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5+文言文阅读题.docx
- 文档编号:11233309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54.88KB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5+文言文阅读题.docx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5+文言文阅读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5+文言文阅读题.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5+文言文阅读题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文言文阅读题汇编
1.(安徽)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⑷题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世槙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
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
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
“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
”长老惊异。
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
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
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
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
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
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
先生孤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
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
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
或以为言,则笑曰:
“吾筹之熟矣。
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
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字辈皆为赋诗。
去几,谢病归。
淄川高侍郎念董诗云:
“燕台奚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
盖纪实云。
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答书曰:
“生有癖性,酷爱古贴,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
温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岙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
”其雅揉如此。
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请碑传集》,有删节)
⑴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坐终日晏:
平静。
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居:
积储
C不接当事当事:
权要
D必合古人矩度矩度:
气度
答案:
D(“矩度”应译为“规矩法度”)
⑵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皙次其别号也B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吾其还也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C予辈皆为赋诗D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为武置酒设乐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
C(A代词/语气词,还是;B副词,就/表假设,如果;C都是介词,译为“替、给”;D所字结构/被动句)
⑶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
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
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
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煕深研佛典,志愿清雅,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答案:
B(“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说法不准确)
⑷把原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译文:
答案:
(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了自己。
(关键词:
“誓”发誓,“以”,因为)
诸子酒酣耳熟,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译文:
答案:
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题纷然并起,人人凭恃义气不肯服输。
(关键词是:
“诸子”,各位先生。
“蜂”,象蜜蜂一样。
“负气”,凭恃义气)
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译文:
答案:
我担心这三蠢问题会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关键词是:
“忧”,忧患)
2.(北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⑴—⑹题。
(共18分)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
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对曰:
“解狐可。
”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仇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
“善。
”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
“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
”对曰:
“午可。
”平公曰:
“午非子之子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
“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
“善哉!
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
墨者有钜子腹䵍,居秦。
其子杀人,秦惠王曰:
“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腹䵍对曰:
“墨者之法曰: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子,人之所私也。
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
【1】祁黄羊:
人名,晋国大臣。
后文解狐、午、腹䵍(tun),均为人名。
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至公也()
A到达B极、最C至于D导致
答案:
B(文中的“至公也”是评论尧舜禅让的行为是天下最公正的)
②忍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B容忍C对……狠心D抑制
答案:
C(文中的“所私”指巨子的儿子,意思是用对自己的儿子狠心的方式来伸张大义)
⑵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
A其谁可而为之B午非子之子邪
君知其难也今者有小人之言
C而遂杀之D伤人者刑
后遂无问津者同予者何人
答案:
A(选项A中第一个“其”表疑问语气,第二个“其”是代词。
B选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的”的意思,C选项遂都是于是、就,D选项者都表示“……的人”)
⑶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答案:
B(“君问可”的意思应该是国君您问我谁可以担当此任)
⑷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
答案:
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
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
⑸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
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
(4分)
①晋平公②祁黄羊
③腹䵍
答案:
晋平公——从谏如流,择善而从;祁黄羊——出以公心,不念旧恶;腹䵍——大义灭亲,铁面无私。
⑹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
(3分)
①平公曰:
“善。
”
②国人称善焉。
③孔子闻之曰:
“善哉!
”
答案:
①晋平公认可并批准祁黄羊的建议。
②国人对祁黄羊的荐贤,晋平公的纳谏以及解狐、祁午的称职表示赞赏。
③孔子对祁黄羊的荐贤原则表示赞赏。
参考译文:
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
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
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
他们最公正了。
晋平公向祁黄羊问道:
“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呢?
”祁黄羊回答说:
“解狐可以担任。
”晋平公说: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祁黄羊回答说:
“君王问的是可以做地方官的,不是问我的仇人哪。
”晋平公说:
“好啊!
”于是就让解狐担任,国人都很称赞。
过了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国家没有管军事的官,那有谁能担任呢?
”祁黄羊回答说:
“祁午可以担任。
”晋平公说: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祁黄羊回答说:
“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管军事的官,不是问我的儿子呀。
”晋平公说:
“好啊。
”于是又让祁午担任,国人都很称赞。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
“祁黄羊的说法太好了!
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
”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正了。
墨家有个大师腹䵍,居在秦国。
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
“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就听我的吧!
”腹䵍回答说:
“墨家的法规规定:
‘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
’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
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是天下的大义。
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规。
”腹憞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
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䵍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3.(北京)根据要求,完成第3题。
(共6分)
《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
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
“夫子何哂由也?
”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
“夫子何哂由也?
”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答案:
曾皙孔子曾皙孔子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
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
请说明理由。
(5分)
不同之处(3分)
要点一:
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
要点二:
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
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
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
看法及理由:
(2分)
示例一:
赞同第一种解读。
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
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示例二:
赞同第二种解读。
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
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一解读文气更顺。
4.(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⑴—⑷题。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苞顿首:
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
接手书,义笃而辞质。
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
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
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
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
聚落居人,貌甚闲暇。
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父亲皆肖以出。
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
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
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
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
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就?
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
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
退之⑥云:
“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
”愿时自觉也。
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
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
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
②色养:
指孝养侍奉父母。
③褐甫:
方苞的另一位朋友。
④胥易技系:
形体劳累,心怀忧惧。
⑤蔑蔑:
藐小,不足称道。
⑥退之:
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笃而辞质笃:
深厚
B会合不可以期期:
约定
C向人索衣食索:
搜寻
D士友间鲜不相庆鲜:
少
答案:
C(索要)
⑵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3分)()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
答案:
D(①④⑤不是方苞的愿望)
⑶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僮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心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情厚谊。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答案:
B(“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错误)
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3分)
答案:
居于岩穴之中和观览流水,心中没有任何牵挂。
②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3分)
答案:
虽然顶风冒雪,进入旅馆(旅途劳累),也不敢有一刻荒废时光。
5.(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⑴—⑸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
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
(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
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
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
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
贼骇走,相戒曰:
“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
(十年)九月,清兵驻与牛兰。
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
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
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
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
象昇闻之,顿足叹曰:
“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
”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
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
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
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
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
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
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
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
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
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
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
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
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
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
指杨嗣昌、高起潜。
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射,娴将略娴:
熟习
B逐贼危崖危:
高峻
C督天下援兵督:
督促
D次顺义次:
驻扎
答案:
C(“督”应为“统领、统帅、掌管”)
⑵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②且③乃B①为②而③以
C①因②而③以D①为②且③乃
答案:
B(“然事多□嗣昌、起潜挠”中“为”解释为“被”;“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中“而”表因果;“背负二十四矢□死”中“以”相当于“而”,表修饰)
⑶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答案:
A(“顾往往不尽其用”的“顾”和“顾安所得酒乎”(后赤壁赋)中的“顾”的意思一样,表示“只是”,只是时常怀才不遇。
“用矣”独立成句,表示一旦被任用,有的人就开始阻碍他做事甚至逼死人。
“要之”的意思是“总而言之”,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总之这也是天意啊)
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答案:
D(D“卢象昇赶去救援”错误,原文为“象昇上疏救,不得”,可见并没有“赶去救援”)
⑸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⑴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象昇麾兵作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4分)
答案:
卢象昇带领军队跟敌人打仗,喊话(指挥的)的声音很大(震到云间),从上午到下午,炮弹发射光了,箭也没有了。
(得分点:
“麾兵”“自辰迄未”“矢穷”)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3分)
答案:
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得分点:
“由是”“多”)
⑵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
请根据文本分析。
(3分)
答案:
①清兵南下,三路出师②提残卒③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④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解析:
首先找到“兵败”的内容,然后在其前后找原因。
6.(湖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⑴-⑸题。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明]唐顺之
廉吏自古难之。
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
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
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
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
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
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
人见其然,则曰:
“若人也,而今乃若是!
”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
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
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
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
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
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
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
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
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
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
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
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
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
“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
”其奉身率如此。
侯盖古之廉者也。
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
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
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
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
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
侯果非慕与惧者也。
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常:
地名,指常州。
⑴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归:
称许
B则千金有所必割割:
舍弃
C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能:
做到
D侯居常三年居:
居住
答案:
D(任职,管理)
⑵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古之所谓廉者”的一组是(3分)()
A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B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
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
C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D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
一无所慕与无所惧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
答案:
B(A第二句是郭侯的话,C第一句是郭侯的话,D第二句是对今之廉者的评价)
⑶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
B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
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D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
答案:
C[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即使想不廉洁,(所贪财物)却没有适用之处]
⑷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①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
(3分)
答案:
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
②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
(3分)
答案:
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
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3分)
答案:
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
⑸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6处)(3分)
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答案:
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7.(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⑴—⑸题。
(22分)
《三事忠告》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分类 汇编 15 文言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