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docx
- 文档编号:11213002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65
- 大小:69.14KB
辅导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docx
《辅导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辅导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辅导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
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产生及意义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产生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
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
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
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产物。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深化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
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适应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2.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3.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
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
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从小学3年级开始开设,每周平均3课时。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它课程具有互补性,主要表现在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和生成性四大特征:
1.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
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2.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3.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它客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
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4.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学生的活动主题、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
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的提出改变了旧有的课程结构,它与学科课程一起,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完整的课程体系。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这四个指定领域并非平行排列的四个方面,它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也都不尽相同,四者的相互渗透,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和发展创造了无限生机。
二、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优势互补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学科课程在系统、高效地传承知识方面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却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压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在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但却不利于高效、系统地传承知识。
学校采用单一的学科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不利于人才的全面成长,将两类课程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课程结构,使两类课程同时并举,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对方的缺欠和局限,从而实现二者教育功能的互补,这无疑将会有利于发挥课程全面育人的积极作用。
因此我们说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
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层面而言,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必修课程不同,它没有相应的课程标准、教科书和要传授的知识体系,而是由国家规定课程目标、内容领域和课时数量、开设年级等基本原则,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并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
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学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参考题:
一、填空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有哪些、、、、。
2、新课程体系包含哪两类课程、。
二、名词解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简答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2、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较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是:
1.增进学主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
·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一、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组织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开放的、广泛的,但也要有计划地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内容。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和组织,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领域,围绕以下问题来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题。
1.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初中生现实生活中经常涉及的问题,该类问题的核心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是与人的生存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问题。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可围绕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展开活动主题,如水资源研究、植被研究、气候问题、能源研究、环境保护等等。
各学校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中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观测、考察、实验、探究等多种活动,走进自然,感受自然,探究自然,获得丰富的体验。
2.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
要增进学生的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能力,需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走入社会,通过学生自主地从生活中提出关于人与社会问题的活动主题。
使初中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考察、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和探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领域
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可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研究和探究自我和同伴的生活中的问题等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使初中生通过畅想、感悟、交流、体验、探究等活动,提高自我认识,反省自己的能力、兴趣、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品质,学习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发展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树立自信、自尊、自立等良好的品质。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主要领域。
另外,为了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学校可把班级活动、团活动、校传统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来加以开发和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以上几个方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
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
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本身应成为一个整体,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既对学生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应跨越三大领域的界线,应体现综合性的特点。
学校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应以综合主题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之中,或由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统摄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亦可从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切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现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
如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从开展关于环境问题的探究活动开始,使学生认识到人们生活环境中的问题,提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策略。
再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环境治理的社会考察活动、社会宣传活动,进行环境治理的社会公益性活动。
并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的生产劳动和技术实践。
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求面面俱到,但应具有一定的深度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和组织要体现综合性和整体性。
但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不求面面俱到。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也可以相对独立地来设计,但应具有一定的深度,让初中生通过走入自然,走进社会,获得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体验。
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整合,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程资源,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各个学校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城镇和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初中生的兴趣、需要和活动能力,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背景和未来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开发和利用地方、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
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二、简答题:
1、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2、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是什么?
第三章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和确定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要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指导者、引路人,而教师在主题的选择上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要尊重学生自主权利,要了解学生,从学生的探究兴趣上选择主题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没有兴趣,一切活动将会变的枯燥乏味。
反之,如果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主题,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空前高涨,综合实践活动课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选择主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长及知识能力水平,如探究大自然的神奇、学习传统的手工工艺及小制作等。
2.注重本土性,结合地域选择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应注重本土性、地域性,立足于本学校及本地区的特色。
引导学生深入的了解本地区的资源环境,把自己成长、学习的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关注本地区存在的现实问题,焦点问题,围绕共同关注的话题选择主题。
如:
设置“关注校园的环境”这一主题,让学生亲身去了解本学校的环境状况,并自己设计一个校园规划方案,学生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就本地区为农村地区这一特色,主题可以选择“田园农药安全问题”,让学生去调查、研究,讨论防止农药污染等问题。
这样根据学校和地区实际,就地取材,开展活动。
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自己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在活动中也激发了每个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情感。
3.关注社会,抓住社会焦点问题选择主题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重大实事。
如关注北京奥运会相关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设计主题。
让学生了解奥运知识和我国取得的骄人成绩,并让学生观看历届奥运会开幕式,开展让学生来做“奥运会开幕式设计导演”的活动,亲自为北京奥运会设计开幕式。
此外教师还应做到随时关注当今的重大事件选择主题,像刚刚发射成功的中国首枚绕月卫星“嫦娥一号”就引起了学生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教师就应抓住这一主题开展天文知识普及活动。
通过活动,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认识,升华觉悟品质。
并形成关心社会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和爱国情操。
作为新课程一大亮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课程形态,集中反映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通过对活动主题的选择和不断地实践探索,必将使综合实践活动理念转变为可操作行为的完整规程,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更加成熟、高效。
二、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制定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的制定一般要有:
主题名称,组长,组员,指导老师,(或聘请校外辅导员)组员分工,活动步骤,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注意事项以及活动成果的呈现方式等。
在具体活动之前如有实验,还要撰写实验步骤;如有采访还要确定采访问题,地方,采访对象;如有调查,还要设计调查表等。
计划的撰写没有一定格式,只要活动有意义,计划可行就好了。
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
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注意:
1.拓展初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和学习途径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超越单一的书本学习,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让初中学生接触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他们通过对自然现象和自然问题的观察、对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的调查与考察,自主地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和研究的课题,以及活动主题,形成初中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参与意识和实践意识与能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教师的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成为探究者、活动者;教师成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师生是合作者。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积极实践。
从活动主题或项目的提出、活动方案的设计,到活动的具体实施,学生应成为全过程的主体。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都要合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在动机。
引导学生提出活动问题或活动主题,并在活动方案的制定、活动的实施过程、活动的总结与评价等环节,给予学生必要的、适度的指导,防止包办代替。
3.学校和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的系列计划,形成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系列活动主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
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
一般可采取两种组织形式:
1.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鼓励初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
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2.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允许初中学生独立进行的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
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全班活动的组织形式。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分配
初中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以一个学期为单位,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
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是每周3课时,各初中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上予以统筹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采取活动项目的方式实施。
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组织1-2个研究课题或项目,根据研究课题的难易程度,安排不同的课时;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每学期进行2-3次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可按集中或分散的方式,统筹安排课时。
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环节
一、确定活动主题、选择活动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以主题的方式呈现。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以学生为核心,围绕“探索自然”、“发展自我”、“亲近社会”三条线索,确定出切合实际、有针对性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的原则是:
1.生活性——立足于现实的日常生活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日常生活,在学生的发展中丝毫不压于学科知识。
尊重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学生接触的日常生活世界出发,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问题进行探究,把知识和日常生活整合起来,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
2.自主性——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综合实践活动产生主观需要。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的焦点是:
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哪些真正是学生的问题或者课题。
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开展各项活动。
3.本土性——立足于当地的社会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要善于挖掘当地的社会资源,要根据当地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具体情况,挖掘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来拟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特点及其人们生活的关系中健康成长。
4.综合性——立足于知识的重组整合
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及指定领域与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的整合的同时,也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打通进行。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是涵盖最广袤的,它成了各个学科领域知识的的综合载体,也是各个学科领域知识进行重组、延伸、拓展的沃土。
5.社会性——立足于时代的热点问题
社会是在不断的发展的。
当今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
社会政治经济等形势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恶劣的自然环境也在向人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恐怖活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等等。
学生最终要走上社会,要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并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社会人。
因此,不能把学生禁锢在狭小的圈子里,要让学生关注现代社会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
让学生了解社会、解析社会、热爱社会。
6.生成性——立足于活动的拓展延伸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动态生成的。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辅导 初中 综合 实践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