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标准.docx
- 文档编号:11263156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9.02KB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标准.docx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标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标准
污染物品回收技术标准
1、使用封闭式回收车对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置于封闭的容器中,集中回收处理;不接受临床科室自行清洗、包装后直接送灭菌区进行灭菌处理的物品。
2、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者应双层封闭包装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消毒供应室单独回收处理。
3、回收过程中污染器械存放箱无破损,盖严密,回收车锁好车门运输,防止污染扩撒。
回收人员戴圆帽、口罩穿回收工作服、工作鞋,回收过程中注意手卫生管理。
回收车及回收容器每次用后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清洗、消毒、干燥后在污物回收区存车处存放。
污染物品分类标准
1、应在消毒供中心去污区进行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清点、核查。
2、根据器械不同材质(金属、橡胶、玻璃、塑胶等)形状(尖锐器械、单管腔类器械、套管腔类器械、轴节器械、卡锁器械)﹑精密程度与污染程度进行分类、清点、核查,重点是精密器械的分类。
污染物品清洗标准
根据器械类型和性质采用不同清洗方法,包括手工清
洗、机械清洗。
其步骤包括:
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
手工清洗是指利用多酶清洗剂、刷子、海绵、流动水
等清洗用物对附着在器械上的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及微
生物等进行分解、摩擦、去除的过程。
使用范围:
锈迹器械,血液干涸器械、精密器械、结构复杂器械、表面不光滑器械、管腔类器械、穿刺针、通过机械清洗后仍有污渍的器械等。
手工清洗水温宜为15℃-30℃
1、去除干固的污渍应先用酶清洁剂浸泡,再刷洗或擦洗,刷洗操作应在水面下进行,防止产生气溶胶。
2、管腔器械应用压力水枪冲洗,可拆卸部分应拆开后清洗。
3、不应使用钢丝球类用具和去污粉等用品,应选用相匹配的刷洗用具、用品、避免器械磨损。
4、清洗用具、清洗池等应每天清洁与消毒。
超声波清洗技术标准
适用范围:
使用于精密、复杂器械的清洗。
1、冲洗:
于流动水下冲洗器械,初步去除污染物。
2、洗涤:
清洗器内注入洗涤用水,并添加清洁剂。
水温≤45℃,应将器械放入篮筐中,浸没在水下,腔内注满水。
3、超声清洗的时间宜3min-5min,可根据器械污染情况适当
延长。
4、长清洗时间,不宜超过10min。
5、终末漂洗:
应用软水或纯化水。
6、超声清洗操作,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
7、清洗时应盖好超声清洗机盖子,防止产生气溶胶。
8、应根据器械的不同材质选择相匹配的超声频率。
消毒技术标准
1、清洗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处理。
方法首选
机械热力消毒,也可采用75%乙醇、酸性氧化电位水或取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许可批准的消毒药械进行消毒。
2、湿热消毒方法的温度、时间应参照表1的要求,消毒后直接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湿热消毒温度≥90℃,时间≥5min或A。
值≥3000,消毒后继续灭菌处理的,其湿热消毒温度应为≥90℃,时间≥5min或A。
值≥600。
表1湿热消毒的温度与时间
温度
消毒时间
温度
时间
90℃
≥1min
75℃
≥30min
80℃
≥10min
70℃
≥100min
干燥技术标准
1、宜首选干燥设备进行干燥处理,根据器械的材质选择适宜的温度,金属类干燥温度70℃-90℃;塑胶类干燥温度65℃-75℃。
2、无干燥设备的不耐热器械、器具和物品可使用消毒的低纤维絮擦布进行干燥处理。
3、穿刺针、手术吸引器头等管腔类器械,应使用压力气枪或95%的酒精进行干燥处理。
器械检查与保养技术标准
1、应采用目测或使用带光源放大镜对干燥后的每件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检查。
2、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处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3、功能完好,无损毁。
4、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应重新处理。
5、有锈迹,应除锈。
6、器械功能损毁或锈蚀严重,应及时维修或报废。
7、带电源器械应进行绝缘性能等安全性检查。
8、应使用润滑剂进行器械保养,不应使用石蜡油等非水溶性的产品作为润滑剂。
包装技术标准
包装技术包括装配、包装、封包、注明标识等步骤。
器械与敷料应分室包装。
1、包装前应依据器械装配的技术规程或图示,核对器械的种类、规格和数量,拆卸的器械应进行组装。
2、手术器械应摆放在篮筐或有孔的盘中进行配套包装。
3、盘、盆、碗等器皿,宜单独包装。
4、剪刀和血管钳等轴节类器械不应完全锁扣。
有盖的器皿应开盖,摞放的器皿间应用吸湿布、纱布或医用吸水纸隔开;管腔类物品应盘绕放置,保持管腔通畅;精细器械、锐器等应采取保护措施。
5、灭菌包重量要求:
器械包重量不宜超过7公斤,敷料包重量不宜超过5公斤。
6、灭菌包体积要求: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30㎝×30㎝×50㎝。
7、灭菌包装材料应符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的要求。
开放式的储槽不应用于灭菌物品的包装。
纺织品包装材料应一用一清洗,无污渍,灯光检查无破损。
8、硬质容器的使用与操作,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
9、手术器械采用闭合式包装方法,应由2层包装材料分2次包装。
10、密封式包装可使用一层,适用于单独包装的器械。
11、包外应设有灭菌化学指示物。
高度危险性物品灭菌包内还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灭菌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放置包外灭菌化学指示物。
12、闭合式包装应使用专用胶带,胶带长度应与灭菌包体积、重量相适宜,松紧适度。
封包应严密,保持闭合完好性。
13、纸塑袋、纸袋等密封包装,其密封宽度应≥6mm,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5㎝。
14、热封机在每日使用前应检查参数的准确性和闭合完好性。
15、硬质容器应设置安全闭锁装置,无菌屏障完整性破坏时应可识别。
16、灭菌物品包装的标识应注明物品名称、包装者等内容。
灭菌前注明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
标识应具有追溯性
压力蒸汽灭菌技术标准
压力蒸汽灭菌器操作程序包括灭菌前准备、灭菌物品装载、灭菌操作、无菌物品卸载和灭菌效果的监测等步骤。
1、灭菌前准备:
每天设备运行前应进行安全检查,包括灭菌器压力表处在“零”的位置;记录打印装置处于备用状态;灭菌器柜门密封圈平整无损坏,柜门安全锁扣灵活、安全有效;灭菌柜内冷凝水排出口通畅,柜内壁清洁;电源、水源、蒸汽、压缩空气等运行条件符合设备要求。
2、进行灭菌器的预热。
3、脉动真空灭菌器应在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空载进行B-D试验。
4、灭菌物品装载
(1)应使用专用灭菌架或篮筐装载灭菌物品。
灭菌包之间应留有间隙,利于灭菌介质的穿透。
(2)宜将同类材质的器械、器具和物品,置于同一批次进行灭菌。
(3)材质不相同时,纺织类物品应放置于上层、竖放,金属器械类放置于下层。
(4)手术器械包、硬式容器应平放;盆、盘、碗类物品
应斜放,保内容器开口朝向一致;玻璃瓶等底部有
孔的器皿类物品应倒立或侧放;纸袋、纸塑包装应
侧放;利于蒸汽进入和冷空气排出。
(5)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装载量不应超过柜室容积的90%;同时不应小于柜室容积的10%和5%。
5、灭菌操作
(1)应观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及设备运行状况。
(2)灭菌过程的监测应符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效果监测标准》中相关规定。
低温甲醛灭菌技术标准
1、适用于不耐高温医疗器械。
2、使用甲醛灭菌器进行灭菌,不能采用自然挥发的方法。
3、每灭菌批次进行物理监测,记录灭菌过程的参数,包
括灭菌温度、湿度、压力与时间。
4、每个包外应使用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每
个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5、每周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无菌物品存放技术标准
1、从灭菌器卸载取出的物品,待温度降至室温时方可移动,冷却时间应>30min。
2、每批次应确认灭菌过程合格,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合格;检查有无湿包现象,防止无菌物品损坏和污染。
无菌包掉落地上或误放到不洁处应视为被污染。
3、灭菌后物品应分类、分架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区。
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应去除外包装后,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
4、物品存放架或柜应距地面高度20cm~25cm,离墙5cm~10cm,距天花板50cm。
5、物品放置应固定位置,设置标识。
接触无菌物品前应洗手或手消毒。
6、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干燥、包装后专架存放。
7、无菌物品储存有效期:
使用纺织品材料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14天;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1个月;使用一次性医用皱纹纸、医用无纺布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6个月;使用一次性纸塑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6个月。
硬质容器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6个月。
无菌物品发放技术标准
1、无菌物品发放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2、发放时应确认无菌物品的有效性。
植入物及植入性手术器械应在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3、发放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应记录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出库日期、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等。
4、运送无菌物品的器具使用后,应清洁处理,干燥存放。
监测技术标准
1、清洗质量监测
(1)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的监测
①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
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的物质和锈斑。
②定期抽查,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2)清洗消毒器及其质量的监测
①日常监测,应每批次监测清洗消毒器的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并记录。
②定期监测,对清洗消毒器的清洗效果可每年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监测。
当清洗物品或清洗程序发生改变时,也可采用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进行清洗效果的监测。
③监测方法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清洗消毒器应停止使用。
清洗效果测试指示物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④清洗消毒器新安装、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消毒方法、改变装载方法等时,应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进行检测,清洗消毒质量检测合格后,清洗消毒器方可使用。
3、消毒质量的监测
(1)湿热消毒
①应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或时间或A。
值,监测结果应符合WS310.2的要求。
②应每年检测清洗消毒器的主要性能参数,检测结果应符合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的说明。
(2)化学消毒
①应根据消毒剂的种类特点,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结果应符合该消毒剂的规定。
②消毒效果监测,消毒后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及监测结果符合GB15982的要求,每次检测3件—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4、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1)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在要求。
(2)化学监测法
①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
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
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的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②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的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生物监测法
①应每周监测一次。
②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用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③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因一般无标准生物监测包,应选择灭菌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包制作生物灭菌包或生物PCD,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且灭菌器应处于满载状态。
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应侧放,体积大时可平放。
⑤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支生物指示物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规定条件下培养、观察结果
⑥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并应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改进后,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4)B-D实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B-D测试失败,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5)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的监测,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空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监测方法应符合GB18278的有关要求。
对于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应满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三次,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去污区工作标准
1、班前准备
(1)清洁环境卫生,用清水擦拭所有台面、地面、水池、清洗架推车及喷淋清洗消毒机外表,对不锈钢制品进行上油保养。
(2)开排风,开启喷淋清洗消毒机水、电、气总开关。
开启喷淋清洗消毒机设备电源开关并检查设备功能,进行喷淋清洗消毒机自洗。
(3)检查纯水机制水情况,观察记录电导率(≤15us/cm)、储水情况,必要时加入水置换剂并记录。
2、器械清洗
按照《器械手工清洗工作流程》、《穿刺针清洗工作流程》、《高压水(气)枪操作规程》、《超声波清洗机操作规程》、《快速清洗消毒机操作规程》、《DXQ型全自动外车清洗消毒机操作规程》、《清洗灭菌器操作规程》等对回收器械进行清洗消毒。
3、班后工作
关闭喷淋清洗消毒机设备电源开关,关闭喷淋清洗消毒机水、电、气总开关。
擦干各类台面,地面保持清洁干燥,关排风及照明灯﹑门。
器械手工清洗工作标准
器械手工清洗适用于精密复杂器械的清洗和有机物污染
较严重器械的初步处理,其工作流程:
回收分类清点→冲洗(将器械、器具和物品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污染物)→洗涤(冲洗后,应用酶清洗剂浸泡后刷洗、擦拭至少5分钟)→漂洗(洗涤后,再用流动水冲洗或刷洗)→除锈(有锈器具浸泡刷洗5分钟)→终末漂洗(用纯净水进行冲洗)→75%乙醇消毒
注意事项
1、手工清洗时水温宜为15℃~30℃。
2、去除干固的污渍应先用酶清洗剂浸泡(酶清洗剂配比为1:
270),再刷洗或擦洗。
3、刷洗操作应在水面下进行,防止产生气溶胶。
4、管腔器械应用压力水枪冲洗,可拆卸部分应拆开后清洗。
5、不应使用钢丝球类用具和去污粉等用品,应选用相匹配的刷洗用具、用品,避免器械磨损。
6、清洗用具、清洗池等应每天清洁与消毒。
穿刺针清洗工作标准
将穿刺针、针鞘分离→多酶清洗剂(1:
270)浸泡→冲洗→超声波清洗机清洗→高压水枪冲洗→高压气枪干燥
高压水(气)枪操作规程
取出经超声波清洗机清洗后的穿刺针(或器械)→选择合适的清洗喷头→紧紧插入冲洗枪的喷嘴处→将清洗喷头对准穿刺针(或器械)→牢固固定住清洗喷头和穿刺针→用水或气枪反复冲洗直至清洁或干燥→分别分离穿刺针和清洗喷头→将清洗喷头放置在喷头支架上→将冲洗枪挂回原处
注意事项
1、操作者必须做好个人防护,戴防护面罩。
2、各接头处牢固固定,避免由于接头脱落造成对工作人员的意外损伤。
3、不要将喷头喷射方向朝向人体。
4、冲洗枪喷头喷射方向应远离电源和电器设备,以免造成触电危险。
超声波清洗机操作规程
1、加纯化水:
加温热水至标示刻度(17L)。
2、打开电源。
3、设定加热温度并启动加热:
打开加热开关,调整增加键和减少键来设定温度,一般45℃。
4、脱气:
按一下脱气开关进行脱气,每次更换水时必须脱气。
5、加酶:
按照1:
270的比例加入清洗酶63ml。
6、超声清洗:
1:
设定清洗时间,一般设定5分钟。
打开超声键调整上或下按钮调整清洗时间。
2:
设定功率水平,一般设为9级。
在功率水平区调整上或下按钮。
7、取出清洗后物品,用纯化水进行终末漂洗:
至此整个的一个清洗工作过程就完成了。
在这个过程基础上再清洗物品,只要操作超声键就可以,打开超声键机器进行超声清洗,五分钟完成工作,取出漂洗。
注意事项
1、清洗时应盖好超声清洗机盖子,防止产生气溶胶。
2、应根据器械的不同材质选择相匹配的超声频率。
快速清洗消毒机操作规程
1、班前准备
(1)检查清洗或消毒舱内是否有水,有则手动把水排干净。
(2)打开水源,检查水源压力是否达到0.2—0.5Mpa。
(3)打开汽源,检查汽源压力是否达到0.3—0.5Mpa。
(4)打开气源,检查气源压力是否达到0.4—0.7Mpa。
(5)旋转主控开关,给系统送电。
(6)打开电源开关后如显示清洗剂不多的提示,要向盛放清洗剂的塑料桶内添加清洗剂。
(7)提前半小时给系统送水、电、汽、气,以保证设备能提前准备好热水。
2、运行操作
(1)启动系统,把装好物品的清洗架放入清洗舱,选择好相应程序并启动。
(2)物品的摆放要合理,要注意物品不要阻碍喷水臂的旋转。
(3)程序结束后,清洗架从后门拖出,按“后门开关”按钮后关后门。
3、停止操作
程序结束后复位程序便可进行下一循环。
4、班后工作
(1)将电源开关拨向“OFF”侧,切断设备的动力电源;关闭水源;关闭汽源;关闭压缩气。
(2每日工作完毕,清洗舱内外应保持清洁,应将清洗舱内污物清洗干净,每周一次小保养,每月一次大保养。
(3)每周检查一下设备,确认各门开关位开关无松动现象;检查设备底部无漏水现象,检查各旋转臂旋转灵活。
5、注意事项
(1)在手动操作时,要注意循环泵不得空转(无水时)。
(2)在自动(手动)情况下,只有系统检测到水位信号时,才能开启水加热管。
(3)在自动(手动)情况下进行干燥时,空气加热管只有在风机运转时才能工作,并且关闭加热管后要冷却一段时间再关风机。
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器械清洗的工作标准
1、重复使用的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用清洗灭菌器进行消毒灭菌处理(134℃,18分钟)。
2、清洗灭菌器消毒灭菌处理后,再按照标准清洗消毒流程进行分类、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
注意事项
(1)使用的清洁剂、消毒剂应每次更换。
(2)每次处理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消毒清洗器具,更换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洗手和手消毒。
清洗灭菌器操作规程
1、班前准备
(1)先将蒸汽管道内的冷凝水排放干净,然后打开灭菌器连接的蒸汽源及水源开关,检查其压力是否达到0.3—0.5Mpa,水源压力是否达到0.15—0.3Mpa规定值。
(2)打开空气压缩机电源,待压力达到0.4—0.7Mpa后,打开压缩空气阀门。
(3)闭合设备电源,将灭菌器电源开关拨向“—”侧。
检查清洗液余量。
(4)检查密封圈、灭菌室和门板有无杂物和损坏,用干净的无纺布进行擦洗。
(5)整理待灭菌物品。
2、灭菌操作
(1)打开密封门,将消毒物品放入灭菌室内,相互之间应留有空隙,四周不要贴于器壁和门板,物品应有效固定。
(1)关闭密封门,根据被灭菌物品选择灭菌程序,检查灭菌参数是否正确,启动运行程序。
(2)灭菌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得远离设备,应密切观察设备的运行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3)做好灭菌记录存档,便于追踪调查。
(4)灭菌结束后,待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开门取物。
(5)灭菌物品从灭菌器中取出后,应仔细检点放置,并进行后续工作。
3、班后工作
(1)打开前门,将电源开关拨向“О”侧,切断设备控制电源和动力电源或空气压缩机电源。
(2)关闭蒸汽源,供水阀门及压缩空气阀门。
(3)每日工作完毕后,灭菌器内外及其操作间应保持清洁,应将灭菌室污物清洗干净,每周一次小保养,每月一次大保养,疏水阀应三个月清理一次,进汽与进水管路上的过滤器,应半年清理一次,以防杂质堵塞。
4、注意事项
(1)灭菌后的物品不得与未灭菌物品混放。
(2)液体类物品的灭菌,应严格按照灭菌工艺操作。
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工作标准
1、班前准备
(1)清洁环境卫生,用清水擦拭所有台面、地面、清洗架推车及喷淋清洗消毒机外表,对不锈钢制品进行上油保养。
(2)每天设备运行前应进行安全检查,包括灭菌器压力表处于“零”的位置;记录打印装置处于备用状态;灭菌器柜门密封圈平整无破坏,柜门安全锁扣灵活、安全有效;灭菌柜内冷凝水排出口通畅,柜内壁清洁;电源、水源、蒸汽、压缩空气等运行条件符合设备要求,进行灭菌器的预热。
(3)脉动真空灭菌器应在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空载进行B-D试验。
(4)折叠洞巾、盘布,准备各类治疗包的包装材料,准备各类缝合针、线备用。
2、敷料的接收、包装
(1)接收敷料,整理分类后放入敷料橱。
严格检查敷料质量,严禁不合格敷料进入检查包装区。
(2)定期检查敷料数量及时补充,保证供应。
(3)包装敷料时,确保包内用物齐全,包装符合要求,待灭菌。
3、检查包装清洗消毒后物品及物品装载
(1)按照《清洗消毒后物品检查包装工作流程》对清洗消毒后物品进行检查包装,待灭菌。
(2)应使用专用灭菌架或篮筐装载灭菌物品。
灭菌包之间应留有空隙,利于灭菌介质的穿透。
(3)宜将同类材质的器械、器具和物品,置于同一批次进行灭菌。
(4)材质不相同时,纺织类物品应放置于上层、竖放,金属器械类放置于下层。
(5)手术器械包、硬式硬式容器应平放;盆、盘、碗类物品应斜放,包内容器开口朝向一致;玻璃瓶等底部无孔的器皿类物品应倒立或侧放;纸袋、纸塑包装应侧放;利于蒸汽进入和冷空气排出。
(6)脉动真空蒸汽灭菌器的装载量不应超过柜室容积的90%;同时不应小于柜室容积的10%和5%。
4、灭菌操作
(1)应观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及设备运行状况。
(2)灭菌过程的监测应符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效果监测标准》中相关规定。
5、班后工作
(1)打开前门,切断设备控制电源和动力电源或空气压缩电源。
(2)关闭蒸汽源,供水阀门及压缩空气阀门。
(3)每日工作完毕,清洁环境卫生,整理用物,保持仪器设备、地面、台面清洁干燥,灭菌器内外及其操作间应保持清洁,每周一次小保养,每月一次大保养,进水与进水管路上的过滤器,应注明灭菌日期,应半年清理一次,以防杂质堵塞,关闭门窗及照明灯。
清洗消毒后物品检查包装工作标准
1、器械检查与保养
(1)应采用目测或使用带光源放大镜对干燥后的每件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检查。
(2)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处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3)功能完好,无损毁。
(4)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应重新处理。
(5)有锈迹,应除锈。
(6)器械功能损毁或锈蚀严重,应及时维修或报废。
(7)带电源器械应进行绝缘性能等安全性检查。
(8)应使用润滑剂进行器械保养。
不应使用石蜡油等非水溶性的产品作为润滑剂。
2、包装
包括装配、包装、封包、注明标识等步骤。
器械与敷料应分室包装。
(1)包装前应依据器械装配的技术规程或图示,核对器械的种类、规格和数量,拆卸的器械应进行组装。
(2)手术器械应摆放在篮筐或有孔的盘中进行配套包装。
(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消毒 供应 中心 工作 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