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解读.docx
- 文档编号:11202506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3.19KB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解读.docx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解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解读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
绪论
1.解剖学:
是研究机体结构的学科。
研究机体每一部分的结构,这些结构的显微组成,以及它们生长、发育的过程等。
此外,主要研究机体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2.生理学:
是研究活的有机体各种功能的学科。
3.生理学的研究目标:
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了解和预测机体对刺激的反应和规律;而是理解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条件下,机体是如何调节自身的各种心理活动,使体内各种生理指标维持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波动。
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生殖和生长发育。
5.新陈代谢的概念:
指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新陈代谢过程包括两个基本方面:
一方面机体从外界不断摄取各种物质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综合形成自身的物质,或暂时贮存起来,这种过程称为同化作用(或组成代谢);另一方面是将组成自身的物质或贮存于体内的物质分解,并把分解后的终产物废物排出体外,这种过程称为异化作用(或分解代谢)。
在进行同化作用时要吸收能量,在进行异化作用时要释放能量。
6.生殖:
生命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和自己相似的子代。
7.稳态调节的方式: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8.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所发生的反应。
9.反馈:
是信息沿着一个封闭环路的流动。
反馈表示的既是生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或结果,反过来影响这一过程的发展速度。
如果其终产物或结果降低这一过程的发展,则称之为负反馈。
如果生理过程中的终产物或结果可使某一反应的进程加速或加强,使其到达过程的极端或结束这一进程,这种现象称为正反馈。
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1.细胞的有机物可分为5类:
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和维生素。
2.细胞的结构:
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3.被动转运:
是指物质或粒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4.主动转运;是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
5.单位膜:
电镜下,细胞膜呈3层结构,机内、外两层的亲水极与中间层的疏水极。
一般把这3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
6.细胞器:
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中心体、核糖体、微管、微丝。
7.组织:
是由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细胞和细胞间质集合而成。
8.基本组织包括: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9.肌肉组织的类型:
骨骼肌、平滑肌、心肌。
10.神经组织:
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11.神经元结构及分类:
由胞体和胞突两部分组成。
神经元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根据神经元的突起数目分类:
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按神经元的功能分类: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联络神经元)。
12.神经纤维:
由神经元的突起和包绕在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章神经系统
1.名词解释:
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在新鲜标本上,色泽呈现灰暗。
在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又称皮层。
白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颜色苍白。
在大脑和小脑内的白质位于皮层的深层,又称髓质。
神经束: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功能相同、起止点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束状结构,为神经束,又称纤维束或传导束,
神经核: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除皮层外的其他部位,功能相同的神经元(包括树突)常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集团。
神经节:
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称神经节。
神经:
神经纤维在周围部集聚在一起称为神经。
兴奋:
把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阈强度:
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静息电位:
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侧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膜电位,也称静息电位。
极化:
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这一现象称为极化。
去极化:
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称为去极化。
超极化:
将膜极化状态变大的变化趋势称为超极化。
动作电位:
神经细胞兴奋时将产生去极化,细胞兴奋产生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或神经冲动。
突触:
是使一个神经元的冲动到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的相互接触的部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它引起细胞膜电位朝着去极化方向发展。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它引起细胞膜电位朝着超极化方向发展。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一般是指由神经末梢释放的、作用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能发挥快速而精确调节的物质。
受体:
受体是指能与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是镶嵌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复合体。
脑干网状结构:
在脑干除脑神经核、传导束以及其他边界明显的核团外,在脑干的中央部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相互交织成网,各种大小不等的神经核团散在其中,它们共同构成网状结构。
内囊:
是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投射纤维。
感受器的适应:
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受器电位会逐渐减小或频率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皮质功能柱:
大脑皮质的体表感觉区、运动区、听区和视区内的神经元都呈纵向柱状排列。
这种柱状结构贯穿整个皮质的6层,垂直走向大脑表面,称为皮质功能柱。
诱发电位:
各种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都可在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引起电位变化,称为诱发电位。
边缘叶及边缘系统:
在大脑半球内侧面,环绕胼胝体周围一些结构,例如扣带回、海马结构、海马旁回等,合称为边缘叶。
由边缘叶再加上与其功能联系密切的皮质下结构,如杏仁核、隔核、下丘脑、丘脑的前核和中脑被盖的一些结构等,共同组成大脑边缘系统。
感受器的适应:
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受器电位会逐渐减小或频率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易化作用:
正常情况下,高级中枢通过下行纤维与脊髓运动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使之保持一种阈下的兴奋状态,称为易化作用。
2.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脑:
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脑神经(12对)
神经系统按解剖分
脊神经(31对)
周围神经系统
感觉(传入)神经
按功能分躯体神经
运动(传出)神经交感神经
自主神经
副交感神经
3.突触的结构:
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组成。
4.神经纤维传导的基本特征:
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非递减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
5.离子通道偶联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特点。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其受体本身就是离子通道的一个组成部分。
G蛋白偶联受体:
具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组成所有这类受体的多肽链均是7次跨膜,形成蛇状的跨膜结构,因此又称为7次跨膜受体;另一特征是它与一种G蛋白(鸟核苷酸结合蛋白)相偶联。
与G蛋白偶联系统由3部分组成:
受体、G蛋白和效应器。
6.受体的特征:
受体具有与配体进行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受体和配体的结合一般具有可逆性;受体和配体的结合具有饱和性。
7.反射弧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感受器:
感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构,它可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
传入神经:
由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的突起所构成。
将感受器的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中枢:
为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传出神经:
由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构成。
把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
效应器:
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8.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传递过程的特征:
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
后放。
9.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散、聚合、链锁状与环状联系。
10.脑组成:
脑干(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及端脑(左右大脑半球)组成。
11.大脑皮质主要的沟、回及功能分区。
大脑的外形:
每个半球分为背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半球内有3条恒定的沟—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将每侧大脑半球分为5叶,分别为额、顶、枕、颞叶及脑岛。
运动中枢—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
感觉中枢—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
视觉中枢—距状沟周围皮质
嗅觉中枢—海马旁回、钩
听觉中枢—颞横回
味觉中枢—中央后回下端岛盖部
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额下回后部1/3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讲中枢)—颞上回后部
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角回
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
12.基底核组成。
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和杏仁核。
纹状体组成:
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
13.海马结构:
海马和齿状回构成。
纹状体是椎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躯体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苍白球作为基底前脑一部分参与机体的学习记忆功能。
14.海马环路(Papaz环路)的组成及功能:
海马旁回→海马结构→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旁回。
该环路与情感、学习和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
15.何为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
试以浅感觉为例,说明其感觉传导通路。
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感觉冲动沿特定的感觉传导通路传送到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进而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径路。
由这类感受器上行的感觉传导通路称为浅感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构成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分布到皮肤和粘膜内,其末梢形成感受器。
中枢突经由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在脊髓灰质后角内更换神经元。
第二级神经元的轴突越至对侧,在脊髓白质的前外侧部即前外侧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束。
后者历经延髓、脑桥、中脑至丘脑外侧核,在此更换为第三级神经元,再发出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的躯干、四肢感觉区。
16.何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感觉冲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传导并不局限于特异性投射系统。
有一些传导束上行至脑干后,即终止于网状结构内;此外,特异性传导束在上行至脑干时,都会发出纤维侧支与网状结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在网状结构内经多个神经元更换到达丘脑网状核,再更换神经元投射到大脑半球的广泛区域。
由于反复更换神经元,失去了感觉冲动原有的特异性,形成了非特异性的投射。
17.锥体外系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调节肌紧张,维持姿势平衡,协调各肌群的随意运动。
18.自主神经系统的概念、组成及末梢释放的化学递质。
调节和控制内脏平滑肌和心肌收缩以及腺体分泌的神经结构,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可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化学递质主要有两种:
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19.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是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具有体温调节、摄食行为调节、水平衡调节、对内分泌腺的调节和对生物节律的控制等重要的生理过程。
20.睡眠的组成及意义。
包括慢波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异相睡眠(快速眼动睡眠)。
睡眠是大脑维持正常功能的自律抑制状态。
21.试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侧半球在某些功能上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对于大多数右利手和部分左利手的人,其语言思维一侧化在左脑。
右侧半球在非语言性的认知能力上具有优势。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是与其解剖结构的不对称性相互联系的。
22.试述大脑皮质支配身体各部的感觉和运动代表区的特点。
体表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相当于Brodmann分区的3,1,2区,全身体表感觉冲动主要投射到这里。
中央后回的投射具有如下特点:
①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
②左右交叉。
③身体各部在该区投射范围的大小也取决于该部感觉敏感程度。
大脑皮质运动区主要为:
①中央前回的第4区和第6区。
②运动辅助区,位于4区前方,两半球纵裂侧壁。
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具有以下特点:
①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
②左右交叉。
③身体各部分投影区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23.小脑的主要功能。
协调大脑皮质发动的随意运动、调节脑干运动神经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协调全身各肌群的收缩活动和肌紧张。
24.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
功能:
控制心肌、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调节内脏的活动。
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具有如下特点:
(1)内脏的双重神经支配—拮抗
(2)自主神经中枢的紧张性——紧张性发放
(3)交感中枢和副交感中枢的交互抑制
25.脑电波频率和幅度变化有如何意义。
脑电波由低频率、高幅度的波形转变为高频率、低幅度的波形时,表明中枢兴奋过程的增强;相反,当脑电波由高频率、低幅度的波形转变为低频率、高幅度的波形时,表明中枢抑制过程的增强。
1.稳态:
细胞外液构成了内环境。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即为稳态。
2.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和血浆。
3.血细胞包括哪些?
各有什么功能?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
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在抵御病毒、细菌、微生物、毒素和肿瘤细胞等病原体的作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血小板:
促进止血和加速血凝。
4.红细胞内的主要蛋白质是血红蛋白。
5.血液凝固:
血液从血管流出后,一般几分钟内就由可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此过程称为血液凝固,简称血凝。
6.ABO血型:
ABO血型系统由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A和凝集原B决定,这两种凝集原可组合为4种血型。
即A型、B型、AB型、O型。
1.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称为:
A.超极化B.极化C.去极化D.复极化
2.哪个不属于边缘系统:
A.扣带回B.海马C.下丘脑D.角回
3.与视觉有关的结构是:
A.感光细胞B.外侧膝状体C.枕叶D.以上都对
4.心血管基本中枢是:
A.大脑B.延髓C.下丘脑D.小脑
5.又是呼吸道,又是消化道的器官是:
A.口腔B.咽C.喉D.以上都不对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它引起细胞膜电位向着什么方向发展的局部电位。
A.复极化B.去极化C.极化D.超极化
7.空间概括能力的形象思维功能和情感性信息处理功能优于哪侧大脑半球:
A.左侧B.左右侧C.右侧D.以上都错
8.感光细胞进行光-电转换的关键部位是:
A.内段B.胞体C.外段D.终足
9.对高频声和中频声进行声定位主要利用两耳间的:
A.时间差B.相位差C.距离差D.强度差
10.下列哪项不是皮肤感受器:
A.痛觉感受器B.触—压觉感受器C.温度感受器D.本体感受器
11.分泌抗利尿激素的主要神经核是:
A.视上核B.视旁核C.漏斗核D.下丘脑前核
12.生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是:
A.肾脏B.输尿管C.膀胱D.尿道
13.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主要物质是:
A.白蛋白B.血红蛋白C.球蛋白D.纤维蛋白
14.调节体温、摄食、水平衡、内分泌腺活动和对生物节律的控制等重要的生理过程的皮质下高级中枢是:
A.延髓B.中脑C.丘脑D.下丘脑
15.体表感觉区在中央后回的投射具有如下特点:
A.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B.左右交叉C.身体各部分投影区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D.以上都是正确
16.肺循环途径:
A.右心室→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右心房
B.左心室→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C.右心室→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D.左心室→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右心房
17.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
A.关节面、关节腔、韧带B.关节面、关节囊、关节盘
C.关节囊、关节腔、半月板D.关节腔、关节囊和关节面
18.自主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递质主要有:
A.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B.肾上腺素、多巴胺
C.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D.肾上腺素、乙酰胆碱
19.具有辨别颜色的能力的细胞是:
A.视干细胞B.视锥细胞C.神经节细胞D.水平细胞
20.哪个器官不属于上呼吸道:
A.鼻B.喉C.咽D.气管
21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大的变化趋势称为:
A.超极化B.极化C.去极化D.复极化
22.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
A.额中回后部B.额下回后部1/3C.额上回后部D.角回
23.与听觉有关的结构是:
A.柯蒂氏器官B.内侧膝状体C.颞横回D.以上都对
24.体温调节基本中枢是:
A.大脑B.脊髓C.下丘脑D.小脑
25.男性生殖腺是:
A.睾丸B.附睾C.精囊腺D.前列腺
2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它引起细胞膜电位向着什么方向发展的局部电位。
A.复极化B.去极化C.极化D.超极化
27.言语功能和抽象思维功能优于哪侧大脑半球:
A.左侧B.左右侧C.右侧D.以上都错
28.视觉中枢位于:
A.颞叶B.岛叶C.顶叶D.距状沟周围皮质
29.半球内有3条恒定的沟—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将每侧大脑半球分为5叶,分别为:
A.额叶、顶叶、枕叶、颞叶、下丘脑B.额叶、顶叶、枕叶、缘上回及脑岛
C.额叶、顶叶、枕叶、丘脑及脑岛D.额、顶、枕、颞叶及脑岛
30.女性生殖腺是
A.卵巢B.输卵管C.子宫D.阴道
31.分泌催产素的主要神经核是:
A.视旁核B.视上核C.漏斗核D.下丘脑前核
32.下列哪项不是泌尿系统器官是:
A.肾脏B.肾上腺C.膀胱D.尿道
33.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血细胞是:
A.白细胞B.红细胞C.血小板D.以上都对
34.调节呼吸、心血管的基本中枢是:
A.延髓B.中脑C.丘脑D.下丘脑
35.大脑皮质感觉区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具有以下特点:
A.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B.左右交叉C.身体各部分投影区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D.以上都是正确
36.体循环途径:
A.右心室→主动脉→分支→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右心房
B.左心室→主动脉→分支→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左心房
C.左心室→主动脉→分支→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右心房
D.右心室→主动脉→分支→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左心房
37.突触的基本结构包括:
A.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囊泡B.突触前膜、突触小体与突触后膜
C.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D.神经递质、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
38.自主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递质主要有:
A.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B.肾上腺素、多巴胺
C.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D.肾上腺素、乙酰胆碱
39.睡眠由两个交替出现的不同时相组成:
A.慢波睡眠、快波睡眠B.快波睡眠、异相睡眠
C.慢波睡眠、异相睡眠D.以上都错
40.哪个器官属于下呼吸道:
A.鼻B.喉C.咽D.气管
41.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的部位,称:
A.白质B.神经C.灰质D.神经节
42.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的部位,称:
A.白质B.神经C.灰质D.神经节
43.脊神经共有:
A.28对B.31对C.32对D.12对
44.脑神经共有:
A.10对B.11对C.12对D.13对
45.下列哪个不是脑干的结构:
A.延髓B.间脑C.脑桥D.中脑
46.下列哪项不是基底核:
A.海马B.尾状核C.杏仁核D.豆状核
47.在大脑两半球的底部,是联系左、右半球的大量横行联合纤维:
A.内囊B.胼胝体C.锥体束D.皮质脊髓束
48.大脑皮质的运动区位于:
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C.颞横回D.枕叶
49.大脑皮质的体表感觉区位于:
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C.颞横回D.枕叶
50.大脑皮质的听区位于:
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C.颞横回D.枕叶
51.大脑皮质的书写中枢位于:
A.额下回后部B.额中回后部C.额上回后部D.颞叶
52.大脑皮质的视觉区位于:
A.额叶B.顶叶C.颞叶D.枕叶
53.大脑皮质的听觉区位于:
A.额叶B.顶叶C.颞叶D.枕叶
54.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的部位,称:
A.白质B.神经C.灰质D.神经节
55.睡眠哪期,如果将被试者唤醒,他往往报告正在做梦:
A.慢波睡眠四期B.慢波睡眠二期C.慢波睡眠三期D.异相睡眠
56.光感受细胞是在:
A.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B.双极细胞C.水平细胞D.无长突细胞
57.外侧膝状体是哪些传到通路有关:
A.视觉B.嗅觉C.听觉D.味觉
58.内侧膝状体是哪些传到通路有关:
A.视觉B.嗅觉C.听觉D.味觉
59.血细胞中具有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功能的是:
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血浆
60.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是:
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血浆
61.促进止血和加速血凝的是:
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血红蛋白
62.在心脏,正常起搏点是:
A.窦房结B.房室结C.房室束D.浦肯野纤维
63.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心率为:
A.60-100次/分B.70-100次/分C.60-90次/分D.70-80次/分
64.血液由心脏射出后流往全身器官所经过的血管,称为:
A.动脉B.静脉C.毛细血管D.淋巴管
65.血液由全身器官流回心脏时所经过的血管,称为:
A.动脉B.静脉C.毛细血管D.淋巴管
66.血液与组织也之间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
A.微循环B.体循环C.肺循环D.淋巴循环
67.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
A.肝B.脾C.唾液腺D.肠腺
68.食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胃B.小肠C.大肠D.口腔
69.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产生的效应主要包括:
A.促进胃肠运动B.加强胆囊收缩C.消化液的分泌增加D.以上都对
70.交感神经兴奋时,产生的效应主要包括:
A.抑制胃肠运动B.抑制胆囊收缩C.消化液的分泌减少D.以上都对
71.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A.糖B.蛋白质C.脂肪D.维生素
72.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为:
A.ATPB.CPC.GTPD.ADP
73.人体的正常体温,在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
A.36.9-37.9℃B.36.7-37.7℃C.36.0-37.4℃D.36.0-37.0℃
74.人体产生的热量大部分经过哪些部位散到外界:
A.皮肤B.呼吸道C.粪D.尿
75.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是:
A.肾B.输尿管C.膀胱D.尿道
76.抗利尿素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保钠排钾C.小动脉收缩D.尿量增多
77.哪些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A.室上核和室旁核B.生长激素细胞C.促肾上腺皮质细胞D.促性腺激素细胞
78.当血糖浓度升高时:
A.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抑制B.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高C.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D.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抑制
79.肾上腺皮质激素包括:
A.盐皮质激素B.糖皮质激素C.性激素D.以上都对
80.在应激反应中,增强机体的应激功能的激素是:
A.盐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体 解剖 生理学 复习题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