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1222459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53.51KB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报告.docx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报告.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报告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展与成绩
我国对外投资伴随改革开放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
近年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了快速发展。
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906.3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境外中资企业的经营领域已从贸易、航运和餐饮等,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农业合作、研究开发和咨询服务等众多领域。
对外投资方式也由早期的建点办“窗口”,发展到投资办厂带动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多种形式。
20多年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对于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弥补国市场的不足,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一)国际化经营战略提法的逐步演变及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几个阶段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曾明确提出在对外开放中,要发展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五矿集团等已开始对外投资活动。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肯定了跨国经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90年代后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
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同志指出:
“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扶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
2000年,“走出去”被中央正式确定为新时期的一项开放战略。
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将“走出去”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并列为“十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2002年,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
“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
迄今为止,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在这几个发展阶段中,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不断演变,有关政策和措施也日趋丰富和完善:
第一阶段:
国际化经营的尝试性阶段(1979-1983年)。
在这一阶段,我国对外投资的数量很少。
由于外汇非常短缺,在1982年以前每一宗对外投资项目都要经过国务院审批。
从1982年起,国务院授权原外贸部对对外投资个案进行审批,并对经营型企业加以管理。
第二阶段:
国际化经营管理框架形成并强化的阶段(1984-2000年)。
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开始逐步出台,对外投资的管理由投资个案审批向规性审批转变,形成基本管理政策框架,为日后对外投资的管理工作积累了经验。
这期间,原外经贸部于1984年5月出台了《关于在境外开办非贸易性合资经营企业的审批程序权限和原则的通知》和1985年7月颁布了《关于在境外开办非贸易性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的实行规定》。
1993年后,对外投资的管理得到加强,单一部门的审批和管理发展为各部门在审批、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全面分工,管理程序走向规,分工趋于明确,体制逐步完善,政策开始配套。
第三阶段:
国际化经营迅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纳入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国家发展战略在全球的延伸和体现。
在这一阶段,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也不失时机地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
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法规和配套措施,涉及到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支持、扩大进出口经营权围、财税管理、外汇管理、外派人员审批、海外经营保险等,为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
(二)近年来促进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方针政策及措施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政策和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逐步健全的过程。
至2002年,包括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支持、扩大进出口经营权围、财税管理、外汇管理、外派人员审批和海外经营保险等各个方面政策措施体系初步建立,为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奠定了初步基础。
2003年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下,我国开始从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新高度认识和规划国际化经营战略,使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开始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政策、服务、监管体系和协调机制,保证了我国企业国际化业务的快速发展。
1、基本建立起支持企业国际化的政策体系
最近几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关于加强境外中资机构与人员安全保护工作等方面一系列重要文件。
商务部(原外经贸部)会同有关部门据此在境外加工贸易方面制定了16项财税、外汇、信贷配套政策,形成了我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对外投资鼓励政策体系,对促进境外加工贸易乃至整个对外投资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积极利用出口信贷和援外资金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2、逐步建立起促进企业国际化的服务体系
在商务部政府上设立“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指南”和驻外经商机构子站,建立《境外投资国别环境库》、定期发布《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境外加工贸易国别指导目录》,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建立《国别投资障碍报告制度》,指导企业有效规避投资风险。
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境外“中国工程与技术展览会”等各类展会,举办“走出去”成果展和国际论坛,积极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加强政策培训,通过举办各类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培训班,培训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开展国际化经营业务需要的经营管理人员。
3、初步建立起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宏观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了“商务部宏观管理、各部门协调配合、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行业组织和境外中资企业商会协调自律、驻外使领馆一线监管、政府间共同管理”的管理框架。
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完善了对外投资的管理制度和统计制度,如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境外投资综合绩效评价与联合年检、境外资源开发项目网上备案等制度。
建立对外经济合作预警和快速处理机制,切实保护我境外经济利益与人员安全。
4、初步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已形成了商务主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沟通协调、部门与地方密切配合、国与国外良性互动、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和企业之间紧密联系的工作机制。
建立起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多种类型的企业国际化协调机制,如远洋渔业合作管理协调小组、民营企业“走出去”常设工作机制、推进信息产业“走出去”工作联系机制、境外中资企业和人员安全协调小组、境外投资管理工作联系机制、境外劳务纠纷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对台渔工劳务合作管理协调小组等,及时协调解决了“走出去”突发和重大事项,效果良好。
2007年,继续完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措施,支持具备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国际化经营。
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意见》,等等;积极稳妥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中标的境外经贸合作区陆续启动,合作区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部分已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三)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的主要成绩及成功经验
1、扩大出口,开拓海外市场。
过去20多年来,开拓国际市场始终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要动机。
近年来,我国企业充分利用各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加工贸易大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海外投资办厂,带动我们的技术、设备、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改变了我们以往主要依赖产品贸易出口的模式。
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在东欧、东南亚、拉美和非洲设厂生产纺织品和服装。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0-2004年中国对外投资带动设备、半成品和其他材料出口750亿美元。
据我国商务部统计,2004年我国企业海外子公司的销售收入达到1487亿美元。
预计,随着对外投资的增加,特别是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立,每年形成的出口和产能转移规模更大。
2、促进产能转移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近年来,我国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当地需要的成熟技术,转移部分产能,既解决了国外市场的需要,又提升了我国和东道国产业结构,实现双赢。
例如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按照“立足国,发展海外,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积极参与海外石油资源的开发,初步形成了中东及北非、中亚及俄罗斯、南美三大战略区,这其中我国的技术和设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3、加强境外资源能源开发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取得新进展。
我已与30多个国家建立资源能源长期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沙特、丹、澳大利亚、印尼等国的大项目和中长期合作取得突破,在西欧、北非、南美、东南亚、中亚-俄罗斯等海外战略区域建立了年产百万吨以上的原油生产基地;铁、铜、铝、铬、锌等矿种均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
2005年我进口的1.27亿吨原油和2.8亿吨铁矿石中,由我企业境外直接开采的份额均占20%。
另外,我企业在境外开展森林资源合作开发、渔业合作也取得较好成效。
4、加快形成中国的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通过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显现,全球竞争、销售网络正在构建。
2005年,有16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跨国公司500强,49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
中海油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者之一,海尔、联想、华为、中兴、TCL、海信、万向等研发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端产业领域的制造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逐步形成了国际品牌,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5、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同比增长43.8%,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46亿美元,境外纳税总额28.2亿美元,2006年末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62万人,境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925亿美元。
通过对外投资合作,我国累计获得一亿多吨权益石油,在境外形成了1550万台家用电器、49万棉纺锭、9950万件服装、290万辆机动车和140万辆自行车的生产能力。
2002-2005年间,175家重点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完成海外营业额427亿美元,实现国社会贡献度422亿元人民币。
6、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目前巴基斯坦海尔家电经贸合作区及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两个合作区已经揭牌运行,泰国罗勇经贸合作区等其他合作区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7、追求互利共赢,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我企业在周边、拉美、非洲以及南太一些国家的拓展,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巩固和发展同这些地区国家的关系、寻求双方利益交汇点的重要途径。
我与有关国家在重大项目上卓有成效的合作,为双边关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国际化经营中注重与资源国的合作,促进资源国的经济发展。
在丹项目中,近50%的收益归丹政府,由于中石油的参与和贡献,丹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从原油进口国成为出口国;在两年半的时间从成品油进口国成为出口国;在三年的时间里从石油化工产品进口国成为出口国。
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对未来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将对外投资合作纳入双边关系的重要位置予以积极推动。
充分发挥双边政治关系友好优势,推动与有关国家在大项目上的合作,促成了一批境外能源资源等领域的重大合作项目。
二是紧密配合东道国的发展战略开展国际化经营。
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国产业和企业的优势;另一方面,紧密配合对象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合作领域和重点方向,做到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三是开拓创新,探索出不少新的合作模式。
一是通过与国际知名厂家的品牌和渠道合作,推动我企业做大做强。
我企业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境外生产与品牌共享,绕开贸易壁垒,提高了我家电和纺织产品在这些国家的市场占有率。
如,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并实现成功整合就是一典型例子;二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京2003年通过收购国现代企业的TFT-LCD(薄膜晶体管有源阵列显示器)业务,在较短时间带动了国相关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曾显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效;三是以贷款或项目换能源资源。
充分发挥我外援和优惠贷款的作用,以龙头项目带动合作。
我公司带资承包毛里塔尼亚机场项目,毛方以铁矿石还款。
这种新型模式为我进一步开拓能源合作提供了有益思路。
然而,由于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也存在一些矛盾和不足。
从总量看,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规模仍然偏小: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仅占全球的0.5%。
同时,有些企业境外投资决策盲目性强、成功率低,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经营秩序还有待规;国际化经营的管理和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外部风险需要加强防。
(四)五年来中国企业国际化新趋势新特点
1、五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特点。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02-2006年五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60%。
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是2002年的7.84倍。
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同比增长43.8%。
截至2006年末,中国5000多家境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万家,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906.3亿美元。
其中:
股本投资372.4亿美元,占41.1%;利润再投资336.8亿美元,占37.2%;其他投资197.1亿美元,占21.7%。
2007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1%。
表1:
2002-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
单位:
亿美元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流量
27
28.5
55
122.6
176.3
增长率(%)
-
5.6
93.0
122.9
43.8
数据来源:
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
2、境外投资方式不断创新,境外收购、参股、重组性投资正日渐成为新时期对外投资发展的趋势。
我国企业以投资办厂、建生产基地、设营销网络、跨国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资。
其中,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目前已占到当年流量的近四成。
2006年,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82.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39%。
其中非金融类70亿美元,金融类12.5亿美元。
并购主要集中在资源、电信、家电、石化、纺织、汽车等领域,越来越多的国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技术资源,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
这方面成功的案例很多,如上工集团收购了在世界工业缝纫机领域排名第三的德国DA公司,技术水平一跃进入全球前列、万向集团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并购多家资源及全球市场网络、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中国网通收购盈科电讯、蓝星集团收购法迪(ADISSO)集团等;2007上半年主要境外收购项目有:
集团投资加拿大森斯能源公司再收购哈萨克斯坦卡拉赞巴油田94.6%的权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收购巴基斯坦第五大移动运营商-巴科泰尔88.86%股权。
此外,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园区(如海尔巴基斯坦园区等)逐步建立。
3、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
一批大型境外加工贸易项目纷纷建成投产,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同时,高科技企业对外投资崭露头角,一批以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开发为主的国高科技企业,通过在、美国等地设立公司,加快了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的步伐。
4、投资区域重点由港澳、北美向亚太、非洲、拉美、东欧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多元化的对外经营格局正在形成。
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业务已扩展到172个国家和地区。
2006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750.2亿美元,其中,亚洲、拉丁美洲地区占九成,中国、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聚集了投资存量的81.5%。
5、行业分布广泛,采矿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投资占比大。
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
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906.3亿美元存量中,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了存量的七成。
表2:
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情况
金额
占比(%)
主要行业
商务服务业
194.6
21.5
采矿业
179
19.8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金融业
156.1
17.2
批发和零售业
129.6
14.3
进出口贸易类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5.7
8.4
水上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
制造业
75.3
8.3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
房地产业
20.2
2.2
建筑业
15.7
1.7
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
14.5
1.6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1.7
1.3
其他服务业
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
11.2
1.2
专业技术服务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9.2
1
农林牧渔业
8.2
0.9
其他
5.3
0.6
数据来源:
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五)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进展情况
1、境外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我国的跨国经营主体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专业贸易公司;二是具有一定实力的生产企业;三是从事海外投资的金融性企业。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外投资主体已逐步从贸易公司为主向大中型企业为主转变。
生产企业对外投资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一批骨干企业的跨国经营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
我对外投资仍以国有企业为主,但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据统计,目前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额占43%,混合所有制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等占34%,私营企业则占到了10%。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既有像中石化、中石油、中远、中化、海尔、康佳、中建、TCL等一批领军的国有企业,也有像新希望集团、万向集团、中兴、华为、力帆、创维等一批开拓能力强、发展势头猛的民营企业。
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已成为、、等省新批境外投资企业的主体,并正从个体分散投资向成片海外投资发展。
2、方式趋于多元化。
近几年我国企业国际化不乏成功案例,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潮流下我国企业国际化最新动态和布局。
总结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们都根据各自产业、行业以及本企业的特点,确立了适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外投资发展战略,选择了合理的国际化经营的形式和步骤。
一般来看,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涉及以下五个步骤:
(1)零星外销商品;
(2)通过代理商销售商品;(3)建立海外营销机构直接销售商品;(4)建立海外生产或装配基地直接制造与销售商品;(5)一部分企业最后发展到了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
大多数国际化经营获得成功的企业,如海尔、万向、科龙、正泰等都是先从贸易做起,再发展到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日益多元化。
除了早期的贸易性对外投资及开发境外资源以外,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到发达国家创新研发机构,开发技术资源,境外收购、参股、重组性投资都成为新时期境外投资发展的趋势,万向、远大空调、新希望等优秀民营企业以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为切入点,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从他们的经营情况看,他们选择的方式和步骤都是比较成功的。
近年来涌现了以海尔、华为等为代表的国际化经营成功案例。
二、企业国际化发展及一般趋势国际比较
(一)企业国际化概念及涵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跨国公司是指由在两个或多个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
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从出口、技术转让逐步向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升级,形成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进行跨国经营的经济活动。
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发展演进的动态变化过程。
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由最初从事商品进出口贸易活动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组建跨国公司,在国际生产或市场网络中建立、发展网络关系,确立其在国际生产或国际市场网络中的位置。
跨国公司在实现产品国际化后,会相继进入研发国际化、财务国际化及企业文化国际化等。
企业在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中一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不规则出口、利用独立的销售代表或代理商进行出口活动、建立销售分支机构、在国外投资建厂。
(二)各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般趋势
1、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动因与发展历程
根据邓宁的跨国投资理论,选择跨国经营的企业拥有产权和无形资产等所有权优势,为了保留并更好地发挥这些优势,通过对拥有特定要素禀赋的东道国进行对外投资,使外部市场部化,从而获得经济收益。
根据小岛清的研究,企业国际化的动机,主要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导向型、生产要素导向型、市场导向型。
从发展历程看,根据全球政治环境的不同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从19世纪初到21世纪,企业国际化经历了几次浪潮:
第一批现代跨国公司出现在欧洲。
第一家跨国公司始于19世纪初,1815年比利时的撒•高克里乐钢铁公司在普鲁士建立了子公司。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运费和高额关税的原因,产品难以出口,更多的欧洲企业开始尝试在国外投资设厂,如德国贝叶公司出现在1863年,瑞士雀巢公司出现在1867年,英国利华在1890年。
第一批跨国公司出现的原因,按威廉•利华的说法,“当关税和各种限制阻碍了在某国的销售,就在当地建厂。
”此外,欧洲人还在拥有石油和矿产原料的国家投资开矿。
但两次世界大战使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浪潮受到抑制。
第二次跨国投资热潮从1945年持续到60年代末,由美国公司主导。
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经济遭受重创,美国企业获得迅速发展,美国企业不但享有本国市场,还大量进入欧洲市场。
二战之后,欧洲企业重新获得发展机遇,并逐渐形成欧洲共同市场,美国的出口产品,由于关税和运费加大了其成本,无法与欧洲当地产品进行竞争,被迫开始对欧洲进行投资建厂就地生产。
同时,跨国公司也开始进入拉美和发展中国家,主要利用当地低廉的劳动力生产商品进行就地销售。
第三次跨国投资热潮以欧洲和日本企业的国际化为主要特征。
欧洲与日本跨国公司的腾飞,起步于1970年代初,截止于20世纪末。
二战之后的重建使得欧洲和日本跨国公司获得迅速发展壮大的机会,狭小的国家疆界限制了它们的发展空间。
主要是为了规避贸易壁垒。
到1980年代,日本和欧洲跨国公司的实力大大上升,甚至已与美国企业并驾齐驱。
第四次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始于21世纪初,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进程加速。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企业国际化进入新的发展周期,企业国际化趋势大大加速,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2006年,全球78000家跨国公司和它们的所下辖的780000家外国子公司的销售额、增加值和出口,分别增长了18%、16%和12%。
它们占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0%和全世界出口额的三分之一。
此外,跨国公司投入的研发费用占全球民用研究与开发费的75-80%,控制着80%以上的专利权,60%以上的国际技术贸易,80%的国际技术转让。
最大的跨国公司相当于中等国家的实力,早在1999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产值(1806亿美元)超过波兰的国民生产总值GNP(1608亿美元),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的产值(1501亿美元)相当于印尼的GNP(1537亿美元)。
总之,随着国际化大生产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分工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支配能力越来越强。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跨国公司的数量,过去15年的增速已经超过了来自发达国家的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企业 国际化 发展战略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