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2jsp.docx
- 文档编号:11192366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151.87KB
古代汉语2jsp.docx
《古代汉语2jsp.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2jsp.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2jsp
古代汉语
一、汉字概说
1、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系统。
汉字最初叫“文”。
《左传》:
“有文在其手曰‘友’”。
《说文解字·叙》: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
《通志·六书略》: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说文·文部》:
“错画也,象交文。
”
《庄子·逍遥游》:
“越人断发文身”。
晋范甯注:
“文身,刻画其身以为文也。
”
说文·宀部》:
“字,乳也。
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
段玉裁注:
“人及鸟生子曰乳”。
《周易·屯》:
“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山海经》:
苦山有木,服之不字。
2、文字产生的时间
早:
如果把新石器时代早期定为汉字起源的上限,汉字已经有六千年的发展历史。
《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绳结之政,由是文籍生矣。
”
晚:
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汉字也已经不间断地发展了三千六百多年。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
3、文字的创造者
奚仲作车,苍颉作书。
(《吕氏春秋·审分览》)
苍颉初作书,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本经训》)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说文解字<序>》)
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
(《春秋元命苞》)
《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
章太炎注:
“文字源流已极久,而仓颉独传者,仓颉其人,能划一之,统一之。
”
二、六书
1、六书概念
许慎:
字叔重,东汉经学、文字学大师。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
全书共收单字9353个,字分别归在540个部首之中。
《周礼》: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班固《汉书·艺文志》: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郑玄注《周礼》: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说文解字·叙》: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2、汉字形体构造
A、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构造方式——象形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1.象物体的本形
《说文·牛部》:
牛,大牲也。
牛,件也,件,事理也。
象角头三、对尾之形。
《说文·羊部》:
羊,祥也。
从𦫳,象头角足尾之形。
《说文·女部》:
女,妇人也,象形。
《说文·衣部》:
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象覆二人之形。
B、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说文·上部》:
上,高也。
《说文·下部》:
下,底也。
构造方式——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1.象形字上加符号:
2.纯符号
构造方式——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1.同体会意
從 比 北(背) 友
2.异体会意
涉伐射
杳、杲
《说文·木部》:
“杳,冥也。
从日,在木下。
”
《玉篇·木部》:
“杲,日出也。
”
构造方式——形声
3、四体二用
清戴震: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1、部首相同、意义相同的字
2、即互训字,凡可以互相训释的字
3、部首相同、意义相同且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
4、采用相同部首而从同一原始根词派生出来的字
用字方式—假借
“自”原指鼻子,后假借为指“自己”。
《说文·我部》:
我,施身之谓也。
非。
甲骨文“我”象兵器之形。
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
“卜辞从止从一,人所之也。
”《尔雅》:
“之,往也。
”
《说文·茻部》:
莫,日且冥也。
从日在茻中。
《说文·鸟部》:
焉,鸟黄色,出于江淮。
象形
用字方式——转注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考)(老)
①認為同部首的字都是轉注字。
(南唐徐鍇.清江聲)“類”即部類,亦即說文五百四十部。
“一首”,統一於一個部首(標目字所示的意義)海江河溪→水形轉
②凡是可以互訓的字都是轉注字。
(清戴震、段玉裁)考,老也 珍,寶也 玩,弄也義轉老,考也 寶,珍也 弄,玩也
③音近、義近、同部首(章太炎)考,老:
同老部,幽韻,皆含老義。
形聲義轉
另,有認為同一個字,其本身的引申義叫轉注。
(清朱駿聲)
形声字结构与汉字部首
1.形声字结构
1.基本构件
由意符、声符组合。
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
1.左形右声
2.右形左声
3.上形下声
4.下形上声
5.内形外声
1左形右声
江:
《说文·水部》“江,从水,工声。
”
姬:
《说文·女部》“姬,从女𦣞(yí)声。
”
红:
《说文·糸部》“红,从糸(mì)工声。
”
唯:
《说文·口部》“唯,从口,隹声。
”
2右形左声
期:
《说文·月部》“期,从月,其声。
”
刖:
《说文·刀部》“刖,绝也,从刀月声。
”
故:
《说文·攴部》“故,使之为也,从攴古声。
”
斯:
“说文·斤声”“斯,析也,从斤其声。
”
3上形下声
节:
《说文·竹部》“節,从竹,即声。
”
霁:
《说文·雨部》“霁,从雨,齐声。
”
空:
《说文·穴部》“空,竅也。
从穴工声。
”
扉:
《说文·户部》“扉,户扇也。
从户非声。
”
4下形上声
基:
《说文·土部》“基,墙始也。
从土其声。
”
蜃:
《说文·虫部》“蜃,雉入海化为蜃。
从虫辰声。
”
摹:
《说文·手部》“摹,规也。
从手莫声。
”
辜:
《说文·辛部》“辜,罪也。
从辛古声。
”
5内形外声
闻:
《说文·耳部》“闻,知闻也。
从耳门声。
”
訇:
《说文·言部》“訇,骇言声。
从言匀省声。
”
风:
《说文·虫部》“風,八風也。
从虫凡声。
”
舆:
《说文·车部》“舆,车舆也。
从车舁声。
”
2.特殊结构
胜:
从力,朕声。
裁:
从衣,𢦏声。
徒:
从辵,土声。
宝:
从宀、从贝、从玉,缶声。
3.省形或省声
《说文·老部》:
“考,从老省,丂声。
”
《说文·履部》:
“屨,从履省,娄声。
”
《说文·豕部》:
“豪,从豕,高省声。
”
《说文·鬲部》:
“融,从鬲,蟲省声。
”
声旁作用
1、声旁表示该字的读音。
2、部分声旁表示该字的意义。
某亦声(会意兼形声)
《说文·玉部》“琀,送死口中玉也。
从玉从含,含亦声”。
《说文·女部》“娶,取妇也。
从女从取,取亦声”。
胀、帐、张、涨
河、阿、诃、柯、哥
浅、贱、盏
《梦溪笔谈》:
“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
古之字书,凡字类左,其义在右。
如木类,其左皆从木。
所谓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
如此之类,皆以‘戔’为义也。
”
练习
施:
《说文》:
施,旗貌。
从㫃也声
颖:
《说文·禾部》:
颖,禾末也。
从禾,顷声
雖:
《说文·虫部》:
似蜥蜴而大。
从虫,唯声
佞:
《说文·女部》:
佞,巧谄高材也。
从女仁声
形旁(義符);聲旁(聲符)
⑴沽酤栱棋 ⑵胡教視判 ⑶寞箭置花⑷槳烮恭堂 ⑸問聞閩鳳崗
⑹閨園圃匪⑺街衝⑻讎隨⑼衷歲⑽哀莽
⑾聖荆 ⑿雖穎⒀匙題⒁賴佞⒂聽
⒃徒⒄旗
2.汉字部首
部首:
具有汉字归类作用的偏旁。
许慎:
最早提出者
《说文》:
540部
常用部首
人:
甲骨文“人”字作,像侧立人形。
楷书一般作“亻”,如果作字头,则“人”形不变。
“儿”读音与“人”同,本是从“人”分化出来的。
篆文中“人”作字底时写作,隶定作“儿”,不能与“兒”的简化字相混。
例如:
元兄
宀:
宀部都与房子有关。
《说文·宀部》:
向,北出牖也。
从宀,从口
塞向墐户。
(《诗经·豳风·七月》)
斤:
与斧头有关。
《说文·斤部》:
所,伐木声。
从斤,户声。
《诗》曰:
“伐木所所”。
弓:
与弓箭有关。
《说文·弓部》:
“發,射發也。
从弓癹声”
形体演变与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形体演变
Ø汉字的形体,指汉字的书写外形。
Ø从甲骨文到今天使用的简体楷书,数千年间,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体态都发生过多次变化,尤其是体态方面的变化更为突出。
《说文解字叙》说: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在各种字体中,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是有代表性的正式通用的字体。
Ø演变规律:
象形-表意-抽象;繁复-简明
2.古今字
•某多义字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意义后来用另一个字来记录,原先的“多义字”与后来的字构成“古今字”。
•由东汉经学家郑玄提出。
•类型:
1.今字为古字的本义而造
2.今字为古字的引申义而造
3.今字为古字的假借义而造
今字为古字的本义而造
•“责”与“债”
“责”从贝,其本义与财物相关。
《管子·轻重》“使无券契之责。
”《战国策·齐策》“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
•“莫”与“暮”
《说文》“莫,日且冥也。
从日在茻中。
”《诗·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
•“然”与“燃”
《说文》“然,烧也。
”本义是燃烧。
《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
”
今字为古字的引申义而造
•“昏”与“婚”
《说文》“昏,日冥也”。
昏字从日,表示黄昏,太阳下山后等意义。
古人娶妻“以婚为期”。
•“景”与“影”
《说文》“景,日光也”。
段玉裁注“光所在处,物皆有阴。
”后假借为“大也”。
•“竟”与“境”
《说文》“竟,乐曲尽为竟。
”《左传·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昏,日冥也。
从日氐省。
氐者,下也。
一曰民聲。
活,水流聲。
从水𠯑聲。
今字为古字的假借义而造
•“采”与“彩”
《说文》“采,捋取也,从木从手。
”后表颜色、彩色之义假借“采”表达。
《礼记》“命妇官染采”。
•“隹”与“唯”
《说文》“隹,鸟之短尾总名也。
”甲骨文、金文中常有“隹王某祀”“隹王某年”中之“隹”乃发语词。
•“师”与“狮”
《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
”东汉时狮子从西域输入。
《后汉书》“疏勒国献师子封牛”。
3.异体字
Ø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它们写法不同,但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可以替代。
Ø造字方法不同:
泪-淚岳-嶽粗-觕-麤
Ø形声字义旁不同:
睹-覩暖-煖猪-豬
Ø形声字声旁不同:
猿-猨螾-蚓裤-袴
Ø变换偏旁位置:
峰-峯够-夠群-羣
3.繁简字
概念
Ø繁体字:
解放前通行的繁复字体。
Ø简体字:
解放后经简化而通行的简明字体。
Ø繁体字与简化字的差异,就在于字形笔画多少的不同,它们的读音、意义完全相同,且在任何情况下可以互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繁简字也是异体字。
Ø简化字历代都有,在汉代已出现国(國)、质(質)、寿(壽)等简化字,六朝时出现声(聲)、乱(亂)、袜(襪)等简化字,宋代出现亲(親)、旧(舊)、尽(盡)等简化字。
简化途径
•①采用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字
•②采用人民群众创造的简体字
•③采用笔划简单的古字
•④采用同音代替
•⑤采用楷化草书
几组繁简字
•复-複/復
“複”表示夹衣、双层的、重叠、重复、复杂等义。
“復”表示返回、恢复、报复、回复、免除等义。
•制-製
两者意义同中有异。
“制”有制度、法制、制造、制作、禁止、控制、写作等义,“製”有制裁、制造、制作、写作等义。
在制造、制作、写作等意义上相通。
•征-徴
“征”有远行、征发、争夺、征收等义。
“徴”有征召、追求、验证、争取、征收、预兆等义。
二者在征收义上通用。
•余-餘
“余”是第一人称代词。
“餘”表示剩余,同音字。
•后-後
“后”原来表示君主,战国后表示君王之正妻。
“後”表示方位,同音字。
•几-幾
“几”表示案几,音jī。
“幾”有两个读音,读jī,表示将近,读jǐ表示询问数量多少。
•干-乾/幹/榦
几组同形字
•虫(蟲chóng)-虫(hǔi)
后一字又写作“虺”,本义是毒蛇。
•适(適shì)-适(kuò)
后一字本义是迅疾,多用于人名,如南宫适。
•宁(寧níng)-宁(zhù)
后一字本义是贮藏,后又写作貯。
•腊(臘là)-腊(xī)
前字本义是古代国君在年终用猎物祭祀祖先,后字原义是乾肉。
4.通假字
定义:
古书当中,往往有本字而不用,用一个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
通假是以字音的相同或相近为依据的,所以也叫古音通假。
原因:
1.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3.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
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3.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
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
通假与假借不同。
二者虽然都是以语音为依据,但假借是语言中一个词或语素没有为它专门造字,选择一个同音字来表示。
而通假实际上是写别字,某一个词或语素已有本字,古人书写时没有用本字,临时写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
简单的说,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借用,而通假是本有其字的借用。
古书一般都经过历代学者整理校订过的,其中通假字比较少见了。
从一些新出土的古代文献可以看出,在先秦两汉时期,通假字是相当普遍的。
浴(谷)神不死,是胃(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胃(谓)天地之根。
(《帛书老子道经》)
治大国若亨(烹)小鲜,以道立(莅)天下,其鬼不神。
《帛书老子德经》)
本节概述
•1、虚词,古人称之为虚字、词、辞。
•2、凡是虚字,往往都没有“本字”,写的人常爱随便写个声音差不多的字就行了,字与词的形体意义是分离的。
一个字形可以代表意义、用法毫不互联的多个虚词。
•3、现代意义上,汉语词类划分为实词与虚词是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的首创。
•马氏云:
“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唯一助它字之态者曰虚字。
”
•4、现代语言学的观点:
虚词指的是那些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5、传统语言学的观点:
虚词的范围要大得多,它不但包括今人也认为是虚词的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之类,而且还把今人不认为是虚词的代词、副词、叹词、象声词,甚至某些形容词、数词也看作是虚词
古人遣词造句,虚词更重要。
刘淇《助字辨略》序说:
“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
盖以文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
”
(唐)刘知几《史通·浮词》中说:
“夫人枢机之发,亹亹(wei)不穷,必有徐音以足句,为其始末。
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
”
古汉语虚词的特点与研究
特点之一:
由少到多,来源不一
王世舜《尚书译注》说:
“和《左传》《国语》不同,《尚书》不用或很少用‘也、乎、哉’一类的文言虚词,而这些文言虚词则是用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的。
运用这些虚词,不仅可使语义明确,而且也可使句子琅琅上口,显得通顺流畅。
《尚书》中不用或很少用这些文言虚词,所以显得非常拗口。
”
如:
“古【者】我先后既【已】劳乃祖乃父,【则】汝共作我【之】畜民。
【若】汝有戕则在乃心,【则】我先后【必】绥【于】乃祖乃父。
【若是,则】乃祖乃父乃断弃汝,【而】不救乃【之】死。
”
虚词来源有三:
一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如:
乌,孝鸟也。
——借为叹词。
焉,焉鸟,出于江淮。
——借为合音词,“于之”。
而,颊毛也。
——借为连词。
则,等划物也。
——借为连词。
二是实词虚化。
如:
为,役作。
——介词,替,给;
益,水溢出。
——副词,更加,越发。
颇,头偏也。
——副词,偏颇。
本,植物下基。
——原来,本来。
三是通用假借。
如:
只、但、特、若、汝、而、乃、尔(第二称代词)
不、弗、毋、无、亡、勿(否定副词)
何、曷、胡、害、阖(疑问代词)
注意:
在通用假借过程中,方言变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如: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中收集西周162器,列国164器,其中用“女(汝)”字137次;用“尔”字6次,只限于齐、晋之器,可见“尔”是方言词。
特点之二:
一词多类,一类多能。
如:
之
(1)代词;
(2)助词;(3)连词;
以
(1)介词;
(2)连词;(3)助词;
而
(1)代词;
(2)连词;(3)助词;
所谓一类多能,指一个词在一类意义中,有多种含义。
如:
“而”当连词用,可分别表示“并列、转折、因果、假设、递进”等诸多关系
副 词
•什么是副词?
•从功能上说,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状语。
•从意义上说,副词不仅具有语法意义,同时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是半虚半实的。
•古代汉语的副词数量多,类型杂,可以分为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表敬副词、表数副词、语气副词、八类。
——否定副词
•否定副词可再分为五类:
一般否定、祈使否定、已然否定、存在否定、判断否定。
(1)一般否定;
•一般否定主要有“不”和“弗”。
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不”与谓语动词(形容词)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谓语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
“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再带宾语。
蔡小而不顺,楚大而不德。
(《左传·昭公十一年》)
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孟子·告子上》)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左传·隐公元年》)
•有的语言学家认为“弗”相当于“不+之”,即“弗”是由“不”和置于动词前的宾语“之”压缩而成。
但受“弗”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偶尔也有。
例如:
伯廖告人曰:
“(公子曼满)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
”(《左传·宣公六年》)
虽与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告子上》)
(2)祈使否定
•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不要”,主要是“毋”和“勿”,“毋”有时也写作“无”。
“莫”“不”有时也可以用于祈使否定。
“毋”和“勿”的区别与“不”与“弗”的区别基本相同,受“毋”否定的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例如:
•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
•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尚书·汤誓》)
•子曰: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
”(《论语·子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愿先生勿泄!
(《史记·刺客列传》)
•曰:
“莫为盗,莫为杀人!
”(《庄子·则阳》)
莫为盗,不要为盗。
莫为杀人,不要做杀人的事。
•今吾尚病,病愈,我将往见,夷子不来!
(《孟子·滕文公上》)——不来,不要来。
•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有时也带宾语。
例如:
•(匠石)曰:
“已矣,勿言之矣!
散木也。
”(《庄子·人间世》)
•“毋”(无)、“勿”用在叙述句中的动词前,表示不实行某种动作行为,可译为“不”或“不用”。
例如:
•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
(《子产坏晋馆垣》)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枚乘《上书谏吴王》)
•用臣之计,毋战而略地,不攻而下城,传檄而千里定。
(《以书·蒯通传》)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学而》)
•子贡问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论语·学而》)
3)已然否定
•表示已然否定的是“未”,即否定某种情况已经发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
例如:
•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
•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孟子·梁惠王》)
•“未”与“尝”“曾”组合构成“未尝”“未曾”,表示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周遍性否定,意思是“从来没有”。
“未尝”是先秦、两汉时用,“未曾”是魏晋以后出现的。
•子曰: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
(《孟子·告子上》)
•(罗)友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故冒求前耳。
(《世说新语·任诞》)
(4)存在否定
•表示存在否定的主要有“无”“罔”“亡(wú)”“靡”,其中“罔”主要见于《尚书》。
这类否定副词是否定某种情况或事件的存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或“没有”。
• 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尚书·汤誓》
•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一。
《韩非子·显学》
•常苦枯旱,亡有平岁,谷贾翔贵。
《汉书·食货志》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诗经·卫风·氓》)
• 此外,“不”有时也表示存在否定。
例如:
•不有祝鮀(tuó)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论语·雍也》)
•不有废也,君何以兴?
(《左传·僖公十年》)
(5)判断否定
•表示判断否定的有“非”,在《诗经》里有时写作“匪”。
这类否定副词是对判断的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
例如: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邶风·柏舟》)
——时间副词
•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1)表示动作行为已然、正然和将然;
(2)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时间状态;(3)表示动作行为刚刚发生或刚刚结束;(4)表示本始或终竟。
(1)表示已然、正然和将然
•表示已然的有“已”“既”“业”“业已”“已业”,可以翻译成“已经”。
其中“业”以及“业已”“已业”是秦汉以后出现的。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诗经·唐风·扬之水》)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而履之。
(《史记·留侯世家》)
•使者业已受节,可至皮山而还。
(《汉书·西域传上》)
•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
•表示正然的有“方”“适”,可以翻译成“正”“正在”。
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纪》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
《战国策·赵策三》
•表示将然的先秦时期主要有“将”“且”,秦汉以后有“方”“方且”“今”“行”“欲”,可以翻译成“将”“将要”。
例如:
•夫人将启之。
(《左传·隐公元年》)
•不反列,且行法。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信方斩,曰: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所诈,岂非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