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用知识.docx
- 文档编号:11170159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593.07KB
儿科常用知识.docx
《儿科常用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常用知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常用知识
儿科学
儿科常用知识
儿科常用知识的总结
╰☆寳唄卜乖☆╮
2012/9/7
小儿年龄分期:
一、胎儿期:
由妊娠到分娩大约280天(40周)
二、新生儿期:
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满28天
三、婴儿期;出生28天后到满1周岁
四、幼儿期:
1周岁后到3周岁
五、学龄前期:
3周岁后(第4年)到入学前(6-7岁)
六、学龄期:
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少年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
七、青少年期(青春期):
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
小儿体格发育与测量:
体重计算:
初生时平均体重为3kg;
小于6个月婴儿体重=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kg)
7~12个月婴儿体重=6kg+月龄×0.25(kg)
2岁~青春期前=年龄×2+8(kg)
身长计算:
初生时平均为50cm,生后前半年每月平均增长2.5cm,后半年每月增长1.5cm,1周岁时达75cm,2岁达85cm。
2—12岁平均身长计算公式:
身长(cm)=年龄×5+75
头围与胸围:
初生时头围为约34cm,1岁时约46cm,2岁为48cm,5岁时约50cm,15岁以后已接近于成人(54—58cm)。
初生时胸围为32cm,比头围小1—2cm,1岁时与头围几乎相等,以后胸围即超过头围,其差数(cm)约等于小儿的岁数。
囟门:
前囟:
初生时大小约为2.5×2.5cm(对边中点连线),1—1
岁左右闭合。
后囟:
后囟为枕骨与顶骨间形成的三角形间隙,一般于出生后6—8周闭合。
牙齿:
乳牙共20个,于出生后6—8个月开始萌出,少数可早至4个月或晚至10个月,12个月仍不出牙者可认为异常,以后每月增加1个,2--2
岁出齐。
2岁前乳牙总数约等于小儿月龄减6。
牙齿生长顺序:
(见下图)
恒牙共32个,6岁左右开始换牙,先出第一磨牙(在第二乳磨牙的后面),7—8岁后乳牙按长出的先后次序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12岁左右出第二磨牙,18岁以后出第三磨牙(智齿)。
一般于20—30岁时出齐,也有终身不出第三磨牙者。
骨化中心:
腕骨的骨化中心,正常婴儿出生6个月后即出现2个,6—8岁前腕骨骨化中心数约为其岁数加1,10岁时出齐共10个(包括桡、尺骨远端的成骨中心)。
小儿神经、精神发育过程:
(如下图):
民间谚语: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小儿神经、精神发育过程
年龄
动作发育
语言、思维发育
初生~1
个月
四肢不自主、不协调、无规律的运动
无意识的哭叫
2~3个月
俯卧位时能抬头
两眼能随物品、声、光转动
3~4个月
俯卧时两手支持能抬头
面部有表情,自己玩手,能抓玩具,认识母亲
5~6个月
翻身,举手抓物,能独坐一会
咿呀学语发出单音节
7~8个月
会坐,会爬,会自己坐起来,躺下去
能认识亲人与陌生人
9~10个月
扶站,能独站片刻
能听懂自己的名字,发出爸、妈单音节,见熟人会伸手让抱
11~12
个月
独站,扶着走,能弯腰捡东西
能用单词表意如“不要”,会喊爸爸妈妈等,可以指出自己的手、鼻、眼、口、耳等部位
1~1
岁
独走,学跑,蹲着玩,用匙进食
听懂一些日常用语,会说简单短句,会表示大小便
2岁
能跑,会双脚跳,手的动作更准确
学唱歌、能控制大小便、可以表达意愿,有喜、怒、怕、等表示
3~4岁
会跳,能穿衣,脱衣,能做模仿性游戏和劳动
会唱歌,简单叙述事情经过,记忆力强,好发问,能对话
5岁
会系鞋带,能做一般的动作和简单的劳动
开始识字,会讲故事,能画人像,能数十几个数
6岁
能参加简单的劳动,会剪纸、泥塑
会写几个字,数几十个数,会算简单的加减,喜独自主,开始形成性格
智商(IQ):
智商=智龄÷实际年龄×100
一般正常为90~110;
智能落后,其智商在70以下,根据其程度不同,可分为四级:
1、轻度,(IQ:
55~70)
2、中度(愚蠢),(IQ:
35~54)
3、重度(痴愚),(IQ:
25~34)
4、极重度(白痴),IQ<24
智能超常,又称天才儿童,其智商在140以上。
婴儿喂养:
一,母乳喂养:
1、优点:
a、母乳为婴儿最理想的食品,且营养丰富含较多的脂酶、淀粉酶,易于消化吸收。
b、初乳(产后12天内的乳汁)中含有大量分泌型IgA(SIgA)抗体,在肠道内不被消化酶及酸碱度变化所破坏,在粘膜表面对感染和过敏原的进入有保护作用。
c、母乳含乙型乳糖较多,可促进双歧杆菌生长,从而抑制大肠杆菌,母乳中含乳铁蛋白较牛乳为高,亦有抵抗大肠杆菌的作用,所以较少发生腹泻。
d、人乳中蛋白质以乳白蛋白为主,凝块小。
易于消化,且含较多的含硫氨基酸,有利于婴儿脑的发育。
e、增进母子感情,对婴儿智力、情绪的发展起很重要的作用。
2、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4~6小时可试喂母乳,情况良好者可适当提前(早产儿可延长到18~24小时),有利于母乳分泌,防止新生儿低血糖,未喂奶前可喂少量糖水。
以后每隔3~4小时喂奶一次,夜间逐渐停喂一次,每天6~7次,4~5个月小儿,每天哺乳可减至5次,每次哺乳时间15~20分钟,根据吸吮能力,适当延长或缩短每次哺乳时间,以吃饱为宜。
3、注意事项:
每次哺乳前应洗净双手,将乳头用温水洗干净。
哺乳时应尽量吸空乳房,轮换交替喂哺。
哺乳时应取半坐位,保持安静、愉快的环境。
哺乳完毕,应将小儿抱起,轻拍其背,排出空气,以防溢乳。
患活动性肺结核、重症心脏病、肝病、严重精神病等应禁止喂哺,母亲再度怀孕也不宜喂乳。
4、断母乳:
一般在10~12个月,最迟到1岁半,是断母乳的适当时期,若逢夏季,则可延长至秋凉时再断乳。
断乳时若乳汁仍多,母亲可口服已烯雌酚,每次5mg,日服3次,连服2~3天。
二,人工喂养:
乳量的计算方法及稀释法:
新生儿喂牛乳时宜加水稀释配成1/2~2/3奶(即1份牛乳加1份水,2份牛乳加1份水),1~2个月时逐渐改为全乳喂养。
三,混合喂养:
母乳不足并用牛、羊乳或其它植物性代乳品喂养时称为混合喂养。
四、辅食的添加:
(如下图)
不同年龄婴幼儿添加辅食的方法
月龄
食物的质地
喂养次数
每餐的量
添加食物举例
满6月
时开始
添加
泥糊状食物
每日2次,并
经常喂母乳
2-3勺*
铁强化米糊、菜泥、
水果泥、肉泥、肝泥、蛋黄泥
7-8个月
泥糊状食物、
稠粥
每日3次,并
经常喂母乳
每餐逐渐增
加到2/3碗*
稠粥、烂面条、馒头、
蛋羮、肉泥、鱼泥、
肝泥、豆腐、菜泥、
水果泥
9-11个月
泥糊状食物、切
得很碎的食物、
儿童能用手抓的
食物
每日3次餐,再
加1次点心,
继续喂母乳
每餐3/4碗*
软饭、馒头、包子、
饺子、馄饨、全蛋、
碎菜、水果、碎的肉、
鱼、虾、鸡等
1-2岁
家常食物,必要
时切碎或捣碎
每日3餐,2次
点心,继续喂母乳
每餐1碗
体积小的家常食物
以上喂养推荐是针对母乳喂养的儿童,若为非母乳喂养,除以上食物外,每天喂1-2次奶并增加1-2餐。
*每勺为10ml,每碗或每杯为250ml。
7岁以内小儿—日生活活动时间分配表
年龄
饮食
一日安排
活动时间
(小时)
睡眠时间
次数
间隔时间(小时)
昼夜
夜间
(小时)
共计
(小时)
次数
持续时间(小时)
2个月~
6
3~3.5
4
4
1.5~2
10~11
17~18
3个月~
5~6
3~3.5
3
3
2~2.5
10
16~18
6个月~
5
4
2~3
2~3
2~2.5
10
14~15
1岁~
5
4
3~4
2
1.5~2
10
12.5~13
1.5岁~
4
4
4~5
1
2~2.5
10
12~13
3~6岁
4
4
6~7
1
2~2.5
10
12~12.5
疫苗免疫接种程序
疫苗
接种对象月(年)龄
接种剂次
接种部位
接种途径
接种剂量/剂次
备注
乙肝疫苗
0、1、6月龄
3
上臂三角肌
肌内注射
酵母苗5μg/0.5ml,CHO苗10μg/ml、20μg/ml
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剂次,第1、2剂次间隔≥28天
卡介苗
出生时
1
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处
皮内注射
0.1ml
脊灰疫苗
2、3、4月龄,4周岁
4
口服
1粒
第1、2剂次,第2、3剂次间隔均≥28天
百白破疫苗
3、4、5月龄,18-24月龄
4
上臂外侧三角肌
肌内注射
0.5ml
第1、2剂次,第2、3剂次间隔均≥28天
白破疫苗
6周岁
1
上臂三角肌
肌内注射
0.5ml
麻风疫苗(麻疹疫苗)
8月龄
1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
皮下注射
0.5ml
麻腮风疫苗(麻腮疫苗、麻疹疫苗)
18-24月龄
1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
皮下注射
0.5ml
乙脑减毒活疫苗
8月龄,2周岁
2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
皮下注射
0.5ml
A群流脑疫苗
6-18月龄
2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皮下注射
30μg/0.5ml
第1、2剂次间隔3个月
A+C流脑疫苗
3周岁,6周岁
2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皮下注射
100μg/0.5ml
2剂次间隔≥3年;第1剂次与A群流脑疫苗,第2剂次间隔≥12个月
甲肝减毒活疫苗
18月龄
1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皮下注射
1ml
出血热疫苗(双价)
16-60周岁
3
上臂外侧三角肌
肌内注射
1ml
接种第1剂次后14天接种第2剂次,第3剂次在第1剂次接种后6个月接种
炭疽疫苗
炭阻疫情发生时,病例或病畜间接接触者及疫点周围高危人群
1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皮上划痕
0.05ml(2滴)
病例或病畜的直接接触者不能接种
钩体疫苗
流行地区可能接触疫水的7-60岁高危人群
2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皮下注射
成人第1剂0.5ml,第2剂1.0ml,7-13岁剂量减半,必要时7岁以下儿童依据年龄、体重酌量注射,不超过成人剂量1/4
接种第1剂次后7-10天接种第2剂次
乙脑灭活疫苗
8月龄(2剂次),2周岁,6周岁
4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
皮下注射
0.5ml
第1、2剂次间隔7-10天
甲肝灭活疫苗
18月龄,24-30月龄
2
上臂三角肌附着处
肌内注射
0.5ml
2剂间隔≥6个月
注:
1.CHO疫苗用于新生儿母婴阻断的剂量为20μg/ml。
2.未收入药典的疫苗,其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参见疫苗使用说明书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
病名
潜伏期
患者隔离期
接触者检疫期
常见
最短
最长
麻疹
10
6
18
无合并症者疹后5天
21
水痘
13~17
11
24
皮疹全部干燥结痂
21
流行性感冒
1~2
数小时
4
退烧后24小时
最后一个病人发病后3天
腮腺炎
18
14
21
腮肿消失
21
乙型脑炎
14
4
21
体温正常时
不检疫
小儿麻痹症
5~14
3
35
发病起不少于40天
21
细菌性痢疾
1~2
数小时
7
大便培养2次阴性
7
百日咳
7~10
2
21
痉咳起30天
21
流脑
1~4
1
7
发病起不少于7天
7
猩红热
3~7
1
12
发病起2周
12
甲型肝炎
14~42
发病日起不少于40天
42
乙型肝炎
90
21~
180
肝功能正常,急性小于6个月
3~6个月
2个月—4个月ARI(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与原则
症状
●不能喝水
●惊厥
●嗜睡或不易唤醒
●安静时有喉喘鸣
●严重营养不良
胸凹惂
●呼吸增快
2~12个月≥50次/分
1~4岁≥40次/分
●无胸凹陷
●无呼吸增快
●无胸凹陷
分类
极重症
重度肺炎
轻度肺炎
咳嗽感冒
治疗原则
●立即送医院治疗
●给首剂抗生素
●对症治疗:
止惊、退热平喘
●立即送医院
●首剂抗生素
●对症治疗
●指导家庭护理
●抗生素7天
●2天复诊
●对症治疗
●家庭护理
●对症治疗:
平喘、止咳、退热
●不用抗生素
●咳嗽>15天送医院诊治
不足2个月小儿ARI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症状
●喂奶困难
●惊厥
●嗜睡不易唤醒
●安静时有喉喘鸣
●喘鸣
●发热或体温不升
●呼吸增快
≥60次/分
●严重胸凹陷
●无呼吸增快
●无严重胸凹陷
或危险症状
分类
极重症
重度肺炎
咳嗽感冒
治疗
原则
●立即转送医院
●给首剂抗生素
●保暖
●立即转送医院
●给首剂抗生素
●保暖
●家庭护理
●保暖
●增加母乳喂养次数
●观察病情,如有加重立即复诊转送医院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1、早产儿:
胎龄<37周(或<260天)
2、足月儿:
胎龄37~42周(或260~293天)
3、过期产儿:
胎龄>42周(或>293天)
4、低出生体重儿:
出生体重(出生后1小时内测体重)在2500克以下
5、巨大儿:
出生体重>4000克
项目
正常值
呼吸
约35~45次/分
心率
约120~140次/分
红细胞计数
约5~7×1012升(500~700万/立方毫米)
血红蛋白
约150~220克/升(15~20克/分升)
新生儿几种特殊状态:
1、生理性黄疸:
约50~75%正常新生儿于生后2~8天出现黄疸,4~5天最明显,以后迅速消退,一般情况良好。
2、阴道流血(假月经):
部分女婴于生后5~7天可见阴道少量出血,持续1~2天自行停止,属生理现象,不必处理。
3、乳腺肿大:
男、女婴儿均可发生。
多在生后3~5天出现,蚕豆至鸽蛋大小,有时可见少量乳汁。
多于生后2~3周自然消退,亦属生理现象,切忌挤压。
阴道流血、乳腺肿大均因孕妇妊娠期雌激素对胎儿影响所致。
新生儿黄疸鉴别
黄疸性疾病
黄疸出现时间
黄疸程度
肝脾肿大
血清胆红素
大便颜色
其他
生理性黄疸
2~3天
轻
无
间接胆红素升高
黄
一般情况好
ABO溶血症
24小时内或稍晚
较重
正常或中度
间接胆红素不升高
黄
抗“A”或抗“B”抗体阳性,进行性贫血
Rh溶血症
24小时内
严重
轻至中度
早期间接胆红素为主,晚期两者均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
黄
Rh抗体阳性,贫血严重呈进行性
新生儿败血症
2~7天(早期)
7天以后(晚期)
轻或中度
轻或中度
直接、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黄
感染中毒症状,感染病灶,血培养阳性,轻、中度贫血
新生儿肝炎综合症
2~3周
中度或较重,波动
轻至中度
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黄或灰白
呕吐,厌食,体重不增,药物治疗后胆红素下降
先天性胆道闭锁
1~3周
逐渐加重
中至重度
直接胆红素升高
灰白
3个月后发生肝硬化,药物治疗无效
营养不良:
一:
皮下脂肪减少和消失顺序:
先见于腹、胸、背、腰、继之臀部、四肢,以后额、颈、颏、最后为面颊部。
二:
婴幼儿营养不良:
1、Ⅰ度营养不良:
体重比正常降低15~25%,身高尚正常。
2、Ⅱ度营养不良:
体重比正常降低25~40%。
3、Ⅲ度营养不良:
体重减轻40%以上。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病因:
1、日光照射不足。
2、供给不足。
3、需要量增加(正常小儿需维生素D为10~12.5微克,即为400~500国际单位/日)。
4、疾病影响。
婴幼儿腹泻
腹泻分期:
1、急性:
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
病程在2周至2个月。
3、慢性:
病程在2个月以上。
脱水程度及表现
程度
体液丢失占体重%
皮肤弹性
眼窝及前囱凹陷
尿量
周围循环不良
轻度
<5%
尚好
轻度
正常或略少
无
中度
6~10%
差
明显
明显减少
不明显
重度
>10%
极差
极明显
极少或无尿
明显
三种不同性质脱水的表现
等张性脱水
低张性脱水
高张性脱水
原因或诱因
病程较短,吐泻较轻
病程较长,吐泻严重,常因补充非电解质液过多所致,我见于营养不良儿
病程短,急性发病,高热,进水量少,大量出汗等
失水与失盐比例
失水=失盐
失盐>失水
失水>失盐
血钠浓度
(毫摩尔mmol)/升
130~150
<130
>150
口渴
偶有口渴
可不明显
明显
尿量减少
可不明显
可不明显
明显
临床表现
一般脱水症状和体征
除一般脱水症状外,常伴有循环衰竭表现
脱水症状不明显,常伴有烦渴和高热
皮肤弹性
稍差
极差
尚可
神志
精神萎靡
嗜睡或昏睡
烦躁,易激惹
血压
低
很低
正常或稍低
几种常用混合液组成和配制
溶液名称
溶液内容(份)简易配制法(ml)
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
5~10%葡萄糖溶液
1.87乳酸钠溶液
5~10%葡萄糖溶液
10%氯化钠溶液
11.2%乳酸钠(或用5%碳酸氢钠)
10%氯化钾溶液
1﹕1液(1/2张含钠液)
1
1
--
500
20
--
--
2﹕1液(等张含钠液)
2
--
1
500
30
28(50)
--
1﹕2液(1/3张含钠液)
1
2
--
500
15
--
--
1﹕4液(1/5张含钠液)
1
4
--
500
10
--
--
2﹕3﹕1液(1/2张含钠液)
2
3
1
500
15
15(25)
--
4﹕3﹕2液(2/3张含钠液)
4
3
2
500
20
20(30)
--
5~10%葡萄糖盐水(等张含钠液)
--
--
--
500
45
--
--
维持液(1/3张)
--
--
--
500
10
--
7.5
补液十字治则:
三补(补充累积损失、补充继续损失、补充生理需要),三定(定量、定性、定时),三原则(先盐后糖、先快后慢、有尿补钾),一注意(避免死板的按公式计算,脱离病人的具体情况及动态观察、边补、边观察、边调整)。
输液总量÷输液时数=毫升/小时
每小时输液量÷4=每分钟滴数
第一天补液的量、成分及速度
累积损失继续损失生理需要
补液量
(ml/kg)
按脱水程度
10~40
60~80
轻度
中度
重度
50
60~100
100~120
补液成分
按脱水性质
低张
等张
高张
1/2~1/3张液
1/5张或生理维持液
2/3~等张液
1/2张液
1/3~1/5张液
完成时间
8~12小时,或每小时
补完累积损失量后的12~16小时补完,或每小时5ml/kg
8~10ml/kg
30ml/kg(<1岁)
20ml/kg(1~2岁)
每日摄入量=前一天尿量+异常丢失量(吐、泻等)+
10ml/kg(>2岁)
呼吸系统疾病:
不同年龄小儿呼吸次数的平均值
年龄
每分钟呼吸平均次数
呼吸﹕脉搏
新生儿
40—50
1﹕3
<1岁
30—40
1﹕3—4
~3岁
25—30
1﹕3—4
~7岁
20—25
1﹕4
~14岁
18--20
1﹕4
血液气体分析
名称
定义
正常值
临床
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是指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氧合程度,反应血氧分压的水平
91~97.7%
当SaO2降至80%以下时,临床上即出现紫绀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是指血液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压力或张力,是衡量肺泡通气量的重要指标
4.7~6.0KPa(35~45mmHg)
PaCO2增高,表示有效通气量不足,有呼吸性酸中毒;PaCO2降低,表示通气过度,有呼吸性碱中毒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是指血液中溶解的氧所产生的压力或张力,是反应肺换气功能的重要指标
10.7~13.3KPa(80~100mmHg)
血氧分压下降说明有缺氧
动脉血pH值
是指血液中氢离子浓度负对数,表示血液的酸碱度
7.33~7.45
若二氧化碳难以排出时pH值降低,产生呼吸性酸中毒
当SaO2≤85%,PaO2≤kPa(50mmHg),PaCO2≥6.65kPa(50mmHg)时,可考虑呼吸衰竭
循环系统:
心率(次/分)
血压
换算
●新生儿:
120--140
●婴儿期:
110--130
●2—3岁:
100--120
●4—7岁:
80--100
●8—14岁:
70--90
●因此10岁以后才接近成人
●新生儿时期收缩压平均为9.3kPa(70mmHg)
●2岁以后按下列公式计算:
年龄×2+80=收缩压(mmHg)舒张压相当于收缩压的2/3左右,一般下肢血压比上肢高约2.7kPa(20mmHg)
●1kPa=7.5mmHg
●1mmHg=0.133kPa
功能性与器质性心脏杂音的鉴别
功能性杂音
器质性杂音
先天性
风湿性
部位
肺动脉瓣区及心尖部
胸骨左缘第2—4肋间
心尖部
性质
吹风样、柔和
粗糙、响亮
吹风样或隆隆样
时期
收缩期、短
收缩期为主,较长
收缩期或舒张期
强度
一般在Ⅱ级以下
常在Ⅱ级以上
常在Ⅱ级以上
传导方向
比较局限
常传向颈部、心尖或背部
常传向腋下或背部
小儿血液细胞平均正常值
项目
正常值
红细胞
新生儿(5.2—6.4)×1012/L
婴儿(4.0—4.3)×1012/L
儿童(4.0—4.5)1012/L
血红蛋白
新生儿180—190g/L
婴儿110—120g/L
儿童120—140g/L
白细胞
新生儿20×109/L
婴儿(11—12)×109/L
儿童(8—10)×109/L
血小板
(100—300)×109/L
几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鉴别表
疾病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肺动脉瓣𨭂狭窄
法洛氏四联症
分类
左向右分流型
无分流型
右向左分流型
症状
一般发育落后,乏力,活动后心悸,咳嗽气短,晚期出现肺动脉高压时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科 常用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