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物理专题数据表格题专题.docx
- 文档编号:11189580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203.31KB
上海中考物理专题数据表格题专题.docx
《上海中考物理专题数据表格题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中考物理专题数据表格题专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中考物理专题数据表格题专题
数据表格题专题
1.在做“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小顾同学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等工具,先后对甲、乙和丙三个导体进行测量,测得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数据,发现甲导体(或乙导体或丙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它的电流也增大的现象,据此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通过同一导体中的电流随加在它两端的电压的增大而⑾。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⑿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⒀,即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
③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可得:
⒁。
(b)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可得:
⒂。
④联系第②、③小题的结论,还可以发现:
⒃。
参考答案
①⑾增大;(1分)
②⑿1、4、7;或2、5、8;或3、6、9(1分)
⒀电压相同时,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同(1分)
③⒁同一导体,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的比值相同,即电阻相同。
(1分)
⒂不同导体,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的比值不同,及电阻不同。
(1分)
⒃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分)
2.为了探究串联电路特点的问题,小秦设计了如图19所示的实验电路,其中R1是滑动变阻器,(实验前先测定了变阻器滑片在不同位置时的电阻值),R2是定值电阻,R1与R2串联的总电阻(即等效电阻)用R来表示。
电流表测量的是串联电路中的电流I,电压表V测量的是A、B两点间的电压U。
小秦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请根据实验电路图、实验操作过程和表中的实验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电压表V1是测量(选填“R1”、“R2”或“R1与R2”)的电压。
(2)此实验电路图中的电源电压是伏。
(3)实验操作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是向(选填“左”或“右”)滑动的。
(4)根据表中第二行和第五行实验数据,可归纳得到:
。
(5)根据表中第行和第行实验数据,可归纳得到:
在串联电路中,通过某定值电阻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6)进一步分析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归纳出总电阻R跟电阻R1的关系是:
。
参考答案
(1)R2
(2)12(3)右
(4)在串联电路中,总电流随某一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5)四;五(6)R=R1+15欧
3.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他们猜想:
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h、液体离开容器底部距离d和液体的密度ρ有关。
他们用U形管压强计做了实验。
其中甲、乙容器中装有水,丙容器中装有盐水(假设甲、乙、丙容器均能盛足够多的液体)。
他们把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分别放置在液体中不同位置处,如图18所示,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
(已知ρ盐水>ρ水)
表一:
甲容器(水)表二:
乙容器(水)表三:
丙容器(盐水)
实验次数
h
(厘米)
d
(厘米)
L
(格)
实验次数
h
(厘米)
d
(厘米)
L
(格)
实验次数
h
(厘米)
d
(厘米)
L
(格)
1
10
40
4
5
10
30
4
9
10
40
5
2
10
30
4
6
20
20
8
10
20
30
10
3
10
20
4
7
30
10
12
11
30
20
15
4
10
10
4
8
40
0
16
12
40
10
20
(1)该同学是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
(2)分析比较表一中的实验数据,可得到初步结论:
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______的(选填“有关”或“无关”),理由是。
(3)分析比较实验次数中的实验数据,可得到初步结论:
当深度相同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4)分析比较表二或表三中的实验数据,可得到初步结论:
。
参考答案
(1)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L)
(2)无关;同一液体,同一深度,液体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不同,液体内部的压强相同,所以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无关。
(3)5和9或6和10或7和11或8和12
(4)同一液体,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
4.小陆同学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发现老师上课使用幻灯机时,随着老师的调节,同一物体所成像的高度随之变化。
小陆由此想到:
不同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不同位置处,所成像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为了解决此问题,他在实验室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并调节好实验装置,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f1的凸透镜,取不同高度的物体分别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与像在光屏上的高度记录在表一中。
然后他换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
(已知f1<f2)
表一
实验
序号
物距
(厘米)
像距
(厘米)
物高
(厘米)
像高
(厘米)
像高/物高
1
14
18.7
5
6.7
1.34
2
14
18.7
8
10.7
1.34
3
12
24
5
10
2
4
12
24
8
16
2
表二
实验
序号
物距
(厘米)
像距
(厘米)
物高
(厘米)
像高
(厘米)
像高/物高
5
18
22.5
5
6.25
1.25
6
14
35
5
12.5
2.5
7
12
60
5
25
5
8
12
60
8
40
5
(13)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或3与4或7与8等数据中的物距、物高及像高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不同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物距与物高均相同时,像高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
(3)为了进一步研究像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小陆同学计算了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后记录在表一、表二的最后一列,并由此得出了结论:
(15)
(a)综合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b)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同一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物距相同时,像高随物高的增大而增大。
1分
(2)1与6或3与7或4与8。
1分
(3)(a)同一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物距相同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相同。
2分
(b)不同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物距相同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不同,透镜焦距越大,像高与物高的比值越大。
2分
图15
5.
王强和李敏两位同学用如图15所示的装置做“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他们将两只完全相同的U形管压强计的金属盒粘合在一起,作为研究的物体,金属盒的橡皮膜分别朝向外,作为物体的上、下表面,两金属盒分别用橡皮管连在完全相同的甲、乙U形管上,如图15(a)所示。
将物体先后浸没在A、B、C三种液体中(A<B<C),观察U形管中的液面高度差,如图15(b)所示。
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液体
液体A
液体B
液体C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米)
0.02
0.04
0.06
0.02
0.04
0.06
0.02
0.04
0.06
甲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格)
1
2
3
2
4
6
3
6
9
乙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格)
2
3
4
4
6
8
6
9
12
(13)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或7、8与9)等数据中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和甲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15)
(14)
(2)王强同学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1、4与7(或2、5与8或3、6与9)等数据中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和甲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不同,物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不同。
李敏同学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3与4(或5与7)等数据中乙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物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无关。
你认为王强的分析,李敏的分析。
(均选填“合理且结论完整”、“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错误”)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第四和第五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16)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或7、8与9)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17)
(18)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参考答案
(1)同种液体中,物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与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成正比
(2)合理但结论不完整;错误
(3)(a)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同一物体,下、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差值是一个定值。
(其他正确表达均得分)
(b)1、2与3和4、5与6和7、8与9;
浸没在不同液体中的同一物体,液体密度越大,物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差越大。
(其他正确表达均得分)
6.某小组同学通过学习,知道了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他们想进一步探究动能与质量、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于是用不同质量的实验小车去撞击同一木块,实验时利用了DIS装置精确地测出了小车撞击木块时的速度。
小车撞击木块后和木块一起向前滑动,测量出木块滑动的距离,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前四列所示。
为了进一步探究动能与所测物理量间的数值关系,他们进行了适量的运算,将结果记录在表的最后两列中。
表一
实验
序号
小车质量m(千克)
小车速度v(米/秒)
木块滑动距离s(米)
m2
(千克2)
v2
(米2/秒2)
1
0.20
0.7071
0.2
0.0400
0.5000
2
0.40
0.5000
0.2
0.1600
0.2500
3
0.80
0.3536
0.2
0.6400
0.1250
表二
实验
序号
小车质量m(千克)
小车速度v(米/秒)
木块滑动距离s(米)
m2
(千克2)
v2
(米2/秒2)
4
0.20
1.0000
0.4
0.0400
1.0000
5
0.40
0.7071
0.4
0.1600
0.5000
6
0.80
0.5000
0.4
0.6400
0.2500
表三
实验
序号
小车质量m(千克)
小车速度v(米/秒)
木块滑动距离s(米)
m2
(千克2)
v2
(米2/秒2)
7
0.20
1.4142
0.8
0.0400
2.0000
8
0.40
1.0000
0.8
0.1600
1.0000
9
0.80
0.7071
0.8
0.6400
0.5000
(1)小组同学是通过比较表格中的(13)来比较小车的动能大小的。
(2)分析比较实验次数(14)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在小车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速度越大,小车的动能就越大。
(3)分析比较实验次数1与5与9,(或2与6或4与8)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5);通过分析三张表格,你认为(16)(选填“质量”或“速度”)的改变对动能的改变影响更大些。
(4)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17);
(b)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18)。
参考答案
(1)木块滑动距离
(2)1与4与7或2与5与8或3与6与9
(3)在小车速度相同时,小车的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速度
(4)小车的质量与速度的平方的乘积相同时,小车动能相同;
小车的质量与速度的平方的乘积不同时,小车动能不同,且乘积越大,小车的动能也越大。
7.为了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同一物体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把高为0.2米的实心圆柱体先后竖直浸没于甲、乙、丙三种液体中进行实验,如图14所示。
实验中,他们改变圆柱体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利用仪器测得圆柱体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
(表中,F1为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2为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
(13)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数据中的距离h和上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1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当深度相同时,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液体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力越大。
(14)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等数据中的距离h和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2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同种液体中,圆柱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压力F2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是: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7(或2、5、8或3、6、9)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7与2、5、8与3、6、9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压力F2与F1的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是:
(a)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1与8或2与9。
(14)与它所处深度成正比。
(15)液体密度与下表面所处深度的乘积相等,圆柱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相等。
(16)液体密度与下表面所处深度的乘积越大,圆柱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越大。
(17)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差相等,与它所处深度无关。
(18)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液体密度越大,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差越大。
8.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过程中发现:
发光物体通过不同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有时是相同的,有时是不同的。
为了研究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把不同高度的发光物体A、B分别放在焦距为f1和f2的凸透镜前,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并记下相应的物距u和像距v,测出像的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3)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发光物体的高度(14)(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15)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6),像的高度是相同的。
(b)分析比较(17)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8)。
参考答案
①1与4、2与5、3与6;有关。
②(a)4与7、5与8、6与9;同一发光物体通过不同凸透镜成实像,当像距与物距的比值相同时;
(b)4与5与6或7与8与9;同一发光物体通过相同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比值越大,像的高度越高。
9.某兴趣小组在学习并联电路时,受到如图18(a)高速公路车流图的启发。
他们用几节新的干电池、若干个阻值不同的电阻、电流表、电键、导线等器材,按图18(b)连接电路进行相关实验,并将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记录在图18(c)表格中。
(1)小组成员一致认为需要进行多次实验。
你认为,该组同学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9)。
(2)小组经讨论,有两种方法可以进行多次实验:
①只改变电源电压;②更换其中一条支路的电阻,其他器材不变。
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该组同学采用方法(10)
(选填“①”或“②”)来进行实验的,理由是(11)。
(3)分析表中的第二、三、四行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12)。
序号
A(安)
A1(安)
A2(安)
1
0.22
0.10
0.12
2
0.44
0.20
0.24
3
0.58
0.26
0.32
图18(a)
图18(b)
图18(c)
参考答案
(1)多次实验,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多测几次,寻找规律)。
(2)①;因为每次实验中通过(两个)定值电阻的电流都发生了改变,若是方案②,应该有一个电阻的电流不发生改变。
(3)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10.某兴趣小组在“研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A.与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
B.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C.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小组同学用如图16所示装置做了如下实验,将50克的水装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数据记录在表一中,然后在烧杯中再加入50克的水,重复上述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二中。
(设水每分钟吸收的热量相等)
表一
50克水
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温度(℃)
20
24
28
32
36
40
44
升高温度(℃)
0
4
8
12
16
20
24
表二
100克水
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温度(℃)
20
22
24
26
28
30
32
升高温度(℃)
0
2
4
6
8
10
12
表三
(17)
时间(分钟)
/
/
/
/
/
/
/
温度(℃)
/
/
/
/
/
/
/
升高温度(℃)
/
/
/
/
/
/
/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一行与第三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3),吸收的热量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
②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第四列、第五列、第六列等有关数据及相关条件,经过推理,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同种物质(水)吸收相等的热量,(14)。
③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和表二中有关数据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结论为:
(15)。
④为了验证猜想(16)(选填字母),请你把实验方案的设计填在表三(17)中。
⑤在整个实验中所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与下列实验所用方法相同的是(18)。
A测定物质的密度B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C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D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参考答案
(13)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水);
(14)质量越小,升高的温度越多;
(15)同种物质(水),吸收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的比值是一个确定的值;
(16)C;
(17)50克煤油(或100克煤油;或50克或100克的其它液体)
(18)B
11.小红和小丽根据图16(a)所示的电路进行“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时发现,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为进一步研究,他们又在变阻器R两端接了一个电压表,如图16(b)所示。
她们将滑片P从右向左移动到不同的位置,并将三次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
然后又将电阻R2替换R1接入电路,如图16(c)所示,重复刚才的实验,并将实验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二中。
(其中R1 (1)分析比较表一中的电压表V1和电流表A示数变化的关系,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当电阻(14)不变时(选填“R”、“R1”或“R2”),通过该导体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或3与6)的电压表V1和电流表A的示数及相关条件,可得的结论是: (15)。 (3)综合分析比较(16)中的电压表V1和电流表A的示数的比值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结论是: 不同导体,导体两端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与的比值是不同的。 (4)小丽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最后一列数据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情况,可得到的结论是: (17)。 (5)小红在小丽分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分析比较了表一或表二中的电压表V1和对应的电压表V2示数变化的量,得到的结论是: 在串联电路中,当电源电压一定时,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过程中,(18)。 参考答案 (1)R1。 (2)当电压相同时,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越小。 (3)表一和表二(4)在串联电路中,当电源电压一定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越大,它两端分到的电压越大。 (5)定值电阻两端电压变化的量等于滑动变阻两端电压变化的量。 12.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部分同学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 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猜想2: 同一深度,方向不同,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不同; 猜想3: 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1和猜想2,他们用液体压强计研究水内部的压强,得出数据如下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深度(cm) 5 5 5 10 10 10 15 15 15 橡皮膜方向 上 下 侧 上 下 侧 上 下 侧 压强计液面高度差(cm) 4.3 4.3 4.3 9.2 9.2 9.2 13.8 13.8 13.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中考 物理 专题 数据 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