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docx
- 文档编号:11193568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52.15KB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docx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
课题
《格尔尼卡》
1课时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
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
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
《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
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
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
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
2、能力目标:
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格尔尼卡”课件、影视资料、准备铅笔、图画本、课本。
六、教学环节设计: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初步欣赏作品---作品背景介绍---作品分析---画家简介并欣赏其它作品----深入感知作品---小结评价---拓展学习。
七、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空袭格尔尼卡的视频,让学生聆听是什么声音?
看到了什么?
能联想到什么样的场面?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画和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这幅画出自一位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杰出、最富创造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手,谁能猜猜看,这位艺术家是谁?
播放课件,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
教师提问:
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
提问学生回答:
(飞机轰炸声、人惨叫声、建筑倒塌声、战争场面等)
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学生回答:
(乱 怕 繁 灰 美 丑等)
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新课。
提出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毕加索和《格尔尼卡》作品。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新课
(一)、初步感受《格尔尼卡》
教师抓住“乱”提问:
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
“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
引入下一个环节。
(二)介绍作品背景
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呢?
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
出示课件:
(1937年4月26日下午,在西班牙内战的高潮时期,德国法西斯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
这次空袭是针对平民的恐怖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抗议。
毕加索感到非常愤怒,在这种背景下,他拿起画笔在短短的六周内完成了这幅作品)。
(3)、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
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
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这些形象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出示课件:
(分析作品局部)灯:
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
牛:
象征残暴的法西斯。
马代表痛苦的人民。
抱已死孩子的女人:
她的两只眼睛已化为两滴眼泪,象征受苦受难的人民。
战士:
手握一把断剑的剑柄,肢体残缺,死不瞑目。
小结:
这些形象在作品中有着丰富的象征含义。
整件作品充满了悲伤、痛苦、恐惧,控诉了法西斯的冷酷和残暴。
(4)毕加索生平、作品、风格。
出示课件:
了解毕加索生平和艺术成就。
----立体主义表现手法。
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的作品和风格。
(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作)。
学生谈感受:
(是因为画中的形象乱)
学生看书简单了解。
学生思考回答。
仔细观看这副作品,感受作者和自己对历史和民族的使命,培养了解《格尔尼卡》作品的艺术语言,体会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爱好和平的思想。
提问学生回答:
(有牛、马、母亲、战士、灯等)。
学生看课件,小组讨论。
分析作品内涵。
提问学生回答。
重点分析牛和马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提问学生回答。
认真欣赏和了解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以关注作品的色彩和造型为切入点。
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深入分析的能力,突破难点。
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毕加索和立体主义的绘画表现风格。
三、小结评价,谈欣赏感受
引导学生谈感受。
(作品形象、内涵、背景谈。
可以看出毕加索是一个热爱祖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人。
)今后我们欣赏抽象作品时不能用像不像来评定了,要结合作品背景及绘画风格来理解作品内涵。
教师小结评价,使学生对作品能有整体的认识。
四、知识拓展
毕加索一生都致力于艺术风格的创新,那么他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什么有关呢?
请同学们课后查阅一下资料或上网查询。
学生自学
使同学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出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道理,
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对比,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分析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
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合作,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关键贴近生活,以生活为参照。
方法欣赏、讲解、评述、互动讨论、合作探究等
教具教材、挂图、课件
欣赏·评述
教学过程与方法
1、导入
1、影视欣赏:
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
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主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与理解艺术作品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习。
让学生树立一种理念:
艺术作品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品,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升华。
教学环节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
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
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
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
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
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
学生都称赞这幅画画的好,但好在哪里,画面的艺术处理如何高于生活的,只要将“生活中的原型”与作品加以对照,再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学生就可以领会。
2、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①映示国画作品《虾》,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
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
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
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
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
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
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
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
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
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①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②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
这是一幅深为群众喜爱的革命历史画。
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
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③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
④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⑤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
——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
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
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
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
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
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非如此不可。
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
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
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
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
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
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的传神美
凡高的油画作品《向日葵》的色彩美
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壮美。
1、学生先分析中国具有影响的艺术大师齐白石。
怎样理解齐老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
2、让学生对照油画作品和照片分析其中的异同:
背景的渲染——空间感的处理——主要人物安排——衬托物的安排——天空和主要人物的安排——主色彩合理运用——气势恢弘、壮观
3、学生分析其他形式的的美术作品的美的种类。
教学环节
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结合知识的合理性来进行表达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察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课题深入
4、总结与提升
5、课堂结束语
问题呈现:
艺术与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
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毛泽东
2、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
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
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美,然后一起享受美吧!
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实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然后组织语言表述
学生可以留心自己的周围事物,提炼并创意。
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物像立体的表达
课题
手绘线条图像——物像立体的表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线条表达方式,理解物象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关系,初步掌握用线条表现立体形态的方法,掌握丰富的线条表达方法,用手绘线条准确客观、忠实现实地描绘立体形态。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平面的表达及表达方法,分析了解立体表达的规律,及相应的表达方法,学习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
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科学态度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客观分析,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
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围绕生活空间学习课业知识,调动学习兴趣。
难点
让学生消除对复杂结构和多维物象表达的恐惧感。
关键
教师要清晰传达物体结构、透视、排列、组合的规律和表现方法。
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展示法等
教具
客观实物,挂图、相关图片、课件
学具
客观实物,挂图、相关图片等
课型
造型·表现
1、导入
出示图片“不可能存在的椅子”提问学生为什么?
观察、思考回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直观的教学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学生解决本课知识点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避免单一性,鼓励多种方式的表达更深入理解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简单的练习为后面的写生打基础
检验本课的学习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解决课程中遗留的问题,形成知识体系。
2、展开
欣赏手绘线条立体图像图片
组织讨论:
平面图像和立体图像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表达方法
组织讨论:
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不同,表现效果为什么不同让学生表现正方体的图像摆简单静物,学生用线条表达其立体图像
组织展示,进行评价。
小结,答疑。
第三课同类色和邻近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其学会辨识同类色与邻近色。
学习运用同类色、邻近色的相关知识去完成一幅装饰画或生活用品设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授,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理解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与特点。
通过欣赏感受和讨论交流等合作学习,学会辨别和运用同类色与邻近色。
通过艺术实践掌握同类色与邻近色的调配与搭配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细致地观察生活的习惯,感受同类色与邻近色的美感。
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态度,能运用所学知识主动美化生活、表达情感。
提高色彩美感意识,促进正确审美情操的建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与美感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差异。
教法学法
分析法、讨论法、观察法、练习法、比较法
学生自主活动
通过第12页的“练一练”,让学生学会辨识和运用同类色与邻近色,进一步掌握二者之间的特性,并体会其不同的美感。
课前预、复习
预习什么是同类色与邻近色。
学情分析
本课是色彩课程的基础知识课。
色彩学的知识贯穿于整个初中美术教育阶段,本课属于在色彩知识体系中继色彩三要素等基础知识之后的进一步学习,与随后的彩色对比等相关内容均为色彩知识的深化,是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作铺垫与打基础,所以安排在七年级下学期学习。
板书设计
第三课同类色与邻近色
一、同类色
二、邻近色
教学过程
自主教案
1、导入
由茶杯套和小壶的色彩导入,启发学生分析得出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基本概念。
同类色:
是单一色彩,需要利用明度、纯度和冷暖变化创造色彩效果。
邻近色:
是色相环上相邻色彩的搭配。
2、新课
展示同类色和邻近色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图片,分析其中的色彩关系。
启发学生思考同类色与邻近色在色彩上效果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虽然邻近色与同类色都具有和谐的色彩效果,但邻近色搭配显得活泼强烈些,而同类色则更加柔和统一。
它们的美感有相似之处又不是完全一样的。
练一练
找出图片中的彩色,分析它们用了那种色彩关系?
①小水壶
②小盒子
③青蛙皂盒
④电吹风
⑤烛台花瓶
通过色彩模板与学生作品加强学生对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感受。
3、小结
再次强调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二者的特点。
第四课、《色彩的对比》
显性目标:
认知目标:
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能初步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完成一幅作业。
能力目标:
通过欣赏、分析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对比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造型能力。
隐性目标:
通过欣赏我国古建筑及民间工艺品中对色彩的运用,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色彩的对比关系,感受对比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
艺术实践中对比色的选择与搭配。
学习材料:
导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对比现象,在色彩世界也是一样。
出示课题:
色彩的对比
l讲授新课:
结合图片分析:
1.哪些色彩是对比色?
(出示色相环)
2.引导学生分析色相环中的色彩,找出对比色。
3.总结:
色相环中互为150。
一180。
的色彩为强烈对比。
4.山示色卡,请学生挑出几组对比色。
5.生活中的对比色。
提问:
我们周围哪儿有对比色?
6.观察教材上的图片,找出有哪些对比色?
给你什么感觉?
7.分析课本上画家作品。
提问:
画面上用了哪些对比色?
有什么作用?
8.继续分析课件——艺术作品中对比色的作用。
运用色彩的对比进行民间工艺品色彩设计。
1.为学生提供民间工艺品设计图。
2.分析如何用对比色设计颜色。
出示部分运用对比色的剪贴画作品,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练习。
l作业展评:
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评价。
课后小结:
第五课色彩的调和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理解“调和”的含义。
出示课题——色彩的调和
学生交流:
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调和”的含义。
引入新课,了解“调和”的基本含义。
讲授新课
1.展示两幅作品,讲授什么是色彩的调和。
色彩调和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美版七 年级 下学 美术 教案 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