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三单元课题十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docx
- 文档编号:11191379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175.25KB
高考历史第三单元课题十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docx
《高考历史第三单元课题十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第三单元课题十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第三单元课题十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
课题十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1)国际
①一战期间,日本、美国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已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导致中国人民反帝情绪日益高涨。
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2)国内
①政治:
北洋军阀统治
黑暗,军阀之间混战不断,国内阶级矛盾加深,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②经济、阶级: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③思想: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运动。
(3)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
2.经过
(1)第一阶段:
学生为主力,中心在北京。
(2)第二阶段: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心在上海。
3.结果:
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
4.影响
(1)第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主力军。
(2)促使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3)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4)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1921年7月)
(1)条件
①阶级条件: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②思想条件: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③组织条件: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陈独秀、李大钊的酝酿。
④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主要内容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领导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历史意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
2.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
(1922年7月)
(1)条件
①主观:
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形势,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②客观:
共产国际给予中国共产党理论上的指导。
(2)主要内容
①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②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③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确认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3)意义:
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辩]
北洋军阀时期也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
如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共和所发动的一系列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经济上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以及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的传播。
[补]
巴黎和会与中国山东问题
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要求收回山东权益,却被操纵会议的英、法、美转让给日本,激起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1922年,美、英不愿看到日本在中国势力的扩大,转而支持中国与日本在华盛顿会议期间签订协定,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并赎回胶济铁路。
[注]
这里的“新”指的是新的革命目标;新的革命纲领;新的革命领导;新的指导思想。
[注]
中共一大只制定了中共的最高纲领,中共二大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由此可见,中共也在不断发展成熟。
(三)国民革命运动
1.国共合作
(1)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2)实现: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新三民主义成为合作基础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合作形成。
(3)影响:
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北伐战争
(1)条件:
国共合作是政治前提;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奠定了群众基础;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2)概况:
为打倒列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1926年国民政府开始北伐。
北伐军很快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到武汉。
3.结局——国民革命失败
(1)原因:
帝国主义干涉,寻找新的代理人;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
(2)标志: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4.历史意义
(1)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
国民革命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二、国共十年对峙
(一)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1.形式上统一全国
宁汉合流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1927年8月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
东北易帜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军队继续北伐。
张学良于1928年12月从东北发出通告,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2.对内独裁统治,镇压革命运动
(1)镇压革命:
①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屠杀中国共产党及革命群众。
②镇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次武装起义。
③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五次“围剿”。
④围追堵截长征红军。
(2)镇压抗日民主运动:
①镇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②镇压十九路军,导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失败。
③镇压一二·九运动。
3.对外政策:
反苏亲帝
对苏联:
敌对
停止对苏贸易,驱逐苏联侨民,宣布与苏断交
对英美:
依附
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
对日本:
变化
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逐步转向抗日
[辩]
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
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注]
党内合作: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不是两党合并,属于党内合作,要求共产党员要保持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辩]
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最终失败了。
[注]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又称“土地革命”,是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国内革命战争。
[注]
改订新约运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
美国等西方列强先后与中国签订了类似的新约。
列强用条约的形式,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
(二)中国共产党的抗争探索
1.武装起义——南昌起义
(1)背景:
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经过: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3)意义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工农武装割据
(1)确定方针: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
①内容:
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②意义:
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开创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
①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率队伍改向山区进军。
②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内容
土地革命
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
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武装
斗争
从1930年开始,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国民党三次大规模“围剿”
根据地建设
经济:
努力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政权: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4)成果:
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
3.红军长征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左”倾思想
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②直接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开始: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
(3)转折:
遵义会议。
①内容:
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②意义: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
(4)结束: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5)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
4.西安事变
(1)原因
①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②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③中共中央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张学良、杨虎城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和红军实行停战。
(2)经过: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
。
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蒋介石被迫答应联共抗日的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影响:
从此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拓]
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统治相对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拓]
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中武装斗争是形式,土地革命是内容,根据地建设是基础。
[辩]
右倾与“左”倾
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二者都有危害性,“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拓]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军事问题、组织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既从军事、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又避免了党内分裂,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所以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联]
长征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以此为基点,将革命辐射到全国。
[拓]
1931~1937年局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待国民党的态度经历了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三个阶段。
重难点一 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五四运动
[解读] 马星驰先生的这幅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创作于1919年,其寓意明显:
广大人民集中力量,一起朝着三个卖国贼吹气,人民的“气力”集中在一起,把三个卖国贼吹得人仰马翻、四脚朝天,漫画家对卖国贼的痛恨、对人民团结力量的赞叹跃然纸上。
五四运动最宝贵的历史遗产就是其蕴含的时代精神:
(1)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2)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
(3)五四运动要解决的是民族危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统一:
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
史料一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①。
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
……(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②。
……(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
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③。
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摘编自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
史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④。
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
“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⑤。
”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
[探究]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从资讯传播、教育状况及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
(2)根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
国家落后会导致被动挨打和国人国家意识的淡薄
②
公车上书的参与人员少,影响范围小
③
说明了五四运动规模更大,社会基础更广泛,影响更大
④
五四运动促成了山东问题的解决
⑤
各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结合③所获取的信息及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影响广泛的原因;结合④所获取的信息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结果。
[提示]
(1)因素:
电讯、报刊发展,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新式教育推广,先进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群体壮大,思想活跃;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众关注国事。
(2)背景:
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
结果:
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系统认知]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
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式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使具有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爆发。
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
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
我们一方面充分肯定五四运动在近代革命中的地位和爱国精神,另一方面也要理性地认识五四运动存在的问题。
梁漱溟说:
“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
纵是国民公众的举动,也不能横行,不管不顾。
”他指出了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无视法律的非理性行为。
对于五四运动中的暴力现象,胡适和蒋梦麟提倡以人为本、民主科学、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人人平等、宽容和谐、以身作则、尽职尽责、遵守法制的现代文化精神。
五四运动中的暴力现象,要从更高层次来反思,青年学生的放火和打人,无论如何都不符合“用正当的方法来传播自己的主张”的现代民主意识和现代法律常识,反而是以多数压倒少数的“暴民专制”的一种表现。
重难点二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
[探究] 指出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对象、进军区域范围及北伐胜利进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读] 注意:
要重视从空间上掌握北伐。
从图中可以看出:
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斗争对象是北洋军阀(或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进军区域在我国南方(以长江流域为主)。
从示意图中还可提取的信息:
北伐军最北到达了郑州;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提示] 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斗争对象是北洋军阀(或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主要进军区域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区域(以长江流域为主)。
胜利进军的根本原因是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与正确的战略方针。
史料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
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①,是在对政治共同体做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②,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③。
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④。
——摘编自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探究] 依据史料,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
体现国民革命群众基础广
②
体现国民革命指导思想新
③
体现国民革命以国共合作的方式进行
④
国民革命追求“自主独立”“现代民族国家”体现国民革命有反帝要求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结合①②③④所获取的信息综合归纳即可。
[提示] 新特点:
宣传发动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国共两党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作指导;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系统认知]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多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
组建正规的新式革命军队,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北伐战争。
(1)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
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具有分散性,使军阀可以在一个地区任意搜刮,形成独立王国。
所以,军阀割据是中国封建经济的必然产物。
(2)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
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列强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共同代理人。
为了维持和扩大在华的利益,它们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军阀派系。
各派军阀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也急需选择帝国主义国家做靠山。
这样,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四)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时期的领导作用
(1)政治:
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政治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组织:
积极帮助和促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并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党的纲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3)群众运动:
国民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和发动工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4)军事: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建立了革命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制度。
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重难点三 国共十年对峙
史料 对中国革命采取什么斗争形式和走什么道路,当时是有不同意见的:
一种意见是: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①
另一种意见是: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②。
[探究] 史料反映了哪两种革命道路?
你同意哪一种意见?
为什么?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
体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②
反映出此时中共中央把革命的重心放在城市,依靠无产阶级在城市的革命引领农民暴动来取得全国革命胜利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结合①②所获取的信息和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实际分析。
[提示] 第一种意见反映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二种意见反映了以城市为中心的俄国式革命道路。
同意第一种意见。
因为:
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对内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压迫,对外没有民族独立;②中国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其力量异常强大,尤其是在大城市,而农村相对薄弱,只有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才能取得胜利。
[系统认知]
正确认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1.形成
1928~1930年,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2.“工农武装割据”的成功之处
(1)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才取得了最终胜利。
(2)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为在中国建立—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3.在当时的地位
总体来看,当时党内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在夺取全国政权斗争中的作用、怎样看待和处理农村斗争及城市斗争的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很大分歧。
1935年初,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思想上和军事上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长征精神的内涵
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信念和理想,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
③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
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2)红军长征的启示
①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
③一定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
④是否形成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关系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
⑤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政党,能够及时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不断探索。
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历经磨难、久经考验的党,是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能勇担历史重任的伟大的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三)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革命纲领:
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脱离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敌人),制定最低纲领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2)革命力量:
从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
(3)革命领导: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独立领导革命。
三大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和革命的开始。
(4)革命道路:
1927年三大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第三单元 课题十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 高考 历史 第三 单元 课题 十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 崛起 国共 十年 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