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电子备课教案模板.docx
- 文档编号:11193678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8.01KB
九年级下册电子备课教案模板.docx
《九年级下册电子备课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电子备课教案模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下册电子备课教案模板
初中美术教案九年级下:
第一课 画布上的阳光
一、教材分析
本课《画布上的阳光》是“欣赏·评述”的类型课,作为本套教材中学阶段三个独立的欣赏课教学单元之一,本课《画布上的阳光》试图解决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强化一种最为实用与常见的欣赏方法——比较的欣赏方法,帮助学生在对比或类比中获得对特定作品更加深入的艺术感知与内心体验,从而提高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二是初步掌握研究一个艺术流派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应该注意关注哪些相关的角度与层面,从而了解一些现代美术史学的研究角度与方法。
通过对绘画表现形式从不同角度的比较和经典作品从不同层面的分析,强化学生养成一种“比较欣赏”的良好习惯。
教材主体内容定位在印象派是东西方艺术平衡及与相关知识整合的选择。
教材介绍了19世纪末印象画派的艺术特点、代表画家以及印象派绘画与科学成就的联系。
本课首先明确了印象派绘画在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中的意义和地位。
帮助学生进入印象派绘画与古典绘画色彩特点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其为何“极大地丰富了色彩的表现能力”。
在讨论活动中,教师可以分别从色彩倾向、对光色构成的理解和表现以及笔触的运用和表现特点等方面积极引导并提出相应的思考题,为学习讨论提供基本路径,促进学生之间更有效地展开学习讨论,也为教学的深入进行做好必要的铺垫。
接下来教材重点帮助教学从色调倾向、对光色的理解和表现以及笔触的运用和表现特点几个方面对《日出·印象》进行重点分析,然后通过展现同时代其他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引导学生归纳出印象派绘画在题材、笔触和光色气氛表现等方面的典型特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印象派绘画的风格特点。
教材介绍印象画派部分画家和他们的作品,不但帮助学生从不同题材的绘画作品中归纳印象派绘画共同的艺术特点,也为学生搜集资料和短文写作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线索。
“活动一”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强化一种比较的欣赏方法,帮助学生在对比与类比中获得对特定作品更加深入的艺术感知与内心体验。
“活动二”设置更加侧重学生对艺术流派的相关了解与探索,通过一篇欣赏短文的写作练习,促进学生从更多角度与层面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及艺术流派的看法。
“教学提示”对印象派绘画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概括:
科学成果对艺术风格形成与变化的影响、艺术家对色彩的认识过程以及自然科学法则和他们艺术观点的结合运用。
“教学评价”的建立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为基准,分别从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习得水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资料库”选用了莫奈在不同时间光色变化中对卢昂大教堂的写生,以这一著名的事例及一组写生作品的类比,再现了印象派画家对自然光色探索表现的过程。
“学习大空间”选用了新印象派代表画家修拉和西涅克的点彩画,提示了印象派绘画对其后艺术的影响。
突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了解一个艺术流派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应该注意关注哪些相关的角度与层面的编写意图。
二、教学目标
*了解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点,提高运用比较欣赏方法欣赏作品的能力。
*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培养对美术作品进行综合审美评述的能力。
*增进对人类艺术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体会和理解。
三、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日出·印象》可以作为教学的欣赏导入。
旭日初升,雾气迷蒙,画家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
水面流光溢彩,显得生机勃勃。
透过淡紫色的晨雾,港口的船只若隐若现,具有含蓄的气息。
画家运用神奇的画笔将这瞬间的印象永驻在画布上,使它成为永恒。
提倡课堂教学运用教材中提示的作品局部放大法,强化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视觉记忆,同时为作品笔触、造型等具体的形式分析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
教材的两组图片比较明确地呈现了印象派绘画与古典主义绘画的风格差异。
适合作为学生展开“学习活动一”设置的教学讨论素材。
强化作品形式的比较和风格的感受,尝试引导学生就两组作品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并展开讨论。
1、画面色调的比较; 2、 光色的不同表现; 3、 笔触。
如果教学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利用影视媒体设备,展现这些作品清晰的放大图片。
也可以根据对教材的理解,课前寻找其他一些风格明显、画面清晰的经典作品,作为教材作品图片的补充信息,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P31一段介绍莫奈的文字提供了对《日出·印象》的一种艺术感受及与此幅作品相关艺术事件的简单描述,教学中不宜把对作品的审美感受拘泥于教材的这一种介绍,鼓励学生自己感受作品的视觉印象才是更为合理的教学选择。
《日出·印象》的欣赏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侧重对细节进行研究和讨论:
画面气氛、色彩关系、造型手法以及笔触的运用、表现题材等等。
务必把握教材中提示的几个方面:
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运用有关色彩知识和学习方法,分析画面的色彩关系;感受画面上表现早晨的朦胧气氛;比较学院派严谨的造型结构和细腻的形象塑造、庄重严肃的主题等等,逐步整体把握印象派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
归纳总结:
1、 印象派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
2、 作品欣赏学习活动中掌握和运用的方法。
布置课后学习活动,明确为第二课时准备的资料收集和短文写作的方法及要求。
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提供有关书目或直接提供资料供学生选择,根据学生特点分别指定任务。
短文写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重点落在对具体作品形式美感的感受上。
积极策划一次班级演讲活动:
鼓励学生独自完成或小组合作,制作多媒体演示讲稿,整理自己对艺术作品进行自主欣赏探究的结果。
(第二课时)
展开即兴演讲活动,学生根据课前收集、整理的结果,评论自己喜爱的印象派绘画作品,借助媒体,展示学习探究的成果。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同意见进行辩论。
活动前教师可以明确提示从以下几点评价学生的演讲,引导学生演讲努力的方向。
1、 自觉运用比较的欣赏方法,研究印象派绘画的基本特点;
2、 具有较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在欣赏活动中把情感与理智有机结合起来; 3、 在欣赏活动中能够表现出对自然色彩、生活情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 4、 大胆参与,见解独特,语言生动,表达清晰。
本课时生动活泼的关键是把课堂教学时间作为教学成果展示的时间,把教材上“活动二”的欣赏短文写作变成课前的准备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能,也提供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学习空间。
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尽量在每次学生展示后及时做出简短的评价,一是对应关照活动前提出的评价要点给予学生合适的定位,重点是鼓励;二是必须及时更正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错误;三是提示学生提高作品欣赏水准的具体建议。
四、教学选择
为达到“了解印象主义美术,通过欣赏活动,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这一目标,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的教学活动形式:
1、 组织报告会或收集印刷品举办展览,让学生直接从资料中了解印象主义绘画; 2、 通过色彩游戏或一定目的的简单练习,如阳光下的云、一棵树和地上的投影、物体明暗两面的色彩关系等等,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了解印象派绘画; 3、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通过艺术史线索简介印象派绘画产生的条件以及对现代美术的影响,从较高的层面上把握和理解印象派绘画的特点。
五、教学建议
为了加强学生对作品艺术手法的直观感受,本课可以大量采用作品局部抽取放大法。
注意在回顾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直接利用《多彩的风景》学习中获得的色彩观察方法与经验来分析印象派作品色彩处理的特点。
本课如果没有更多清晰图片资料的支持,就很难让学生从作品形式技巧方面的分析过程中获得更多真正有意义的直观审美感受。
一般来讲,现在许多网络图库中一些高清晰印象派作品的图片都可以基本满足教学的要求。
但是,对于信息资料相对贫乏的地区,或许根本没有多媒体的设备作为日常的教学支撑,所以在此教学就有必要避实就虚了。
建议教师紧紧抓住P31大幅的《日出·印象》进行作品形式技巧的重点分析,力争以点带面地组织教学深入开展,帮助学生初步理会印象派的绘画特点。
虽然比较的方法是美术欣赏中极为常见的方法,但是在作品的具体比较中却存在较大的教学选择空间。
比如,特定的作品与什么作品相比较?
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教材中为凸现印象派的艺术特点,选择了古典主义画派的作品来进行对比。
这样的比较适合帮助学生区分印象派以前的艺术风格与印象派之间形式上的大体风格差异,教材上设置“活动一”的讨论就是这个意图。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活动一”很难单独成为支撑一个课时的学习活动,更多意义上可视为课时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至于印象派到底具有怎样的特点与风格,或许光运用对比的欣赏方法就不够了。
此时选择比较的作品建议是印象派的一些代表作。
对同一画派作品的仔细类比,往往是获得某个艺术流派更多艺术风格特征的重要手段。
六、教学资料
19世纪西方的美术中心在法国,主宰法国画坛的仍然是有政治势力的官方学院派。
19世纪下半叶法国画界有一部分青年画家反对官方学院派古典主义艺术的墨守成规,由于他们的创新作品不能在官方艺术沙龙展出而强烈反对官方的艺术作品审查制度,他们要求艺术上的革新和创作自由,经常聚集在巴黎的盖尔波瓦咖啡馆自由交换对艺术的见解,共同寻求艺术创新道路。
由于光学和色彩学研究成果的突破,使追求创新的画家们深受影响和启发,他们尝试着纯粹的“外光”描绘,以及新的色彩关系分析,并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法则和他们的艺术观点结合起来进行创作。
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是因为光的照射作用,才显现出它的物象,而一切物象又是不同色彩的结合。
太阳光是由七种原色组合而成,如果离开了光和色彩便没有这个七彩的世界。
他们还认为,画家要认识这个世界,主要是从“光”和“色彩”的观点上去认识,“光”和“色彩”既然成为这个世界的中心,也就是画家认识世界的中心,所以画家的任务也就在于如何去表现光和色彩的效果。
“光”为“色”之母,有光才有色,世界上任何具体的物象和事件只是传达光和色彩的媒介罢了,它本身的意义是次要的。
这种艺术观念成为他们的主导思想,从而支配他们的创作活动,形成了排斥主题的艺术倾向。
由于他们把“光”和“色彩”看成是画家追求的主要目的,在他们看来世界万物在阳光下一律是平等的。
雷诺阿曾说过:
“自然之中,决无贫富贵贱之分。
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穷困的乞丐是平等的。
”这种近乎偏执的艺术观念导致他们在创作中全力以赴地描绘“光”。
一方面促使艺术家开始走进自然环境与现实生活中,不拘于描绘所谓高雅的画面与室内场景,大量的平民生活场景进入了艺术家描绘的视线,极大地拓展了艺术表现的范围。
印象派绘画的主张客观上使艺术从贵族宫殿走进了世俗生活。
这标志着与传统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方法和艺术效果的决裂。
所以说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
印象派画家在阳光探索和色彩分析上有重要发现,在对光与色的表现上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他们倡导走出画室,面对自然写生,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出现不寻常的新鲜生动的感觉,揭示了大自然丰富灿烂的景象,这是对艺术创造的一大贡献。
他们的艺术是属于现实主义范畴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在艺术中的反映。
他们的艺术创造是具有革新和社会进步意义的。
印象派的产生是西方绘画发展的必然结果。
绘画自16世纪威尼斯画派起就关注光和色彩的描绘,尤其是提香,而后经鲁本斯、委拉斯贵兹、伦勃朗、哈尔斯和维米尔,在他们的作品中都闪耀着迷人的色彩,尤其是善于描绘阳光的维米尔,他曾描绘过充满阳光的房间,可谓印象派的先驱者;英国风景画大师透纳和康斯太勃尔画中充满阳光和空气,使法国的德拉克洛瓦如获至宝,他在自己的画中就已竭力表现过,人们称他是“打开印象主义天窗”的画家;巴比松画派的画家已经将自己的画架移到室外大自然中去对景写生,为印象主义画家开了先河;库尔贝的画中已经充满了阳光。
所有这些大师们的探索成就,都为印象主义画派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官方学院派的压制,这批年轻画家探索创新的作品不能在官方举办的艺术沙龙展出,于是他们共同于1863年举办了“落选沙龙画展”,遭到古典主义学院派的猛烈攻击。
年轻画家们没有灰心,又埋头奋斗10年,于1874年在巴黎的闹市区举办了震惊画坛的“无名艺术家、油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展览”。
在这次画展中展出了莫奈的一幅风景画,题名“印象·日出”。
有位叫勒罗瓦的作家发表了一篇小品文评论这次展览,题为“一次印象主义的展览”,以此讽刺莫奈作品脱离学院派古典主义的艺术审美标准。
“印象派”由此而得名。
1876年举办第二次展览,有20位画家参加,这次展览干脆打出了“印象主义画展”的旗号,从此印象派登上了法国画坛,扩及欧洲,影响世界。
第1课 画布上的阳光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入
展示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的校园景色,请学生感觉照片上的色彩,分析其中各有哪些色彩成分和色彩成分比例。
小结:
大家的感觉和分析是否完整和准确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作品,看看画家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色彩瞬间的印象的。
自拍本校的色彩感觉较强的风景照片。
作品欣赏
二、作品《日出·印象》欣赏
1. 画面的瞬间景象的感受和印象:
旭日朦胧的光色,船、物、大气、水、阳光交融成一片。
2.如何表现画面的光的感受?
①光源:
橙红色,天空受光照射变成橙色,水面有的直接变成光源色,受影响有的偏黄,有的偏紫。
②物体的色彩:
强调瞬间的色彩氛围,没有仔细描绘物象的具体轮廓。
银灰色的海面,在光与物的影响下,色彩丰富多彩。
③笔触:
短小而清晰的笔触,把不同的色彩一点点地排列上去,看上去有一种光影在颤动的效果。
欣赏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
活动对比
三、色彩分析
活动:
请再一次感觉校园的照片,分析其中各有哪些色彩成分及色彩成分各占多少。
小结:
欣赏了作品《日出·印象》后,我们再一次感受照片的色彩成分,同学们对照片的色彩有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分析,同时还发现,绘画色彩绝不是简单的物体固有色的明暗变化。
《日出·印象》是19世纪后期,在法国画坛上出现的一个标新立异的画派——印象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莫奈的作品。
为什么说是标新立异的画派呢?
让我们一起来比较几幅作品。
自拍本校的色彩感觉较强的风景照片。
印象画派的基本特点
四、印象派艺术的基本特点
1. 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彻底打破了传统固有色和棕色调的造型观念。
印象派前的作品《石桥》《父亲的肖像》《卖水的人》以棕色调为主,重点欣赏《卖水的人》,分析画家对写生色彩的认识,即固有色的明暗变化。
印象派的作品《草垛》《农家少女》《阿戎堆的桥》,色调有的温暖,有的偏冷,色彩丰富,光与色交融,画面具有生命力。
2. 用明确的笔触画出交织融会的色点和色束,强调客观再现个人的瞬间视觉印象。
印象派前的作品《父亲的肖像》和印象派的作品《打阳伞的女人》进行比较。
前者像是在永恒不变的光源下描绘的;而后者则让人不得不叹服阳光这个无形的东西,被画家莫奈描绘得具体而具有生命力。
3. 关注色彩、线条给视觉造成的印象和刺激,而不在乎其内容或画什么,重复地对同一题材和同一对象进行描绘。
画家莫奈的作品《卢昂教堂》与德加的作品《舞台上的舞女》和《芭蕾舞预演》欣赏。
欣赏《石桥》《父亲的肖像》《卖水的人》。
欣赏《草垛》《农家少女》《阿戎堆的桥》。
《父亲的肖像》
《打阳伞的女人》
欣赏莫奈的作品《卢昂教堂》四幅与德加的作品《舞台上的舞女》和《芭蕾舞预演》。
课堂小结
五、课堂小结,布置课后学习活动
印象画派的产生,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模式和色彩观念,建立起一套新的色彩观和绘画表现手法。
画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有莫奈、马奈、德加、雷诺阿等。
每位画家都有自己关注的题材,有自己的绘画风格。
请同学们课后根据老师提供的有关书目和网站搜集资料,对印象画派的代表画家进行了解、总结和归纳。
下节课,我们将由每一小组组织一个话题,进行演讲,通过对印象画派中某一位画家的作品的评析,加深对印象画派的特征的理解,体会画家的艺术风格。
提供印象画派相关的书目和网站。
第1课 画布上的阳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余,同学们已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有关印象画派的资料,今天,就让我们各抒己见,共同走近艺术家的作品。
为学生收集大量印象画派的代表作品,为欣赏、评析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即兴演讲
1.各小组进行即兴演讲,评论印象画派各画家的绘画作品。
在引导的同时,对有不同意见者,多予以鼓励,引导其发表自己的见解。
2.客观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作品,剖析印象画派的基本特点,领会画家和作品的特色。
②鼓励学生灵活地对生活中大自然的色彩进行感受和表达。
③生动的语言,合理的逻辑。
④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辩驳。
修拉、凡高、塞尚、高更等的作品欣赏。
总结
三、总结
印象主义绘画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与解放,它对绘画形式的探索和对绘画性的追求,使绘画变得更丰富、更自由,更具绘画特点,并由此引发了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形成。
四板书设计
第一课 画布上的阳光
用雕塑记录时光1
——雕塑造型特征
教材(学生)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美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握,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
但初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够,参与获得的主动性较差。
对美术知识的系统不够明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是很健全。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目标:
通过对雕塑作品的欣赏,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雕塑美。
2、方法目标:
通过图片举例演示法,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能力,陶冶良好的艺术情操。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雕塑的形体美,体会作品构思和掌握雕塑的材质。
教学难点 通过感受形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请你们认真回忆一下有没有见过印象特别深刻的雕塑作品呢?
说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如何?
那么,它们又是如何吸引你的?
教师举例校园雕塑,要求学生说出感受,做简单评述。
(积极向上)
二、学习雕塑的相关知识
(一)雕塑的概述
以雕刻、塑等手段创作的具有实在体积的三维空间美术作品。
随着经济的腾飞发展,城市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何改造,雕塑被纳入艺术美化生活的设计体系中来,并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外面常见于城市建筑的主干道、步行街、公园以及是内外环境中。
(举例步行街的墙雕壁画)
(二)雕塑的种类
按其功能科分为宗教、陵墓、纪念碑、装饰性、园林、民间、架上、功能性、卡通造型雕塑等。
(于学生互动举例:
洛阳龙门石窟、秦陵兵马俑、人民英雄纪念碑、民间的木雕多与家具相结合、架上室内陈列)
(三)雕塑造型特征
体积感与空间感。
(一件作品,它的形体与它形体的空间变化构成了它独特的意味。
)
提问并尝试让学生做出某人物雕塑作品的姿势,如自由女神像、思想者、掷铁饼者等。
(四)雕塑的艺术特征
1、雕塑的形体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觉,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
塑形式美的灵魂。
雕塑的形体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
2、雕塑的“影像”效果,就是作品形体大的起伏呈现的总体轮廓。
这个“影像”可能给人以或是宏伟崇高,或是宁静沉重,或是升腾飞跃,或是一种形体结构的美,这是形体“影像”传达出的作品内容信息之一,也给人们带来各种感受。
3、雕塑在各方面的表现力,通过强调主观精神,审美理想等方面的表现意向,使雕塑形体更具表现力。
4、雕塑的体积有一种量感。
它直接影响着观赏效果与主题的表达。
三、板书设计
用雕塑记录时光1
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
(1)物质与技艺的统一;
(2)造型性与表现性的统一。
用雕塑记录时光2
—— 雕塑工具材料
教材(学生)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美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
但初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够,参与获得的主动性较差。
对美术知识的系统不够明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是很健全。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目标:
通过对雕塑作品的欣赏,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雕塑美。
2、方法目标:
通过图片举例演示法,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能力,陶冶良好的艺术情操。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雕塑的形体美,体会作品构思和掌握雕塑的材质。
教学难点 通过感受形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三)雕塑的工具材料 认识材质理解雕塑
1.可塑材料:
泥、橡皮泥、纸浆、 酥油等。
(常用于雕塑造型底稿)
特点:
塑造力更强,型体更加丰富。
2.硬质材料:
石、木、竹、骨、角等。
特点:
有较好的弹性和韧性,纹理变化丰富,色 泽变化多端。
3.钢铁雕塑:
高温融化铸造、焊接。
伴随
现代工业的发展,运用更加广泛。
特点:
硬度高、韧性强。
锻造雕塑:
金、银、铜、铝,用工具敲打凿刻制成 各种浮雕。
特点:
延展性强
雕塑的工具
雕塑工具的好坏可以说是直接影响雕塑的关键问题之一。
雕塑家是通过手使用工具,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并产生碰撞,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有许多雕塑家甚至刻意保留由不同工具在雕塑表面加工制作过程中所留下的痕迹,以增加作品在占据时空上的含义。
换句话说,工具在某种程度上是雕塑家手的延伸,是雕塑家赖以表现思想的途径。
此外,也有许多雕塑家喜欢直接用手做雕塑。
总之,工具的使用是就个人习惯而言,它的形状差异也很大,但都是一个目的——为使用方便。
这里着重讲泥塑所用的工具,因为目前在国内用泥塑造型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木棒、木槌 2.泥塑刀
3.圆雕头像架子 4.圆雕胸像架子 5.躯干架子 6.人体架子 7.浮雕架子
五、雕塑艺术鉴赏
1、欣赏它的立体造型美,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举例书本图片)
2、从它体积的美和体积组织组合所形成的节奏韵律入手。
3、体会雕塑“象征、装饰”的美:
一事它本身的艺术美,二是它与城市、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环境美。
小结:
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在雕塑史的长河中始终是主流。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对艺术的品位有很多鉴赏标准,即要求作品反映现实又要表现思想,故装饰手法、装饰风格就自然地为我们对雕塑表现得追求目标。
六、板书设计
用雕塑记录时光2
雕塑工具材料
用雕塑记录时光3
——雕塑的创作方法
教材(学生)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美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
但初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够,参与获得的主动性较差。
对美术知识的系统不够明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是很健全。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目标:
雕塑的创作方法。
2、方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下册 电子 备课 教案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