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总结重大改革.docx
- 文档编号:11238139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DOCX
- 页数:67
- 大小:1.41MB
高考历史知识总结重大改革.docx
《高考历史知识总结重大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知识总结重大改革.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知识总结重大改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
成功的变法在突破现有体制的时,出现了新生力量,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农民。
……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全都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
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
于是新法必定失败。
——摘自新浪网读书博文《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突破现有体制”在政治领域的表现”。
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核心因素。
(6分)
答案
(1)措施:
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任答三点,6分)
作用:
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
(任答两点,4分)
(2)表现: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
(4分)
因素:
是否有新生力量的支持(或是否有支持或推动社会变法的社会基础)(2分)
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
戊戌变法也遭到满洲贵族的激烈反对,新法颁布后,“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商鞅变法中,“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法及太予,黥劓(一种刺面割鼻的酷刑)其傅”,严厉打击反对势力。
戊戌变法中,“时百日问,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光绪帝也“三令五申”,“数四严责”,推动变法法令的贯彻落实。
(1)依据相关内容指出,两次变法中各有哪些措施直接触犯了传统势力的利益?
(各举两例)(8分)
《2)据所学知识回答,两次变法中,改革者都表现出了坚决的意志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为什么结果迥异?
在推动变法的过程中,改革者往往面对和风细雨还是雷厉风行的困惑。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7分)
答案
(1)商鞅变法: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4分,任答两点即可)戊戌变法:
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4分)
(2)主要原因:
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有利于变法法令的贯彻落实;而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力量软弱,光绪皇帝没有实权,变法法令得不到贯彻执行。
(4分)看法:
改革者应根据实际情况,依据支持与反对变法双方的力量对比,采取适当的策略,确保改革取得成效。
(3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其他看法,如改革者要以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态度推进变法,才能排除反对势力的阻碍,取得成功;或者,改革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注意不要激化矛盾,循序渐进,确保措施取得成效等都可。
)
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然三代之世,用钱至少,自秦、汉以後浸多,至於今日,非钱不行。
……三代各断其国以自治,一国之物自足以供一国之用,非是天下通行不可阙之物,亦不至费心力以营之。
上又明立禁戒,不要使天下穷力远须,故《书》曰'惟土物爱,厥心臧'。
《老子》曰:
'致治之极,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其无所用钱如此,安得不少!
後世天下既为一国,虽有州县异名,而无秦、越不相知之患,臂指如一,天下之民安得不交通於四方?
则商贾往来,南北互致,又多於前世,金钱安得不多?
……汉世犹用金银为币,……至东汉以後,黄金最少,又缘佛、老之教盛行,费为土木之饰,故金银不复为币,反皆以为器用服玩之具。
玉自此亦益少,服饰却用金银,故币始专用钱,所以後世钱多。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钱币考》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况“三代之世,用钱至少”的原因。
(6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后世“币始专用钱”的原因及主要影响。
(9分)
答案
(1)诸侯国相对独立自治,自给自足;工商食官,政府严控贸易流通;生产力水平低,交通不发达,民众安居乐业。
(6分)
(2)国家统一,交通发展;农业、手工业进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玉、金银量少且用途转变。
(7分)
影响:
便于流通,促进了经济和贸易发展。
(2分)
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文翁入成都任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
一段时间之后,“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
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
——摘编自《汉书·循吏传》
材料二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
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
它是英国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
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
学费低廉,一年仅需25-30英镑,只相当于牛
津和剑桥的1/10,是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
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
(5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伦敦大学的创新体现在哪里?
根据材料并结合英国当时社会状况分析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原因。
(10
答案
(1)特点:
主动性、示范性、实践性。
(如具体答出:
派遣学习,言传身教,各地实践亦可赋分)。
贡献:
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5分)
(2)创新:
男女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招生没有教派之分;以实用科学为主,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
(6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创新原因:
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工业革命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要求教育侧重科学性,实用性;英国开拓世界市场,通过英语教学传播本民族文化。
(4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4.(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东晋朝的开始……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的时候,长江流域算是较为安静的地方,中原一部分士族和民众开始渡江来避乱。
……王导定侨寄法,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逃来的士族和民众……这种侨州郡县大都在丹阳、晋陵、广陵等郡境内,形势上可以保卫建康,同时流亡士族保持原来的籍贯,凭借势力在寄居地依然奴役从北方流亡来的民众,逼迫他们当奴隶或佃客,为自己创立新产业。
侨州郡县有大量的各级文武官职,当然又是流亡士族的出路。
侨郡县并无一定境界,朝廷不问侨寓士族所占田亩数,当然不征租税和徭役,岁月积久,兼并愈甚,土断和侨寓两种主张成为政治上严重的斗争。
所谓土断,就是主张把侨郡县士民作为土著,民众向朝廷纳租税服徭役,不再让士族独占这些利益。
所谓侨寓,就是主张维持士族在侨郡县里一向独占的利益。
……(南朝)宋孝武帝时,雍州刺史王玄谟请在雍州实行土断,宋孝武帝下诏并省雍州所属三州十六县为一郡。
宋完成了土断制。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分析东晋实行侨寄法的目的。
(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断制和侨寄法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9分)
答案
(1)安置流亡士族;缓和南北士族间矛盾;保卫建康。
(6分)
(2)打击了士族势力;行政系统统一,士民和土著同等待遇;节省开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解土地兼并矛盾。
(9分)。
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周武帝曰)“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
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
自废(佛)已来民役稍希(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
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
——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
材料二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
唐武宗于会昌五年(845)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
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僧尼迫令还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
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
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
——摘编自XX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影响。
(7分)
答案
(1)原因:
佛教广建寺塔,骗取百姓钱财;(2分)僧人不孝敬父母,国法难容;(2分)佛教来自西域,与中国正教风俗不同;(2分)大量人口投入佛门,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2分)
(2)影响:
减轻了民众的赋役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分)增强了北周军事实力,为灭北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分)使佛教文化、艺术遭到严重损失。
(3分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方今州县虽有学,取墙壁具而已,非有教导之官,长育人才之事也。
唯太学有教导之官,而亦未尝严其选。
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未尝在于学。
学者亦漠然自以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而非己所当知也。
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而已。
……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
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
及其任之以官也,则又悉使置之,而责之以天下国家之事。
——摘编自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材料二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
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
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
——王安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的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并分析其意义。
(9分)
答案
(1)弊端:
地方学校未设教导官员;太学对教导官员选择不严;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6分)
(2)核心思想:
实用主义(实用原则)。
(2分)意义:
有利于教育体系的完善;(2分)有利于人才的选拔;(2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2分)有利于变法的推行。
(1分)
7.(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
……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
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乃……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
……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
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材料二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
……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
……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发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
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与方式两个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
(7分,不得照抄原文材料)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
(8分)
答案
(1)背景:
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旧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市场物价不稳,不利于采购。
(4分)方式:
政府依据市场价格变动和距离远近采购或者抛售货物。
(3分)
(2)作用:
保证政府在物资方面的需要;节省购物钱钞和运费;减轻人民负担;防止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每点2分,4点8分)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宋和明朝进入中叶后,都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和张居正就是在这种相近的背景下各自进行了变法与改革。
材料一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
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甩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摘自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材料二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派募。
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故谓之一条鞭法。
——摘自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八《食货二:
》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对北宋的职役制度作了哪些主要改革?
其目的何在?
(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条鞭法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史上的重要意义。
(7分)
答案
(1)改革:
将原来按户等到州县政府轮差的衙前等职役,改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也要交纳一定的役钱。
(4分,每点2分)
目的: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
(4分,每点2分)
(2)意义:
一条鞭法将赋役征收合则为一,一律征银,使赋役征收的办法简单化,形成了一个简单明了、行之有效的财税征收体系:
以银代役,农民可以到城镇自谋生活,为手工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
赋税征银,又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货币地租的兴起:
为清朝全面实施“摊丁入亩”奠定了基础。
(7分)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管仲说: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易治,民贫难治也。
曷以知其然也?
民富则安乡重家,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矣……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
——《管子·治国》
材料二宋代实施茶叶专卖制度,商贩不得私自贩茶;后来政府无力经营,于是委托大商人进行专卖,这就导致了大商人对茶叶的垄断,伤害了小茶商的利益。
王安石主张废除茶榷法,让茶商自行买卖,政府只需从中抽税,“况关市(茶叶交易的税收)之入,自足以侔日之利乎”,又设立“市易法”,由官府控制市场,调整物价,以防止大商人垄断市场,并扶持中小商人。
——陈竹《试析北宋时期的重商思潮及其影响》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管仲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主张废除茶榷法的意义。
(9分)
答案
(1)相同点:
富民思想;富国强兵。
(2分)
不同点:
管仲改革是对奴隶主的统治的维护;王安石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4分)
(2)意义:
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9分)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
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
体统既立,其次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有行台,有宣慰司,有廉访司。
材料二 中统元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
二年,立劝农司。
至元七年,立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
农桑之术,以备旱为先。
九年,命劝农官举察勤惰。
于是高唐州官以勤升秩,河南陕县尹王仔以惰降职。
自是每岁申明其制。
材料三 世祖中统二年,始命置诸路学校官,凡诸生进修者,严加训诲,务使成材,以备选用。
至元十九年夏四月,命云南诸路皆建学以祀先圣。
自京学及州县学以及书院,凡生徒之肄业于是者,守令举荐之,台宪考核之,或用为教官,或取为吏属,往往人材辈出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元史》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元世祖继位后采取的措施。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世祖改革的积极影响。
(6分)
答案
(1)政治:
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3分),(如答出具体措施:
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管理行政和军事;设御史台监察地方,在地方设立行省和宣慰司以有效管辖,亦可同等给分)
经济:
恢复发展农业,设立劝农机构管理农业,兴修水利,建立相应的官员考核制度;(3分)
文化:
重视教育,推崇儒学,实行汉化政策。
(3分)
(2)元世祖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2分)推动了蒙古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社会进步;(2分)促进了民族融合。
(2分)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蒙古国原设的札鲁忽赤(断事官),有元一代始终存在。
……至元二年(1265年)置大宗正府,“凡诸王驸马投下蒙古、色目人等,应犯一切公事,及汉人奸盗诈伪、蛊毒厌魅、诱掠逃驱、轻重罪囚……悉掌之”。
后来才将汉人的刑名事务析出。
致和元年(1328年),进一步确定“以上都、大都所属蒙古人并怯薛军站色目与汉人相犯者,归宗正府处断。
其余路府州县汉人、蒙古、色目词讼,悉归有司刑部掌管”。
忽必烈继位后推行汉法,从中统元年(1260年)四月起建中书省,设置六部。
起先兵、刑、工为右三部,至元三年(1266年)刑部单设。
……实际上,在致和元年以前,刑部所掌,只是汉人以及后来南人的刑名事务。
在司法方面,刑部所拟的刑事案件,最后呈中书省断决。
……在地方上,元朝在行省以下置路、府、州、县四级政府机构。
司法裁判事务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之一,由各级政府的长官和正官聚会合议,连署决定。
在元代官方文书中,这样的办事方式称作圆议(或圆坐)和圆签(或圆押)。
……御史台纠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当然也包括司法和裁判的是否公正确当。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司法制度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元朝的司法制度。
(7分)
答案
(1)特点:
蒙古“国俗”与“汉法”并存;司法权比较分散,各领其事,不相统摄;地方上创设合议制度;重视监察。
(8分)
(2)评价:
蒙古“国俗”与“汉法”并存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局面;司法权的分散助长了审判的随意性和擅断性;合议制度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少了冤假错案;重视监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司法公正。
(答出3点得7分)
11.(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规定:
把原来历代王朝规定征收的田赋(土地税)、徭役(农民无偿为国家服劳役)、杂税合并起来,折合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以白银形式统一征收;把徭役归入田亩之后,被国家征调而又不愿服徭役的人,可以出银雇人代役。
当时“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居正)不过任势而行之”,而此法达成“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也是张居正认为最值得炫耀的事。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夫讲学之风日行,各种新说层出不穷。
万历年间,李贽在湖北麻城书院讲学时以“异端”自称,他嘲讽孔子并非圣人,“亦庸众人类也”,戏谑将孔子奉为偶像是“丑妇之贱态”,反对把“四书五经”作为统一思想的标准,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思考判断。
张居正对讲学“特恶之”,在《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中,指斥讲学是“群聚徒党”、“空谈废业”,因此“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
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
万历七年(1579年),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讲学、毁天下书院。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一条鞭法”对赋役制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二反映了明末怎样的新思潮?
(9分)
(2)依据材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评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禁讲学毁书院”的行为。
(6分)
答案
(1)合并赋役项目,统一征收银两;以田亩多少为主要征收标准;允许纳银代役。
批判传统僵化的儒学思想,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反封建民主思想的萌芽。
(9分)
(2)一条鞭法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兴盛的现实,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但其禁讲学毁书院的行为,钳制和阻挠新思潮的兴起,强化了思想专制。
(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以来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徇。
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曲迁就谓之善处。
”
——《张太岳集》卷36
材料二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创设颁行考成法,主要内容有两点:
一是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
二是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
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违罪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这些做法,一改过去三年考察一次地方官、六年考察一次京官的规定,把考察官吏与限时办结事务、并以事务办理情况追究责任人的方法相结合,使得考察随时随地,监督无处不在,并实现行政部门与监督部门互相制约互相制衡,同时达到内阁及时了解下情,知悉官吏情况。
(1)材料一揭示了明代官场怎样的现象?
(5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考成法的主要特点。
(10分)
答案
(1)纲纪不肃,法度不行。
官吏人浮于事,扯皮推诿,办事欺上瞒下,不负责任。
(5分)
(2)特点:
考核内容明了确切,行政效率大幅度提高;考核体系周密健全,内阁控制六科,六科督察六部,六部督察地方;考核方法简单易行,操作性强;考核结果实用权威。
(另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10分)
1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幕府制度日臻完善(幕府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特殊的制度,中央政府允许军政官员为了弥补正规官僚制度的缺陷和满足官员们个人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自主任用才识之士佐理政务、军务及其他各项事务)。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封疆大吏们在处理解决中外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都必须考虑到涉外因素,因此,幕府制度其内部结构所涉之职名、职能、具体管理方式等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地方督抚对新型人才的引进直接导致幕府中的人员构成发生变化,新型人才增多,又因为洋务和外交已在幕府中占据主导地位,督抚大员幕府的主要职能也便发生了重大改变,地处沿海及中原的督抚大员的幕府几乎成了主办经济和外交的衙门。
——摘编自王明《试论制约晚清幕府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材料二晚清社会的变动,幕府体制逐渐暴露其弊端。
1907年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政体改革,设幕职并分科治事,作为外官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将省级各衙门的幕友(又称“幕僚”、“师爷”,是封建官僚延请的办理文书、刑名、钱谷等的佐助人员,是地方统治者自行聘请的顾问、参谋和秘书)正式列入职官范围,而且对应中央新官制,设置了一些职能清晰、分工明确的行政机构。
幕职分科基本满足了社会变化带来的新的政务需求。
幕友变为吏部正式备案的幕职,由对幕主个人负责转而对政府和国家负责,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摘编自关晓红《从幕府到职官:
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和晚期幕府改革所选用人员的身份地位、佐理政务的变化。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
答案
(1)变化:
清朝前期幕府选用有才识之士佐理地方官员的政务、军务及其他各项事务,对地方官负责;晚清幕府选用的有才识之士中引进新型人才,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知识 总结 重大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