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修炼详解.docx
- 文档编号:11246438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28KB
信息技术的修炼详解.docx
《信息技术的修炼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的修炼详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的修炼详解
互联网+时代下教师“信息技术的修炼”
--信息技术骨干教师赴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学习体会
甘州区劳动街小学罗国
12月11日至16日甘州区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应用能力提升班一行共86人,共赴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学习。
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了有线、无线校园网技术及网络安全管理,探索校园网有线与无线网络效益的最大化;学习了云课堂的搭建与制作技术;关于教育信息化提升之平面创意和动画设计为主题,对利用photoshop软件和视频编辑软件,对需要上传的图像和视频做简单处理的指导和训练,同时通过亲自体验云课堂封面的设计和使用录屏软件录制一段ps制作教程;学习了微信公众号的申请注册、登录、设置、功能、管理、统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并指导如何建立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以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通过培训学习,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的信息化变革已不可逆转,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美好的明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加倍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智慧课堂,未来教育的终极目标
智慧课堂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和辅助,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老师随堂测验,作业批改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一)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变化
第一、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
师生人手一个iPad,对于老师来讲,所有的教材、教参,所有的图书资料,所有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视频资料都可以装在里面,课上所有的呈现方式都变得简约了。
对于学生来讲,可以说它是电子书包。
其实只用电子书包来形容iPad远远不够,它太丰富了,它非一个电子书包能够定义的。
学生所有的课本,所有的思维,所有的学习过程,所有的学习轨迹都在这个本上记录着,呈现着,它是学生学习的智能终端。
第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尽管这么多年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加快,但从本质上说没有打破班级传统授课制的模式,没有打破一点对多点的方法。
iPad进入课堂,有了新的突破。
老师阅读教材的方式,阅读教参的方式,阅读资源的方式改变了,老师们过去用笔所做的工作,授课的方案,他所表达的语言,所做的备注全都在iPad上得到整合,随之而来的讲授方式也就改变了。
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一本电子书,它既是教学授课的方案,又是学生学习的材料。
这种学习已变成了学生个性化一对一的方式。
教师在自己iPad上就能看到全班学生的情况,可随时进行指导和评价,遇到典型问题,教师可以任意把学生的屏幕切换到大屏幕上进行点评。
有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同屏沟通,完全实行了一对一式的教学。
第三、学生阅读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和学密不可分,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共生现象。
老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必定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使用了iPad以后这种改变是显著的。
过去学生在传统的纸质书籍上阅读、划批。
现在改变了,知识可以触摸了。
现在老师说:
“把你喜欢的词句记下来”。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对于生僻的词、句子用手一划,所选中的内容就被拷贝了,自动生成了学生的电子生字卡片,学生喜欢多少,就记录多少。
这个词汇是个性化的,是针对学生个体对于学习的需求和爱好以及困惑来选择自己的东西,并且自动生成了个性化字词卡片。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化卡片,具有完全的个性特色。
第四、学生计算方式的改变
iPad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写。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使用iPad把这个思维呈现的方式作为教学的一种理念来做了,如:
三年级《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教学中,它的解题步骤、过程,每个学生可以用思维导图形式来解决这个数学的思维问题,这是传统教学方式做不到的。
第五、学生作业方式的改变。
学生可以任意的在iPad上进行写画,可以完成书本上的作业,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记录感受,很多作业的设计展现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
学生在电子书中完成词语的积累,句子的批注,字义词义的理解,优秀作品的赏析。
我们说它是电子书,其实就是电子书这个“课件”是老师和学生共用的,老师可以用它来教,学生可以用它来学,师生可以在同一个课件上操作。
一个iPad就把教与学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第六、改变学生的协作学习方式。
劳动课上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比如他们在做统计,劳动课一个人在识别布料,一个同学在做记录,一个同学在触摸,这是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结合的最典型的一个案例。
数学课上,学生做口算题,一边是数字录入,一边是草稿纸,学生可以在上面任意进行计算验算。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已学知识随机出题,学生做完以后成绩自动生成,这样有利于区分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是传统教学方式下无法完成的。
学生做完练习后提交,自动显示练习的数量、正确率、所用时间都在这里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记录,评价内容变得快捷高效。
我们对于教育的评价,这就是最本质的依据。
第七、改变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
有了iPad以后,随着语文、数学、英语等相关学科课程的学习,老师指导孩子们进行了充分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学生录入规范,操作娴熟,很快能够熟练掌握软硬件的操作方法。
学生学习轨迹因为有了学习工具的使用而被记录,通过教与学,改变了以往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从按照教师要求打开什么,找到什么,应用什么软件,到学生把自己的屏幕切过来进行展示,这些都伴随应用而不断提升着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第八、改变课堂评价与反馈的方式。
Ipad作为学习终端,它还加快了学生思维的呈现方式,改变了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
例如我们的美术课,当教师给了美术命题,学生的脑子里会呈现出学生想表现的画面,是学生逻辑思维设计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下,学生要打稿、布局、配色、着色,一系列的工具,课上的时间是不准许的。
Ipad出现后,跨越了很多学生在绘画上的障碍,出现了一种便捷的状态,那是现代化的工具软件使它这样,绘画过程可以重现,可以修改。
(二)展望未来,我们的思考: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
在数字化现代学习管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发展评价等方面,还有待不断完善和深化。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需要继续坚持不懈的努力,运用科技手段,以新媒体新设备作为优化教学方法的载体,以对学生的整体规格的设计所达到的目标作为办学方向,逐步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字化智慧校园。
第一,进一步深化智慧课堂实践研究。
需要在课堂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教学模式。
第二,进一步深化协助互助学法研究。
我们需要充分挖掘信息化教育特色,发挥数字化校园优势,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数字空间、学生与资源空间的探索,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学习方法。
第三,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校园体系。
在智慧数字校园体系中,我们要做到学校管理要科学严谨、教师队伍要优质超前、课堂教学要做到智慧高效、校本课程要做到特色创新、学生评价要做到个性发展、校园环境要做到网状融合。
个人观点:
通过学习交流,我觉得推进实施"智慧课堂",本是件好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校教学实现便利化,也可以使家长及时了解教学进度,以便督促孩子全方位完成单元学习。
如果孩子在学生过程中遇到了问题,这种"智慧课堂"的方式,也便于老师做出一一对应的直接解答,从这个角度来说,"智慧课堂"确实有它单方不可替代的独到之处。
但是,"智慧课堂"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利好,当然更不应以它单方面的独到之处,替代传统授课方式。
因为,在传统面对面授课方式中,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即时互动的状态,而这种状态造就的课堂氛围,可以将每个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调制到最佳状态。
尤其是在一些散发思维分析型授课时,教师的启发主要依托于这样的课堂氛围来推进,才能入理入微,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微课程创作,教师专业成长之右翼
微课与信息技术课的结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为信息技术课也叫微机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通过使用微机很容易实现微课的功能。
一、微课走进课堂的必要性
1.由于我们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在用传统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一个班的同学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而微课的出现,给我们信息技术课堂的革新带来了希望。
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不同难度的微课视频,在课堂上分发个每位学生,让每位同学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
基础差点的同学可以将微课视频反复观看、反复实践,直到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熟练掌握为止。
而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在完成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后,可通过观看难度高一些的微课视频,通过学习视频里内容,完成更高层次的学习。
因此,微课引入课堂,可以很好的解决分层次教学的问题,最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任何一门课堂,学生的层次总是具有多样性。
有些课程通常教师往往采用演示实践法,即教师演示---学生实践,但接受能力快的同学可能在教师演示一遍后往往就会做了,而还有很多同学看完教师的演示还是无法独立完成实践练习,这时教师只能采用重复演示的方法,造成课堂效率低下。
而现在微课的出现,可以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通过课前制作好微课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先将教学内容演示一遍后,便可将微课视频分发到每一位学生计算机上,让每位学生可以结合微课视频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进行实践练习。
二、微课在课堂使用的基本要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微课的使用对信息技术课堂确实能带来很大的帮助。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微课有很多好的一面,可是我们也不能对微课形成过度的依赖。
因为信息技术课堂类型有多种多样,不是每一堂课都适合使用微课。
比如有些课需要讲解理论性和概念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这时候课堂上就应该以老师讲授为主,因为如果学生以单纯观看微课视频来学习的话,可能很难完全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而如果是那种实践性比较强的课堂,这时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时间就要少一些,应该让学生多练,同时通过分发微课视频,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精神,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边学边练,直到掌握相应的操作为止。
三、微课程的制作
微课做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手段,当它走进课堂后,确实可以给我们的课堂教学革新带来很多有益的启发,需要我们多去研究、多去尝试,在教师的工作经历里不可避免的要有一些读书写心得、教学写故事、研究写论文的基本任务,但往往这些文章都停留在“经验层面”,由于对这些经验推广的关键元素研究不够,所以最终“典型经验可以打动人,但很难复制”。
所以我们会反思:
首先,从文章中发现经验------从文章中寻找最有价值的经验;其次,将经验变为成果------从经验深度追问,抽出“策略”、“方法”、“波折”等;最后,进行课程化开发-------将成果进行“课程化”开发和“可视化”开发。
(一)微课程素材来源研究
微课程由文字、音乐、图片三部分组成,亦称微课程的“三要素”。
“文字”阅读,给人思维冲击;“音乐”渲染,带来听觉冲击;“图片”配合,给人视觉冲击。
“文字”是微课程的主干,表达微课程的核心思想;“音乐”和“图片”相当于两翼,使微课程更加精彩。
好的微课程首先要有好的素材,微课程的素材有两大来源:
一是教师自己的原创作品,二是对他人作品的再开发。
(二)微课程的开发步骤和标准
第一步:
确定内容。
对文章进行初选,研究加工价值,确定是不是可以进行开发。
确定素材需要作者的判断力,如果视角敏锐,读1~2遍就能完成。
虽然这一环节仅占总精力的10%左右,但它是微课程制作的基础。
内容是微课程的生命,适合开发微课程的文章一定是有新意、能给人启发的文章。
我们制作微课程所选择的内容要注重下列五条标准:
科学、意外、深刻、简单、可信,选择素材时,重要的是要寻找到文章中的亮点,这是微课程制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素材没有选择好,后面的工作做得再好也没有多大的价值。
第二步:
梳理文章。
文章内容往往比较多,要确定一个主题进行第一次加工,形成微课程的文稿。
这一步是关键,也是难点,需要作者梳理最核心的价值点,同时还要关注细节,还原过程。
它占总精力的60%左右。
选择好素材只是第一步,进行二次加工才是关键,要抽出主题,删掉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形成微课程的文本稿。
梳理文稿是制作微课程的关键,也是难点,从简单的现象中发现与众不同,从无意的操作中梳理出策略,从有趣的故事中寻找启发……这些都是有难度,需要敏锐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
第三步:
加工脚本。
将梳理出来的文稿进行加工,形成制作微课程的脚本。
这是对作者文字功底的考验:
需要将形成的文稿进行再加工,使文稿变得精练,而且有悬念、有波折,它占总精力的30%左右。
与文章相比,微课程的语言更简洁、生动,而且,而且跳跃性大,所以不能直接用文稿来制作微课程,还需要进行再加工。
个人观点:
“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
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成长的永动机
在终身学习这种思想观念指导下,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成了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教师理应率先学会终身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一、终身学习是“潜教育”对教师的理想要求
学生时期正处于一个人的品格塑造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教师“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
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毫不例外地会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先生认为习惯的培养更多的要靠“潜教育”。
“潜教育”要求教育者本身的完美,本身越完美,教育孩子就越轻松。
二、终身学习是“人文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塑人文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已刻不容缓。
在教学中,如何挖掘、发挥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功能是各门学科教师面临的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
以数学教师为例:
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智慧的结晶,向学生介绍这些辉煌的成就,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自尊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如在教学“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π”与祖冲之的“祖率”,还可以随时相机向学生介绍现代的杨乐、张广厚、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的研究水平和对世界的贡献等等。
通过史料与史实的介绍,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而要做到这些,教师没有人文意识与人文素养是行不通的。
三、终身学习是“新课程”对教师的现实要求
首先,新课程强调学科的综合和开放,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需要教师广泛地阅读,睁开眼睛看看课堂之外的“风景”。
第二,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生成,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出发,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所了解,能灵活巧妙地应对课堂即时生成的种种情况。
这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第三新课程强调实践探究,要求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心中装有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及其相关的引导经验。
然而以上这些知识的获得,一要靠探索,二要靠学习。
面对新课程,教师需要做的准备很多,但不管做什么样的准备,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学习。
四、终身学习是“教学相长”在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普及,通讯发达,信息爆炸,在某一些方面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先于教师或超过教师的事,是经常出现的。
虽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课堂上经常出现尴尬的“反哺”现象,不能不说是对教师威信和尊严的挑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为了在学生面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
教师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让“教学相长”的思想在现代教育中显示其生命的活力。
个人观点:
信息技术硬件建设的发展是外势力,而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则是内素质。
无论多么高精尖的信息技术设施设备,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支撑。
根据教师自身发展需求,精准制定培养培训计划,打破学科垄断,实现学科间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和普及地区间的发展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尽快解决学校现代化高科技设备齐全与教师有限的信息技应用水平之间的矛盾。
一是要加大教师应用能力的培训,培训一定要侧重实用,分学科,学科内按照学科特点,量身定做。
即教师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而不是自上而下的“一刀切”。
二是要加大资源的共享和建设力度,搭建优质教学资源平台,优化网络配置,保障资源的高效传输和应用;让大家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使用信息化手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不断的使用中去熟练、去掌握信息化技术。
三是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培训的力度,多给老师们走出去学习的机会,接受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培训。
让教师自己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 修炼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