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书心得五篇.docx
- 文档编号:11213792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7.33KB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书心得五篇.docx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书心得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书心得五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书心得五篇
《红楼梦》读后感_《红楼梦》读书心得五篇
阅读《红楼梦》有感范文一
前些日子,读两本关于季羡林和鲁迅的书,两位大师在书中谈到读书问题时,都首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
我除了看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外,居然没有完整地读过小说,实在脸红,于是赶紧找来《红楼梦》看看。
开始有读《红楼梦》的想法,只是想真实地看看小说写得到底有多优秀,竟赢得众多国学大师们一致的好评和首推。
谁知道,第一次翻看小说原著之后,我居然立即对它有了一种难以释手的感觉。
曹雪芹笔下的情景、人物跃然于纸上,恍惚间自己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小说人物的悲欢喜怒紧扣着我的心灵,由不得你不紧紧跟随着小说情节往下读。
现在小说已读完三分之一,但其中有个情节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和美感的享受,不把这种感触记下来,只怕哪天遗忘了,就实在枉费了这番功夫。
在小说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中,贾宝玉因在王夫人房里调戏小丫环金钏儿惹祸后,一溜烟跑进了大观园里。
当时正值酷暑正午时分,园内“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宝玉却在一处蔷薇架下发现一个女孩子正蹲在花下,一边悄悄流泪,一边用手中的发簪在地上画着什么。
宝玉因这个看起来面熟的女孩“眉蹙春山、眼颦秋水……大有黛玉之态”而不忍离去,只管站一旁痴痴地偷看。
看了半天,发现这女孩用簪子在地上一遍遍地画着蔷薇花的“蔷”字,足足画了几十个,却不知何意。
读到这里,不光宝玉不知这女孩子写“蔷”是为何,我也只以为她正在蔷薇花下练习写字呢……
疑惑收起,继续往下看。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曹雪芹才把之前宝玉的疑惑解开。
一天,宝玉无聊想听曲子解闷,于是便来梨香院找到唱曲最好的龄官,谁知面对全贾府上下最受宠、最帅的公子哥,这龄官根本不买宝玉的帐,一句“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我们进去,我还没有唱呢”,就让宝玉吃了闭门羹。
原本躺在床上养病的龄官因见宝玉也在她的床沿坐下,便起身躲避,宝玉这才看清,原来这龄官正是之前在蔷薇架下画“蔷”字,有黛玉之态的那个女孩。
生平头一次受到这样的冷遇,宝玉只得红着脸,讪讪地出来,院中药官等其他几个人问明原因,便告诉宝玉,等“蔷二爷”回来让她唱,她必定会唱的。
宝玉问贾蔷去哪里了,众人说,一定是龄官想要什么,“蔷二爷”想法子给她找去了……
正说着,贾蔷拎着个鸟笼从外面回来。
原来,他花了一两八钱银子,买了一只会“衔旗串珠”的金丝雀儿来,想给在大观园里天天发闷的龄官开开心。
“蔷二爷”带金丝雀去屋里给龄官表演杂耍,逗得其他一帮女孩子都非常高兴,独独龄官并不开心,仍赌气躺下假装睡着。
贾蔷只得上来陪笑问她“好不好”,龄官便骂他:
“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干这个浪事。
你分明弄了来打趣形容我们……”贾蔷一听这话连忙站起来,又是赌神起誓,又是道歉,最后把那花了近二两银子才买来的金丝雀儿放生,连鸟笼子都一并拆了。
可龄官还是不依不饶,抱怨自己生病咳血,贾蔷不找医生来看却来取笑她,贾蔷一听,又连忙一边解释“昨儿晚上我问了大夫……”,一边就急着要出去请大夫。
龄官却又叫他:
“站住,这会子大毒日头底下,你赌气请了来,我也不瞧。
”贾蔷只得又站住……
宝玉看到此处,猛然才领会那日龄官画“蔷”字的深意。
不光宝玉,每一位读者读到这里,内心肯定都与宝玉一样被深深打动,更会为贾蔷、龄官二人心中那份单纯、朦胧的爱情而感动。
曹雪芹以贾宝玉的视角下笔,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了看似平淡的两个场景,情节简单却细致真切,仿佛就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的平常事一般,通篇没有一个表示爱慕或喜欢的字眼,更无任何暧昧意味。
但蔷、龄二人之间相互爱慕、一心牵挂对方的那份纯真、无暇的感情,尤其是龄官在地上反复写贾蔷的名“蔷”字时的那种少女情窦初开、心灵暗许对方的美丽情感和贾蔷被自己心爱的女孩嗔怒时略显笨拙的猴急态,却跃跃然于纸上,让人回味无穷。
蔷、龄二人之间这种含而不露、于点滴间现真情的爱情表达方式,正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民族性格与美学价值观的典型体现:
以含蓄、温文而雅为美学欣赏的最高境界。
这种民族性格特点与美学价值观伴随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一代代传承和积淀,已成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核心之一。
当然,人们对于情感的表露方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但不论如何发展、如何变化,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还是不大容易改变的。
比如前两年在网络上有一首爱情歌曲,其中一句歌词是:
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这样的示爱方式与蔷、龄二人的爱情故事相比,何其浅薄、粗陋。
由此,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前段时间,电视台上播放的一个广告,内容是鼓励我们,应该鼓足勇气,对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大声说出“我爱你!
”类似的内容也常在各种媒介、刊物上出现。
诚然,做儿女的以何种方式表露自已对父母的感情,完全是个私人问题,但在各种大众媒体上反复向人们传递应该张开嘴巴大声说出“爱”的讯息,也许会在潜意默化中影响和改变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见面拥抱、亲吻,张口闭口必“love”,这是西方社会人际交往的习惯,但东方人却没有这样的习惯。
每个民族的人际交往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是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的,是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自然镜像。
正因为东西方历史文化不同、民族性格迥异,自然使得东西方民族的人际交往及情感表达方式差异很大,而这种差异也正显示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习惯与情感表达方式,说到底毕竟只是一种方式、一种手段而已,它并不代表内在的本质。
西方世界不论家人、朋友还是邻居、同事之间,拥抱、亲吻、张口闭口“love”个不停,但西方世界并没有因这看似友善亲密的感情而成为王道乐土,历史上西方国家之间相互征战讨伐不断,还有黑暗残酷的中世纪、血腥的黑奴贸易、灭绝人性的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等等,哪一件西方世界能脱掉干系?
中国人感情内敛,不善言辞,父母、子女、家庭成员之间绝少说“爱”,但这并没影响中国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更没有阻挡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化传承从未中断的文明之邦的脚步。
因此,对于不同民族各自不同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方式,大可不必厚此薄彼,甚至想用单一某种方式统领全世界。
中国人常说,判断一个人怎么样,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要听他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些什么,怎么做的。
做子女的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尽孝心,说些暖心的话诚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向父母表达爱与孝。
阅读《红楼梦》有感范文二
我觉得中国诗词史上有两句诗有难以描摹的霸气,一句是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另一句是杜子美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巧合一样同是以“安”字开头“颜”字结尾,它们却各自代表了中国士人两种境界,出世则旷达不羁、入世则心怀天下。
李唐几百年以后,在清初,有位伟大的作家用他细腻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他眼中的这两种士人,同时渲染出那个君主专制达到鼎盛时期的大悲剧。
读尽红楼,只得一世伤。
红颜伤逝的背后,便是中国古代士人们悲剧的写照。
黛玉在大观园中格格不入,可没有人否定她超凡脱俗的才华谈吐和细腻优雅的生活态度;宝钗在大观园中受到老少妯娌的喜爱赞美,她有男子都少有的治家能力,她温婉贤淑,她谦逊怜下,是那个时代女子的典范。
如果说黛玉是小家碧玉柔娟风流,宝钗则是大家闺秀的冷艳风骨,一个细声“嫁与东风春不管”,一个韵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无论是出世的黛玉还是入世的宝钗,在这么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时代中,她们都无路可走,无处可逃。
黛玉隐寓着超凡脱俗的士人们,她代表的是奔波辛劳的徐霞客,是医者仁心的李时珍,他们有不同于世俗之人的理想抱负,又或只为自己而活,不理睬世人的目光,甚至不能被世人所容,但活出了自己的味道,他们的成就也被后世人肯定,可是他们所生之年,必定不会被大众理解,必定有人笑他们痴傻,出世者,不被世所容,怎一个孤寂了得。
宝钗隐寓着兢兢业业的士人们,她代表的是鞠躬尽瘁的张居正,是心忧天下的王安石,他们把社稷乾坤当成自己的归处,他们为了这个时代,为了这个天下而活,文死忠谏,武征沙场,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是,树大招风,那些嫉妒怨恨他们的人又怎么会少呢,他们用一生之力守护的东西,最终也会破碎、消融在历史中。
红楼梦以一种毁灭的绚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悲剧不可怕,可怕的是,彻头彻尾而无法避免的悲剧。
林黛玉是天上的飞鸟,命运却把她牢牢锁在海底,要她眼睁睁地被海底的暗波汹涌吞没,生不逢时不自由,是千万孤高者的写照,他们明明比时代站得更高,却不得不接受这时代的潮流;薛宝钗是海底的游鱼,命运却在她有生之年,一点一点的把她生命中的水抽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是千万权谋者的悲哀,他们真挚的热爱自己的时代,他们为之努力过,却无力改变,只得消融。
有人说林黛玉尖酸刻薄,有人说薛宝钗圆滑世故,却忘了他们无法决定自己命运,却忘了只要是人都会有弱点,人们只记得孤高者不与时同,是怪人,只记得权谋者殚精竭虑,是奇人,却忘了他们也有弱点。
我们既不是怪人也不是奇人,我们只是常人,曹公用草蛇灰线温雅绚烂的文字却逼得我们一跳,红楼梦十年而作字字是血,似乎在提醒我们做一个早就该做的选择,人这一辈子,无论是出世还是入世,都该做一个非常人,做一个凤颜龙骨的人,哪怕泯灭,也不该浑浑噩噩过一辈子。
红楼梦中不仅隐含了士人们的抱负和追求,还凸显了在那个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士人们所追求的爱情。
林黛玉之所以在花团锦簇环肥燕瘦的大观园中脱颖而出成为红楼梦的第一女主角,不是因为她小家碧玉姿态倾城,不是因为她才情天赋出口成章,甚至不是因为她境界高远令人敬悟,而是因为她拥有,红楼梦中唯一真挚动人的爱情。
而给她这份殊荣的,正是她的宝哥哥。
因为爱,所以结合,是士人们真挚的所求。
千万人中读红楼梦,读出千万种心得体会,这才是红楼梦魅力所在。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折射的是整个时代的兴衰沉浮,你可以从红楼梦中读出人生百态,读出世态炎凉,但不可遗忘的是,红楼梦在本质上是一部唯美的爱情,所以,读这样的名作,必定要刻骨铭心深深沉思,但也未必不可以小儿女情态,默默泪流。
红楼的泪,不仅仅是红颜的泪,亦是士人的泪;红楼的血,不仅仅是红颜的血,亦是士人的血。
大哉,红楼。
阅读《红楼梦》有感范文三
如果说偶然间的翻阅是一种偶得,好这次细细品味便是久别重逢。
请允许拨动钟表上的指针,让时间倒流,回到那雍正年间。
时空旋转在这里停留,让我认识到一位在少年时代过着豪门生活却因统治阶级权力斗争而沦为牺牲品。
也正是这般命运的变换,让他深感世态的炎凉,对人生和乃至社会都有了深刻而又清醒的认识。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是对清朝乾隆年间古典文学《红楼梦》的高度评价。
当时曹雪芹虽然穷困潦倒,但一直坚持创作,经过了“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艰辛,最终完成了《红楼梦》的前四十回。
故事主要是围绕贾宝玉和林黛玉间的悲剧式爱情展开的,同时也映射出封建社会贵族生活的腐败和颓废。
第一次听到《红楼梦》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小学语文老师介绍四大名著。
听着老师的讲解,感受那是一个神秘而又遥远的世界,却又拥有着永恒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那时的我便想,终有一天我也会是其中之一。
可当我怀揣着好奇和敬畏之心,翻开《红楼梦》这本书的时候,我都被里面羞涩难懂的字词吓了回去。
至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一本经典名著就这样放在了床头书架上积灰尘。
偶然间的翻阅高中语文必修二,误打误撞地敲开了贾府短短的几页纸,让我身临另一方天地。
不知为何,原本生僻难懂的字词,却因为其语言精致,意境优美而让人意犹未尽。
一个个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仿佛我与他们同处于大观园内。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因为学业的繁重,没能抽出时间细读《红楼梦》的其他章节。
好不容易盼到了寒假,当然不能忘了这场约定。
其实不能很好得融入红学,在于其文精辟意之深刻。
即使熟读了多次,我方才领略其意之一二。
其次,是书中人物关系之复杂,书中涉及到的服装饮食、医药、建筑,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储备就无法欣赏这派包罗万象之景。
好在这次久别重逢让我找到了《红楼梦》的无障碍版。
书卷首页精心地陈列了《红楼梦》主要人物关系简表,让人顿时眼前一亮。
此书为了读者无障碍地阅读,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都有详细的注解。
那一层层笼罩在《红楼梦》上的面纱,仿佛正等着我去揭开。
窗外狂风肆起,满地的落叶在顷刻间被吹向天边,在空中一连划几道弧线才肯作罢。
不知是扬起的尘埃迷了眼,还是感染了黛玉葬花的悲情。
为什么《红楼梦》一定要以悲情结尾?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这个问题时常从我眼前飘过。
我不只一遍地反问自己:
“为什么贾宝玉不能和林黛玉在一起?
”虽然我不能亲耳听见作者曹雪芹的答案。
但我想这样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或许就是作者思想精髓的一部份。
阅读《红楼梦》有感范文四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叙说着那些痴人痴事,感叹书中他们不老不死,不伤不灭,却一遍一遍的上演着悲剧。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道是只有那无情无欲的石头才能如此真实的作为旁观者叙述着这些点滴心泪。
作为主角之一的林黛玉在第二回就出场了,可是等待她的却是遭遇自幼丧母。
于是故事就这么展开了,林黛玉便进入了贾府。
《红楼梦》总是用几大段文字描写着主角们的风姿神韵,如王熙凤,贾宝玉,从容貌的美到繁饰的衣装。
而对于林黛玉却只是描写了她三分病态如西子的模样。
是否注定了她内心的自卑和低人一等的心理,低调自卑到衣物可以朴素到忽略不计,生怕写出来与凤姐,宝玉对比起,让别人笑话了。
留笔三分给了人无尽的深思,或许结局在这里悄悄种下了根。
不知林黛玉是何时喜欢上那不爱武枪爱颜色的少年。
或是刹那的初见:
贾宝玉因为如天仙一样的林妹妹没有携玉而要把他落草时含的宝玉扔碎,又或是贾宝玉总是宽容她的无理和冷笑。
佛曰:
“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
”虽不知她是否在一念之间恋上了如玉少年郎,却知道在无数的须臾中他们将这份美好无尽的展现。
记得书中林黛玉经常以泪洗面,说话总是有那么几分刻薄。
对于别人的话,总是多心留意,比起小心翼翼的露怯,她则总是喜欢冷笑回答,好像当代有些人仇恨社会,认为世界上没有好人。
而宝玉是她的知己,明白她那身刺猬装下脆弱的心,所以他总是劝着她,让着她,保护着她。
爱之深,责之切。
林妹妹却像是不知道似的,也许是潜意识知道了他的包容,才总是常常将自己的醋意暴露:
“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
”“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
这安的是什么心?
”
每每读到贾宝玉,林黛玉的言行时,我总是感叹幸好他们命运算不错,至少最初在贾氏家族中是少爷,小姐,不然让他们这种性格生于现代,必是两个娇命之人。
先是贾宝玉,本就生于深院,大哥早年逝世,嫡系子孙中只有他一人,身边女子便多,且他居然喜欢胭脂,还是女子脸上的。
要是在现代,必以他骚扰妇女几进牢房了。
其二他不喜欢四书五经,虽然本就不是什么十分好的书,但怎么也是经典,鉴古才能引今。
他喜欢的总是那些艳书或是婉约感伤的诗词。
他身为男儿应当自立自强,虽不能百战沙场,九死一生,也因顶天立地,有长剑走天涯的豪迈之志。
都说字能反应人性格,而我却认为没有经过雕琢的诗才能体现人性格。
其三他对父亲不孝,贾政虽然作为一家之主确实是严厉而规矩的。
我认为却是书中唯一能对贾宝玉指引正道的人,但贾宝玉却总是对贾政欺骗着他的学业,这厢贾政拉着不情不愿的贾宝玉向正路走一尺,那厢贾母凤姐儿却纵容贾宝玉向岔路走一丈。
次次读到这种时候,我只能望天长叹:
“恨铁不成钢啊!
”其四贾宝玉身边已经美人如云了,竟还是起过龙阳之好。
我真不知道此人怎么想的,明明心属林妹妹,身有袭人,居然仍撞上了蒋公子。
再说林黛玉,她身为小家碧玉,柔柔弱弱自小有病根,却不珍惜自己的身体。
寄住在外可能思家,落落泪很正常,但她却把哭当饭吃,三天两头哭一回。
眼泪可能引起别人同情,但次数多了,那些泛泛之交的人便不会再理会,伤的是自己和那些真正爱你,心疼你的人。
在当今社会,如果要不怕别人,不再自卑,第一点便是要笑对生活。
其二林黛玉说话总是带几分讽刺意味,也许有时她是无心的,但大多数时候她都以嘲笑自己和别人的样子试图掩饰她内心的自卑。
却不知她这样既不能让人尊重她,又使别人远离她。
这样的她就像是带刺的玫瑰,大家只愿意远观,不愿意为了了解她而走近伤害到自身。
也许她内心是嫉妒薛宝钗的,因宝钗的识大体,说话带三分笑,受别人的喜欢,还与贾宝玉有“金玉之合”。
但林妹妹内心又是那么清高,自认为宝玉视她为知己,而薛宝钗不过只是头顶虚名而已,而且自己又博览群书,才华辈出,只是恨不得身为男儿,一展自己的全部才华。
在现代做人一定不能像林妹妹,而要像薛宝钗。
我最敬宝钗的一点就是她的大气,不会因小事而闹别扭。
我又时常想着,若不是在书中,在那个时代,他们不会是他们,也不会成长成那个样子。
时代环境决定了一生,比如不能要求汉代深闺明白现代的短裙,不能要求长期吃肉的人理解吃素的美好。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书中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
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人写下的特定的他们,留给他们应有的结局。
宝哥哥和林妹妹的故事未能使我落泪,而是心中涩涩的,只想叹气,毕竟我在很早以前便知道了他们的结局。
时下流行写同人文,很多人把一些没有明确结局和悲剧的*写成了好结局,圆了书中人物一个梦,也是圆了自己一个梦。
在我们小时候总是读着童话,读者“从此,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也听着父母说世界上有很多坏人,但是也有更多的好人。
于是,我们总相信故事和生活会有一个好结局。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和我一样,读小说除了很经典的,好结局不记得讲了什么,甚至连书名都记不住,而悲剧却总记得那么清楚,主角们的名字,他们怎么相遇,经历了些什么,说过最刻骨铭心的话。
他们总是有梦一般的前言,却最终明白那只是雾里看花。
即使在书中挣扎,历险,却最终没有迎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我想林妹妹和宝哥哥也是这样的,一个红颜薄命,一个皈依佛门。
最后他们没有执手走过一生,我认为这是他们最好的结局。
毕竟在那个时代,那个岁月,留下曾经美好的回忆已是不错了。
记着林妹妹内心深处的憧憬,记着宝哥哥曾许下的誓言,宝黛忆藏与梦中
阅读《红楼梦》有感范文五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
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
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
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
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
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
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
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
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
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
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红楼梦》写了一个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悲剧故事。
这个家族悲剧的阴影笼罩着《红楼梦》里所有的悲剧。
《红楼梦》里宝黛的悲剧、十二钗的悲剧,因为其主人公大多具有真、善或美的素质而成为悲剧主人公。
但是贾府的实权阶层最终的衰败也具有悲剧性质吗?
对于《红楼梦》来说,尤其如此。
如果说主体性哲学之重视悲剧,是旨在强调悲剧与存在体验、价值体验的同一,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重视悲剧,则是旨在强调悲剧与历史的同一,而这一“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于是,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诠释就建筑在对历史发展、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的分析的基础上.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对于贾宝玉来说,贾府有其价值,这里提供给他“锦衣纨绔”、“饥甘餍肥”的生活,提供一个大观园让他可以在其间一厢情愿地过其艺术人生;这里有他的亲人、亲戚、朋友、情人。
在物质上,他依赖于贾府,在感情上,他并不希望这个家族衰败下去。
在他看来,贾府的负价值主要在于它的统治人物强迫他读他不愿意读的八股*、走他不愿意走的中举当官的人生道路、应酬他不愿意应酬的官场俗套。
他对这个家族是既爱又叛逆的。
所以他对于贾府的衰败并不觉得是“活该”、“罪有应得”、“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是觉得可悲可叹。
脂砚斋的批语多处点明了这一点。
在第2回正文“谁知这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处眉批:
“文是极好之文,理是必有之理,话则极痛极悲之话。
”贾府的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的危机在作者心里触发的是极度悲痛的情感,悲痛建基于作者对这个家族的爱与怜悯之上。
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
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
”黛玉道:
“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
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宝玉笑道:
“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黛玉承认,她虽然行动上不管家,但她心里与探春往一处想。
而脂砚斋本人,据说是作者的长辈.也有这种家族感情以及对家族颓败的哀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红楼梦 读后感 读书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