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经验材料.docx
- 文档编号:11168293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9.85KB
小学校本课程经验材料.docx
《小学校本课程经验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校本课程经验材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校本课程经验材料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小学校本课程经验材料
篇一:
诵读经典校本课程经验材料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经验材料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正因为大岭教育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我校早在20XX年就在中心校的指导下,开始了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同成长”为主题的师生大阅读活动。
并且历久弥新,现已形成我校的特色校本课程。
包括“经典背诵”与“名著阅读”两项课程内容。
学校在组织管理上,本着“精心推荐、鼓励引导、过程规划、尊重师生喜恶”的原则,不以背诵量施压,不以教条框框限行的做法,保护着师生的诵读热情,让我校经典诵读课程始终健康良性发展。
一、诵读经典诗文,牢记优良传统美德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
“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至极。
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强大的实际意义。
那么包括论语在内的很多中国经典诗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和情趣。
是艺术精品,民族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
我们应当继承“国学”中的人文精神与生存智慧,那么小学生正是学习古诗文的最佳时期。
20XX年我校开始把经典诵读引进校园,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着力提高小学生的文学功底,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改变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我们的校园,逐渐成为了我校的办学特色。
(我校的二年级,班主任带领学生现已经背诵了《成语接龙》,成语达300个。
《弟子规》、《增广贤文》;三年级,班主任孙带领学生背诵了经典诗词30首,实施了《在农历的天空下》。
四年级,班主任带领学生背诵了四季组诗80多首,实施了《在农历的天空下》。
五年级,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背诵了《论语》。
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背诵了《论语》。
)
我们的做法是:
(一)“爱之欲其生,好之欲其荣”——学校推荐书目,师生自由选择。
回溯到20XX年9月,恰值学期伊始,学校积极响应中心校的号召,提出了将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想法,群策群力之下,营造书香校园的职责分工初现端倪,
为了将活动抓好抓实,成立了书香校园建设领导小组。
会议中,达成了学校书香校园建设整体规划框架,制定了诵读经典诗文的原则:
1、循序性原则。
由易到难,从少到多,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2、自主性原则。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自查工具书的习惯。
3、激励性原则。
只要诵读就好,提倡背,不苛求。
注重培养兴趣,不可形成逆反的心理。
4、榜样性原则。
抓诵读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大力宣扬,激发学生诵读热情。
5、个性化原则。
学生对古诗文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在正确引导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对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给予充分重视。
随之举行了盛大的“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仪式上教育局和中心校相关领导对活动表示了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全体师生阅读的激情被点燃,为诵读活动奠定了成功的基调。
仪式之后,学校向全体师生推荐了诵读篇目:
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增广贤文》、《中华成语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朱子治家格言》、《孝经》、《道德经》、《中庸》、《大学》、《百家姓》、《诗经》、《成语接龙》《古诗词》等。
在学校的鼓励引导下,教师首先根据自己班学生的接受能力、喜好所需,选择书目,带领学生尝试背诵。
在之后的五年里,学校、老师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形成了基本的课程体系:
低年级以《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成语接龙》为主要教材;中年级以《分类古诗》、《增广贤文》、《在农历的天空下》为主;高年级以《论语》、《增广贤文》、《大学》为主。
(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给足诵读的时间空间
我校为保证学生诵读时间,规定每天不少于15分钟,遵循“晨诵、午读、暮省”的阅读方式,每天晨会(7:
40——7:
50)为固定背诵经典的时间。
全校师生共同诵读“精彩片断、好词佳句、经典诗文”,朗朗的书声让校园早晨呈现最亮丽的风景。
课前吟诵:
充分利用每节课课前一分钟时间,开展“课前吟诵”活动,要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具体吟诵的内容可以是老师提前布置好的,也可以按照各个班级诵读计划来实施,同学们齐诵,达到互相学习,共同交流的目的。
课后诵读:
课间,放学后学生在游戏时进行巩固诵读,跳着皮筋,合着节奏,背诵《三字经》;拍着手背诵《弟子规》《千字文》?
?
不同形式的诵读活动随学
生的兴趣自由发挥,在游戏中让孩子体验国学,体验诗韵,体现人文素养。
诵读指导课:
每月各班都要有两节诵读指导课(选修课),教师或带领学生进行诗文欣赏,或讲诗文故事,或品析经典或举行赛诗会等,形式不一。
用教师丰富的诗文知识与多彩的课堂,培养学生对经典的学习和探索意识,激发兴趣。
(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营造淡雅浓香的诵读环境。
1、与环境结合。
我校到处都可以感受到由墨香、书香形成的视觉冲击和精神熏陶:
楼内走廊、路沿石、班级墙壁上的名言警句、经典诗文等作品,浸润着学生的心灵,每天早上十分钟的诵读,陶冶着学生的性情,诗意盎然的班级,丰盈着学生的生命。
图书室藏书800多本,配备专职图书管理员,可以随时接待学生借阅。
2、与活动结合。
学校将经典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以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直面经典,感悟经典。
在去年的诵读比赛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与“经典诵读”有关的活动。
通过集体背诵、个人背诵、古诗词接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的吟诵乐趣中,得到启迪与熏陶。
(四)“喜看稻菽千重,倾听幼竹拔节声”——经典诵读成果展示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在期末开展一次经典诵读成果展示活动,每一次的成果展示,都是全校老师学生一起参观。
其中,展示的学生,群情激昂,意得志满,有时齐背,朗朗声响彻整个校园;有时分组对句,优雅书生气十足。
学生背诵经典,讲经典故事,畅谈背诵心得,展经典作品,手擎传统文化瑰宝,沐浴在千年灿烂文化的雨露中,怡养身心,丰富内涵,增添儒雅气质。
丰富的活动调动了学生们诵读的热情,孩子的进步使得他们的家长对我校的诵读活动越来越支持。
同时,在学校组织的展示活动结束后,及时表彰和奖励表现突出的班级或学生个人,颁发证书和奖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师生参与诵读活动的热情。
同学们天天读,日日诵,久而久之,很多同学已经不满足于经典诵读里的内容,开始有意识地扩大读书面。
从开始找相关的古诗文书籍,到其他各种文学书。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的阅读和理解水平不断提高,浓郁的读书氛围弥漫了整个校园。
二、博览古今中外名著,开启视野之窗、智慧之门。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在现代社会,提高每个公民的民族素质和文化底蕴,已经成了一种精神领域的时尚。
多年来,我校在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同成长”为主题的师生大阅读活动中,引领全校师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形成了“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的良好氛围。
(一)保证阅读时间。
遵循“晨诵、午读、暮省”的阅读方式,学校规定学生午读时间不少于30分钟。
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每周的星期一、三的自习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阅读。
星期六、星期日要求学生必须保证每天一小时的自主阅读,由家长监督。
寒暑假期间,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以上,并做好记载。
(二)灵活阅读形式。
采取师生共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的形式。
共读是为了带动所有同学读书,并且读后能共同交流感悟,让阅读找到焦点,让阅读走向深入,让阅读更加方法化。
自由阅读是为了维护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权利,让阅读面无限加宽。
(三)丰富阅读活动。
1、做好阅读摘抄。
将书海中的美妙词句摘抄下来,适当理解记忆甚至背诵,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书海拾贝”摘抄本让学生在书海中学会寻找、学会分析,从而也增强了他们理解性阅读的能力。
活动中,不断有语文老师反映,学生坚持摘抄对于语言交流和写作都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学校通过检查,根据学生“书海拾贝”的完成质量和数量,以每班10%的比例评选了“阅读之星”,表彰那些用心阅读、认真摘抄的同学。
2、坚持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暮省”,即傍晚写日记,学生一天下来,将阅读的收获、生活的感悟静心写下,启智、明理水到渠成。
3、坚持每月一次读书交流会,师生共同交流读书的内容、阅读的心情、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感悟,让思想在交流中碰撞,提升。
每学期学校领导要最少参与各班的一次读书交流会。
4、开展了系列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极大增强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下面以一项共读活动为例,介绍一下我们的做法。
20XX年,国学热在中国
大地悄然蔓延,也同样席卷了我们的校园,在这股国学热潮中,学校倡议广大师生共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我校教师一致认为:
作为中国的孩子,可以不知道《哈姆雷特》、《战争与和平》,但必须得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西游记》。
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
根据阅读水平的高低,可选成人版,也可选择少儿版;不求阅读多深入,只求熟悉了解。
无论开展什么活动,都要让工作成体系,这样才能前有始后有终,才能让活动有过程、有成果,才不会“雷声大雨点小”,有号召,没成果。
为了能够顺利推进这项阅读活动,首先要求教师带班到三年级时(一二年级阅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就开始制定《四大名著阅读计划》,有计划性地开展阅读。
每读完一本书,要至少开展一次专题读书交流会,交流对内容的记忆,对人物的理解,对人物描写的学习等等。
学校为了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读书热情,也是为了掌握共读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竞赛活动。
有“四大名著知识竞赛”、“四大名著个性化人物品评会”、“讲名著故事比赛”、“评比读书小明星”、“现场习作竞赛”、“日记评比”等。
师生为比赛做准备时,无疑是一种对阅读的深化;比赛中,那激烈的竞争,更是一种互相激发与促进;比赛后领奖时,那手捧奖品的兴奋,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继续读好书的坚定与希冀,更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天真、质朴,以及巨大的可塑性。
突然间,我们会不由觉得,我们是做了一件多么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啊!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让学生们从小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意义。
加强对祖国下一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现在的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知半解,或者只是了解到冰山一角,随着货真价实的文化大师相继去世,中国几千年传承的儒家思想就存在失传的危险,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抢救性的保护并让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
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相当部分的人群中已经荡然无存,这也提醒我们中华传统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的修复已经迫在眉睫。
篇二:
校本课程经验材料
校本课程经验材料
我校的校本课程,是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
通过实践,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形成。
现就我校的教育课程总结如下:
一、校本课程的含义
1、校本课程
课程的本质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
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意识(如新课程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意识)。
从涉及范围而言,上到国家的《课程计划》,下到一位老师安排的一节课,一段或一次活动都是课程;从活动的程序而言,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与评价的过程就是课程。
这也即课程的四个要素:
目标、内容、实施、评价。
现今课程分三级:
国家课程:
体现国家意志,专为培养未来公民而设计,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地方课程:
是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内,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并在国家规定的课时范围内设计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
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人员及其他力量合作而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其特点是:
“以校为本,以学生需求、兴趣为出发点,以教师为主力军,以学校和社区资源为载体。
”
2、校本课程的层次
我校的校本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
(1)原始形式的兴趣小组、课外活动。
这种形式在很多学校都存在。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凭空而起,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这种原始形式的兴趣小组、课外活动之所以没有真正达到校本课程的建设要求,是因为这些活动还缺乏课程理念的指导,没有成为自觉的理性行为。
(2)国家课程单科性的校本化。
对国家的某一门课程或对某门学科按照学校特点进行校本化处理。
如在英语口语化方面,经过认真研究、实践,对国家课程进行进一步的开发。
(3)课程超市。
即学校有很多的课程让学生选择。
课程超市的特点就是把原来的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课程化、规范化、系列化,课程意识更明确,课程目标与实施过程更加明显。
(4)在课程超市基础上形成的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的本质在于将课程从知识性层面上升到文化性层面。
很多学校超市形态的校本课程都是知识性的,真正要形成精品课程必须从知识上升为文化。
从“有知识”到“有文化”,关键要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价值观、世界观,比如九年级的“旅游”课程就是这样。
涞水野三坡,是全国的AAAA级地质森林公园,所以“涞水旅游”这门课,分三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国情”,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的发展史;第二阶段是“涞水野三坡”,让学生了解本地旅游资源的历史发展的过程;第三阶段是“野三坡文化”,通过提炼让学生了解野三坡的主要特色,知道涞水发展的灵魂是什么,经过精炼升华,逐步从有知识开始上升到有文化,使校本课程逐步走向精品化。
但是这个提升过程需要不断经过磨练,需要学校在课程超市的基础上去粗取精,逐步形成和学校创建目标相同的具有品牌意义的课程。
(5)校本课程的最高层次是对国家课程整体性、创造性的校本化开发。
这需要学校在长期的校本课程开发基础上,进行适当剪裁和整理,把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国家课程的建设完全自然地融为一体,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
是为了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使学生在国家、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
开发校本课程是教育的需要,是当前课改形势的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也是校本建设(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三大任务之一。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意义有三点: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校本课程在实现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提高课程对学生的适应化,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宗旨、教育哲学(思想),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设置多样化的课程,赋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权,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
2、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
开发中,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程实验,从而改变了教师现今是课程执行者的角色,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
教师在开发实施过程中,通过学习、参与,在教学思想、知识水平、知识面、课程意识等各方面得到了提高,促进了专业成长。
3、有利于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办学特色的发展。
现今真正有特色的学校并不很多,而办学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特色。
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办学思想,利用校内资源和社区环境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进行课程创新,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逐步形成学校特色。
一般来说,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能够与时俱进的反映时代社会变化和学生需求,它贴近实践,有很强的适应性,反映了当前课程多元化的趋势。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属于课程的要素来源,它们作用于课程并能成为课程的要素;又如直接决定的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课程的认识等,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
现实中,许多课程资源既是课程的要素来源,也是课程的实施条件。
课程资源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自然性资源(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
如我县的地理位置、物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人文性资源(指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如许多文学作品、名胜古迹、文化传说和民风民俗等都是很好的人文资源。
)、社会性资源(指生活世界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交往。
如工矿企业、部队机关、经济建设、文化交流等。
)。
按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在校内资源中,新课程标准、教材是我校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校外资源主要有:
(1)图书馆。
是一种重要的社区文化资源,在开发形式上可采取学校(班级)和图书馆建立联系的做法,实现资源共享;也可以在校内建立与图书馆的网络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和便捷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还可以请图书馆的专业人员介绍图书馆情报检索方面的常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
(2)科技馆(展览馆)。
科技馆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加强学生对国家课程科目,如科学、自然、地理等的直观和形象的理解,对国家课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还可运用现代信息和媒体技术进行科普教育。
(3)博物馆(纪念馆)。
我国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资源。
各地的各种博物馆(纪念馆)就是这种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
学校应主动与博物馆(纪念馆)加强联系,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也可以将博物馆与学校相应的课程结合起来,还可以通过网络和光盘等形式进行传播。
(4)乡土资源。
主要是指学校所在地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民风习俗、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生产和生活经验等。
可收集整理编写资料,可组织旅游观光,也可以走访调查。
(5)网络资源。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计算机迅速地进入学校,进入家庭,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变成现实,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在互联网上,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可以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与广大同行交流和分享,与国外的亲朋好友沟通和联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学习知识。
学生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
从网上获得更多的学习信息和各种知识。
四、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或步骤
1、第一步评估论证。
一是评估需要;二是论证可行性。
包含以下内容。
①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或办学思想。
校本课程必须与学校发展目标一致。
②学生需求。
学生对哪些课程有兴趣,希望有哪些方面的发展;可作问卷调查、座谈等来了解。
③课程开发条件:
有哪些人力、物力?
有哪些可供可发的资源?
可获得哪些指导与帮助?
2、第二步确定方案(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计划)
①确定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校本课程结构(哪些、哪类科目,量的大小)。
一般而言,开发者对有关社会、学校、学生和知识的信息掌握的越全面,目标就越全面、越恰当、越细化。
②撰写课程纲要。
类似于教学大纲,但不同,包括:
a.课程的目标与意图陈述;b.课程的内容与活动安排;c.实施建议(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安排及规模。
);d.课程评价的建议(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的确定根据等)。
3、第三步组织人力编写教材(活动类的可提供活动方案及内容安排)。
包括教学目标、内容体系(编写大纲)、资料收集与重组、撰写、修订等。
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程实施中可以不断地补充、修改与完善。
4、第四步组织实施
①列出课程目录单,供学生选修,选修人数达一定规模即可开设此一课程,当然开始要有宣传、导向,因为一开始不可能有许多种供学生选择。
②对教师进行培训。
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了解一些课程常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法等。
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拓宽教师知识面,了解该有关校本课程实施的要求。
5、第五步校本课程的评价
①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
包括:
学生选择的人数多少;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领导、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教师授课方式及适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要从以上五方面入手,制定不同权重标准,最后综合考虑,形成对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②对学生的评价。
一般采用学分制。
一是看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学时总量;二是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三是看学习的客观效果。
三者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③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课程是否科学、合理,受学生欢迎,有无实际意义(如对学生发展的帮助,对教师成长的帮助,对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建设的帮助等等。
)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从开发范畴看,有开发理科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开发文科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拓
展性课程(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为目标)、探究性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隐性课程(校园文化建设)、显性课程、校内课程(与基础教育内容相关的)、校外课程(贴近社区、生活的课程)等等。
从开发的门类看,有学习方法类(基础课程相关科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有活动类(与探究学习、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相关的)有艺术类(音、美、小制作)、有生活类(与衣食住行等生活相关的)、有科学类(某一知识的延伸与扩展)、有趣味类(某方面带有趣味的知识或生活中有趣味的小常识——对联)等等。
从形式上看有三种:
①选用:
即从现成的课程资源中(他人已形成的课程)中选用比较适合自己(学校、教师、学生)的课程。
②改编:
根据师生实际情况或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
③新编:
教师(学校)根据需要与可能,自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
校本课程从内容上看,大致分为五大类:
科学素养类:
如环境与资源、生命科学、学习策略、计算机应用、创造技术、医学初步、现代农业科技、广告制作、物理定律与研究方法、新能源等。
人文素养类:
如美学初步、逻辑学基础、法制教育、西方政治体制评价、科技发展史、中国文化选讲、文学欣赏、新闻采访与写作、演讲与辩论、艺术教育、地方文化等
身心健康类:
如心理辅导、男排、女排、男足、女足、男篮、女篮、乒乓球、武术、围棋、旱冰等。
生活职业技能类:
如铜管乐、民乐、声乐、摄影、书法、剪纸、实用美术、国画、制图、舞蹈、烹任、插花艺术、科学栽培等。
学科拓展延伸类:
如语文课中的唐诗宋词赏析,外语中的英语会话、英语阅读、科技英语,理科中的生活与化学、生活中的数学等。
校本课程举例:
《开学第一课》、《生活中的数学》、《安全》、《物理学习方法论》、《中国文化精粹》、《演讲与辩论》、《卫生与环保》、《太极拳》、《中学生礼仪》、《法制教育》、《灿烂的青春期》、《英雄与名人》、《中国象棋入门》、《世界经典音乐赏析》、《我们的理想》等等。
六、校本课程注意事项
1、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教师自编教材
不少老师把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仅仅看成是学校、教师自编教材。
其结果是许多学校把校本课程的开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校本 课程 经验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