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docx
- 文档编号:11186564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9.12KB
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docx
《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
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
2016考研政治串讲笔记(打印版)
2016考研政治系列教材
考研政治串讲笔记
(串讲班专用)
成功在于坚持,优秀是种习惯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哲学部分总图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考点群1:
导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伟大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社会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社会根源)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马、恩的革命实践及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其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其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前言问题+唯物论
考点群2:
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派别的划分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1)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1)根据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划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根据世界是否能认识的不同回答,可划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划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考点群3:
唯物论——马克思的“物质”指什么
马克思主义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唯一特性)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起源:
(1)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起决定性作用。
本质: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不显著的运动)。
③运动的绝对性体现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④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有意识作指导,但仍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内容: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2)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考点群4:
物质的一种——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基本特征:
(1)直接现实性;
(2)自觉的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
(1)生产劳动实践。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
(4)教育;⑤艺术。
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集中表现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关系: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
人与自然的关系:
(1)自人类产生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
(2)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使之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辩证法部分
考点群5:
世界的总状态——“联系→发展”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
(1)客观性
(2)普遍性(3)多样性
方法论意义: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1)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2)新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考点群6:
事物是如何联系的——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和逻辑矛盾区分)。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2)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意义:
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性的作用表现:
(1)矛盾双方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2)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3)矛盾双方可向自己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的作用表现:
(1)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构成事物的量变。
(2)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事物发展不仅相反相成而且相辅相成。
说明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例如,“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矛盾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解决的形式: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的认识方法。
考点群7:
事物是如何发展的——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事物渐进过程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5)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其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考点群8:
基本范畴——弥补三大规律的空白
原因与结果。
特点:
前后顺序;必然联系。
区分:
“有因必有果”和“有其因必有其果”。
可能性与现实性。
区分:
可能与不可能;抽象的可能与现实的可能;好的可能与坏的可能。
现象和本质必然和偶然内容和形式
考点群9:
人们了解辩证法得到的思维——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
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关系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考点群10: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区别:
前者自发、盲目的;后者是有一定目的人有意识的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表现:
(1)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2)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4)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笔记:
主体=人=主观+肉体客体:
实践认识的对象
篇二:
2016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总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3.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即与时俱进;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部分、哲学
二、唯物论
(一)物质观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
3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历史贡献: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历史贡献就是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4.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①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②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③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物质的定义方式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6.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7.物质和运动:
①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
③方法论:
脱离物质谈运动,导致唯心主义;脱离运动谈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8运动与静止:
①静止的定义: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
相区别,运动的绝对性,静止的相对性;相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方法论批判: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将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扩大运动,否定静止,
2
将导致诡辩论的错误。
9物质运动与时空:
①时空的定义: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②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③时空的特点:
客观性、有限性、无限性、相对性、绝对性。
④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
10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②社会物质性表现:
人类社会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的实践活动物质性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①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二)意识观
12.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①意识的定义: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②意识的产生:
三个发展阶段
(一)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
(二)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三)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③意识产生的影响因素: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言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④意识的本质: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⑤意识能动作用:
(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
(三)实践观
14.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
①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③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科学实验。
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所独有的活动,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是,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17.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8规律及其客观性: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是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
4
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三、辨证法
(一)两大总特征
5
篇三:
考研政治无敌笔记————毛概总结超清晰一天背完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
2.中共二大――1922年7月:
中心议题:
是讨论和制定党在现阶段的革命纲领。
根据列宁提出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当前阶段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当时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的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最低纲领‖――即在民族革命阶段的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华民族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提出革命纲领有其主客观的因素:
主观因素:
①党开始懂得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②党对中国国情有了初步认识。
客观因素:
①国内外时局的新变化;②列宁和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注意,建党开始我党没有意识到党内的―左‖右倾的问题。
历史意义:
①(初步指出)正确分析了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对象、动力、前途;②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③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④党中央领导人民走上了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新征途。
附:
1922年8月,李大钊、陈等同孙中山等国民党领导会晤,商谈国共合作事宜,孙决定实行联俄联共,邀请共产党员帮助改组国民党。
3.中共三大――1923年6月12日在广州举行(确定国共合作,党内合作;第二次在抗战时,遇事协商)
大会讨论并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以及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议案,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政治上的独立性。
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打下政治基础。
(瞿秋白最早提出统一战线概念);
中共三大开始我党比较明确的提到了和国民党合作过程中的―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批评了陈的右倾倾向),大会批评了这两种倾向,但是没有使用和―左‖右做斗争这个概念。
附: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大会通过了有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4.中共四大――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思想、)
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彭述之、张太雷、陈潭秋、李维汉、李立三等20人。
主要中心议题:
讨论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以及党如何领导即将到来的功能运动高涨的问题。
历史功绩: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各个阶段的革命态度问题,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
②大会还指出来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提出了无产阶级与农民建立巩固工农联盟的重
要思想;
③会议还把国民党分为了左、中、右三派。
制定了对国民党的工作是扩大左派,批评和争取中派,反对右派;
④大会还制定了有计划的开展工农运动的方针。
⑤大会明确将资产阶级分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不足:
1、虽提出领导权问题,但对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2、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附:
1925年11月《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瞿秋白、邓中夏等就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
成为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前身。
附:
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的提出是毛的萌芽的标志
特点:
1、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或工人)(领导力量)来领导;
3、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农民(主力军)是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
4、首次把资产阶级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是劳动阶级,是我们同盟的对象,革命的基本动力。
)
内容:
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3、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间势力、要团结)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
4、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革命的基本动力,也是同盟军),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5、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附: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在广州制造―中山舰事件‖。
附: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5月20日,以叶挺为团长的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奉命进入湖南,揭开了北伐序幕。
附:
1926年9月,毛泽东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指出: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5.中共五大――1927年4月27日到5月9日,在武汉召开。
-------这次代表大会是在大革命的紧急关头召开的。
主要任务:
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
毛泽东批判了陈独秀在对待农民问题上的错误,主张把农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迅速加强农民的斗争。
失败原因:
1、虽然批判了陈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
作出切合实际的回答。
2、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
陈独秀虽然作了一些检查,但没有真正改正错误。
附:
1927年3月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
分析了农民的各个阶层,提出了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
(正确解决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
内容:
1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2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
3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4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附:
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6.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毛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
------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就国共两党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中心议题:
①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撤销陈的书记),
②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③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
7.三湾改编――1927年9月29日
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这里,进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三湾改编”.
这是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开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从组织上,政治上和思想上建设一支全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政治 背诵 笔记 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