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docx
- 文档编号:11200744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9.60KB
电大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docx
《电大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
教育部人才培训模式
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社会学概论
(专科)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编制
学校名称: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织金直属学习中心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班级:
2017春行政管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编制
姓名:
学号:
得分:
教师签名:
社会学概论(专科)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
2、优势需要:
3、社会交往:
4、心理上的断乳:
二、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原理》C、《实践哲学教程》 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3、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操 D、陈千秋
4、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
A、弗洛伊德 B、莱格 C、米德 D、马斯洛
5、“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和爱的 D、自尊的
6、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
A、朋友谈心 B、观众看电影
C、顾客的摩肩擦背 D、乘客之间前拥后挤
7、“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A、冲突 B、竞争 C、合作 D、顺应:
:
:
星魂社区
8、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9、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
A、形式运算 B、具体运算 C、感知运算 D、前运算
1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三、简答题
1,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
2,简述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3,简述社会交往的意义。
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017年3月28日
姓名:
学号:
得分:
教师签名:
社会学概论(专科)
作业2
1、名词解释
1、初级社会群体:
2、科层制:
3、社区:
4、社会分层:
2、选择题
1、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A、规模小 B、人际关系密切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
2、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3、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交换关系 B、索取关系 C、对立关系 D、奉献关系
4、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5、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
A、城乡对立 B、小城乡差别 C、家村发展为城市 D、城乡协调发展
6、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
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7、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家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
8、提出社区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
A、迪尔凯姆 B、森斯 C、韦伯 D、吴文藻
9、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
A、肉体上消灭 B、财产上全部消灭
C、让其自生自灭 D、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10、整合作用是指()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
C、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D、一个社会的稳定
三、简答题
1、简述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及功能。
答:
2、简述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答:
3、社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
4简述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的关系。
答:
2017年4月18日
姓名:
学号:
得分:
教师签名:
社会学概论(专科)
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制度化优先:
2、社会控制:
3、社会问题:
二、选择题:
1、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先行我们称之为()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2、提出社会失范的是()
A、罗斯 B、默顿 C、迪尔凯姆 D、韦伯
3、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凡是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
A、逃避行为 B、形式主义 C、创新 D、反叛
4、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A、消极的控制 B、外在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控制
6、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民主重视。
()A、人口问题 B、失业问题 C、环境问题 D、贫穷问题
7、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A、就业 B、失业 C、显性失业 D、不充分就业
8、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解决()两个方面。
A、人口素质低 B、隐性失业 C、人与环境关系 D、生产资料
9、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包括贫穷文化论、社会环境剥夺论(B)
A、人口的问题论 B、相对贫穷说 C、恶性循环论 D、绝对贫穷论
10、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
A、经济学的定义 B、政治学的定义 C、社会文化的定义 D、环境学定义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答:
2、简述社会控制的功能。
答:
3、简述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答:
4、简述社会问题的成因。
答:
2017年5月16日
姓名:
学号:
得分:
教师签名:
社会学概论(专科)
作业4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
2、社会变迁:
3、生活方式:
4、全球发展理论:
二、选择题
1、社会保险是()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C、社会福利 D、人身、人寿保险
2、社会工作是指()
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B、本职工作之外群众服务
C、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工作
D、国家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
3、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A、慈善事业 B、社会保险 C、社会救助 D、社会福利
4、20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A、“生物有机体”说 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 D、“文化类型”说
5、“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
喝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
()
A、社会进化论 B、历史循环论 C、社会均衡论 D、历史三阶段说
6、“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说法。
()
A、“文化类型”说 B、“生物有机体”说
C、历史三阶段 D、“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
7、不发达国家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把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
()A、信息社会论 B、社会趋向论 C、依附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8、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A、弗兰克 B、丁伯根 C、普雷毕什 D、沃勒斯坦
9、“后工业社会”论是由谁提出的()
A、贝尔 B、弗兰克 C、奈斯比特 D、达伦道夫
10、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的广泛应用。
A、纺织业的兴起 B、原子能
C、电机制造和电力应用 D、微电脑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答:
2、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有哪些异同?
答:
3、简述社会流动类型及划分的意义
答:
2017年6月26日
社会学概论答案
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
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优势需要:
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3、社会交往:
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
4、心理上的断乳:
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二、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A)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原理》
C、《实践哲学教程》 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3、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操 D、陈千秋
4、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A、弗洛伊德 B、莱格 C、米德 D、马斯洛
5、“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和爱的 D、自尊的
6、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A、朋友谈心 B、观众看电影
C、顾客的摩肩擦背 D、乘客之间前拥后挤
7、“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A、冲突 B、竞争 C、合作 D、顺应:
:
:
星魂社区
8、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9、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A、形式运算 B、具体运算 C、感知运算 D、前运算
1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D)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三、简答题
1,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
马克思主义著作里对社会的解释主要分三点:
他认为一是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自身,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组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靠本能而结合的社会;三是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简述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表现在:
一是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
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二是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
三是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3,简述社会交往的意义。
社会交往的意义表现在:
一是人类离不开交往。
二是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
三是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
四是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
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一是传授生活技能。
包括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社会交往技能,即学习语言和其他文化,谋求一定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
二是教导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系,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共事。
三是指点生活目标,生活目标即人生观,一个人的人生观对于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如何通过社会化指点青年人生观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四是提供角色人选,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
作业二
一、名词解释
1、初级社会群体:
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2、科层制:
是德国学家马克斯?
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3、社区:
是聚居在一定的抵御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式的生活共同体,即抵御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
4、社会分层:
是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
二、选择题
1、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B)
A、规模小 B、人际关系密切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
2、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
A、核心家庭 B、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3、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A、交换关系 B、索取关系 C、对立关系 D、奉献关系
4、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B)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5、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D)
A、城乡对立 B、小城乡差别 C、家村发展为城市 D、城乡协调发展
6、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
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7、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家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B)
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
8、提出社区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C)
A、迪尔凯姆 B、森斯 C、韦伯 D、吴文藻
9、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D)
A、肉体上消灭 B、财产上全部消灭
C、让其自生自灭 D、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10、整合作用是指(C)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
C、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D、一个社会的稳定
三、简答题
1、简述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及功能。
答:
形成条件:
保持较小的规模,进行直接地面对面地互动,保持相互持久的互动关系。
功能:
一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人的社会化的初始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为人进一步社会化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
二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人们为了需要结成群体,但不同的群体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不同。
三人们走向社会的桥梁。
人们在初级群体中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必要的谋生手段,学会待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很快适应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
人们经过初级群体这个桥梁沟通与社会的联系,并跨越这道桥梁走向社会。
四初级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人们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他们愿意自我约束,不做有损于本社会群体的事,这就在客观上维持了社会秩序。
2、简述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答:
一是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二是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三是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四是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五是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3、社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
一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
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
二是一定的有界线的地域。
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资源,这是人们活动的志气是人们进行共同生活的依据。
三是共同的社会生活。
这是社区的本质特征。
四有自己的社区文化。
表现为社区风俗和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
不同的社区其文化不同。
五是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4简述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的关系。
答: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
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说来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的内部也有分化。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
1、制度化优先:
当社会中某种制度得到公众认可,顺利推行时,这就表示某种社会规范、某种价值观得到公众认可,在社会中就无往而不利,这叫做制度优先化
2、社会控制:
是针对人的天性饿衰败而言的,是用人性之外的社会的力量而约束人们的行为
3、社会问题:
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4、贫穷文化论:
有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陷于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文化,即贫穷文化论。
二、选择题:
1、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先行我们称之为(C)
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2、提出社会失范的是(C)
A、罗斯 B、默顿 C、迪尔凯姆 D、韦伯
3、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凡是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C)
A、逃避行为 B、形式主义 C、创新 D、反叛
4、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A)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C)
A、消极的控制 B、外在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控制
6、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民主重视。
(C)
A、人口问题 B、失业问题 C、环境问题 D、贫穷问题
7、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D)
A、就业 B、失业 C、显性失业 D、不充分就业
8、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解决(B)两个方面。
A、人口素质低 B、隐性失业 C、人与环境关系 D、生产资料
9、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包括贫穷文化论、社会环境剥夺论(B)
A、人口的问题论 B、相对贫穷说 C、恶性循环论 D、绝对贫穷论
10、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的定义 B、政治学的定义 C、社会文化的定义 D、环境学定义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答:
社会制度是一个系统,它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
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概念系统,它是说明该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及它所起的作用的一套理论。
这些理论支持和维护该社会制度的存在。
它包括社会学说、社会理论、社会价值观等。
规则系统是一整套用来指导人们行为的规则。
作为人们以往活动经验结晶,它指出在既定情况下人们该如何行动以保证更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2、简述社会控制的功能。
答:
一是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
秩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保持社会安定,统治阶级或社会利益的代表力量就要对越轨行为进行控制。
二是维持正常生活。
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要用社会控制手段对破坏生活秩序者以约束制裁,缺乏这种控制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
三是促进社会发展。
没有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社会就不能顺利发展,社会的正常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实现的,社会在运行过程中的有序是依靠社会控制来达到和保障的。
四是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
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
社会控制所维护的社会规范体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立的,而创新行为、改革则以原规范的破坏为前提,僵硬的社会控制所起的作用是维持原体系,阻止创新行为,僵硬的社会控制常常会积累矛盾,酿成更严重的社会冲突,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
3、简述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答:
道德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
道德产生的时间早于法律,并且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是自发形成的,而法律在人类社会中不是永恒的。
具体说来区别在于:
一、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
道德比法律作用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不道德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而法律只干涉破坏它所维护的社会秩序,触犯法律的那些行为,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行为。
二、二者被支持的力量不同。
法律是靠强制的力量来支持的而道德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来支持的。
三、二者的作用的性质和控制的强度不同。
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人们一定行为的限制和禁止,违法者就要被处罚,甚至剥夺生命,而道德则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示范和劝阻,违反道德的人仅受到社会舆论的攻击。
4、简述社会问题的成因。
答:
一是人与环境关系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
原生环境问题问题,即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威胁。
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威胁,另外,人类对环境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载这种压力。
二是社会关系失调,人们之间关系不协调状态主要表现在:
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
作业四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
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
2、社会变迁:
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大 社会学 概论 形成 考核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