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与细节要点汇编.docx
- 文档编号:11215109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690.07KB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与细节要点汇编.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与细节要点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与细节要点汇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与细节要点汇编
先秦史复习1——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771年)
【细节关注】
①夏朝建立到春秋时期(前2070年——前475年)属于我国奴隶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奴隶主贵族专政,经济上表现为奴隶主压迫剥削奴隶劳动。
②井田制的公田与私田,都是国有土地,都不准买卖。
但公田实际上被贵族占有,由平民奴隶共同耕种,收获成果交予贵族;私田的使用权属于村社成员,收获归村社成员。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天子无地分封,必然导致分封制的崩溃。
③西周工商食官,手工业商业都由官府垄断经营,根源是生产力低下,只有垄断经营,才能满足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④注意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区别,分封制侧重于封赏、宗法制侧重于继承、礼乐制规定的是贵族在政治和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等所要遵从的等级规范,如墓葬规模、歌舞人数、仪仗等级、礼仪布置等等。
⑤分封制和内外服相比,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一定时期内起到积极作用(不能只看到分封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
要注意分封制对传播周文化、促进民族融合与华夏族形成上的作用。
宗法制是典型的的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
宗法制的评价中要理解“家国同构”。
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夏朝时已册封方国、商朝内外服下也是一种册封,但是都是册封原本就存在的、与王室没有血缘关系的方国,而分封制将自己原本没有领地的亲戚分封为新的诸侯,加强了对地方的联系和控制。
夏商周“册封——内外服——分封制”体现了一定的延续性。
⑥夏商周是君主制,但不是君主专制,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对地方垂直管理),周天子无法直接管控诸侯国内部的事务,所以关于夏商周时期实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⑦要知道“封建”的古今异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前,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诸侯,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封建是一种社会形态,即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佃农为主要生产关系的社会形态。
⑧西周有“儒”这一称呼,但是一种礼仪官,不是儒家学派。
但西周以前敬天保民、德治的主张被儒家思想继承。
先秦史复习2——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
【细节关注】
①要注意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生产力进步而产生的重大经济变动:
农业上,铁犁牛耕出现,平民奴隶逃亡,井田被抛荒,大量私有土地出现。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包括自耕农、佃农)取代了大规模集体耕作,并最终在商鞅变法之下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上,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兴起,打破了工商食官的垄断,但官营手工业仍占主导地位;商业上,私商出现,并迅速地超越官商,成为商人群体的主体。
②战国时已出现无地农民依附于地主耕种的租佃关系,但此时的佃农、雇工地位低下,不像明清时期佃农与地主在法律上实现了平等。
此时的租佃也以落后的劳役地租为主,而不是后来的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③理解重农抑商的原因,各诸侯为应对兼并战争加强集权,加强对人口的控制,而商人流动性太强,不利于控制;其次商业经营和农业争夺人口,使农业遭到破坏,不利于兼并战争;商业经营有不稳定性,财富流动大,不利于战争征集物资(要知道重农抑商对新生的小农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稳固了封建统治)。
④铁农具和牛耕出现于春秋,但是逐渐推广的,普及要到东汉时期。
⑤农业工具改进、技术改良、经验总结、加强水利建设都是精耕细作的表现。
⑥注意比较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的特点,了解各自的缺点(如官营手工业浪费严重、压迫过重,生产积极性低)
⑦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各措施的目的作用很重要,重点理解掌握。
要理解各国变法的实质都是地主阶级掀起的封建化改革。
政治上,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地主阶级可以通过粮食、军功做官;经济上废除了井田制,从法律上肯定了私有土地,重农抑商也有利于地主地位的提高。
各国变法加速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进,学术界大多认为战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⑧战国时期,专制集权的官僚政治开始形成,秦朝建立时正式建立。
⑨明确百家争鸣的各派别都是服务于社会现实的,要注意儒墨道法代表利益的不同、主张的不同,后续还要注意先秦儒学和后世儒学的不同。
秦汉史复习——(前221年——220年)
【细节关注】
①秦汉时期,统治者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
但是西汉武帝之后,地方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小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西汉后期,地主田庄经济正式形成。
东汉初年,光武帝本身便是依靠地方豪强的支持建立东汉的,虽然实行了一些恢复经济的举措,但并未能真正抑制豪强实力膨胀。
②田庄经济的特点:
规模大,以租佃的方式耕作,实行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自给自足,多种经营(农业、手工业,甚至内部有商业买卖),有私人武装,浓厚的族权色彩。
破坏了小农经济,但又提供了安稳的生产环境,有利于农业经营。
自给自足,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与集权。
③铁犁牛耕不断改进,如西汉时犁壁(提高翻土效率)、耦犁(二牛三人)、二牛抬杠(二牛一人)、东汉一人一牛的耕作,到东汉时,铁农具和牛耕已经普及,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评价(利弊两方面)。
做题关键:
区分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与君主专制(皇权与相权)。
明确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
分化事权,使地方各机构间互相牵制(如明朝三司制);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让各地区不独占险要地势);实行监察制度(如州刺史的设置);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权力或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如行中书省)。
封建君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两种主要方式: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如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分割相权以相互牵制(如三省六部制和二府三司制)。
⑤平准法:
当市场上某商品供大于需、价格下跌时,平准令就大量收购这种物资,使该商品价格回升到正常水平;当市场上某商品价格上涨时,平准令就大量抛售,使价格下降到正常水平。
平准法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物价,限制了投机活动,特别是限制了富商对市场的操纵,对人民有一定好处。
官府也通过收购和抛售价格差,增加财政收入。
⑥均输法:
各郡国每年的贡品要运到长安,不仅费时费力,还有很大折损。
汉武帝在各郡国设均输官,令郡国将贡品折价交给当地的均输官,由均输官在价低的地方采购,将其中一部分运往京师,其余的转运到价贵的地方出卖,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起了一定作用。
⑦光武帝将御史府改为御史台,进一步强化对官员监察;将中朝发展为尚书台,外朝的三公基本被架空,皇权加强。
⑧东汉中后期世家大族逐渐形成,政治上他们依靠察举制垄断官场,形成累世公卿的局面;经济上田庄经济形成,自给自足,富甲一方,且拥有一定的私人武装;文化上,基本垄断了儒家教育。
⑨刺史在汉武帝时只是监察官,但东汉建立后,势力逐渐膨胀,逐渐获得了管理地方民政的权力,成为地方行政长官,郡县两级制逐渐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黄巾起义中,各州刺史(州牧)被允许掌控地方军队,在地方豪强、世家大族的支持下,逐渐发展为地方军阀割据势力。
⑩注意理解天人感应、外儒内法。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表现:
仁政德治礼制成为治国理念、儒学成为选官重要依据、成为学校教育内容、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秩序个人修养规范、“春秋决狱”(法律儒学化)法律的制定和司法裁决受儒家伦理影响。
魏晋隋唐史复习1——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细节关注】
①均田制只是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使用,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但当时国大部分土地还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获得土地的农民按户给国家缴纳粮食,布匹、服徭役,即租调制(仍是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
②注意本时期因为战乱环境、重农抑商、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流行,农业手工业水平低等原因,商业整体上较两汉时期有所萎缩(租调制之所以收粮食和布匹,不收货币,也是因为商业萎缩导致的)。
魏晋之际的人口南迁,使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但南方还是落后于北方,经济重心并未南移(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标志是中唐安史之乱)。
③东汉末年的世家大族在曹魏时期进一步发展成门阀政治,世家大族靠九品中正制垄断官场,经济上拥有大量田庄、有占田荫客的特权,极少缴税服徭役,还拥有众多的私人部属武装,思想上,空虚,崇尚清议空谈,玄学流行;到东晋时门阀政治发展到鼎盛,皇权受到极大压制,士族热衷于修订家谱,严格区分士庶,甚至禁止士庶通婚。
为了牵制士族门阀,魏晋南北朝时期给予宗室藩王较大权力,所以又频繁爆发宗室藩王与中央之间的冲突;南北朝时期,士族奢华腐朽,难以胜任一些重要事务,寒族大量担任中书舍人、军中将领、地方典签,虽然官位低,但掌控地方实权,尤其是军权,士族走向没落。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加速了士族门阀的衰落,但还有重大影响力。
唐末及五代时期,农民起义及战乱频仍,门阀士族最终走向崩溃。
④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最初是符合现实需要的:
察举制已被世家大族控制;社会动乱,察举制已经无法实行,不能提供人才支持;最初由中央官员担任中正官,可以部分收回选拔人才的权力;起到了拉拢世家大族的作用,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才能、品德、家世并重,能够选出一批人才;九品中正制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⑤注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内容(作用)、
影响。
⑥注意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但因为和中国传统文化有重大冲突,一直未能广泛流传。
后来佛教吸收儒家、道教的一些观念,对自身进行改造,逐渐实现了佛教的本土化,才得到广泛传播;道教不是道家,是一种宗教,诞生于东汉后期。
佛教道教的流行,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是不能说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三教合流指的是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相互影响,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⑦中国古代科学的特点:
经验性、实用性、服务于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书法艺术、文人画的出现都是因为魏晋时期分裂动荡的特殊社会背景下,士人对社会危机进行反省,对社会现实苦闷悲观,玄学盛行,对儒家名教的反叛,追求个性、意境、神韵。
⑨佛教强调因果循环,寄托来世,认为今生受难、来世享福,给乱世民众以精神寄托,对统治者剥削民众有利,所以很多统治者推崇佛教;但寺院拥有大量寺产(土地),不用给国家交税、服役,佛教的膨胀影响了人口繁衍、不利于正常的社会生产,使国家赋税征收、征兵困难,不利于统治,所以出现了统治者打击佛教的现象。
魏晋隋唐史复习2——隋唐与五代(581年——960年)
【细节关注】
①注意均田制被破坏的严重影响:
唐朝中期均田制被破坏,大部分被地主兼并,均田制的土地也农民无地可种,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府兵制要求士兵自带武器、粮食作战,农闲时训练,战后返乡劳作)也无法维持,府兵制转变为募兵制,士兵成了固定职业,与将领形成依附关系,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提供了武力条件;均田制的土地也农民无地可种,导致赋税征收困难,租庸调制难以继续,于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两税法,按照土地和资产多少收税,这是中国古代赋税史上的重大转变,逐渐从以人丁为主收税变为以土地多少收税。
②官营手工业在唐以前采取征役制,强制工匠服役,导致生产积极性低,工匠反抗不断。
唐宋时期逐渐变为雇募制,官府出钱雇用民匠从事劳役制作,但不是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自由劳动力、产品面向市场,以盈利为目的)。
③唐朝商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根本原因——农业手工业的进步;政治统一,社会安定;京杭大运河开通,交通便利;经济重心南移,南方较快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发展。
商业繁荣的表现:
出现飞钱、柜坊、邸店,安史之乱前长安洛阳、安史之乱后扬州益州商业繁荣(唐朝后期,部分地区还出现夜市)。
④注意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科举制对士族势力的削弱。
⑤唐高宗时疆域扩大管理不力促使节度使的出现,权力逐渐膨胀,掌控地方民政、财政、军政、司法,和募兵制相结合,最终诱发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进入藩镇割据局面。
唐朝后期政治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主要是代表没落士族群体的李德裕和代表科举出身的牛僧孺为首的牛李党争),朋党、宦官、藩镇相互勾结、斗争,政治黑暗。
政治黑暗、土地兼并又激化了阶级矛盾,爆发了黄巢起义,沉重打击唐朝统治,唐朝名存实亡。
最终唐朝灭亡,中国进入武将专权、分裂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
⑥注意三教合流和三教合一的区别(有些试题不区分,认为三教合流就是三教合一),三教合流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的三教之间互相吸收对方观点,三教合一指三教合归儒,是儒家吸收佛道思想融入自身。
⑦注意唐朝书法绘画特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唐朝楷书讲究规范法度,绘画雍容大度,是受到唐朝政治统一、社会有序、经济繁荣的影响;而唐朝书法中的草书放荡不羁,则是唐朝文化多元,思想活跃的表现。
⑧唐诗属于精英士大夫文化,宋词更偏向于民间歌词,是市民文化的反映。
古代文艺发展趋势:
平民化、世俗化。
⑨考试中常要求以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d.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e.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f.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g.价值观对人和社会有导向作用。
宋元史复习——(960年——1368年)
【细节关注】
①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所以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普遍化。
这也导致宋朝农民起义不断,但宋朝政府鼓励开荒,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所以流民问题并不突出,因为部分农民或是开垦荒地,围湖造田,使耕地面积增加;另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参与手工业与商业;还有一部分被政府征兵(宋太祖认为经常有起义的流民,但很少有叛乱的士兵,所以灾荒之年常常大量征兵,但这造成了冗兵,增加了兵费开支,也使宋朝军队战斗力下降)。
②宋朝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体现了商业发展,但宋朝依旧重农抑商,只是有所放松。
宋代商人子弟可以参加科举,体现了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但做题时,只说商人有钱,不能证明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关注宋朝商业革命表现。
③理解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举措,积极作用为主,但造成了日后的三冗两积问题,所以有了范仲淹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要知道王安石变法各项举措的作用,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不一样,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都由奴隶制走向了封建制度,所以是封建化改革,而王安石变法只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封建社会国家、官僚、地主之间的利益再分配),没有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④要了解北宋、辽、西夏,南宋、金、西夏,这种民族政权对峙的状况。
行省制的特点和作用是重点知识,要掌握。
元朝建立后长时间没有实行科举,1271年—1313年,士人大受打击,心情抑郁,推动了元曲、杂剧的发展。
⑤注意程朱理学观点,理的本质就是封建专制统治秩序和封建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是其根本目的。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区别,特别是求理方法的区别(格物致知VS发明本心),注意理学哲学化、思辨化的特点。
另外理学强调道统,认为儒家学说是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道统相传,但孟子之后道统中断了,直到北宋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才延续了道统,所以汉代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董仲舒属于汉初今文经学)并不被理学认为是儒家正统。
⑥孟子的地位在唐朝之前并不高,特别是统治者不喜欢孟子“民贵君轻”的观点。
但是因为孟子关注道义、性理等主张与理学相符,所以唐宋理学形成过程中孟子的地位被越抬越高。
理学形成前,五经受重视,但理学兴起后,朱熹写《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及四书的地位提高。
⑦四大发明的时间也记清,重点是掌握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社会转型中起到的重大作用,如活字印刷术对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指南针对新航路开辟的推动。
⑧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是生产工具的改革,如其中就记载了水排、木活字、转轮排字盘等。
⑨宋元文艺上还是要抓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来理解,如宋代书法倡导有意,宋代绘画追求意境,是理学注重内心修养、宋朝重文轻武、文人群体壮大的反映,而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写实的民俗画兴起、南戏形成、元朝元杂剧、元曲的出现,则是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反映。
明清史复习——(1368年——1840年)
【细节关注】
①农业方面注意因为人口迅速增多,人地矛盾尖锐,所以租佃关系普及,但经过抗争,地主降低地租,雇农、佃农获得了与地主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所以租佃关系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且地租货币化,使封建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有利于人口流动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农业生产在明清是有明显的的专业化、商品化趋势,专业化即某一区域专门种植某一种作物,还经常是经济作物,通过出售经济作物产品,购买粮食。
商品化即农产品、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专业化和商品化往往是关联在一起的,这种生产的目的已不是自给自足,但只能说本地区经济结构有变化,但不能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一条鞭法是把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主要变化是实行“赋税”“徭役”的结合,并按亩承担;赋役货币化。
赋役结合简化了赋役征收;按亩承担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货币化有利于封建依附关系的松动,有利于人口流动和商品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劳动力和市场。
④深刻理解资本主义萌芽,它是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发展的结果,但是商业繁荣不代表就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要求必须体现雇佣劳动(自由劳动力)、手工工场,私人经营、市场盈利为目的。
⑤商业新特点是重点,要会背理解。
新航路开辟后,明清对外贸易量有所增加,但不能说对外贸易繁荣(海禁)。
⑥明太祖废丞相后,相权消失,之后不再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但皇权继续加强。
内阁票拟参与了决策,但没有决策权。
内阁只是内侍机构,不能限制君权,但在事实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具体参考题目材料)。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都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调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
明朝重大案件实行三司会审,即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共同审理,最终由皇帝裁决,强化了君权。
⑦明朝地方三司分权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但三司之间缺少协调,都只对六部相关部门负责,影响了办事效率,所以设巡抚协调,后在巡抚之上还设有总督。
总督、巡抚和元行省比较相似,都具有二元性,既是地方长官,但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和中央联系紧密,权力很大,但关键权力受中央制约。
清朝督抚体制在内地推广,在清前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清后期(太平天国运动后),地方督抚逐渐掌握团练武装、厘金税收,发展成军阀割据势力。
⑧阳明心学强调自我反省,突出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励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有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这就影响了明末清初李贽等人的叛逆思想。
⑨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商业者的利益要求,但他们仍然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⑩注意顾炎武“亡国”“亡天下”的区别,经世致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研究对社会现实、国计民生实用的学问,二是提倡对书中记载要进行调查研究、博学考据,这就影响了清朝乾嘉学派(考据学派)的出现(考据学派出现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文字狱导致知识分子不敢谈议政治,只能考证文献),但是乾嘉学派实际对现实没有太大的实用意义,不能算经世致用。
注意《农政全书》中引入了西方的研究方法,开展农业实验,这是当时西学东渐的反映。
文学艺术方面,要注意士大夫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区别,如书法还是属于士大夫文化,但是其追求个性,受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明清小说、戏剧整体上都属于通俗的市民文化,但宫廷、官员的推崇推动了戏剧的发展。
绘画方面:
文人雅士托物言志的文人画,民间年画、版画等民俗画,区别明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一轮 复习 中国 古代史 知识 框架 细节 要点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