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学院.docx
- 文档编号:11199734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6.14KB
哈尔滨学院.docx
《哈尔滨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学院.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尔滨学院
哈尔滨学院
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三年四月
前言1
一、学校基本概况1
二、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特色2
(一)学校办学定位2
(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4
(三)学校办学特色4
三、提高本科教学的举措与效果分析4
(一)教师队伍4
(二)专业与课程建设12
(三)教学改革15
(四)质量工程20
(五)教学管理21
(六)教学质量监控22
(七)教学条件与利用24
(八)教学效果25
四、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30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30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31
结语33
附表:
哈尔滨学院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哈尔滨学院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前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完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与社会沟通,广泛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建议,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学校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编制了本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学校基本概况
哈尔滨学院是哈尔滨市属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是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哈尔滨大学、哈尔滨市教育学院、哈尔滨市成人教育学院四所院校合并升本的。
合校升本后,为整合教育资源,将相邻的哈尔滨市师范学校、哈尔滨市财经学校并入学校。
前身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34年。
十多年来,在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学校现有10个二级学院,1个教学科研部,3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
学校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
学校设施齐全,装备先进,有风格清新的教学楼、办公楼,设计独特的体育馆、图书馆,以及文体活动中心、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等;学校现有艺术实验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等7个基础实验中心(其中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专业实验室、13个语音室、73个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计算机校园网、大学生教育电视台、外语调频广播网、电子阅览室等教学设施,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学习成长环境。
学校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发展对外交往。
与加拿大凯波布兰顿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经济统计与信息大学、英国桑德兰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与俄罗斯远东艺术学院、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国立维亚茨基人文大学、加拿大剑桥理工学院、泰国清迈大学等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
合校升本以来,学校为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2万余名应用型人才。
他们多数已成为哈尔滨市基础教育、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优秀管理者,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特色
(一)学校办学定位
1.类别定位:
综合院校。
2.类型定位:
教学型。
3.学科专业定位:
教育类与应用类学科并举,做精教师教育专业,做强服务地方的应用性专业,形成以文理为基础,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4.办学层次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适时发展留学生教育。
5.办学形式定位:
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兼顾其他办学形式。
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
6.办学规模定位:
到2015年,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当量数达到14000人左右,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2500人左右,非全日制成人在籍生2500人左右,专业学位研究生300人左右,留学生200人左右。
7.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哈尔滨,服务黑龙江,辐射全国,为基础教育培养能教学、能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能从事教育管理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人才;面向基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8.办学水平定位:
坚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思路,到“十二五”末,将学校建成办学层次得到提升,办学条件全面达标,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前列的高水平有特色地方本科高校。
再经过五到十年,把哈尔滨学院建设成为省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哈尔滨大学。
9.功能定位:
培养知识、素质、能力相协调,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积极探索服务社会的新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努力培养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教学、能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能从事教育管理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人才和“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坚持面向地方基础教育和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秉承传统,融合创新,经过十余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已经成为培养基础教育高素质人民教师的摇篮和扎根基层、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地。
三、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举措与效果分析
(一)教师队伍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持合理的教师数量,稳定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
1.教师数量与结构
截止2012年10月,学校拥有教师659名,其中教授67名,副教授247名,讲师318名,助教及以下27名;其中博士研究生33名,硕士研究生374名;其中56岁以上32名,46~55岁172名,36~45岁235名,35岁以下220名。
在学缘结构方面,近三年引进的42名教师均来自其他高校,其中17名来自省外高校,占引进人数的40.5%,较好地改善了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
助教及以下
学士
35岁以下
2.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重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本科教学计划,优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制度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健全由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督导评估体系、教学研究体系和教学服务支持体系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课堂教学质量常抓不懈;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1)重视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
学校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将治学态度、治学方法、治学精神与教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学高身正、严谨至善”的教风。
学校先后出台了《哈尔滨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哈尔滨学院教师职务评聘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哈尔滨学院教师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文件,形成了系统的师德评价体系。
学校尤其重视青年教师的师德培养,每年举办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班,学习师德师风建设等有关文件,邀请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学名师现身说法,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12年,有15名教师获市优秀教师、41名教师获得市、校级“三育人”先进个人、6名教师获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2)教学评价科学,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一是独立设置评估督导处,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校内外督导专家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督导、评价和指导,促使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二是学校领导、二级学院领导、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每学期都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加强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三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经常性的学生评教、信息员反馈、座谈会等方式反馈教学情况,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还通过遴选“教学名师”、开展两年一届的“教学优质奖”评选、“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等活动,树立典型,激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通过举办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课件制作培训、新教师业务培训、双语教学培训等一系列活动,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2012年,学校评审推选出校教学名师4人、教学新秀4人、青年教学能手14人。
(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效果显著
学校重视科研与教学工作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注重引导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在成果奖励、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各专业教师注重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科研成果能够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内涵,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012年全校教师承担各类科研课题45项,科学研究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进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学校现有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成果奖29项。
3.教师科研能力
(1)深化研究机构管理,带动学科建设
2012年,学校加强哈尔滨湿地旅游研究所、哈尔滨城市文化研究所、日本经济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住宅产业化应用技术研究所、热泵技术研究所的建设和管理力度,逐步形成了以科研机构为单位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举办(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活动的科研基地。
这些科研机构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是学校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的载体,是学校建设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基地和决策智库的重要保障。
(2)推进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促进学科建设
学校坚持“以专业硕士为重点、以学科科研为关键、以师资队伍为核心,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发挥学科作用”的学科建设工作方针,扎实推进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学校与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达成合作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意向,并与西安工程大学正式签订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
通过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加速培养学科带头人,打造学科梯队,提高科研实力。
(3)加强学术交流,浓化学术氛围
2012年,学校通过“学苑论坛”,邀请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教授、原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金恩祥少将、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30余场,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学苑论坛”逐步成为增强学校科研能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以及培养科研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本年度,学校积极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推荐了17位教师进入各类评审专家库,拓宽了对外学术交流的渠道。
(4)开展益地服务项目研究,增强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
为智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决策,2012年学校出版两期《研究与思考》,启动了“哈尔滨市乡村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哈尔滨建设文化名城的基础、差距和途径问题研究”、“哈尔滨文化特质问题研究”、“哈尔滨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创新的研究”等项目的论证、立项和研究工作。
由于立题准确、论证可行,市领导给予高度评价,市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乡村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为加强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的研究工作,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提高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研究质量,学校开展了哈尔滨学院发展研究项目的申报和论证工作,其中“哈尔滨学院新校区景观设计”等8个项目获准立项,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2年,学校在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艺术学)项目上取得突破,获批青年项目1项;获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8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8项、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9项;获批省高校学术骨干项目2项、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7项、省教育厅科学技术项目6项;获批市科技局重点攻关项目1项、市社会科学重点调研项目3项。
本年度,学校教师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近50项,其中获黑龙江省第十五届社科优秀成果奖9项、黑龙江省第十九届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奖23项、黑龙江省艺术科研优秀成果奖8项、哈尔滨市第十八次社科优秀成果奖9项。
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与科研奖励覆盖面广、学科结构合理,教师科研能力进步凸显。
4.教师培养培训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不断完善教师培训进修管理制度,提供师资培训专项经费,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为教师学历提升和进修学习提供保障。
三年来,学校采取学历培养、访学、单科进修、双师素质培训、精品课程培训、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境外进修等多种形式开展师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1)积极开展岗前培训工作
校内岗前培训使新教师不仅学到了有关高等教育、教学、法规等理论知识,同时受到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育,为新教师快速适应工作和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2)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
学校充分利用全国重点高校的教师培训基地和企业设置的教师实践基地等资源,制定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计划,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提升学历、研修学习,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2010年至2012年,先后有40名教师在职学位提升,4名教师到国外进修和访学,40余名教师在国内重点高校进修和访学,167名教师参加不同内容的培训。
(3)积极开展常规培训工作,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遵循“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为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深入钻研业务,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创造条件。
三年来,共有88名教师参加网络精品课程培训,82名教师参加岗前培训,152名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24名教师进行了双师素质培训。
5.教授上课情况
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十二五”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严格执行《哈尔滨学院关于各类教师为本科生开课的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在评聘职称和校内分配等制度上,对教授的教学工作量做出明确规定,确保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数量与质量。
2011~2012学年度,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91.04%。
(二)专业与课程建设
1.专业建设扎实推进
学校坚持“扶优、改旧、创新”的专业建设思路,实施学科专业建设工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和优化本科教育的专业结构,抓住重点,统筹规划,分期、分批、有计划地推进各类专业建设,形成了为哈尔滨市地方基础教育及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专业体系,专业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
(1)以国家特色专业、省重点专业为龙头,稳步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
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评选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组织开展了省、校级重点专业建设方案论证工作,引导各专业深入思考,明晰专业定位,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厘清专业建设思路,科学、规范、有效地进行专业建设。
学校组织召开重点专业建设经验交流会,通过学习借鉴小学教育专业、艺术设计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和摄影专业等国家特色专业、省重点专业建设经验,带动学校各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内涵建设,凝练专业特色,有效促进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为明确重点专业建设目标,科学规划建设方案,分年度实施、落实好建设任务,校院签订了《省、校重点专业建设责任书(任务书)》。
(2)有效推进专业群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加强专业整体发展实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学校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给予专业群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政策倾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和特色意识。
通过加强软件工程、小学教育和艺术设计专业等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
2012年,艺术设计专业被推荐参加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评选,专业建设层次取得新突破。
(3)努力寻找新的专业增长点,加强对新专业申报审核和新开办专业的指导
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学校努力寻找新的专业增长点,积极推进新专业申报和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了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2012年,学校召开了新申办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申报论证会、新开办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论证会,分别邀请相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省内专家学者参会,了解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探索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协同育人的新途径。
2.课程建设卓有成效
学校坚持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育人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对教学课程体系、知识体系进行科学整合与设计,在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基础上,面向应用,明确学科专业发展和行业、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科学调整课程结构,构建系统完整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
(1)加强核心基础课程建设
学校积极倡导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开设核心基础课,切实提高本科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同时,以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契机,加强各层次精品课程建设。
截止2012年底,学校共建成省级精品课程9门,校级精品课程48门。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课程被推荐参评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推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系列改革
为突出我校“特色应用型”办学特色,《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重新进行调整,更新教学内容,课程总体采用“三层次”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分类设置课程,形成以“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面向理科、工科及文管艺体经外法类专业的三个不同的课程体系。
(3)积极完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工作
全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中,专家组一致认为我校大学英语系列课程建设思路明确;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管理机制健全,体系完善;师资队伍数量结构较合理;教学研究和学术水平不断提升;质量工程、网考和E时代俱乐部的作用得到了良好的发挥;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效果比较突出,学生能力测试结果较好;艺体类大学英语教材特色明显。
(4)加强课程题库建设,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根据《哈尔滨学院题库管理办法》,学校对首批题库立项项目进行了验收评审,12门公共基础课、27门专业课程题库建设项目达到题库验收标准和要求,为学校全面推进试题库建设和实现教考分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改革
1.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论证工作
根据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学校各学院(部)选择一个专业作为试点,启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试点专业认真剖析2009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要求,参考同类院校典型专业的培养方案,吸纳用人单位和行业企业专家广泛参与,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结合学校已有的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做法和经验,制订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方案。
2.加强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理论研究
为加强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理论研究,将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选题纳入新一轮教学改革立项。
围绕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与提升,引导教师开展专题研究,使在研项目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设计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3+6”考评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等11个项目获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
学校组织开展了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立项的评审及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的推荐工作,40个项目获准立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3个项目获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3.各专业紧密联系社会,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小学教育专业按照“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2+2”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师教育类各专业进行符合各自专业特点与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艺术设计专业进一步完善“面向未来、面向市场、面向岗位”的“课堂—实验室—工作室—社会实习—项目实战训练”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艺术学类等相关专业推广、完善。
工学类相关专业试点以工程教育模式为特色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订单式”、“融入式”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软件工程专业在与IT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2.5+1.5”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完善“2+1+1”的校企联合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土木工程专业完善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的“一线贯穿三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凝练“课堂打基础、实践练能力、赛场拼创新”的教学特色。
4.注重编写特色教材、校本教材,教材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校注重教材建设,围绕应用型本科高校定位,瞄准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目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特色教材、校本教材建设。
本年度,完成“艺术体育类大学英语教材”1-4册的初稿编写工作,出版教材8部,其中部分教材入选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5.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取得新成果
学校坚持“知能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以特色项目为载体,探索基地建设新模式
学校以特色项目为载体,开展互动合作、共享双赢的教师教育基地项目建设。
2012年,以“创新共建模式,拓展合作空间”为主旨,与哈尔滨市道里区教师进修学校、哈尔滨市第113中学、哈尔滨市爱建学校、哈尔滨市第15中学、哈尔滨市杨楚珊中学、哈尔滨市第26中学、哈尔滨市第138中学等7所学校正式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建立起一批稳定的教师教育基地。
学校探索实施非教师教育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推进就业型实习基地建设。
如理学院与广东罗浮山药业合作,工学院与中国建筑总公司、黑龙江省建工集团合作,经济管理学院与哈尔滨志诚会计代理记账有限公司合作等,不仅满足了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实习需求,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实习与就业的同步推进。
(2)重视实践教学监督检查,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学校注重抓好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为保证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科学、规范、有序地进行,切实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学校定期对各类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检查和走访,及时反馈、解决存在的问题。
(3)丰富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校组织学生申报了3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创新训练项目24个,创业训练项目5个,创业实践项目1个,还设立了校级项目56个,校级指导项目32个。
学校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学生科研项目,制定了《哈尔滨学院学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2012年有27项学生科研项目获准立项,46个项目通过结题验收。
(4)加强实验室建设,搭建创新平台
学校通过政策支持、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等途径,大力加强实验室和实验示范中心建设。
本年度,学校投入专项资金2000万元,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加大对实验教学资源整合的力度。
目前,学校已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11个,实验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2012年,被列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和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在接受省教育厅专家组的验收评估中得到充分肯定,认为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思路清晰、建设成效显著,整体建设水平达到预期建设目标,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果。
(5)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成果显著
2012年,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多项大奖。
软件学院学生获第七届“中国航信杯”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ITAT)国家级特等奖1项;多名师范类专业学生在第二届“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工学院学生获2012年东北四省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结构设计创新竞赛黑龙江省赛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理学院学生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哈尔滨 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