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最新考前辅导资料5.docx
- 文档编号:11157497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41.14KB
高考历史最新考前辅导资料5.docx
《高考历史最新考前辅导资料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最新考前辅导资料5.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最新考前辅导资料5
2007年高考历史最新考前辅导资料
一.国共关系和台湾问题
(一)、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及历史教训和启示。
1、关系演变:
(1)、各自独立
国民党:
1894建立兴中会、1905年建中国同盟会、1912年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共产党:
1921年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2)、大革命时期--合作原因: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影响:
基本消灭北洋军阀,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国共第一次合作
(3)、土地革命时期--分裂原因:
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影响:
导致大革命失败,内战给日本侵略带来可乘之机
(4)、抗日战争时期--合作原因: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影响:
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5)、解放战争时期--分裂原因:
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
影响:
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
(6)、通邮、通商,和缓松动;努力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叶剑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国共对等谈判,为解决台湾问题,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②1980年以后,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已经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③2005年4月底—5月初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揭幕开了两党合作和两岸关系的新篇章。
④趋势: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心愿,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2、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规律与认识
(1)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2)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合作与分裂都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3)中共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说明,中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针,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4)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或合作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
这表现为:
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
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工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二)、台湾问题关键词
(一)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与大陆有着血肉不可分割的联系,无论历史文献记载、出土文物、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人伦道德、风俗习惯,以及两岸人民的亲缘关系等都证明台湾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历史角度分析,有文献记载为证。
早在三国、隋朝时,内地与台湾就有了联系,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台湾正式成为中央管辖区。
清代前期,欧洲殖民国家荷兰侵占台湾,后被我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后来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清在台湾设府,直属福建行省。
近代以后,清政府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于中法战争结束后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这些都可以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但是后来日本挑起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台湾与大陆分离了半个世纪,直到1945年10月根据开罗宣言台湾回归祖国,置于中国主权之下。
1949年10月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的存在,从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的历史事实出发,理所当然地要对台湾省行使主权。
(二)、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
由于退踞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一再阻挠和外来势力的干涉,造成台湾与大陆分裂的局面。
因此,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摆在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三)、台湾问题现状
1.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尊重台湾现状,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这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赞同,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统一祖国创造了条件。
2.1988年,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去世,李登辉上台。
90年代初,李登辉不顾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反对,相继抛出所谓“一中一台”,“两国论”。
并发表无耻谰言,宣称祖国大陆和台湾事实上就是两个国家,并要与祖国大陆建立所谓“国与国关系”。
此言论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
3.2000年,素有“台独”思想的陈水扁上台,变本加厉宣扬“两国论”,严重损害了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也遭到国际上的一致反对。
4.为了将所谓的“两国论”合法化,陈水扁又导演了所谓的“全民公投”,妄国将“两国论”合法化,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
2004年3月20日,在陈水扁,吕秀莲等“台独分子”的导演下,公投开始。
但遭到了绝大多数有良知的台湾人的抵制。
所谓的“3·20公投”,遭到可耻的下场。
这再次表明台独势力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得人心。
“一国两制”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
★台湾当局的“两国论”的实质是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
“两国论”分裂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违背了一个中国原则,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是根本对立的。
5.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再次向全世界人民重申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外来干涉的决心。
同时告诫那些妄图分裂中国、分裂中华民族的人。
6.2005年5月,台湾地区重要党派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来到祖国大陆。
两人都不约而同的重申了“一个中国”的立场。
这说明了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绝大部分中国人是认同“一个中国”的。
“台独”是不得人心的。
7、200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两人的手紧紧握到一起。
这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的首次握手,是两党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试问在中国近现史上国共两党有过几次重大的合作?
指出两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事件,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共合作的认识。
(A两次。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C认识:
“合则两利,分而两伤”。
D连战访问意义:
连战的访问开启了两岸对话的大门,推动了两岸关系的缓和。
期待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盼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
(四)、目前防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
“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国际反华势力破坏干涉。
(五)、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才能取得进一步发展。
(六)、对美日允许李登辉访问,售台高等级武器,支持台加入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美日安保条约>划台入保护范围,发表反对中国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言论等行为谈看法?
答: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美日等国行为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是对中国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破坏了两国的友好关系,中国政府坚决反对。
(七).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方针是什么?
我国政府不承诺放弃武力解放台湾,其理由是什么?
答:
(1)“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是主权范围内的事情,我国有权采取一切手段捍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不放弃武力,主要是针对台湾独立和外国干涉而言。
(八).德、薏统一运动和美国内战对中国统一大业的启示
二.区域历史与中部崛起
1.中部崛起中的中部:
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
2.古代史上的中部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
①河南和山西南部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华夏族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②是夏、商的统治中心,西周的东都、东周首都所在地;是东汉都城,三国魏都城,隋、唐东都所在地和五代四个政权及北宋都城所在地。
是战国时期韩、魏的中心。
战国时期的许多工商业中心,秦汉至唐朝的政治、经济中心。
③为什么中部北部古代曾长期成为我国政治、经济中心?
地处华北平原中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又有黄河等灌溉之地,农业文明兴起早,人口增殖较快;地处我国中心地区,属四达之地,加之大量水利工程的兴修,运河的开凿,交通及为便利;经济的繁荣对政治中心地位确立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中心地位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繁荣。
3.古代后期北部的衰落和南部的发展
过度开发和几次长时期大规模战乱导致河南等地经济相对衰落,由此引起的人口大规模迁往两湖、江南,促进了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南部地区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
汉口、景德镇、洪州等成为著名的工商业中心。
4.近代时期中部的发展
①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安庆军械所、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湖北织布局、湖南的有色金属、武汉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集中地之一。
②近代交通事业的兴起之地:
平汉铁路、粤汉铁路。
③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中心:
兴起了许多革命团体(华兴会、文学社、共进会支部);国民的发源地(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
④国民大革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中心:
“二七”罢工的发生地;大革命时期,湖南、湖北、江西的工农运动高涨;北伐时两湖是主战场,江西、安徽是重要战场;武汉曾是国民政府所在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生了南昌起义、黄麻起义等一系列起义;是军旗升起的地方;创立了井冈山、湘鄂赣、洪湖、湘鄂西、鄂豫皖根据地,是中央根据地的中心,闽浙赣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区域。
⑤人才辈出之地:
谭嗣同、黄兴、陈天华、蔡锷、宋教仁、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
5.新中国的重大建设成就:
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钢铁公司、第二汽车制造厂、丹江口水库、葛洲坝水电站;盘枝枝柳铁路、京九铁路、湘黔铁路等;三峡水库;马鞍山钢铁公司等。
6.中部地区发展的优势条件:
①农业发达,农产丰富;②交通发达;③资源丰富,有较好的工业基础;④教育比较发达,有一定的人才基础;⑤旅游资源丰富:
红色旅游资源,自然、人文遗产;⑥地处东、西、南、北过度地带,沿海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对中部有促进作用,西部开发也能促进中部发展。
7.注意武汉地区、成渝地区、环渤海区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西藏、新疆
8.红色旅游与革命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坚定的革命信念,自力更生,英勇奋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其中坚定的革命信念是这一精神的主题,体现了井冈山精神的最显著特征。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敢于胜利,艰苦创业。
其核心和主题就是江泽民同志在陕西视察时所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依靠群众,为民创业和守业。
三.中国的和平发展与睦邻外交
1、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
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
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
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
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
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
"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
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
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
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
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
1949年新申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
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
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
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
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复杂的中美关系与合作问题
(1)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得到改善和发展。
第一,中美两国在反恐问题上立场一致,进行着广泛的交流。
2004年6月7日,中美两国举行第四次反恐磋商,双方就国际和地区反恐合作问题广泛交换了看法。
第二,2004年6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美国商务部长等客人时说,中美两国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希望双方加强合作,推动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第三,2004年8月3日,胡锦涛主席在会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参议院临时议长史蒂文斯一行时指出,发展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史蒂文斯重申了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
(2)中美双方在人权、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分歧。
第一,2004年5月13日,美国的所谓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发表2004年度报告,对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宗教状况妄加指责,其涉华部分利用不实材料肆意攻击中国的宗教和民族政策,遭到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
第二,2004年9月1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所谓"支持香港自由"决议案,对香港居民的人权与自由指手画脚。
对此我国外交部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要求美方停止利用香港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3)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之间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
第一,2004年5月29日,美国总统布什在与胡锦涛主席通电话时再次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美中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台独"。
第二,2004年5月上旬,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支持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议案,对此,中方表示强烈不满。
第三,2004年7月15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重申《与台湾关系法》的承诺"两院共同决议案,鼓吹扩大对台军售,敦促美国政府提升美台军事关系,遭到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
2、中日关系
(一).古代史上的中日关系回顾
(二)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明治维新期间,明治政府确立了对外扩张政策,并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1936年出台了《国策基准纲要》。
把侵略中国作为基本国策。
整个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就是以日本的这种侵华为主要特征的,其侵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军事上:
多次发动侵华战争。
1874年日本在美国支持下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实质上也属于侵略中国的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逐步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在侵华战争中,日军对中国南京的军民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
2、政治上:
(1)先后同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淞沪停战协定》、《何梅协定》等。
(2)支持中国反动实力,扶植在华代理人。
先后支持袁世凯、张作霖、段祺瑞等军阀,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支持汪精卫建立伪国民政府,推行“以华制华”政策。
3、经济上:
(1)勒索巨额赔款。
1874年勒索白银50万两;《马关条约》清政府赔款日本白银2.3亿两;《辛丑条约》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一起勒索中国白银4.5亿两。
(2)资本输出。
《马关条约》取得开设工厂权,大规模资本输出开始。
(3)商品输出。
一战期间,日本乘机扩大商品输出,成为对华经济掠夺德三个主要国家之一。
(4)全面侵华期间掠夺沦陷区。
4、思想文化上:
全面侵华期间,日本在沦陷区推行愚民同化政策,企图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反抗意志,实现同化政策。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日关系
现代史上的中日关系经历了两个时期
1、冷战对立时期(1949-1972年)。
此时中日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原因是中国政府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对日本在华财产采取一律没收的政策。
日本则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态度,加入美国的对华包围圈,拒不承认新中国。
2、友好和平时期(1972年至今)。
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迫使日本重新调整对华政策。
随着日美矛盾加剧,日本迫切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采取比较自主的对华政策。
因此,田中内阁下决心顺应民意和时代潮流,决定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中日正式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开始了新的木林友好关系,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四)对中日关系现状的认识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
特别在经贸方面,中日经济的交往给两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美、中欧、中日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三答板块,日本是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中国是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场。
此外,双方在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合作。
中日发展经贸合作有利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但是中日之间仍然摩擦不断。
主要是因为日本政府在如何对待侵略历史问题山、台湾问题上和领土问题上没有正确的态度。
近年来,接连出现的“教科书事件”、参拜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主权归属之争、东海石油问题以及日本销毁在华遗弃化学武器的问题等,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总之,合则两利,只要双方友好往来,就会促进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而对立和战争则带来巨大的灾难。
(五)要重视比较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异同。
尤其要注意两次战争的最大不同在于结果的不同。
而结果的不同的原因要从领导者、民众、抗战路线、国际援助等方面来分析,尤其要注意抗日战争胜利的最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
(六).注意近现代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3、中印关系
(1)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在中印2000多年的交往中,99.9%是友好合作的历史。
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双边关系发展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
史实:
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汉末年印度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唐朝玄奘西游,学习天竺的熬糖法。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近代,即两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
史实:
亚洲革命风暴中,两国人民互相配合,如印度发生民族大起义,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起义。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两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促成万隆会议的成功举行。
(2)两国交往大事记:
1950年4月1日中印两国建交。
当时,印度是靠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对印度进行第一次正式访问,两国总理在联合申明中重申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作为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位外国政府首脑,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1959年,中国中央政府平定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叛乱后,中印关系恶化。
1962年10月,印度当局错误地估计形势,在大国支持下,向我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
1962年11月22日零时。
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的命令,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
1976年,双方恢复互派大使,中印关系逐步改善。
199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印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印。
双方正式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
(3)两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边界线问题。
中印边境长2000多公里,其中有一部分尚未划定界线。
为此双方发生过不幸的边界冲突。
1988年拉吉夫总理访华时,双方就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达成了谅解。
此后,双方建立了副部长级的联合工作小组。
2003年,瓦杰帕伊总理访华期间,双方同意各自任命特别代表,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两国特别代表迄今已经举行了4次会晤。
上述措施对于边界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复杂性,要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尚需时日。
二是印度对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关系怀有很大疑虑。
巴基斯坦是中国的朋友,印度也是中国的朋友,中国愿意同印巴两国都保持友好的关系,中国绝不会利用一个友好国家去反对另外一个友好国家,更不会为了一个国家的友谊而牺牲同另一个国家的友谊。
三是西藏、锡金问题,过去双方互有疑虑,现在都已经或正处于解决的过程中。
至于达赖的问题,如果印度切实履行不允许达赖集团在印度进行反华政治活动的承诺,对于促进中印两国间的相互信任和友谊将非常有益。
4、中俄关系
中国和俄罗斯都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2004年是中俄建交55周年,也是中俄两国元首确定的“中俄青年友谊年”。
中俄自1996年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合作逐步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作日益密切。
(1)从古代史上,利用清军入关之际,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之地,康熙帝两次派兵在雅克萨挫败俄军,最后迫使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解决了东段边界问题。
(2)一贯伪装友好,借机攫取权益,掠夺中国的领土面积最多。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沙俄利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先后占领我国东北和西北边疆地区共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19世纪末20世纪初,致力于在中国东北的势力扩张;辛亥革命时期,乘机控制外蒙古,后来又利用外蒙古独立问题,把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吞并。
1917年沙俄政府被推翻,退出了侵华行列。
(3)通过拉拢和收买清政府官员影响和控制清政府。
如1896年为了使《中俄密约》获得清政府的批准,沙皇专门拨款用以对李鸿章的拉拢、行贿。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
20世纪30年代,扶植王明占据中央领导地位,对中国革命进行过度干预,造成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长征);“二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最新 考前 辅导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