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方案汇总.docx
- 文档编号:11262871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78.26KB
工程测量方案汇总.docx
《工程测量方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测量方案汇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测量方案汇总
1.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番禺桥南街项目(自编住宅6#~10#楼、含安置房,20#南区地下室,商铺14#~16#)
2、设计单位:
广东弘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3、建设单位:
广州市凯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4、监理单位:
广州联嘉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5、施工单位:
茂名市第三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6、工程地址:
广州市番禺区桥南街南区公园南侧
本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105836.2㎡。
其中建筑层数:
地上6#~9#楼32层,建筑高度102.35米;10#楼27层,建筑高度88.1米,地上建筑面积74838.5㎡;商铺14#~16#建筑面积2294.7㎡,地下室2层,面积30997.7㎡。
建筑结构形式为主体剪力墙结构,部分建筑框架结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50年,抗震设防烈度7度。
2.测量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编制。
2、《城市测量规范》CJJ-8-2011
3、本工程施工图纸
4、甲方提供的《工程测量资料》编号:
2015测42B414
3.施测仪器及人员配备
3.1施工测量工具
序号
器具名称
型号
单位
数量
1
经纬仪
J2
台
1
2
水准仪
DS3
台
5
3
激光经纬仪
DJJ2
台
1
4
钢尺
50m
把
5
5
盒尺
5m
把
5
6
对讲机
宇宙通
个
3
7
墨斗
只
5
8
塔尺
把
5
9
线坠
个
3
10
卷尺
把
5
3.2测量人员组织架构
3.2.1质量组织管理体系、测量责任与分工
考虑到测量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大,而且涉及市政工程种类多,为保证测量员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故将项目部测量队分成两个小组,即高程组和线位组,各小组在测量负责人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
测量队下设兼职资料保管员、计算员、仪器保管员三名。
测量负责人:
除负责测量队总体的技术和行政外,对外还负责与监理工程师及业主测量指挥部的联系与沟通。
资料保管员:
主要负责所有文件的发放与保存。
计算员主要负责计算出坐标、高程,成果表上交负责人核算。
仪器保管员:
负责各种仪器的检修与维护。
3.2.2测量人员组织构架图
4.施测原则
4.1严格执行测量规范;遵守先整体后局部的工作程序,先确定平面控制网,后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各局部轴线的定位放线。
4.2必须严格审核测量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坚持测量放线与计算工作同步校核的工作方法。
4.3定位工作执行自检、互检合格后再报检的工作制度。
4.4测量方法要简捷,仪器使用要熟练,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
4.5明确为工程服务,按图施工,质量第一的宗旨。
紧密配合施工,发扬团结协作、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施工测量工程流程图
5.施工准备
施测人员通过对总平面图和设计说明的学习,了解工程总体布局,工程特点,周围环境,建筑物的位置及坐标,其次了解现场测量坐标与建筑物的关系,水准点的位置和高程以及首层0.000的绝对标高。
在了解总图后认真学习建筑施工图,及时校对建筑物的平面、立面、剖面的尺寸、形状、构造,它是整个工程放线的依据,在熟悉图纸时,着重掌握轴线的尺寸、层高,对比基础,楼层平面,建筑、结构几者之间轴线的尺寸,查看其相关之间的轴线及标高是否吻合,有无矛盾存在。
并对业主提供的定位桩点及高程控制点分别进行坐标及高程闭合检测,其闭合误差值须满足二级平面定位点、二级高程控制点的要求,同时填写移交桩记录及复核签证单。
如闭合校验施测值与所给定位点定位坐标值出现较大偏差,应由测绘部门重新测绘引测,并重新给定定位坐标,在确保所交接的定位点无误后,方可进场施测。
6.平面总控制网的建立
6.1坐标控制网的建立
6.1.1由于建筑场地较大,我方拟在场地内设置7个建筑定位引测基准点,其中东面道路3个,东面工人洗手间屋面1个;南面2个,北面1个,基准点定位依据为测绘部门指定的定位桩点引测,7个基准点进行方位角闭合和距离闭合后精度都符合规范要求。
基准点采用木桩预埋,用十字螺丝钉定位引测,预埋时保证表面平整,并与砼平面基本持平,钉上十字螺丝钉,深度3mm,内嵌红丹漆。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妥善保护好基准点,避免压损,并定期对基准点进行校核观察是否移位。
具体做法如下图6-1:
6.2放样的校核方法
首先进行自检,然后抱送监理单位进行检查。
三维坐标法的基本原理与实施。
随着现代测量仪器的更新与进步,特别是集测角、测距、记录、计算等功能为一体的全站型电子的应用,对传统的测量方案、方法起了变革作用,在大型建筑物的施工放样中,也不例外地显示其优点。
它不仅可以克服施工干扰给测量工作带来的困难,还可以提高放样的精度,更重要的是减轻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满足快速施工放样的要求。
原理与精度
如图6-2所示,0为测站点,P为放样点。
全站仪安置在0点,在P点安置反射镜,仪器测定P点相对测站点的斜距D、天顶距Z和水平方向值α。
则P点相对测站点的三维坐标为:
X=D·sinZ·cosα
Y=D·sinZ·sinα
H=D·cosZ
实际上,由于全站仪的前述性能,上述计算工作由仪器自动完成,并立即在显示屏上显示其相应的坐标(也可自动记录在电子手薄内)。
由于其计算工作由仪器的计算程序在现场自动完成,因而杜绝了人工计算出错的机会,同时提高了速度。
按照测量理论,从上述计算式可求得三维坐标法放样精度为:
Mx2=MD2·sin2Z·cos2α+D2·cos2Z·cos2α·M2Z/ρ2+D2·sin2Z·sin2α·M2α/ρ2
MY2=MD2·sin2Z·sin2α+D2·cos2Z·sin2α·M2Z/ρ2+D2·sin2Z·cos2α·M2α/ρ2
MH2=MD2·cos2Z+D2·sin2Z·M2Z/ρ2
根据有关文献的理论分析,采用精度为MZ=Mα=3″、MD=3+3ppm的全站仪,当测站至放样点的距离小于280m时,Mx、MY、MH的精度可高于±5mm。
为了验证上述理论分析,探讨实际可能达到的精度,在实施放样之前和放样过程中,对放样点的测量精度进行了试验和检测,在测站至放样点约90~120m时,求得放样点的平面位置精度MP=±2mm;同时对放样点高程的实测精度也进行了检测。
根据与等级水准测量精度的高差进行比较,在高差约43m时,三维坐标与水准测量的高差互差为2mm。
前述理论分析和实际检测说明,三维坐标法放样在平面位置和高程方面是能够满足精度要求的。
用三维坐标法进行测量后,用全站仪进行轴线检测,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校核,校核无误后方可进行下部工序的施工。
6.3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根据测绘部门所交接指定高程桩点,在建筑场地建立3个高程控制基准点,基准点用预埋500长φ25钢筋制作,外露2~3cm,表面刻丝作定位标准用,基准点表面须加砌300高护井壁,并加盖井盖以避免外界破坏,从而失去测量精度。
所布设的外围3个高程控制点经闭合应达到IV级等高程测量标准,并在施工期间根据工程进行每隔一至二月作一次闭合,以测绘部门所交接的高程桩点作为闭合后视,确保基准点精度。
等塔吊安装完后,将高程控制点测引到塔吊的塔身上。
高程控制网验线允许偏差如下:
表6-3
序号
测距距离L
偏差(mm)
1
L≤30m
±5
2
30m ±10 3 60m ±15 4 90m ±20 7.建筑群轴线定位 7.1基础轴线控制 我司采用每栋在基础上设立至少8个轴线控制桩,形成4横4纵8条主控轴,轴线控制桩定位依据为自定建立的3个基准点引测,各轴线控制桩经自检合格后再报监理验检确定后均布置引线,横轴以及纵轴投测到基坑坡顶上并设置定位桩,(见7.1.1图)桩位用砼保护,砌砖维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 (注明: 当基坑开挖后每天使用前必须重新复核。 ) 当在基坑顶无法投测是,采用临时支引点(见7.1.2图); 7.1.1设置较为固定导线点如下 7.1.2设置临时测量引点如下 测放时将经纬仪架设基坑坡顶轴线控制桩位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一方向桩(轴线标志〉,将各主控轴线投测到施工的平面层上,投测允许误差±2mm,经校测合格后,用墨线详细弹出各细部轴线,柱位线、建筑物轮廓线并用红油漆以三角形式标注清楚。 各部放线允许偏差如下: 项目 允许偏差(mm) 主轴线长度(L) H≤30m ±5 30<H≤60m ±10 60<H≤90m ±15 细部轴线 ±2 承重墙、梁、柱边线 ±3 非承重墙边线 ±3 门窗洞口线 ±3 7.2主体结构测量控制 7.2.1内控法 主体结构施工在各单体楼栋楼层内建立轴线控制网(内控法),控制点不少于4个。 详见下图 7.2.2楼层垂直标高传递法 楼层内设置的传递点必须采用激光铅垂仪进行传递,采用线锤复核。 所有主控线、轴线交叉位置必须采用红油漆做好标识 7.2.3模板定位 结构放线采用双线控制,控制线与定位线间距按照300mm引测;轴线、墙柱控制线、周边方正线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同时引测。 (见图7.3.3)模板上弹出墙、梁控制线,采用扫平仪或经纬仪投测,严禁直接从梁模进行引测放线。 7.2.4建筑物大角垂直度控制 建筑物大角位置设置垂直度控制线,控制线距墙边100mm。 (见图7.3.4)模板、浇筑完成后的混凝土楼板面沿建筑物边放檐口控制线,线距离檐边300mm 7.2.5水电预埋定位 模板安装完成后,按照装修图纸在模板上做水电预埋的精确定位。 7.2.6砌筑测量放线做法 ①砌筑定位放线必须采用双控线(定位线、控制线都要弹出),结构墙体上弹出砌筑定位线; ②砌筑端头无剪力墙,采用竖皮数杆; ③施工完成的砼墙面提前弹出结构1m线; ④门洞口采用对角线表示,同时弹出门洞中线; ⑤每间房间控制线相交处采用红油漆标识。 详见图(7.3.6) 7.2.7砌筑洞口预留放线 砌筑前,利用激光扫平仪将地面门洞定位线弹到梁侧,将建筑1m线传递到梁侧控制门洞标高。 户内门洞侧面、顶面利用砌筑门洞中线,采用扫平仪进行灰饼定点。 户内门洞因为不需要等待装框,收口与大面抹灰同时完成。 如下图 7.2.8管道井、烟道也须设置双控线 成品烟道和水电预留孔,在结构施工阶段,须放线定位。 7.2.9水电定位 利用建筑1m线控制标高,利用双控线引上墙控制左右位。 如下图: 7.2.10烟道、水电管井也须采用激光贴饼。 保证现场与设计尺寸一致;外门窗洞口因为需要等待装框,因此洞口收边与大面抹灰的时间是错开的。 二次收口弹控制线150mm,门窗侧面和顶面灰饼定点同上。 7.3抹灰测量放线做法 7.3.1结构模板安装、结构模板拆除、砌筑和抹灰完成后3天内总包和监理必须完成该楼层的实测实量。 7.3.2现场所有测量要建立书面记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物定位测量记录、轴线引测记录、标高传递记录、建筑物内控线测量记录、实测实量记录等) 7.3.3抹灰完成后在墙面弹出建筑1m线。 7.3.4建筑定位完成后必须报监理工程师复核,并将复核资料报项目部备案。 现场建立的测量基准点每一个月进行一次复核,并将复核资料报监理工程师审查。 7.3.5现场所有工序施工前必须有控制线,并在施工前进行控制线验收,100%合格后才允许施工。 7.3.6所有测量控制线必须要标注名称,所有引线必须是从主控线进行引测,引线的传递不大于2次(引线传递要复核)。 7.3.7所有工序施工前必须按照下表要求弹出控制线。 7.4±0.00以上轴线控制点施测与平面放样: 本单位根据结构将以后浇带为分隔线划分为四个区域进行施测,在一层板面上每个区域设定4个内控点,组成自成体系的矩形控制方格控制点同样依据基准点所引测,经角度闭合和距离校测后预埋80长φ8的澎胀螺丝,周围用砂浆包护,螺丝面刻画十字丝。 考虑到轴线一般与梁中心线重合,不便在楼板上预留测设洞口及进行向上通视,因此将控制轴线向楼板中平移2~3m,引测到施工作业层后再平移返回。 轴线控制点具体位置见下图: 7.5轴线及控制点引测: 从二层起在每层楼面上相应位置预留洞口(20cm*20cm),预留洞口不得偏位,且不能被掩盖,保证上下通视,将激光垂直仪架设在首层楼面基准点上,调平后,接通电源射出激光束。 通过调焦,使激光束打在作业层激光靶上的激光点最小,最清晰。 通过顺时针转动望远镜360度,检查激光束的误差轨迹。 如轨迹在允许限差内,则轨迹圆心为所投轴线点。 通过移动激光靶,使激光靶的圆心与轨迹圆心同心,后固定激光靶。 轴线点投测到楼层后,用光学经纬仪进行放线。 施工层放线时,应先在结构平面上校核投测轴线,闭合后再细部放线。 室内应把建筑物轮廓轴线和电梯井轴线的投测作为关键部位.为了有效控制各层轴线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并达到在装修阶段仍能以结构控制线为依据测定,要求在施工层的放线中弹放所有细部轴线,墙体边线。 8.建筑群标高测控 8.1士0.000以下标高的传递 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以判断场区内水准点是否被碰动,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 施工时用钢尺配合水准仪将标高传递到基坑内,以此标高为依据,进行槽底抄平。 并作相互校核,校核后三点的较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该平面施工中标高的基准点,基准点应标在便于使用和保存的位置,根据基坑情况,在基坑内将其引测至基槽外围砖胎模内侧壁,并标明绝对高程和相对标高,便于施工中使用。 墙、柱拆模后,应在墙柱立面抄测出建筑一米线。 〈一米线相对于每层设计标高而定〉。 每次引测标高需要作自身闭合外,对于同一层分几次引测的标高,应该联测校核,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mm。 8.2士0.000以上标高的传递 上部结构标高传递主要用钢尺沿边柱引测,每层至少要有4个以上点引测,以便相互校核和满足楼层施工的需要,引测步骤是: 8.2.1用水准仪(S2级)根据平面总控制网引测出±0.000线,固定桩点,校核无误后再向引测处准确测出相同的500标高线; 8.2.2用钢尺沿铅直方向向上测量出施工层,应测出每层500水平标高线,各层的标高线均由多处的起始标高线向上直接量取; 8.2.3水准仪安置到施工层,校测由下面传递上来的水平线,误差应在±3mm以内。 在各层找平时,后视两条水平线作校核;标高施测时保证前后视距离必须等长或近似等长;中午高温时不宜找平,仪器严禁高温、暴晒情况下工作。 标高竖向传递的允许误差: 项目 允许偏差(mm) 每层 ±3 总高 (H) H≤30m ±5 30<H≤60m ±10 60<H≤90m ±15 90<H≤120m ±20 8.2.4标高传递图 9.支立模板时的测量控制 在每层梁板浇筑完成后,根据轴线控制点将墙柱的中心线和边线测设在板面上,并在露出的钢筋上测设高出板面标高1000mm的标高点,供支立墙柱和梁板模板时定位及定标高使用。 10.建筑群垂直度监测 垂直度主要采用“内控法”和“外控法”相结合的方法来校核控制,即建筑物外轮廓的垂直度控制由经纬仪在四角处以首层轴线为基准向上投测校核偏差;在控制内部轴线和墙柱垂直度时以激光垂直仪向上投测控制点,并利用线锤来校核建筑物的垂直度;每隔1层校核一次。 每层的墙柱垂直度控制由线锤和经纬仪校核完成。 在结构施工完成后随即进行已完工程每层轴线垂直度偏差测量,以便及时进行调整。 建筑物垂直度的允许偏差: 项目 允许偏差(mm) 每层 ±3 总高 (H) H≤30m ±5 30<H≤60m ±10 60<H≤90m ±15 90<H≤120m ±20 11.沉降观测 11.1沉降观测是反映建筑物沉降的重要手段。 沉降观测点应布置在角点、变形缝、不同结构交接处等关键部位处布置。 11.2沉降观测点设置于外围柱相对标高+0.500处,沉降观测点本身应当牢固,确保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观测点在结构施工时布置,并注意保护。 11.3本工程沉降观测严格按照二级变形观测进行。 变形观测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 变形观测等级 沉降观测 适用范围 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相邻变形点高程中误差(mm) 一级 0.5 0.3 变形敏感的高层建筑、高耸构筑物与工业建筑、重要古建筑、工程设施等 二级 1.0 0.5 变形敏感的高层建筑、古建筑、工业建筑、高耸构筑物、工程设施护坡桩及重要场地滑坡监测等 11.4每次观测前必须对基准点进行复核,然后设站于建筑物侧,后视基准点,前视沉降观测点,得出观测数据,做好记录。 每次观测必须由三人进行,一个观测,一个复核,一个跑尺。 将得出的数据经过计算,得出本次沉降量。 工程竣工前将沉降值绘制成沉降观测曲线。 11.5沉降观测要求: 11.5.1沉降观测周期按荷载完成后观测一次,直至封顶,封顶后每月观测一次,直至竣工。 11.5.2出现不均沉降时,根据情况增加观测次数。 11.5.3施工期间因故停工超过三个月,应在停工时及复工前进行观测。 11.5.4结构封顶至工程竣工沉降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 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连续二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外界发生剧烈变化时应及时观测;封顶后应每六个月观测一次,直至基本稳定(1mm/100d)为止。 11.5.5做好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及观测记录,工程竣工前将沉降观测值绘成沉降观测曲线; 11.5.6每次观测后如发现沉降异常应立即通知有关单位共同采取措施; 11.5.7首次观测时,必须经过两个测回,以确保首次观测精度; 11.5.8工程竣工交验前可根据业主及设计要求,设立永久性观测点。 12.工程重点部位的测量控制方法 12.1建筑物大角铅直度的控制 首层墙体施工完成后,分别在距大角两侧30cm处外墙上,各弹出一条竖直线,并涂上两个红色三角标记,作为上层墙支模板的控制线。 上层墙体支模板时,以此30cm线校准模板边缘位置,以保证墙角与下一层墙角在同一铅直线上。 以此层层传递,从而保证建筑物大角的垂直度。 12.2墙、柱施工精度测量控制方法 为了保证剪力墙、隔墙和柱子的位置正确以及后续装饰施工的及时插入,放线时首先根据轴线放测出墙、柱位置,弹出墙柱边线,然后放测出墙柱30cm的控制线,并和轴线一样标记红三角,在该层墙、柱施工完后要及时将控制线投测到墙、柱面上,以便用于检查钢筋和墙体偏差情况,以及满足装饰施工测量的需要。 12.3门、窗洞口测量控制方法 结构施工中,每层墙体完成后,用经纬仪投测出洞口的竖向中心线及洞口两边线横向控制线用钢尺传递,并弹在墙体上。 室内门窗洞口的竖直控制线由轴线关系弹出,门窗洞口水平控制根据标高控制线由钢尺传递弹出。 以此检查门、窗洞口的施工精度。 12.4电梯井施工测量控制方法 在结构施工中,在电梯井底以控制轴线为准弹测出井筒300cm控制线和电梯井中心线,并用红三角标识。 在后续的施工中,每层都要根据控制轴线放出电梯井中心线,并投测到侧面上用红三角标识。 13.质量保证措施与质量过程控制 13.1质量保证措施 13.1.1测量作业的各项技术按《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进行。 13.1.2进场的测量仪器设备,必须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标识保存完好。 13.1.3施工图、测量桩点,必须经过校算校测合格才能作为测量依据。 13.1.4所有测量作业完后,测量作业人员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由总监和责任工程师核验,最后向监理报验。 13.1.5自检时,对作业成果进行全数检查。 13.1.6核验时,要重点检查轴线间距、纵横轴线交角以及工程重点部位,保证几何关系正确。 13.1.7滞后施工单位的测量成果应与超前施工单位的测量成果进行联测,并对联测结果进行记录。 13.1.8加强现场内的测量桩点的保护,所有桩点均明确标识,防止用错和破坏, 13.1.9在施工过程中对现场内的测量桩点每隔每个月复测一次,以保证桩点的精度。 13.2.0在这些质量控制点的施工测量中除采用在施工方案中所述方法外,还要加强测量人员的精度意识严格贯彻自检、互检、专检、抽检程序的顺利完成,从源头的原始数据抓起,在测量过程中做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同时,为了加强质量控制,制定出一套循环系统。 13.2质量过程控制 13.2.1生产准备阶段的控制 (1)根据测绘生产任务,由测量工程师组织编制测量方案。 (2)由工程技术负责人或测量工程师对作业所依据的原始资料,测绘成果进行校测、核算,并记录校核结果。 (3)工程负责人或测量工程师依据测量方案向设备管理部提出仪器需用计划。 (4)设备管理部按计划做好测量仪器及测量辅助工具的校准工作。 (5)测绘管理部要依据测量方案要求,选择能够胜任工作的技术人员、操作人员。 (6)工程技术负责人要在作业前向作业人员作好技术交底,使每位作业人员都明确职责和技术要求。 13.2.2生产阶段的控制 (1)工程负责人或测量工程师要按进度和方案要求,安排工作,并作好测绘日志。 (2)作业过程中应根据《测量仪器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检校维护、保养并作好记录,发现问题后立即将仪器送检。 (3)作业过程中,要严格按作业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 (4)作业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检制”。 a.自检: 作业人员要按作业要求进行操作,每道过程完成立即进行自检,自检中发现不合格项应立即改正,直到全部合格,并填写自检记录。 b.互检: 由工程质检部门或测量责任工程师组织进行质量检查活动,发现不合格项立即改正至合格。 c.交接检: 由工程质检部门或测量责任工程师组织。 上道过程合格后交给下道工序。 16.测量技术资料的编制和管理 在工程整个测量施工过程中每道测量工序都必须做好工程测量技术与记录资料的工作。 并先交工程技术负责人校核再交监理单位审批、复核,最后整理好向项目资料员提交,统一管理,以便在工程竣工后能及时提供完整、准确的测量资料。 项目在收集整理工程技术资料的同时,做到将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项目的管理的数据库,确保随时可以调出任何阶段、任何工序的测量技术数据和资料,以实现资料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 测量 方案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