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西医诊断学重点.docx
- 文档编号:11232815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46.59KB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西医诊断学重点.docx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西医诊断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西医诊断学重点.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西医诊断学重点
西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 症状学
细目一发热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感染性发热(最常见):
各种病原微生物
2.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术后、烧伤、出血等
抗原抗体反应:
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内分泌代谢障碍:
如甲亢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如中暑、脑出血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二、发热的分度
低热~38℃;中等度热~39℃;高热~41℃;超高热41℃以上
三、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
39~40℃,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2.驰张热:
>39℃,24小时内波动范围>2℃,常见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
体温渐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渐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
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
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几天后规律
地交替一次。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6.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细目三胸痛
性质
带状疱疹
阵发性的灼痛或刺痛
肌痛
酸痛
骨痛
刺痛
食管炎
灼痛或灼热感
心绞痛
压榨样痛,可伴有窒息感
心肌梗死
疼痛更为剧烈并有恐惧、濒死感
干性胸膜炎
尖锐刺痛或撕裂痛,伴呼吸时加重,屏气时消失
肺梗死
突然剧烈刺痛或绞痛,常伴有呼吸困难与发绀
胸痛的诱因与缓解因素
1)心绞痛常因劳累、体力活动或精神紧张而诱发,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而对心肌梗死的胸痛无效。
2)心脏神经症的胸痛在体力活动后反而减轻。
3)反流性食管炎的胸骨后烧灼痛,在服用抗酸剂后减轻或消失。
细目四腹痛
1.内脏性腹痛:
①部位不确切;②疼痛感觉模糊;③常伴恶心,呕吐,出汗等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2.躯体性腹痛:
①起病急程度重,②持续剧烈痛;③定位明确;随体位、咳嗽变化加重;④腹膜刺激征阳性
3.牵涉痛:
①定位明确;②疼痛剧烈;③有压痛,肌紧张及感觉过敏等。
患病器官
心
胃、胰
肝、胆
阑尾
体表疼痛、牵涉痛部位
心前区、左臂尺侧
左上腹、肩胛间区
右肩胛
上腹部或脐区
细目五咯血
1.咯血的颜色
鲜红色: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
暗红色:
二尖瓣狭窄、肺梗塞
铁锈色血痰:
肺炎球菌性肺炎
砖红色胶冻样血痰:
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
粉红色泡沫样血痰:
左心衰竭
脓血痰:
金黄色葡萄球菌
鉴别点
肾源性水肿
心源性水肿
开始部位
眼睑颜面开始延及全身
足部开始向上延及全身
发展快慢
常迅速
较缓慢
水肿性质
软而移动性大
较坚实、移动性小
伴随病征
肾病征:
尿改变、肾功损害、眼底改变、高血压
心功不全病征:
心脏增大、心杂音、肝肿大、静脉压升高
心源性
肝源性
肾源性
营养不良
内分泌性
开始水肿部位
足部,下垂部位明显
足部开始,腹水常更突出
眼睑或足部开始
足部开始
胫前或眼眶周围
可凹性
是
是
是
是
是或否
是否伴有胸腹水
常见
常见
可见
常见
少见
发展速度
缓慢
缓慢
迅速
缓慢
缓慢
伴随症状、体征
心大、肝大、
颈静脉怒张
黄疸、蜘蛛痣、
腹壁静脉曲张
高血压、蛋白尿、血尿
体重下降、
皮脂减少
怕冷、反应迟钝或
心悸、多汗、腹泻
意识障碍程度
可否唤醒
神经反射
轻度刺激
痛觉刺激
嗜睡
持续睡眠,易唤醒,能准确回答
意识模糊
保持简单精神活动,但定向力障碍
昏睡
强刺激可唤醒,回答不准确
昏迷
浅
持续意识丧失
不能唤醒无自主运动
有痛苦表情、肢体退缩反应
深、浅反射存在
深
刺激无任何反应
深、浅反射消失
第四单元实验室诊断
细目一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
1)参考值:
血红蛋白(Hb)男:
120~160g/L;女:
110~150g/L。
红细胞(RBC)男:
(~)×1012/L;女:
(~)×1012/L。
2)贫血分级及其血红蛋白值
贫血分级
血红蛋白(Hb)值
轻度
>90g/L
中度
60~90g/L
重度
30~60g/L
极重度
<30g/L
3)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掌握)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
如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所致的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②红细胞破坏过多: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如异常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③红细胞丢失过多:
如各种失血性贫血等。
4)网织红细胞计数(掌握)
增多:
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
贫血;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或红系增生受抑
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指标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患者,治疗前网织红细胞可轻度增多,给予铁剂或叶酸治疗3~5天后,网织红细胞开始升高,7~10天达到高峰。
治疗后2周逐渐下降。
观察病情变化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网织红细胞逐渐减低,表示溶血或出血得到控制;反之,如持续不减低,甚至增高者,表示病情未得以控制,甚至还在加重。
5)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成年男性:
0~15mm/h;成年女性:
0~20mm/h
病理性增快(掌握)
①各种炎症:
如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和结核病活动期。
②损伤及坏死、心肌梗死等。
③恶性肿瘤。
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
⑤贫血和高胆固醇血症。
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总数成人:
(4~10)×109/L。
主要受中性粒细胞影响。
中性粒细胞增多(掌握)
反应性增高:
急性化脓感染或炎症;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
异常增生性:
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掌握)
1
感染
病毒感染、伤寒、疟疾等
2
血液系统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及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
理化损伤
氯霉素、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物、抗甲状腺药物、X线及放射性核素等
4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患: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5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脾大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①核左移:
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
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CA晚期等。
②核右移:
正常人3叶为主,5叶超过3%核右移。
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疾病进行期核右移预后不良。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
减少:
伤寒的极期、库欣综合征。
淋巴细胞增多:
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某些杆菌感染)、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
三、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100~300)×109g/L,血小板>400×109g/L称为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减少:
生成障碍:
再障、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骨髓纤维化晚期;
破坏或消耗增多:
ITP、脾亢、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分布异常:
脾肿大、血液被稀释
细目二血栓与止血检查
一、出血时间测定:
参考值±分钟,超过9分钟为异常。
延长
缩短
出血时间(BT)
①血小板显着减少: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②血小板功能不良:
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③毛细血管壁异常:
如维生素C缺乏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④凝血因子严重缺乏。
二、血小板聚集试验
PAgT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PAgT减低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肝硬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等。
三、凝血因子检测:
APTT、PT、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测定
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测定:
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
APTT延长:
血浆凝血因子缺乏:
因子Ⅰ、Ⅱ、Ⅴ、Ⅷ、Ⅸ、Ⅺ、Ⅻ(1、2、5、8、9、11、12)缺乏;
慢性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纤溶亢进等所致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
凝血酶原严重减少:
如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
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
如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
纤溶亢进:
DIC后期继发纤溶亢进。
抗凝物质增多,因此它是肝素抗凝治疗的首选指标。
②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有无障碍的试验。
PT延长:
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
如因子Ⅱ、V、Ⅶ、X(2、5、7、10)减少及纤维蛋白原减少。
后天性凝血因子异常:
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后期及应用抗凝药物。
血友病患者,APTT延长,PT不延长
③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测定
四、纤溶活性检测:
①血浆D-二聚体测定、②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①血浆D-二聚体测定:
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可用于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症。
继发性纤溶症 为阳性或增高,见于DIC,恶性肿瘤,各种栓塞等。
对诊断肺栓塞、肺梗死有重要意义。
原发性纤溶症 为阴性或不升高。
②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正常为阴性。
阳性:
见于DIC的早、中期;阴性:
见于正常人、晚期DIC和原发性纤溶症。
五、口服抗凝药治疗监测: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作为首选口服抗凝药治疗监测的指标。
参考值~
①术前两周或术中口服抗凝药,INR为~;
②原发继发静脉血栓的预防,INR为~;
③活动性静脉血栓、肺梗死、复发性静脉血栓的预防,INR为~;
④动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心脏换瓣术后,INR为~。
细目三骨髓检查
细目四肝脏病实验室检查
一、血清蛋白测定
血清总蛋白(STP)60~80g/L;白蛋白(A)40~55g/L;球蛋白(G)20~30g/L;A/G(~):
1。
STP<60g/L或A<25g/L,为低蛋白血症;STP>80g/L或G>35g/L,为高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血症。
肝脏疾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多。
二、血清蛋白电泳
1)肝脏疾病: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表现为血清白蛋白及α1、α2、β球蛋白减低,γ球蛋白增高。
γ球蛋白长时间持续上升,是急性肝炎转为慢性肝炎并向肝硬化发展的先兆。
2)M球蛋白血症 如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白蛋白轻度减低,γ球蛋白明显增高。
三、胆红素代谢检查(掌握)
血清红素定量(umol/L)
尿液
粪便
总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尿胆原
尿胆红素
颜色
粪胆原
(+)
(-)
黄褐色
(+)
溶血性黄疸
↑↑
轻度↑或正常
(++)
(-)
加深
(++)
阻塞性黄疸
轻度↑或正常
↑↑
(-)
(++)
变浅或陶土色
(-)
肝细胞性黄疸
↑
↑
(+)或(-)
(+)
变浅或正常
(+)或(-)
四、肝脏病常用的血清酶检查
1.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
谷丙转氨酶ALT10~40u/L;谷草转氨酶AST10~40u/L
1)肝脏疾病①急性病毒性肝炎,ALT与AST均升高,ALT升高更明显。
急性重症肝炎AST升高,病情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ALT活性反而降低,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良。
②慢性病毒性肝炎:
ALT、AST轻度增高或正常,ALT/AST>1;若ALT/AST<1,则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
2)急性心肌梗:
死发病后6~8小时AST增高,若再次增高提示梗死范围扩大或有新的梗死发生。
2.碱性磷酸酶(ALP):
增高:
①胆道阻塞性疾病;②肝炎;③肝胆系统以外疾病如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细胞瘤。
3.γ-谷氨酰转移酶(γ-GT)
增高:
①肝癌。
②胆道阻塞。
③急性肝炎γ-GT呈中等度升高;γ-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肝病恶化。
4.乳酸脱氢酶(LDH)
增高:
①肝脏疾病:
肝炎,肝癌尤其是转移性肝癌时LDH显着升高。
②急性心肌梗死。
五、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两对半检查(重要)
检测项目
阳性(+)意义
表面抗原
感染HBV,见于HBV携带者或乙肝患者。
无传染性。
2.抗HBs-表面抗体
注射过乙肝疫苗或曾感染过HBV,目前HBV已被清除者——保护性抗体。
抗原
有HBV复制,传染性强。
4.抗HBe-e抗体
HBV大部分被清除或抑制,传染性降低。
5.抗HBc-核心抗体
曾经或正在感染HBV,是诊断急性乙肝和判断病毒复制的重要指标。
大三阳
小三阳
(表面抗原)
阳性
HBV正在大量复制,
有较强的传染性。
(表面抗原)
阳性
HBV复制减少,
传染性降低
(e抗原)
4.抗-Hbe(e抗体)
5.抗-HBc(核心抗体)
5.抗-HBc(核心抗体)
细目五肾功能检查
一、肾小球功能检测
1.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测定:
(尿肌酐/血肌酐)成人(体表面积以计算)80~120ml/min。
1)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
故Ccr能较早地反映肾小球滤过率(GFR)。
2)评估肾功能损害的程度:
4期:
①肾衰竭代偿期:
Ccr51~80ml/min。
②肾衰竭失代偿期:
Ccr50~20ml/min。
③肾衰竭期(尿毒症早期):
Ccr19~10ml/min。
④肾衰竭终末期(尿毒症晚期):
Ccr<10ml/min。
3)指导临床用药:
Ccr30~40ml/min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Ccr≤30ml/min,用噻嗪类利尿剂无效,改用袢利尿剂;Ccr≤10mL/min,袢利尿剂无效,应做透析治疗。
2.血清尿素氮(BUN)测定:
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肾脏疾病都可使BUN增高,且常受肾外因素的影响。
分类
导致血清尿素氮升高的疾病
肾前性因素
肾血流量不足:
脱水、心功能不全、休克、水肿、腹水等。
体内蛋白质分解过盛:
急性传染病、脓毒血症、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和甲亢
肾脏疾病
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症、严重肾盂肾炎、肾结核和肾肿瘤的晚期
肾后性因素
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等
3.血肌酐(Cr)测定:
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敏感性优于血尿素氮,是评价肾功能损害程度的重要指标。
4.血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
可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
1~2mg/L。
1)血β2-MG测定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的敏感指标:
比血Cr更灵敏。
2)β2-MG合成增多的疾病可导致β2-MG增高:
恶性肿瘤、IgG肾病及各种炎症性疾病。
3)近端肾小管功能受损时,对β2-MG重吸收减少,尿液中β2-MG排出量增加。
5.肾小球滤过率(GFR)测定:
肾小球滤过率是判断肾小球功能的敏感指标。
二、肾小管功能试验
1.浓缩稀释试验(莫氏试验)
24小时尿量为1000~2000ml,夜尿量<750ml;尿液最高比重>,最高比重与最低比重之差>。
夜尿多、比密低、提示肾小管功能受损;尿比密低而固定:
在~,为等渗尿,见于肾脏病变晚期;
尿量明显增多(>4L/24h),而尿比密均<,为尿崩症的典型表现。
2.血尿酸测定:
血尿酸浓度受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影响。
血UA增高:
①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②痛风;③恶性肿瘤;④其他:
糖尿病、长期禁食等致UA排泄障碍血UA减低:
①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管重吸收UA功能损害;②肝功能严重损害所致的UA生成减少
细目六常用生化检查
一、糖类检查
1.空腹血糖(FBG)测定:
~L
1)血糖升高:
①糖尿病;②其他内分泌疾病:
甲亢、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③应激性高血糖:
颅内高压;④肝脏和胰腺疾病。
2)血糖降低:
①胰岛素分泌过多;②对抗胰岛素的激素缺乏;③肝糖原储存缺乏;④急性酒精中毒;⑤消耗性疾病
2.葡萄糖耐量试验(GTT)
1)OGTT适应证:
无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或FBG异常;无糖尿病症状,有糖尿病家族史;有糖尿病症状,FBG未达诊断标准;有一过性或持续性糖尿者;分娩巨大胎儿的妇女;原因不明的肾脏疾病或视网膜病变。
2)诊断糖尿病:
FBG>L;OGTT血糖峰值>L,2hBG>L。
3)判断糖耐量异常:
糖耐量异:
常见于2型糖尿病、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3.血清糖化血红蛋白(GHb)检测
GHb增高:
提示近2~3个月糖尿病控制不良,GHb水平可作为糖尿病长期控制程度的监控指标。
二、血脂测定
三、电解质检查
1.血清钾测定~L:
血钾内移:
代碱、胰岛素、甲亢;血钾外移:
呼酸、溶血、高渗性脱水
2.血钠检查135~145mmol/L(肾上腺皮质醇增多导致钠高钾低)
3.血清氯测定95~105mmol/L(低钾低氯性碱中毒)
4.血清钙测定~mmol/L:
高钙血症:
甲旁亢;低钙血症:
甲旁低、VD缺乏、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5.血清磷测定~L:
钙高磷低,磷高钙低
四、血清铁及其代谢物测定
1.血清铁测定(serumiron)男性11~30μmol/L,女性9~27μmol/L。
减低:
①铁缺乏:
如缺铁性贫血。
②慢性失血;③需铁增加
增高:
①铁利用障碍;②铁释放增多;③铁蛋白增多;④摄入过多。
2.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fs)测定:
:
Tfs<15%并结合病史即可诊断缺铁或缺铁性贫血 33%~55%
增高:
①铁利用障碍;②血色病。
减低:
①缺铁或缺铁性贫血;②慢性感染性贫血。
3.血清铁蛋白(SF)测定:
男性15~200ug/L,女性12~150ug/L
减低:
①体内贮存铁减少:
缺铁性贫血、大量失血、长期腹泻、营养不良。
②铁蛋白合成减少:
如VC缺乏
增高:
①体内贮存铁释放增加;②铁蛋白合成增加;③贫血;④铁的吸收率增加。
细目七酶学检查
1.淀粉酶(AMS)测定:
急性胰腺炎血、尿淀粉酶明显升高有诊断意义。
2.心肌损伤常用酶检测(AST、LDH见肝脏病检查)
1)血清肌酸激酶(CK):
①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诊断;②心肌炎和肌肉疾病;③手术;④溶栓治疗。
2)CK-MB增高:
①CK-MB对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高于CK,高度特异性,阳性检出率达100%。
对诊断发病较长时间的AMI有困难。
②其他心肌损伤如心肌炎、心脏手术、心包炎、慢性房颤等也可增高。
3)心肌肌钙蛋白T(cTnT):
AMI确定性标志物。
发病3~6h增高,10~24h达高峰,10~15天恢复正常。
细目八免疫学检查
一、感染免疫检测
1.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测定:
见于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及感染后免疫反应所致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扁桃腺炎、风湿热、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2.肥达(Widal)反应:
直接凝集法:
伤寒“O”<1:
80,“H”<1:
160;副伤寒甲、乙、丙均<1:
80。
①“O”>1:
80、“H”>1:
160,考虑伤寒;“O”>1:
80,副伤寒甲>1:
80,考虑副伤寒甲;“O”>1:
80,副伤寒乙>1:
80,考虑副伤寒乙;“O”>1:
80,副伤寒丙>1:
80,考虑副伤寒丙。
②“O”不高、“H”增高可能接种过疫苗或既往感染过;③“O”增高、“H”不高可能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
二、肿瘤标志物检测
1.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
①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最特异的标志物;②生殖腺胚胎肿瘤、胃癌、胰腺癌。
2.癌胚抗原(CEA)测定:
CEA测定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及判断预后,无特异性。
3.血清癌抗原125(CA125)测定:
卵巢癌的诊断及疗效观察。
4.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
用于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
5.糖链抗原19-9(CA19-9)测定:
胰腺癌、胆囊癌等CA的辅助诊断指标,监测病情变化和复发。
三、自身抗体检查
1.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动态观察滴定度变化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
2.抗核抗体(ANA)测定、抗Sm抗体(SLE特有)、抗dsDNA抗体(阳性见于活动期):
SLE的诊断指标。
3.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测定:
阳性多见于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4.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ATM)测定:
阳性见于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肿瘤。
反应蛋白(CRP)检测:
增高见于各种急性化脓性炎症、菌血症、组织坏死、恶性肿瘤等的早期。
用于鉴别细菌性与非细菌性感染(细菌性感染明显增高,病毒正常);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有不同程度的增高);风湿热的动态观察(活动期明显增高,治疗好转后逐渐降至正常)。
细目九尿液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1.尿量:
超过2500ml/24h为多尿。
少于400ml/24h(17ml/h)为少尿;少于100ml/24h者,为无尿或尿闭。
2.尿液的一般性状
原因
①血尿
泌尿系统的炎症、结核、结石、肿瘤及出血性疾病
②血红蛋白尿(浓茶色或酱油色)
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及恶性疟疾
③胆红素尿
肝细胞性及阻塞性黄疸
④乳糜尿
丝虫病
⑤脓尿和菌尿
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
3.气味:
烂苹果样气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蒜臭味——有机磷中毒。
4.比重:
主要取决于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
正常人波动在~。
尿比重固定,在左右,为等张尿——肾实质严重损害!
!
而不是正常!
二、化学检查
1.尿蛋白:
阳性或定量检查超过150mg/24h。
①肾脏疾病;②继发性肾损害;③肾外疾病。
2.尿糖:
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或血糖正常而肾糖阈值降低(肾性糖尿)。
尿糖定性检测呈阳性,称为糖尿。
3.尿酮体: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呈强阳性反应,妊娠呕吐、重症不能进食等可导致脂肪分解加强。
三、显微镜检查
1.红细胞:
镜下血尿:
外观无血色,每高倍镜视野超过3个以上;肉眼血尿:
尿内含血量较多,外观呈红色。
2.白细胞和脓细胞:
每高倍镜视野超过5个白细胞或脓细胞,称镜下脓尿,多为泌尿系统感染。
3.管型:
1)细胞管型①红细胞管型-----肾小球疾病。
②白细胞管型----尿路感染(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
③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高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2)颗粒管型(主要为蛋白质)——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或药物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3)脂肪管型——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
4)蜡样管型——肾小管病变严重,预后较差。
4.菌落计数:
无菌操作取清洁中段尿,尿细菌定量培养,尿菌落计数>105/ml为尿菌阳性,提示尿路感染。
5.尿沉渣计数:
1小时尿细胞计数。
白细胞数增多见于肾盂肾炎;红细胞数增多见于急性肾炎。
细目十粪便检查
一、大便颜色或性状
提示疾病
1.水样或粥样
腹泻,如急性胃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米泔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执业 医师 考试 西医 诊断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