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1193766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48
- 大小:42.04KB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节数
第一周
8月27日--9月2
歌曲:
赶海的小姑娘
1
第二周
9月3日--9月9日
欣赏:
丰收欢乐而归
欣赏:
大海啊,故乡
2
第三周
9月10日--9月16
歌曲:
小螺号
1
第四周
9月17日--9月23
歌曲:
小螺号
歌曲:
我们的田野
2
第五周
9月24日--9月30
活动:
田园随想
1
第六周
10月1日--10月7
歌曲:
田野在召唤
2
第七周
10月8日--10月14
歌曲:
快乐的泼水节
1
第八周
10月15日—10.21
欣赏:
火把节之夜
活动:
欢腾的那达慕
2
第九周
10月22日—10.28
歌曲:
手挽手
1
第十周
10月29日—11.4
歌曲:
牧童欣赏:
牧童短笛山童
2
第十一
11月5日—11.11
歌曲:
在阿维翁大桥上
1
第十二
11月12日—11.18
欣赏:
北京的桥、桥
欣赏:
洋娃娃之梦
2
第十三
11月19日—11.25
歌曲:
老鼠和大象
1
第十四
11月26日--12月2
歌曲: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欣赏:
鹅妈妈组曲
2
第十五
12月3日--12月9
活动:
秧歌舞
1
第十六
12月10日—12.16
欣赏:
阿细跳月
活动:
青春舞曲
2
第十七
12月17日—12.23
欣赏:
俄罗斯舞曲
1
十八
12月24日—12.30
第十九
12月31日--1月6
教材分析表
学生知识
现状分析
1.具有良好的唱歌姿势和正确的呼吸方法。
2.能分辨节拍、拍号和节奏等知识的简单运用。
3.能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
4.能视唱简单的旋律、拍击简单的节奏。
5.但整体创编能力较弱。
教材的
教学重点
从四年级教材的总体内容来看,包含了大量的音乐知识,主要有各种音乐标记:
各种节奏(附点八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切分节奏等组合而成各种节奏)速度、力度标记、演唱形式、曲式结构(主要出现了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三种曲式结构)演奏形式等方面。
其中主要以继续培养他们的歌唱训练,发声方法以及表情训练,获得自然优美的声音。
全册教材
编写特点
教材通过精心编排和设计,被合理、巧妙地分布到各个单元中,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学习中,自然的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和各项技能。
突出了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重视学生对音乐实践活动的主动参与;各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各主题之间具有有机的联系;每个单元有不同的内容和学习要求,课型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各类型教材的教学要求
分析
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纳入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让学生知道一些不同历史的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儿童歌曲。
能够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拓展学生视野,与生活结合。
改进教学
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相结合。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总课时
分配说明
本学期实授课17周,双周三课时,共计25节课,按计划授课。
第一单元东海渔歌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单元总要求:
通过歌曲《赶海的小姑娘》《小螺号》《大海呀,故乡》和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了解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感受大海边的生活情趣,以及大海所给予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体会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1、《赶海的小姑娘》
是由马金星作词,刘诗召作曲。
歌曲通过对一个小姑娘“赶海”的描写,表现了赶海小姑娘欢快的心情和一颗纯真的童心。
歌词形象生动,有捡海螺、抓对虾的具体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
歌曲音乐形象鲜明,旋律流畅,结构工整。
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结构。
2、《大海啊,故乡》
诗词暗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歌曲深情地表达了一位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这首歌曲具有浓厚的乡情情感,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除了要正确处理好音乐的起伏外,还应该向学生介绍在海外的华人眷恋祖国的事迹。
3、《小螺号》
是由著名作曲家付林创作于80年代,歌曲一经演唱就以独特的风格、鲜明的音乐形象传唱开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歌曲为带再现的的单三部曲式。
4、《丰收欢乐而归》
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
全曲共分四部分,黎明时的海洋、渔民出海捕鱼、战胜惊涛骇浪、丰收欢乐而归。
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
单元重点:
通过演唱歌曲体会“赶海”的情景,感受音乐欢乐活泼的情绪。
通过表演《阿爸回来了》体会渔民的劳动生活。
单元难点: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创编《阿爸回来了》
第1周
教学内容:
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演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并即兴地创编舞蹈动作。
2.通过演唱及欣赏歌曲,感知音乐的要素,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绪
联想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3.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演唱歌曲体会“赶海”的情景,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
2.即兴编几个舞蹈动作,表现赶海的小姑娘的愉快心情。
3.用不同的情感来感受大海的内容。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能创编舞蹈。
2.有创造性地运用歌曲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想要到海边赶海去,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到海边赶海啊?
今天我们看看小主人公赶海有什么收获。
1.播放音乐《赶海的小姑娘》,让学生初听歌曲,加深印象。
2.在海边生活的孩子们都非常喜爱大海,因为大海的胸怀是宽广的,而且它藏着许多宝藏,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每当大海退潮的时候,人们都喜欢到海边赶海,享受着大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二、教唱歌曲
1.让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歌曲,感受一下歌曲的情绪好吗?
(欢快的、高兴的、快乐的)
2.歌曲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节奏紧凑,第二乐段节奏放宽,形成对比,结束句犹如螺号声声和渔歌阵阵。
3.再次听范唱,请说出歌曲里你认为比较难演唱的部分。
4.有感情的读歌词。
5.跟范唱带轻声唱歌词。
(两遍,做到声断气不断)
6.教师简单教唱,学生完整学习曲谱,
处理歌曲:
①前四乐句要唱的连贯,表现出小姑娘在海边赶海时高兴的情绪。
(引导学生均匀地呼吸)
②第三乐句第二小节做到声断气不断,表现小姑娘活泼的性格。
③后三乐句演唱时力度稍强一些,把附点四分音符时值唱够,突出“找”和“挖”的动作,表现小姑娘欢快的情绪。
④第二乐段(后三乐句),节奏舒展,演唱时要稍微抒情,表现小姑娘对大海的热爱。
7.按照教师的不同要求完整演唱歌曲,用欢快的声音演唱《赶海的小姑娘》,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
(教师指导演唱两遍)三、歌表演
1.教师提示,学生根据歌词表演,体验赶海的乐趣。
2.学生边唱歌曲边做动作。
教师以鼓励为主,做出评价
四.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赶海的小姑娘》,我们仿佛真的来到了海边,闻到了大海的气息……希望你们回家搜集和大海有关的资料。
教学反思:
第2周
教学内容:
欣赏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由于不同的速度引起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境。
教学重点:
欣赏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
教学难点:
感受乐曲中由于不同的速度引起的不同情绪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
1、第一遍欣赏乐曲《丰收欢乐而归》。
A感受音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绪?
B这种情绪是由什么音乐要素造成的?
(自由的散板、中速的优美、快速的欢快等)
2、教师介绍乐曲。
这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有四部分,①黎明时的海洋、②渔民出海捕鱼、③战胜惊涛骇浪、④丰收欢乐而归。
今天我们欣赏第四部分《丰收欢乐而归》,乐曲表现了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满载丰收欢乐而归的情景。
乐曲由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的情绪是不同的。
3.引导学生第二遍欣赏,分辨三个乐段不同的情绪和联想的不同情境。
4、教师简单讲解小海霞的故事,增加学生对大海边渔民劳动生活的感性认识。
5、分段欣赏:
能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1)开始是由什么乐器领奏的?
(2)中间乐段抒情的旋律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3)哼唱第三乐段的旋律。
三、小结:
你们用自己的方式能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吗?
(如写一段短文、画一幅音乐情境图、演唱或演奏第三乐段的主题旋律等。
)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美好情感。
2、掌握典型节奏并能哼唱歌曲。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典型节奏
教学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
1、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要求学生仔细聆听歌曲中唱了什么内容?
2、第二次欣赏歌曲。
①要求学生说出哪一句旋律使你最受感动,为什么?
②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3、第三次欣赏歌曲,要求学生跟着音乐哼唱。
4、教师引导,这是一首怀念故乡的歌曲,把大海比作是自己的故乡,又把大海比作是自己的妈妈,永远鼓励、关心着我。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和妈妈,请同学们描述一下你的故乡,或是对妈妈的感情。
5、祖国就是我们的故乡,也是我们的妈妈,许多在国外的人都非常想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创作了许多艺术作品,比如台湾诗人余光中为了表达他对大陆的思念,写了一首著名的诗《乡愁》,请同学们回家读一读。
6、谁还知道写故乡的歌曲。
例:
《橄榄树》和《故乡的云》。
7、第四次欣赏歌曲,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感受。
8、歌曲多次用的节奏,好像表现了起伏的海浪,请你们划出。
节奏练习:
XXX.XX|XXX—||
9、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达自己对祖国和故乡的热爱。
10、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第3周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小螺号》。
教学目标:
能用欢快的声音演唱《小螺号》。
教学重点:
学会歌曲《小螺号》。
教学难点:
歌曲两个乐段之间的对比。
教学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在海边的人常用吹海螺传递信息,螺号就是用大的海螺做成的号角。
海螺是生活在海里的一种海洋生物螺的统称,个儿一般比较大,可以做成号角或工艺品。
二、学习歌曲《小螺号》。
1、播放录音,听赏歌曲《小螺号》。
2、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歌曲分两个乐段,第一节奏紧凑,第二节奏放宽(对比)
4、跟录音范唱练习歌词。
(两遍)
5、自己先视唱歌谱,教师简单教唱。
6.跟录音范唱练习歌谱。
处理歌曲:
①第一乐段字多腔少,要注意吐字清晰灵巧;第二乐段字少腔多,要把歌声“扬”出来。
②能用弹跳的声音较长的气息唱好歌曲的两个乐段。
③演唱要注意指导学生吐字、咬字要清晰唱好密集的歌词部分。
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7、跟录音伴奏带,按教师处理演唱歌曲。
教学反思:
第4周
教学内容:
音乐活动《阿爸回来了》。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的声音演唱《小螺号》。
2.积极参与音乐活动《阿爸回来了》的创编和表演。
教学重点:
用欢快的声音演唱《小螺号》
教学难点:
创编《阿爸回来了》。
教学课时: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小螺号》。
1、播放范唱录音,复习歌词。
2、播放范唱录音,复习歌曲旋律。
3、跟范唱伴奏带练习歌词。
三、音乐活动《阿爸回来了》。
1、学生练习教材提示:
(1)表现大海边的声音,如螺号声海浪声……注意声音的连贯。
321—|543—||
Huhu
(2)海浪的演唱是一种轮唱的练习,要学生正确表现四三拍的强弱规律,好像海浪此起彼伏的声响,同时注意两个声部的和谐。
123232|345454|323232|1—0||
000|123232|345454|3210||
(3)螺号的演唱要注意装饰音的运用。
5—|555||
wuwuwu
(4)渔歌的演唱学生可自由哼唱。
散板1655—333||
哟喂哎依哟
2、引导学生创编《阿爸回来了》的情景。
3、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我们的田野
──热爱祖国、热爱自然
单元重点:
提高对不同音乐情绪歌曲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将听乐、赏画、朗读、创编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材分析:
1、《我们的田野》
原是组歌《夏天旅行歌》中的第三首,音乐形象鲜明,旋律优美动听,易于上口。
歌词为著名诗人管桦所作,既优美抒情,又亲切通俗,犹如一幅动人的画面,将祖国秀丽的自然景色由近及远,从地面到天空,尽收其中。
而在这一片诗情画意中,又点出了正在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而辛勤劳动的人们,使歌曲的立意更为高远,主题益见深刻,从而激发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立志将来要把祖国山河装点得更为美好的愿望。
曲调为著名作曲家张文纲所作,为多段歌词的分节歌,一段体结构。
旋律亲切纯朴,富于歌唱性,全曲由三个不规则的悠长乐句构成,每个乐句又分为两个乐节,乐节与乐节之间从跨小节的切分音相连,环环相扣,给人以连绵不断,一气呵成之感。
2、《田野在召唤》
欢快活泼的意大利民歌,它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孩子们出发去效游、旅行时的欢乐心情。
歌曲采用的是大调试,旋律前半部分紧凑后半部分宽松,曲调中的同音反复和弱起节奏、附点节奏使得音乐欢快活泼,富有动感。
半拍休止的运用,使得全曲显得生气勃勃。
加上第二声部配以固定节奏音型及“啦”的伴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队效游、旅行的儿童们在充满着春意盎然的田野中边走边唱的欢乐神情。
歌中所唱的“梯里通巴”仿佛是美丽的大自然在热情地召唤着小伙伴们“快快来吧”之意。
全曲始终洋溢着一派欢乐的气氛,抒发了少年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内容:
歌曲《我们的田野》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我们的田野》感受音乐语言的旋律美,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2、启发学生了解音乐语言,提高创编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拍子、四拍子节奏歌曲的学唱,背唱歌曲第一段。
2、指导学生划拍唱准节奏及旋律音高。
教学难点:
掌握弱起节奏与跨小节切分节奏的正确唱法。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习歌曲《我们的田野》
1、导入新课《我们的田野》,听录音范唱,体会歌曲情绪。
2、歌曲难点:
将歌曲中相同或相似的乐句列出来,进行逐个学唱。
①0353│65│5
②0512│353│3
③65│3.5|132│
④35│66•6│53│2-│2032∣17∣615∣512∣33•3∣25∣1
3、听录音范唱轻声跟唱,体会情绪。
4、学唱容易唱错的地方。
(注意二拍子的演唱速度及一音多字)
5、有感情朗读歌词,用心去体会歌词的美。
其中第三段原歌词中的“伐木的工人,请出一棵棵大树”改为“护林的工人,守卫一棵棵大树”的意图向学生说明。
6、跟着磁带带词练唱。
7、教师教唱歌谱,完整地练唱歌谱。
先分组练习,然后在合到一起来演唱。
(注意反复记号)
8、处理歌曲。
(1)变换演唱形式。
(一组唱歌词、一组伴唱,交换进行)
(2)“歌”应特别注意“声”的优美、旋律起伏,还应随歌词意境的变化适当改变歌声的力度。
(3)跟伴奏带按要求演唱歌曲。
(注意弱起小节的演唱)
教学反思:
第5周
教学内容:
1、欣赏音乐《前奏曲》《小步舞曲》,进行田园随想。
2、欣赏绘画《埃塞克斯的微合公园》。
3、配乐朗诵《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段。
4、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田园小景。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乐曲、绘画作品的欣赏和散文的朗诵,了解田园小景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
2、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歌曲、乐曲、绘画、配乐朗诵或表演等艺术形式,创造性地表现一幅田园小景。
引导学生从活泼动听的旋律和诗一般的语言中感受大自然美丽的山山水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田园小景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乐曲、绘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音乐和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可以表现同一种意境,只是使用的材料不同,一种是用声音,一种使用色彩。
二、欣赏绘画《埃塞克斯的微合公园》。
1、欣赏英国画家康斯泰勒尔的《埃塞克斯的微合公园》。
2、引导学生从画的内容、色彩表现的意境等方面欣赏。
3、讨论什么样的音乐意境与这幅画的意境相似。
三、欣赏音乐《前奏曲》《小步舞曲》,进行田园随想。
1、教师播放音乐《前奏曲》《小步舞曲》。
2、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音乐《前奏曲》《小步舞曲》旋律优美,与绘画的意境是相似的。
3、与音乐《欢乐颂》对比体会《欢乐颂》是庄严的,不适合表现幽静的田园风光。
4、法国作曲家比才的音乐《前奏曲》《小步舞曲》旋律优美、节奏舒展、速度缓慢适于表现田园的景色。
5、引导学生了解表现优美田园景色的音乐,一般是旋律优美、节奏舒展、速度缓慢,由于长笛清脆、柔美的音色。
四、配乐朗诵《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段。
1、听赏短文范读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段。
五、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田园小景。
教学反思:
第6周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田野在召唤》第一声部
教学目标:
1、学唱二声部合唱歌曲《田野在召唤》,并掌握弱起拍、附点节奏和八分休止符。
2、通过学唱歌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二声部合唱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自然、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
3、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启发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并掌握弱起拍、附点节奏和八分休止符。
教学难点:
难点突破,通过按拍号为旋律划分小节,边拍强弱规律边视唱,来感受不同拍号的节拍感觉。
教学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田野在召唤》。
1、第一遍欣赏,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并用恰当的词汇和色彩表达心中的感受。
2、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听第二遍。
3、完成课后练习。
4、听录音轻声哼唱。
二、学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1、导入:
春游是大家都想的活动,因为能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自然美。
你们知道大利的少年是以怎样的心情去旅游?
我们从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唤》中去感受一下。
2、聆听歌曲范唱。
3、视谱,听教师范唱曲调。
(1)前8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问:
这两个曲调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在高声部哪里是“上行”的走向?
(2)学生自学第1—8小节曲调。
(3)后8个小节也是由二个乐句组成,在曲调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4)教师指导学生学唱后两个乐句的曲调。
(5)跟伴奏带完整地唱全曲旋律。
4、学唱歌曲。
(1)用la来哼唱歌曲。
(2)朗诵歌词,歌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3)跟伴奏带有感情地放声歌唱。
三、表演歌曲
分组讨论用什么手段与形式把歌曲表演得更精彩。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田野在召唤》第二声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田野在召唤》,让学生初步体验各声部表现的丰富、和谐和音响效果和“鱼咬尾”式的旋律发展手法。
2、通过欣赏歌曲《田野在召唤》,引导学生从活泼动听的旋律和诗一般的语言中感受大自然美丽的山山水水,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拍和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
2、指导学生划拍唱准节奏及旋律音高。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二声部表现的丰富、和谐和音响效果。
教学课时:
第四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田野在召唤》第一声部。
1、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并用恰当的词汇和色彩表达心中的感受。
2、读歌词,唱第二遍。
二、学唱歌曲《田野在召唤》第二声部。
1、导入:
两个声部的乐曲能表现丰富、和谐的音响效果,我们从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唤》中去感受一下。
2、聆听歌曲范唱
3、视谱,听教师范唱曲调。
(1)前8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问:
这两个曲调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在高声部哪里是“上行”的走向,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2)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自学第1—8小节曲调。
(3)教师指挥,用前8小节二声部合成。
(4)后8个小节由二个乐句组成,在曲调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5)教师指导学生分别学唱二声部的曲调。
(6)完整地唱全曲。
4、学唱歌曲
(1)用la来哼唱二声部合唱。
(2)低声部仍然用la来哼唱,高声部朗诵歌词问:
想象一下,低声部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跟伴奏带轻声唱歌词。
(4)有感情地放声歌唱
5、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民族的节日
——民族团结
教学要求:
1、能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和《那达慕之歌》。
能背唱歌词。
2、能静心、专注地欣赏音乐,并能听出音乐中各段落不同的情绪和速度,能初步辨认“阮”的音色。
3、通过音乐活动,能创造性地利用课本上的素材和添加自己创造的素材,表现“欢腾的那达慕”。
教学重点:
能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和《那达慕之歌》。
培养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
能背唱歌曲《那达慕之歌》和在听赏音乐中区分段落及各段落之间速度和情绪的不同。
教材分析:
1、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歌曲旋律采用傣族民歌的典型音调编写,歌曲充满了欢乐的一往无前的气势,同一旋律连续反复是它的主要特点之一如第一句和第二乐句都连续进行了三次第一、二乐句并不对称但有平衡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下方五度的模仿,但如若不延伸两小节虽然与第一乐句相对称,但有匆忙感反有不平衡之感口第三乐句出现了苏里”的节奏与前形成对比,第四乐句与第二乐句基本相同。
所以这首歌曲仍是起承转合的结构。
这首歌腔少字多,所以难点是吐字要灵敏清晰,而且还要能熟练地背唱也是很不容易的。
2、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阮是我国民族弹拨乐器中很有特点的乐器之一,阮为圆形音箱,直柄,有十二个品,四根弦。
中阮的音色更不若琵琶那样清脆,但温和醇厚,具有独特的韵味,。
《火把节之夜》原为琵琶独奏曲,随着中院演奏技巧的日益丰富,这首乐曲也就被移植过来1成为一首中既独奏曲。
乐曲共分三段,在一个简短的引子后,具有浓郁彝族风味的慢板主题(A段)轻柔地奏出,极富歌唱性,犹如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四年级 上册 音乐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