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作业.docx
- 文档编号:11167986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71.94KB
新教材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作业.docx
《新教材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作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作业
课时素养评价
五 古代非洲与美洲
(30分钟·100分)
(选择题每小题6分,非选择题40分,共100分)
1.西非有句谚语流传至今,“盐从北方来,金子从南方来,知识和学问,都得从廷巴克图来”。
这句谚语体现了( )
A.廷巴克图是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B.西非黄金资源稀缺
C.西非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D.奴隶是西非重要的生产力量
【解析】选A。
材料信息“知识和学问,都得从廷巴克图来”体现了廷巴克图是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故A正确;西非黄金资源稀缺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西非兴建学校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奴隶,故D错误。
2.非洲是较早产生文明的地区,也是文明发展迟缓的地区,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 )
①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孤立,与世隔绝
②长期遭受殖民入侵
③黑奴贸易造成巨大经济、人力损失
④缺乏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动力,自甘落后
A.①②③B.①②C.①④D.②③
【解析】选A。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根据题中所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非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相对于亚欧两大洲相对孤立,同时非洲曾长期遭受殖民侵略,尤其是黑奴贸易对其危害严重,这些方面都是造成非洲文明落后的因素,非洲地区并未自甘落后,故④错误,故A正确。
3.阿克苏姆时期,最早使用萨巴文;约从公元2世纪起,使用盖埃兹文。
受印度文的影响,并从希腊文引进数字体系和一些主要符号后,经过几个世纪,形成了今天埃塞俄比亚的官方文字——阿姆哈拉文。
这套文字在5世纪末经叙利亚传入亚美尼亚,开始影响外高加索的文字。
由此可知( )
A.埃塞俄比亚文字发明和使用时间长
B.阿姆哈拉文为欧洲广泛使用的民族文字
C.阿姆哈拉文是各种文字融合的产物
D.阿克苏姆文字吸收外来文字且影响较大
【解析】选D。
材料信息一方面强调了阿克苏姆文字形成过程中融合外来文字,另一方面强调了阿克苏姆文字——阿姆哈拉文在欧洲部分地区的传播,故D正确。
4.桑海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到极盛,主要表现在( )
①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
②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
③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④攻灭埃及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选B。
④桑海原是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西非霸主地位,故排除④,①②③符合史实,故选B。
5.中国瓷器输入东非以后,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
“索马里有一种装潢美观的饮器至今一直叫新纳(sina)。
”这表明( )
A.中国与东非文明互相影响和吸收
B.东非国家为瓷器生产的适宜地区
C.东非国家积极学习中国的瓷器文化
D.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东非人民生活
【解析】选D。
材料信息主要体现了在中国与东非国家文明交流中,东非模仿中国瓷器制作技术,“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说明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东非人民生活,故D正确。
6.在古代美洲文明的进程中,玛雅文明曾被誉为“美洲的希腊”。
这主要因为玛雅文明( )
A.与希腊文明有相同的内容
B.与希腊文明有相似的地位
C.最早被欧洲希腊人发现
D.与希腊文明一样,以商贸见长
【解析】选B。
在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玛雅人是中美洲的主要居民。
他们广泛分布在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伯利兹。
玛雅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远在公元前1500年,他们的社会发展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创造出举世闻名的玛雅文明,被后人称誉为“美洲的希腊”,因此选B。
7.“世界末日”说源自对玛雅历法的误解。
这一天本是玛雅“长计历”中的第130000天,象征着一个“大循环”的结束,它与灾难、异象等自然现象没有任何关系。
这说明( )
①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②玛雅文化腐朽落后,有害无益,因此对外来文化,必须坚持封闭主义
③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不能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要做到批判继承
④玛雅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持久,必须坚持包容性才能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解析】选D。
封闭主义和一味包容都是对外来文化错误的态度,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8.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
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
这表明( )
A.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
B.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
C.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D.阿兹特克历主要用于祭祀活动
【解析】选C。
材料信息关于阿兹特克历的用途“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可知,阿兹特克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故C正确。
9.印加人通过观察月亮圆缺,编制了太阴历;同时通过观察太阳,确定农业季节。
他们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每年另加5天,共365天。
每4年另加6天。
每月都有名称,表示相应的宗教活动。
这反映了印加历法( )
A.完全服务于农业生产
B.完全服务于宗教活动
C.完全服务于军事活动
D.兼顾了农业和宗教的需要
【解析】选D。
印加人通过观察太阳,确定农业季节;他们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都有名称,表示相应的宗教活动。
这反映了印加历法兼顾了农业和宗教的需要,故D正确;“完全服务于”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军事活动,故C错误。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非洲诸文化是非洲与外界相互影响的结果,这种相互影响就其程度而言,远远大于南北美洲或澳大利亚与外界所可能有的相互影响。
这说明( )
A.非洲文明是多种文明交融的结果
B.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文明落后
C.非洲文明对世界影响范围更广
D.非洲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明
【解析】选A。
由材料“非洲诸文化是非洲与外界相互影响的结果”,可以看出非洲文明是与多种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结果,故A正确。
【拓展延伸】桑海帝国与印加帝国的比较
区域
文明
地区
存在时间
国家
形态
其他成果
西非
桑海
14世纪至16世纪
中央集权大帝国
官僚政治、外贸兴盛、
文化繁荣
南美
印加
文明
12世纪至16世纪
统一大帝国
土地国有、贵族政治、
详细人口调查、完善
道路系统
11.(4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加纳国王具有很高的权威,属下拜见国王,必须匍匐在地,以视敬服。
国王为加强集权统治,任命王室成员或亲信担任军政要职,派军队驻扎地方,监督地方,地方须向国王纳贡。
材料二 马里国王享有极大权威。
他拥有一支10万人的军队。
马里国王致力于集权统治,他亲自向地方派遣行政长官。
各地藩属都必须对他效忠、纳贡。
材料三 桑海国王竭力强化集权统治,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一整套统治机构,将全国分为4个行省和几个商业特区。
中央各部和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都由国王的亲信担任。
(1)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非诸国政治的基本特征。
(25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西非诸国政体与古希腊的差异。
(15分)
【解析】本题考查西非三国的政治状况。
第
(1)题,从政治体制的角度回答,如国王、中央、地方及其关系等。
第
(2)题,注意分析比较,从集权体制和民主体制的角度分析比较。
答案:
(1)国王拥有最高权力,掌控军队;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服从中央。
(2)集权体制与民主体制。
(15分钟·40分)
(选择题每小题5分,非选择题30分,共40分)
12.1891年古文物专家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写道:
“我对这地区(古津巴布韦)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
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
”可在挖出四只皂石鸟后写道:
“(这些艺术品)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一句话,绝不是非洲的。
”本特观点本质上反映了( )
A.古津巴布韦文化与外来文化没有联系
B.认可外来文明对古津巴布韦文化的影响
C.对非洲文明存在种族歧视的错误倾向
D.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析】选C。
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本特对古津巴布韦的认识,起初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与外来文化没有联系,后来在挖出皂石鸟后又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来自于地中海文明,是外来文化创造的。
这些认识明显存在种族歧视的错误倾向,故C正确。
A、B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对作者有很大的影响,但并非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D错误。
13.印加帝国采取的措施:
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废除世袭的地方首领;为同化被征服的民族,强迫他们迁至新地区定居;在国家的主持下,举行集体婚礼。
这些措施( )
A.目的在于军事征服需要
B.缓和了民族和阶级矛盾
C.巩固了帝国的统治
D.颇具极权主义色彩
【解析】选D。
印加帝国所采取的措施出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目的,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具有极权主义色彩,故D正确,A错误;材料仅仅是印加帝国采取的措施,并未体现这些措施实施的结果,故B、C错误。
14.(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900—前400年,一个新的殷商文明——奥尔梅克文明在美洲墨西哥湾兴起发展开来。
在拉文塔祭祀中心的地下出土的16尊翡翠雕像,面孔酷似中国人,且头颅系人工改型的高长头,正是殷商所崇尚的习俗。
这16尊雕像中的15座黑色玉雕呈同心圆排列,面向一红色玉雕像。
红色玉雕像后立着6块玉圭板,圭板上刻有类似殷商甲骨文和金文的字迹。
据专家考证,这些玉圭板上刻的正是殷人先祖的名号。
——据韶华宝忠双等《中华祖先拓荒美洲》
材料二 以下是玛雅文明的部分文物图片。
材料三 玛雅人的城市,如果它们可以这样称呼的话,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玛雅人从事的是刀耕火种的农业;这种农业在两、三年内便耗尽了土壤的肥力,因此,他们需要不断地迁移村庄驻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材料四 我们和印第安人交手时,和我们同去的冈萨雷斯教士把那几口木箱、偶像和金器。
统统搬上船去了。
……在那场厮杀中,我们抓获两个印第安人,两人受洗礼后,一个取名胡利安,另一个取名梅尔乔;两人都是斜眼。
打过那次恶仗后,我们重新上船,继续朝日落的方向沿海岸往前探察。
我们给伤员治伤后便扬帆起航。
——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
《征服新西班牙信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玛雅文化艺术的重要形式。
(10分)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文明衰落的原因。
(10分)
【解析】材料一旨在说明美洲墨西哥湾的奥尔梅克文明与中国殷商文明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面孔酷似中国人、玉圭板上刻有类似殷商甲骨文和金文的字迹等;材料二展示了玛雅文明不同方面的艺术成就;材料三的关键信息是“刀耕火种的农业”“不断地迁移村庄驻地”;根据材料四的出处《征服新西班牙信史》和材料内容可知是欧洲的殖民侵略,依据上述内容回答第
(1)
(2)(3)题。
答案:
(1)认为美洲文明与中国殷商文明有关联(或中国人曾到过美洲)。
(2)文字、建筑、雕刻、绘画。
(3)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地力耗尽;欧洲侵略者的武力征服和宗教控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作业 新教材 部编版 中外 历史 纲要 下册 古代 非洲 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