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浙江省教育绿色评价联盟届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docx
- 文档编号:11272088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258.90KB
精准解析浙江省教育绿色评价联盟届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docx
《精准解析浙江省教育绿色评价联盟届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准解析浙江省教育绿色评价联盟届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准解析浙江省教育绿色评价联盟届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
2020年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6月适应性考试
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疾病中,不属于遗传病的是()
A.艾滋病B.苯丙酮尿症
C.蚕豆病D.高胆固醇血症
【答案】A
【解析】
【分析】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
【详解】A、艾滋病是由于HIV导致的,不是遗传病,A正确;
B、苯丙酮尿症是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B错误;
C、蚕豆病是X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C错误;
D、高胆固醇血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错误。
故选A。
2.下列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会破坏地球的热平衡
B.大量使用氟利昂引起臭氧量增加
C.人类排放的CO2会引起酸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D.水体污染是由于人类向水体排放化学物质引起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全球性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臭氧减少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全球各地普降酸雨、水体污染、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
【详解】A、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CO2的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使地球变暖,A正确;
B、大量使用氟利昂引起臭氧量减少,B错误;
C、酸雨是由于SO2和NO的大量释放,不是CO2引起的,C错误;
D、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以下八类,即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D错误。
故选A。
3.香烟中的焦油能引发细胞癌变,故吸烟会增加人患肺癌的几率。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易转移、易凋亡等特征
B.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可以相互转化
C.癌细胞可以保留基因组成的完整性
D.人体中的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对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癌变的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大致分为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抑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值.
2.癌细胞的特征:
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癌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易分散和转移.
3.癌细胞是由“叛变”的正常细胞衍生而来,经过很多年才长成肿瘤。
癌细胞的内外潜藏着自身无法克服和无法排除的逆转因素,这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缺点,造就了它的不稳定性。
一次突变并不足以将一个健康细胞转变为癌细胞。
一个细胞癌变要求在一个细胞中发生几次单独的突变,它们共同作用才能诱发细胞癌变。
【详解】A、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易转移和不死性等特征,A错误;
B、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经过基因突变产生的,而癌细胞也可以转变为正常细胞,即二者可以相互转化,B正确;
C、由分析可知,癌细胞的产生是相关基因突变累加的结果,基因突变并不会破坏基因组成的完整性,因此癌细胞可以保留基因组成的完整性,C正确;
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是细胞免疫中的关键细胞,而癌细胞的消除是细胞免疫起作用的结果,据此推测人体中的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对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D正确。
故选A。
4.红薯在储藏过程中,淀粉发生水解产生还原糖,随还原糖含量的升高,红薯甜度逐渐增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红薯储藏环境的温度条件会影响其甜度
B.红薯的淀粉贮存在有色体中
C.检测红薯中还原糖时,应将红薯匀浆直接与本尼迪特试剂共热
D.红薯提取液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溶液呈蓝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红薯的组成成分有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和水、无机盐等无机物,红薯主要的糖类物质是淀粉,淀粉可水解形成麦芽糖,麦芽糖是还原糖,可以与本尼迪特试剂反应呈现红黄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因此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
【详解】A、温度可影响的酶活性,进而影响红薯中淀粉水解形成可溶性糖,而影响甘薯的甜度,A正确;
B、红薯的淀粉贮存在白色体中,B错误;
C、红薯中的淀粉可以水解形成还原糖,检测其中的还原糖时,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提取红薯匀浆的提取液,再加本尼迪特试剂,混匀后在水浴条件下反应,观察颜色变化,C错误;
D、红薯提取液中含有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D错误。
故选A。
5.下列关于细胞中各种膜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内膜形成嵴,有利于生化反应的进行
B.光面内质网与核膜相连,有利于物质运输
C.溶酶体膜将水解酶包裹,有利于保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
D.癌细胞膜上的粘连蛋白减少,有利于癌细胞在体内转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膜糖蛋白减少,细胞粘着性降低,易转移扩散。
2、真核细胞中的生物膜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而核糖体和中心体没有膜。
【详解】A、线粒体内膜折叠形成嵴,增大膜的面积,为酶提供附着位点,有利于生化反应的进行,A正确;
B、核膜外层与粗面内质网膜相连,B错误;
C、溶酶体膜将水解酶包裹,说明细胞中的一些分解反应局限在某种由膜包被的结构中进行,这对保证细胞中其结构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C正确;
D、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分散和转移,D正确。
故选B。
6.各种无机盐在生物体内含量不高,但都十分重要。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机盐在细胞中均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B.增加食盐摄入,有利于人体排出水和代谢废物
C.哺乳动物血液中Ca2+浓度过高会发生抽搐
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1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电位状态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
通常情况下钠离子在细胞外液中含量高,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
当神经纤维接受刺激后会使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钠离子大量内流使得膜电位发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为动作电位状态。
【详解】A、无机盐在细胞中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A错误;
B、增加食盐摄入,会导致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使下丘脑产生并通过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进而导致人体的尿量减少,显然不有利于人体排出水和代谢废物,B错误;
C、哺乳动物血液中Ca2+浓度过低会发生抽搐,C错误;
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并适当增加溶液的KC1浓度,即类似细胞外液中钾离子浓度上升,静息电位的产生是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的结果,外界溶液中钾离子浓度的增加使得外流的钾离子数量减少,因此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D正确。
故选D。
7.基因工程的核心是构建表达载体。
下列各项中不是表达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能在宿主细胞内自主复制
B.多个抗生素抗性基因
C.多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位点
D.具有控制质粒DNA转移的序列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工程的核心):
1.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
首先用限制酶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分子和运载体,再用DNA连接酶连接目的基因和运载体形成重组DNA分子;
2.目的:
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并表达和发挥作用;
3.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
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在基因的首段,它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能控制着转录的开始;
(2)终止子在基因的尾端,它控制着转录的结束;
(3)标记基因便于目的基因的鉴定和筛选。
【详解】A、能在宿主细胞内自主复制这是保证基因工程成功的前提,A正确;
B、抗生素抗性基因往往作为标记基因,但并不需要多个,B错误;
C、具有多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位点是目的基因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的保证,C正确;
D、控制质粒DNA转移序列的存在能够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中,这是目的基因表达载体应该具有的特征,D正确。
故选B。
8.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具有促进茎和侧芽生长的作用
B.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
C.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D.使用对抗赤霉素的物质可抑制种子萌发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A、生长素浓度过高对侧芽的生长起抑制作用,A错误;
B、乙烯的作用主要促进果实成熟,不能促进发育,B错误;
C、脱落酸促进果实脱落,不能促进细胞分裂,C错误;
D、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萌发,所以使用对抗赤霉素的物质可抑制种子萌发,D正确。
故选D。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是指碳循环
B.有些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和能量的补给才能维持稳态
C.生态系统内的生物通过细胞呼吸与大气进行CO2的交换
D.稳定的生态系统,群落内部的碳含量始终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详解】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A错误;
B、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所以有些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和能量的补给才能维持稳态,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与大气进行CO2的交换,C错误;
D、稳定的生态系统,群落内部的碳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但不是始终保持不变,D错误。
故选B。
10.如图表示反应物在无酶和有酶条件下发生的反应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反应一为吸能反应,则反应二也为吸能反应,且二者吸收的能量相等
B.过程②、③分子不需要活化就可以顺利进行反应
C.反应一和反应二比较,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D.图示过程不能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
【详解】A、酶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所以反应一为吸能反应,则反应二也为吸能反应,且二者吸收的能量相等,A正确;
B、过程②、③分子如果要进行反应,分子也需要活化,B错误;
CD、反应一和反应二比较,底物必须和酶结合后才能开始反应,体现了酶具有专一性,但不能体现酶具有高效性,CD错误。
故选A。
11.某研究小组对长期服用抗生素人群的多种肠道菌群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细菌具有耐药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肠道菌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服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发生抗药性变异
C.抗生素的选择是引起肠道菌群耐药性增强的唯一动力
D.各种变异都是进化性变化发生的前提条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抗生素之前,细菌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抗生素时,由于大多数细菌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药物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感染人群,当多次使用该抗生素后,使抗药性更强的细菌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细菌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使该抗生素逐渐失去效应,所以药物对不同变异的细菌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
【详解】A、所有肠道菌不是一个种群,所以其全部的基因不是一个基因库,A错误;
B、耐药菌的产生是致病菌基因突变的结果,B错误;
C、抗生素的选择淘汰没有抗药性的个体,是引起肠道菌群耐药性增强的唯一动力,C正确;
D、生物的可遗传变异可视为进化性变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D错误。
故选C。
1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渔网的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小
B.领域和气候等外源性调节因素通过改变K值调节种群数量
C.群落演替中新出现的物种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D.同一群落中的2个种群,经过长期的进化可能成为1个种群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是同一地点所以的生物。
调节种群密度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包括气候、食物、病源物和寄生物、捕食;内源性调节因素指领域行为等。
【详解】A、网眼太大会漏掉较多的鱼,常使调査值偏小,A正确;
B、领域行为是内源性调节因素,B错误;
C、群落演替中新出现的物种可能是迁入的结果,C错误;
D、在同一个群落中的2个种群说明是2个物种,它们之间没有基因交流,所以不可能进化成1个种群,D错误;
故选A
13.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诱变育种可能改变原有基因的结构,也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和位置
B.单倍体育种过程中,会发生染色体畸变,但不发生基因重组
C.转基因技术育种定向改造生物性状,但不产生新基因
D.杂交技术是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等育种方法的常用技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考的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2)杂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优点
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缺点
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技术复杂,成本高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抗病植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详解】A、诱变育种可能导致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变异,所以可能改变原有基因的结构,也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和位置,A正确;
B、单倍体育种中涉及减数分裂,因此可能发生染色体畸变和基因重组,B错误;
C、基因工程育种可定向改造生物性状,但必须转入存在的基因,所以不能产生新基因,C正确;
D、杂交技术是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等育种方法的常用技术,在这些育种方法中都涉及杂交技术,D正确。
故选B。
14.H1N1病毒是引起人类甲型流感的病原体。
它是一种RNA病毒,其外层脂类膜来自宿主细胞掺有病毒蛋白。
下列关于H1N1病毒和甲型流感的叙述,正确的是()
A.H1N1病毒外层脂类膜由宿主细胞和病毒的DNA控制合成
B.巨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H1N1病毒后,会分泌蛋白质,有助于免疫系统识别病原体
C.H1N1病毒内的核糖体是合成病毒蛋白的场所
D.甲型流感患者呼吸道炎症不影响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B
【解析】
【分析】
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前两道防线被突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就发挥作用了,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结合题意可知H1N1病毒外层脂类膜来自宿主细胞并掺有病毒蛋白,其中的病毒蛋白是由病毒的DNA控制合成,A错误;
B、巨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H1N1病毒后,会分泌蛋白质,并将病毒蛋白进行分解使其抗原特性暴露出来,从而有助于免疫系统识别病原体,B正确
C、H1N1病毒无细胞结构,因此不含核糖体,其病毒蛋白合成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C错误;
D、甲型流感患者呼吸道炎症导致呼吸道黏膜被破坏,黏膜属于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因此甲型流感患者的呼吸道炎症会影响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B。
15.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转运,而葡萄糖进出肝细胞的方式为易化扩散。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葡萄糖进出肝细胞均需膜蛋白协助
B.血糖浓度影响葡萄糖进出肝细胞的方向和速率
C.小肠上皮细胞可从较低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吸收葡萄糖
D.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形状发生改变的过程是放能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物质运输方式的区别: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易化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要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转运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详解】A、葡萄糖进出肝细胞的跨膜方式为易化扩散,均需膜蛋白协助,A正确;
B、葡萄糖进出肝细胞的跨膜方式为易化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故血糖浓度影响葡萄糖进出肝细胞的方向和速率,B正确;
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转运,可从较低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吸收葡萄糖,C正确;
D、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形状发生改变是为了与葡萄糖相结合,在消耗ATP的情况下,将葡萄糖运进细胞,此为吸能反应,D错误。
故选D。
16.某同学依据下图操作步骤,从土壤中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其中尿素固体培养基和尿素液体培养基均以尿素为唯一氮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尿素固体培养基比尿素液体培养基多了琼脂
B.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的灭菌方式是过滤灭菌
C.利用液体培养基的培养需要振荡以提高营养成分的利用率
D.两种步骤获得的菌落比值相等(甲1/甲2=乙1/乙2)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LB培养基为完全培养基,而尿素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因此在两种培养基上接种等量微生物,结果经培养后LB培养基上有较多菌落,而尿素培养基上只有少量菌落,经过尿素液体培养基的选择培养后,再将其中的微生物接种到两种培养基上,尿素固体培养基上的微生物数量有所增加。
【详解】A、尿素固体培养基比尿素液体培养基多了琼脂和酚红指示剂,A错误;
B、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的灭菌方式是高压蒸汽灭菌,其中的尿素用过滤灭菌,B错误;
C、利用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通过振荡可以提高营养成分的利用率,C正确;
D、两种步骤获得的菌落比值关系为(甲1/甲2>乙1/乙2),因为后者经过了对尿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所以尿素分解菌的比例变多,D错误。
故选C。
17.成熟的大苹果储藏一段时间后切开会有酒味,这是因为果肉中进行了乙醇发酵的结果。
下列关于苹果储藏过程中发生的生理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苹果表皮细胞每氧化一个葡萄糖分子,可以合成约30个ATP
B.苹果长期储藏产生的代谢产物对果肉细胞有毒害作用
C.苹果细胞的细胞溶胶和线粒体中均有CO2产生
D.丙酮酸转化为乙醇的生化过程伴随着少量ATP的生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苹果需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糖酵解,在细胞溶胶中进行;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在线粒体中进行;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在线粒体中进行。
苹果厌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糖酵解,第二阶段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两个阶段均在细胞溶胶中进行。
【详解】A、氧气充足时,苹果表皮细胞每氧化一个葡萄糖分子,可以合成约30个ATP,A正确;
B、苹果厌氧呼吸的产物乙醇对细胞有毒害作用,B正确;
C、需氧呼吸时,在线粒体中产生CO2,厌氧呼吸时,丙酮酸→乙醇+CO2,发生在细胞溶胶中,C正确;
D、丙酮酸转变为酒精属于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阶段不产生ATP,D错误。
故选D。
18.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人体葡萄糖代谢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也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B.胰岛素促进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胰高血糖素抑制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
C.胰高血糖素促进脂肪分解,胰岛素抑制脂肪分解
D.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元合成,胰岛素抑制肝糖元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mg/100mL。
维持血糖浓度的正常水平,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协同作用。
在内分泌系统中,胰岛素是现在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能提高血糖浓度的激素则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等几种激素。
在一般情况下,主要由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两类激素的作用,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水平。
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可归结为胰岛素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胰岛素还抑制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胰高血糖素,它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升高,还可使促进脂肪分解。
【详解】A、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A错误;
B、胰岛素促进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胰高血糖素不能抑制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B错误;
C、胰高血糖素促进脂肪分解,升高血糖,胰岛素抑制脂肪分解,降低血糖,C正确;
D、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元分解,胰岛素促进肝糖元合成,D错误。
故选C。
19.下列关于自然条件下高等动物细胞产生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细胞必定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
B.在整个M期均可看到核膜解体形成的小泡
C.新产生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加倍、减半或不变
D.有丝分裂前期两对中心体分离,形成纺锤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分裂的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区别: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前期
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形成纺锤体
末期
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缢裂为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准 解析 浙江省 教育 绿色 评价 联盟 届高三 适应性 考试 生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