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是如何运营的读后感.docx
- 文档编号:11226742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95KB
谷歌是如何运营的读后感.docx
《谷歌是如何运营的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谷歌是如何运营的读后感.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谷歌是如何运营的读后感
谷歌是如何运营的读后感
导读:
本文谷歌是如何运营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谷歌是如何运营的读后感
(一):
沟通
在《谷歌》一书中,作者讲了这么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想象一栋20层高的大楼,你站在中间楼层(比如第10层)的阳台上。
每层的人数随着楼层的升高而递减。
大楼的最高层只有一个人,而大楼的底层则是人头攒动。
现在,想象你正站在室外的阳台上,你上层的人对你喊了些什么,还扔下来几份文件。
你接住文件,小心不让文件被风吹散,并把文件拿到屋里阅读。
内容中的确有些可圈可点之处,依照为9楼工作人员确定的分工细则,你小心翼翼地批注了一个你觉得他们需要注意的重点。
之后,你重新回到阳台,向你楼下的团队丢下几张表格和几段文字。
楼下的人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你的文件,好像这文件就是《圣经-箴言》中供给口渴之人的凉水。
楼下的人看完之后,转而又会将这个"批注"仪式重复一遍,以便为8楼的人"解渴".与此同时,你11楼的上次又在重复刚才的工序了。
至于20楼嘛……哎,天知道他老人家在干什么呢?
呵呵,这是不是多少有一些熟悉?
管理中的上层收集信息,并审慎地决定该将哪些信息分发给他们底下辛苦工作的人。
另一方面呢,楼下的人在进行汇报的时候对信息进行加工,选择合适的信息放进每周的汇报中;然后楼上的人再重复同样的工作…
记得几年前有一次大家看清朝后妃的照片,纳闷怎么颜值都不咋地。
zzy童鞋说,选秀女的时候每级官员看到好看的都自己收了,然后这样一层一层地送上去,最后能有好看的吗?
还有一次我问一个同事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的组,他说是因为他的老板在沟通上很不透明,总是把囤积信息作为权力和控制的手段。
今天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突然想起以前的这些段子,不禁嘿嘿一笑。
可笑过之后,仔细想想,在这个问题上自己也做得不怎么样嘛。
有多少次老板们会在耳边不停地唠叨transparancy、transparancy、transparancy,又有多少时候同事们会抱怨信息不畅通?
如果雇佣员工只是为了让他们像奴隶一样工作,那么这种钳制信息传播的方式可能是最有效的。
可是在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行业,雇佣员工是让他们进行思考的,员工是信息工作者。
信息能不能够在一个企业内顺畅地流动,很大程度了决定了一个(互联网)企业的效率。
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就是生命之源。
一个优秀的信息工作者,不仅要有能力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还需要能够有效地分享信息。
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中曾经说过,力量并不来自掌握的知识,而是来自分享的知识。
当然,在今天的互联网企业中,解决信息流动问题除了需要改变大楼上上下下一干人等的思路、除了在企业的价值观和奖励机制中体现出来之外,还有很多很好的工具可以依赖。
说到这里,皮卡熊卖个关子,且听下回分解吧。
谷歌是如何运营的读后感
(二)
遇见方能预见,悟道方能得道
——读《重新定义公司:
谷歌是如何运营的》后对集团改进经营管理工作的思考
严涣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投融资平台转型升级,这是武汉地产集团需要书写的时代考卷;如何成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建先锋,如何缔造城市价值、建设城市未来,这需要代代地产人去拼搏、去筑梦,更需要一个现实载体去践行。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作为当今最富创造力的行业,了解该行业代表性企业的组织形式或许能透过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传统国有投融资平台面临的现实困境,并给人启发。
《重新定义公司:
谷歌是如何运营的》就是一本全面揭露谷歌运营之道的官方正剧。
读罢这本堪称"21世纪唯一一本可以挑战工业时代德鲁克管理范式的著作",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通读全书的过程,也是我脑海中对管理的固有观念拆除和重构的过程。
谷歌,全球最具前瞻力和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它的商业成功毋庸置疑,其背后那些饶有趣味的故事也如天马行空。
更有价值的是,在故事背后,这本书向我们阐述了谷歌积淀了整整十五年的企业文化、战略形成、人才理念、独特的共识、决策模式和谷歌对创新的理解。
这些匪夷所思且略带激进的管理实践,对于处在变革和转型中的武汉地产集团而言,也绝对是务实和入世的。
一、遇见资源福利,预见生产效率
谷歌那些声名远扬的福利服务,一个很重要目的是增加员工之间的互动。
比如向员工免费提供世界上最强大的数据中心和软件平台,是谷歌多年来的管理准则;就餐时,员工到餐厅等待的时间基本控制在4分钟,正好让人可以简单寒暄和交流(大于4分钟就很可能拿出手机干自己的事了)。
谷歌认为慷慨地向员工提供工作中必须用到的资源,不失为一种根除职场办公资源相互攀比风气的方式。
正如谷歌掌门人埃里克·施密特所言:
"在奢华的办公设施和宽敞的办公室等无足轻重的资源上,我们能省就省,但对于那些关系重大的资源,我们则不惜倾力投入,这些不仅仅是专属的员工福利,更是提高员工生产力的源泉所在。
"
同样,对集团而言,若借助当今大数据统计、云计算服务技术来筹划房地产、基础设施、土地储备、金融服务四大业务板块,通过互联网建立各项专业数据库,实现集团内部员工共享,将能极大拓宽员工的知识面,增加从事不同业务板块员工的思想碰撞,进而在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
二、遇见创意精英,预见人才动力
"创意精英",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工作者,也是商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所谓创意精英,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懂得如何使用专业工具,还需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
创意精英的特征包括专业知识、分析头脑、商业头脑、竞争头脑、用户头脑、新颖原创构想的源泉、充满好奇心、喜爱冒险、自动自发、心态开放、一丝不苟、善于沟通,最重要是商业、专业、创造力以及实践经验。
"开放",可以为企业带来道德光环,从而吸引创意精英的到来,这群人光给面包是不够的,还要有情怀。
只凭"高薪"留不住的人才,"挑战"却可以。
集团土地分中心的行业性质虽属于垄断,但率先尝试土地储备"项目经理制",即有意向担当项目经理候选人采取类似竞标形式竞选项目经理,组建规划、招商供应团队,这种做法与书中提到的"通过避免让创意精英太过安逸,确保最有价值的员工利益不受企业条条框框的制约、鼓励员工尝试新的角色"的方式不谋而合。
"创意精英",与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工匠精神"应该是有机组合。
是否可以这样假设,如果集团本部汇聚众多创意精英、各个业务板块中层管理作为执行者,而每一位具备工匠精神的员工就是具体落实者;在此基础上,每一个事业部制又都是由若干具备这三种特质的团队构成,细分至每个团队,又都是这三类人员构成。
如此层层分解,一家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和蓬勃向上的不竭动力恰能自觉形成。
三、悟"失败之道",得"成功之道"
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在序言《谷歌的"痴心妄想"》中用一句话引出了谷歌的"失败之道":
"如果你的眼光够远大,那就很难全盘皆输。
失败中往往会隐藏着珍宝".学会把败仗打漂亮、学会从失误中汲取教训尤其重要。
所有失败的项目都会衍生有关技术、用户以及营销方面的宝贵信息,为团队的下一次出征做准备。
需时刻谨记,修改创意而不要否决创意。
世界上多数伟大发明的最终用途与最初设想都是天差地别。
因此在放弃一个项目时,要仔细审视其组成部分,看看有无可能重新投放在其他领域。
当今国有企业改革、融资平台转型已经刻不容缓,地产集团此时此刻特别需要建立顶层设计的容错机制,应该学习谷歌"不要拿失败团队问罪",而要确保他们能在公司里找到合适的岗位。
因为下一批创新者正在静观其变,想看看失败的团队会不会受到惩罚。
他们的失败虽然不值得称颂,但也是一种荣誉,因为,至少他们努力了。
集团倡导的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几年没有突破,总是担心不平衡、出问题。
但是想想当今武钢境遇的变迁,曾经的共和国长子如今已是厂运不济、风光不再。
但就像本书中所讲,管理者的任务不是规避风险或防止失败,而是打造一个不会因风险和无可避免的失误而垮台的环境。
集团应该鼓励各子公司先行先试,率先打破大锅饭和双轨制,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真正的积极性,实现正向激励;只有这样,才能经受失败和外界的冲击,让团队和公司变得越来越强大。
四、悟"决策之道",得"领先之道"
事实上,在制定决策的时候,不能一心只想做出正确的决定。
制定决策的方式、时机和实施决策的具体方法,与决策本身同样重要。
注意不要迷失在无法理解的细节中,而要信赖那些与你工作的同事和伙伴,相信他们把问题搞明白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时常需要找集团领导会签。
我发现领导们大部分时候都忙得不可开交、不免让人心疼。
一个疑问涌上心头:
为什么马云先生、谷歌公司掌门人埃里克·施密特,以及掌握万亿级别体量公司的领导者们不仅没那么忙、而且经常"不务正业"呢?
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领导者充分调动了不同层级的积极性,明确了决策程序、权限、职能边界,不必事事躬亲,充分发挥了基层作用,是否集团可以借鉴上述公司通过明确决策程序与权限,也给这些忙绿不堪的领导们松松绑、减减负。
谷歌领先于行业的秘诀并非深不可测,让分歧和共识并存正是关键。
巴顿将军有句名言:
"如果人人想的都一样,那就是有人没有思考。
"共识,并不是指一开始大家都是意见完全一致,而是讨论中形成对组织最有利的决策,并围绕决策共同努力。
如果各个成员之间有意见分歧,可能是好事,那说明你的人员在动脑子思考。
对于集团而言,如果能在内部形成一种氛围:
抛开职位的差异,鼓励每个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允许异议存在,广开言路各抒己见,在开放的环境里开诚布公地逐一讨论,这不仅能在团队间建立牢固的纽带,也能为最终的决策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遇见与预见,悟道与得道。
从谷歌的运营之道中,我有幸窥见了一个崭新的、充满能量与创意的、令人兴奋的管理学架构。
我看到一个鼓舞人心、充满的未来正向我们迎面走来。
最后,仅以书中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与诸君共勉:
"人生最大的奢侈,莫过于从事富有激情的事业。
这也是一条通往幸福的清晰路径。
"
谷歌是如何运营的读后感(三)
给自己定下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及时做好笔记的宏图大志不知不觉又默默的耽误了好久。
不过还是不想放弃这一远大理想。
这不刚读完这本传说中逻辑思维CEO脱不花的神器《重新定义公司》,还是决定做点什么记录。
来解码的第一天peter给了我这本书,抱着要表现出爱好学习的样子,那读的叫一个认真,还做了笔记。
可想而知,一天下来,也没读几页。
进展缓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本人水平实在非常有限,分分钟就走神了,要不是月底就要还书,估计还得看一阵子。
(果真书非借不能读也)
读这本书第一次接触到几个词,比如创意精英,"河马",羊群效应等等,书中很多新颖的观念还是非常有意思,奈何本人的层次还理解不了,不过也有一些日常工作可以运用到的小贴士,还是值得和大家分享的:
关于电子邮件
1.迅速回复。
积极的回应能让信息良性循环,这样,你的团队和同事在进行重要讨论和决策的时候就更有可能把你包括在内。
而绝大多数不回复的人则是在告诉你:
"我现在没工夫,不知道什么时候看邮件,甚至不会看你的信息。
如果你想得到我的回复,你可就要苦等了。
顺便说一句,我挺不待见你的。
"
2.在写电子邮件的时候,每个字都很重要,冗长的堆砌则是多余的。
3.经常清理收件箱。
4.先处理后收到的邮件。
5.不要忘了,你是太路由器。
这里指需要考虑收到的邮件是否有分享给别人的必要性。
6.在你使用密件抄送功能时,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7.不要拿邮件泄愤。
如果你需要发火,那就当面发。
用电邮发火实在太容易了。
8.要方便跟踪进度。
如果你给别人寄了一封关于待办事项的邮件,且想跟踪任务完成的进度,那就把信抄送给自己,然后添加上"跟进"标签。
这样会方便你查询和跟进那些未完成事项:
你只需把原来的邮件加上"这件事做好了么?
"的新标题,然后重新发送就行了。
9.帮助未来的你更方便的搜索信息。
如果你收到了你认为将来可能派上用场的信息,那就把信息转发给自己,并附上几个总结信息内容的关键词。
你可以自己想一想:
我将来会用什么方式搜索这条信息呢?
你以后搜索的时候,很可能就会用到你现在想到的搜索词条。
关于PPT
如果你不想让观众因你的幻灯片而混混欲睡,凭借数据的力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在你参加过的会议中一开头播放的十几张幻灯片全都被文字堆得满满的,而发言人只是站在那里跟着读?
在会议期间表达观点的发言人,不应该把幻灯片当成讲话的依托,而应当把它看作论点的补充材料。
幻灯片不应被用来主导会议或论点的走向,而应作为数据的载体,以便让每个人都能接触到相同的数据。
如果数据有误或不切题,那么再花哨的幻灯片也无济于事。
数据演示与可视化领域的顶级大师爱德华·塔夫特认为,人们应当在更少的幻灯片中放入更多的数据:
"如果能把相关信息列在一旁,那么视觉推理就更高效。
数据越翔实,信息就越清晰易懂。
"
杂乱是种美德
已故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兰迪·鲍许在他著名的"最后的演讲"中,用照片为大家展示了他童年时在卧室墙壁上手写的满满一墙的公式。
他告诉听讲座的各位家长:
"如果你们的孩子想要在卧室里信手涂鸦,看在我的面子上,就让他们画吧。
"
制造混乱并非目的,但是,混乱往往是自我表达和创新的延伸品,因此可以算是一种好事吧。
最后这个是我全文中最喜欢的一个观点,从今天起一定好好贯彻到底。
迅速回复。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谷歌是 如何 运营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