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docx
- 文档编号:11178846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72
- 大小:82.95KB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docx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文心雕龙》中说: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这里的“析”“理”两字非常重要。
“析”本意是用斧子去砍木头;“理”本意是“治玉”,后引申为“纹理,条理,道理”。
物一则无文,有时候,分析问题就如同顺着纹理砍木头。
在这里,“析”是方法,是手段,庖丁解牛,切中肯綮,条分缕析,游刃有余;“理”是中心,是根本,理屈词穷,理直则气壮,顺理则成章。
写作议论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千方百计地“理”出“理”来。
013高考议论文写作的4种思辨性
源自高考作文
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
“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
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议论文课时写作教程》第十三课
怎样写思辨性议论文范例导引1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
文章中如何体现思辨色彩?
出乎其外,静观宇宙之奇妙,俯察人世之百相,沉思生命之至理。
入乎其间,亲历世事之莫测,感悟人情之无常,力行经世之高志。
呜呼,在这“出”与“入”之间,包含的不正是一种智慧、潇洒,有重千钧的极品人生吗!
分析作者高标“出”世“入”世两大极致人生境界,指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出”于世外冷静思考,更需要入乎世间奋不顾身地去践行理想。
作者思想深刻,识见不凡,融情思与哲理于一炉,“出”与“入”是一个辩证统一体。
范例导引2思考:
下面文段如何多角度联想,辩证分析?
如果我们把仰望的视野放得更广阔一些,会发现文学史本身的发展也是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的结合。
法国文学之所以辉煌,正是因为既有仰望星空的浪漫主义大师雨果,也有脚踏实地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
而一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也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兼备而成。
三千年前,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发展,他们见事而歌,不平则鸣,这鲜活的情感故事,被《诗经》写实记下,记录的是先民们脚踏实地的一个个脚印。
分析“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本来是对立的两端。
实际上是一个“寻找梦想”与“追求梦想”的问题,它们之间并不矛盾。
你可以说“仰望天空”是为了树立自己的目标,找到前进的方向。
而“脚踏实地”则是朝着那个方向一步一步地稳健前行。
仰望星空固然必不可少,脚踏实地也不可或缺。
有目标不行动则会好高骛远,有行动没方向将是浑浑噩噩。
概念界定思辨性议论文,既可避免就事论事,泛泛而谈,使议论辩证深刻,又可防止思维的片面性和见解的绝对化。
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与观点来观察、分析问题,认识各种复杂事物和现象,由表及里,深入底蕴;拓展学生思想认识的深度。
辩证思考型议论文,就是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思考,运用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发展变化的观点从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中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哲理。
思辨性议论文常用方法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③数量与质量分析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⑩纵向与横向分析突破点一:
思辨性议论文怎样运用逆向思维?
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
下文怎样运用逆向思维?
人们历来把“作茧自缚”喻为自己束缚自己。
我却不以为然。
蚕儿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它是自知自如的,为的是圆一个飞翔的梦。
它躲进自己筑的“小窝”酝酿、修炼,功德圆满之日,正是破茧而飞之时。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作茧”并非“自缚”,而是“自励”。
分析作者运用逆向思维,一反固有的看法,重新定义“作茧自缚”的含义。
得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
问题式议论文经常运用逆向思维,在作文构思时排开常规习见的思路,站在对立面的角度去思索,进而产生新认识,一反流俗固有的看法,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逆向思考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某些固有的观念、惯常的做法,取其相反的角度进行思考的结果。
由于他思考问题的立足点变了,因此能够得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而别具一格、出奇制胜。
小练笔请以“为金钱正名”为题写一段文字。
要求:
1.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2.在段落中观点要明确。
答案示例人们常把金钱称作万恶之源,照我看,这是错怪了金钱。
钱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谈不上善恶。
毛病不是出在钱上,而是出在对钱的态度上。
可怕的不是钱,而是贪欲,即一种对钱贪得无厌的占有态度。
当然,钱可能会刺激起贪欲,但也可能不会。
无论在钱多钱少的人中,都有贪者,也都有不贪者。
所以,关键还在人的素质。
议论文思辨新维度语文作文详解及范文
议论作文,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写作文体。
你知道吗?
高考议论作文还有四种非常重要的思辨性,他们究竟是哪四种思辨性呢?
同学们赶紧来学习一下。
大家都知道,高考作文大都是以考“议论文”为主的。
因此,在文章里能够以“哲理思辨”来表达,就十分重要!
所谓“思辨”,简而言之,就是“思考辨析”。
那么,你怎么去“思考辨析”呢?
在此教你学会四种“思辨”表现形式。
第一种,内涵周密的思辨性。
在撰写文章的前夕,你首先要对题目进行全面的审察,不要遗漏一个议说的可能项。
比如,我曾出过一道题为《谈“学问”》的大作文,请应届毕业生来习作。
不少同学都东拉西扯的说了不少道理,然而却不能“科学周密”地将“学问”的全部内容论证到。
我在进行作文评讲的时候,就给同学们写了下面四个写作提纲,它们分别是:
(1)、“只学不问”,是“掉书袋”;
(2)、“只问不学”,是“偷懒虫”;(3)、“不学不问”,是“大白痴”;(4)、“又学又问”,是“智慧人”。
我用形象化的比喻,来告诉同学们:
“学”与“问”,实际上它有四种辩证关系。
所以,你在论说时,一定要“面面俱到、不可缺一”。
由于“人生阅历与实践经验”的不足,同学们在撰写作文时,往往会“挂一漏十、偏面不全”。
而改变这一毛病的最有效方法,那就是多多参加“社会实践”,从中“观察、体验、了解”之。
第二种,开掘深邃的思辨性。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认识到:
任何事物,它都是“一分为二”的。
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么你对2011年的上海高考大作文,就不会有误解了。
比如,我曾出过一道有关牙买加百米女运动员奥迪的材料作文,全文如下:
“42岁的奥迪,在国内参加选拔赴‘北京奥运会’的女子百米竞争。
我们知道,一般运动员的最佳竞技时期是18岁到25岁。
然而42岁的奥迪,在预赛里就被淘汰了,因为她没有跑入国际田联规定的百米比赛起码资格线。
失望的奥迪,流着热泪,只能低头慢步走出田径场。
请自拟题目,撰写800字的议论文。
”怎样理解本材料的正确内涵?
我们知道,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不离不弃、顽强拼搏。
人道中年的奥迪,依然在自己钟爱的事业上奋斗不已,即使失败,也毫不后悔。
“精神”比“金牌”更显重要,奥迪的精神,就是“永不言败,在挫折中奋勇挺进”!
她“虽然成绩失败,但却是精神的成功者”。
第三,逆行反跌的思辨性。
这是一种“理念持续引伸、反向深化分析”的议论形式,在议论方法上我们把它叫做“归谬论证”。
这种说理,是思维的流程作逆反假设,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第四,对立统一的思辨性。
在现实生活中,“苦乐、祸福、爱恨、毁誉、美丑、好坏、成败、”等等事件,它都是“运动、发展、互转、变化”的。
此外,“快与慢”、“个性与共性”等社会现象,从根本上看,也都应该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承”的。
我们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写高考作文时,你就不会产生疑惑或偏颇了。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内容提要】:
什么是思辨性;思辨性不强的议论文的缺憾;不仅议论文的论点要有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那么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写作时又该如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
【正文】笔者参与了2008年广东语文高考作文平卷,发现一个现象:
议论文要想突破42分,论点和论证必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如果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使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就会缺乏思辨性。
这也是高考作文的通病。
而加大试题的思辨力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
那么,对于高中生,应如何提高文章的思辨能力,并且在作文中充分体现出来呢?
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
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这年的作文题目是:
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
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
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
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
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
如果说:
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
对,但只对了一半。
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
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
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
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
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
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
“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
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
“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
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
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
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③数量与质量分析;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⑩纵向与横向分析。
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
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
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
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
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
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
因此,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做法主要有:
(1)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
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
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
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
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
郑板桥却说:
“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
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
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
如何学以致用。
两个人的角度不同。
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
读书与思考,学与用。
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
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
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
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写作时如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
提高议论文思辨性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思考:
①由此及彼想开去。
读完命题,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
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
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
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②透过表面看实质。
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
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
③多问一个为什么。
写作时,当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学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想方法。
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颇有成效。
(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
辨证性话题作文,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
(1)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
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
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
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
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
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
还可理解为:
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2)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
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是非、对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
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
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
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
(3).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
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
如“信息与愚味”,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
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
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
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这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
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
(4)有些是并列共存关系:
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
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
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
我上面所讲的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有很强的辨证关系,如果考生不能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
这类的话题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
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蔺相如能够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争霸诸侯。
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
在争端来到眼前时,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
又如:
在上一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
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什么压力,发挥了高水平。
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
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
看来,压力又不可少。
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
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压力太大,影响发挥,这是事实,不容否定。
这并不是对"压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太"的否定,压力太大不行。
"没有什么压力"也并不是一点压力没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
"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
"压力自有其作用。
看来,就像治病的良药必须适量一样,压力要适度才好。
(二)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
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这样眼前就会豁然开朗,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这一点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发展等级的要求。
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
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
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母教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
这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这样想:
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还应重视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
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断前进。
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之感。
再如“生存与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写,认为一个人的生存,要精神支柱,精神是生命的支点,也懂得举很多例子去论证:
史铁生、司马迁、张海迪等,我觉得这样写还是不够的,个人的生存固然重要,但集体(团体)的生存,国家民族的生存要不要精神支柱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胜利就能证明一个团体或集体要生存,要胜利,精神支柱是多么地重要。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胜利,也靠的是爱国精神,团体精神,所以如果学生拓展到这个方面去写,整篇文章立意就深刻得多。
再看2004年山东等地的高考作文题:
◆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丁)◆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
(达·芬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
(塞纳克)
对各种说法,有人想:
我该相信谁的话呢?
也有人想:
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
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其实这些名人的话都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
走自己的路,也可以不让别人说,只要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可以不让别人说闲话。
不常问路的人就一定会迷失方向吗,也不一定,如果不常问路的人事先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有敏锐的观察力,也是不会迷路的。
所以这些话虽然有很强的辨证性,但我们还是要深入的的思考,从中找出说理的根据。
作文思辨的逆向性,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
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
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学生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
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
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考生都是从正面角度去写,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地方不一定要诚信,不诚信也不为过,从反面角度去写可能会更有新意,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大部分考生都写记忆移植后的好处,但也有考生想到了精神,人格是不能随便移植的,给人以焕燃一新的感觉。
俗话说:
“常在河边走,不会不湿鞋”,但总会有不湿鞋的时候。
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与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
“谁最坏?
”秘书回答:
“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
”毛泽东同志却认为:
“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
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
”毛泽东同志一反常理,逆向思维惹人耳目。
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性的,这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
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春,是它的“长”,但纤细娇弱,难耐风雨,容易弯腰折枝是它的“短”,我们虽然可以赞美它,但从思辨的逆向来考虑,也可以批评它。
竹子容易低头弯腰,就在于其不实,从而启迪人们,为人做事既要努力向上又要心诚求实,在节节升高中应以稳步扎实为基础,否则上去了容易掉下来,再如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普通、廉价,它虽然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甚至入不了花谱家族,根本“香”不起来,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总之,考生看到作文题目,不要急于下笔,一定要先注意审题,处理好材料跟话题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绝对地去看,更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所谓求异思维而故意夸大阴暗面,扭曲事实真相,对事物要全面、准确的分析,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道理要讲得有理有据,让读者(阅卷老师)信服。
所以,我们在作文中要注意把道理讲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同时,还要“讲”道理、“作”分析。
我们还要学会用一定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努力思考话题的思辨性。
只要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能写出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
本题“一百分”也是如此,平常,但需要思辩,不能只考虑一方面。
既然是思辩,则要考虑什么原则?
我研究,有10种基本思辩原则。
对“一百分”可以用“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等方面考虑。
如“现象与本质”,一百分是现象,本质是什么呢?
是成功吗?
是下一次一百分的起点吗?
如此思考,写议论文比较适当。
如“原因与结果”,一百分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呢?
需要勤奋、毅力,也需要方法、技巧,等等,写议论文比较适当。
2012“思辨性”作文得高分有三大诀窍
近几年高考作文基本上是话题作文。
高考作文命题颇具思辨性。
要写好此类思辨性作文题,没有一定思辩能力和思想、文化积累,是难以写好的。
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思辨能力呢?
方法之一:
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加强 议论文 中的 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