寻到精英处”。
做记号的方法对学生也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我和学生商量几种常用的记号,如直线(—)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表示关键的词语;问号(?
)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2、指导学生听课方法。
听好课是学生获得新知识、发展智力的中心环节。
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课堂上听懂多少,当堂消化多少。
听懂的多,消化的多,课后做起作业来时间用得少,心情也轻松,既可以腾出时间把各门功课学得更深更广,又有利于发展兴趣爱好,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得到全面发展;相反,如果没听好课,课后做作业不但费时间,还会感到学习有压力,时间长了,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学怕学情绪,各方面也得不到发展。
所以,我经常对学生进行听课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确听课目的,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动耳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要指导学生学会动脑思考,加以分析、归纳,将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加强记忆,动手将重点内容做笔记以备复习。
3、指导复习方法。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这就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到后来可间隔一定时间再复习,间隔时间随复习次数的变化越来越长。
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效率就必将大大提高。
2
四、及时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对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中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本人认为,每堂课后,及时认真的进行课堂反思,总结得失,是一种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很好办法。
因为根据杜威和黑格尔的观点,反思是行为主体对自身既往行为及其相关观念自觉进行异位思考的认识活动。
我们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主要是指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或失败的因素,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分析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原因,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分析和反省,促使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获得不断提高的认识过程。
反思应做到:
反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反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反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我通常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恰当,2、课堂教学导入是否引人入胜,3、课堂教学环节呈现是否多元化,4、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是否恰到好处,5、课堂教学气氛是否动静适宜。
课堂教学看无定法,实际上是有一定的规则可循,只要深究新课改的理念,不断探索与研究,不断反思与总结,总能寻觅到适合当前教学实际的潜在规律,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虽然目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各式各样,但我认为,其中课堂教学反思毫无疑问对我们老师尤其是青年老师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且十分必要的手段。
我依旧会像往常一样,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努力地进行课堂教学反思,使之成为我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不二砝码。
五、增大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
目前有些课堂教学存在着节奏缓慢、信息量不足的现象。
课堂上供大于求,学生吃不饱,只好等待,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同学就会乘机开小差,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
这也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的一个原因。
如何加快节奏,增加容量。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减少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
②提倡精讲,少作长篇大论,点到为止,避免“言者滔,听者瞠目”。
③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如规定几分钟看完一篇文章,并概括段意,提炼中心)、快速识记的能力(如在规定时间内背诵课文,默写生字词等)、快速作文的能力(如在45分钟内完成作文批改)。
④充分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实践证明,由于充分运用了电教手段,我一篇课文就准备了二十余张投影片,大大节省了板书时间,而且提的问题比较明确,课堂节奏快,教学效果好。
做到了这些,我们才能挤出时间,才能进一步增加语文教学的容量,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可以把预习、练习纳入课堂;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安排选修教材的教学;可以增加演讲、辩论、知识竞赛、读报交流等活动。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绝非一日之功,我们只不过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摸索,希望能走出一条活且实,快且优的教学之路。
3
篇三: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