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docx
- 文档编号:11156471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70.22KB
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docx
《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
第7课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
学习重点
1.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
2.筛选作者阐明的关于《红楼梦》情节特点的主要观点。
一、《红楼梦》中的经典名句
1.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2.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3.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作故乡。
4.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
5.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6.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7.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8.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9.娴静处若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二、曹雪芹自评《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文本导学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金钏儿( ) ②缔构( ) ③惶遽( )
④湍急( )⑤禄蠹( )⑥笞挞( )
⑦漩涡( )⑧焙茗( )⑨滂沱( )
⑩分道扬镳( )⑪如坐针毡( )
(2)多音字
①禁 ②脉
③捋
2.辨形组词
(1)
(2)
(3)(4)
3.理解词义
(1)禄蠹:
(2)笞挞:
(3)朕兆:
(4)构陷:
(5)如坐针毡:
(6)富丽堂皇:
(7)天造地设:
(8)分道扬镳:
(9)飞短流长:
(10)语失伦次:
(11)不速之客:
4.选词填空
(1)启示·启事
①我丢失了一个钱包,写了张寻物________。
②读完《极限人生》后,我受到很大的________。
(2)细巧·细致
①这件瓷器工艺________,色彩艳丽。
②王小丫有着一双________的双手。
(3)偶然·偶尔
①我喜欢音乐,________也打打扑克。
②平时管理不严,出现这种事故绝非________。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文艺评论,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
答:
1.本文探讨曹雪芹安排情节的波澜的经验,作者认为《红楼梦》情节设计的总特点是什么?
答:
2.“宝玉挨打”的情节设计有什么特点?
文章具体从哪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答:
3.古人云:
“文似看山不喜平。
”倘若叙事类的文章行文如一马平川,读来便索然无味;波澜起伏,曲尽其妙,方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那么,怎样写出波澜呢?
结合《〈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以及自己平时的学习及写作体会,简要总结一下。
答:
阅读第1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借助描写手法提出论点的。
答: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吴功正,当代学者,江苏如皋人。
196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背景展示
本文选自《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3辑。
作者以“宝玉挨打”这一重要事件为例,论证了《红楼梦》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层层铺垫、推向高潮的情节设计特点。
3.文体知识
文艺评论写作要求
(1)叙(引用、复述)议(分析)结合,一般是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重在评议。
(2)自始至终紧扣评论对象;可写成“评述性的读后感”,但不要写成“由此及彼式的读后感”。
(3)常规写作思路:
列出评论对象—提出作者观点—列举能够证明“观点”的材料—总结。
(4)取材可以从内容(主题、冲突、人物性格)或形式(人物情节安排特点、语言、浪漫主义和情景结合等技巧)多角度写“综合评论”,也可从一个角度深入挖掘。
要有一个中心。
(5)可以运用对比、比较手法,也可用总分式结构。
(6)要有文学理论术语,要有文采。
文内文外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的艺术特色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
倘若叙事类的文章行文如一马平川,读来便索然无味;波澜起伏,曲尽其妙,方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在写法上具有以下特点:
1.结构明晰,评述、分析有机结合。
作者总的观点是曹雪芹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使《红楼梦》的情节获得了独特性。
提出观点之后,作者以《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为例,从“层层铺垫,推举高潮”和“善用偶然性的因素触发高潮”两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举例时紧紧扣住观点,或先述例再分析或边述例边分析,使评述、分析有机地融为一体,深得文学评论之要领。
2.巧用类比,比喻说理。
比喻:
《红楼梦》是一座富丽堂皇、精工细巧的艺术大厦,我们看到了缔构者的匠心。
《红楼梦》是一条天造地设的江流,我们看到了它的波澜。
类比:
(1)江河东流,时见湍急夺路,时见缓缓流淌,时见静练平展,时见波涛起伏,这是自然的运动规律。
社会生活的运动规律也是如此。
(2)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
云是雨的朕兆,从乌云一片到黑云翻滚到电劈雷轰直到大雨滂沱,很有层次。
同理,文学作品的高潮作为完整的矛盾运动中的重要阶段,具有前因后果、相互勾连的逻辑层次。
类文品悟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的时候曾经说过:
“《红楼梦》的可贵不仅在于文学价值的高深,更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唱出了封建末期女性的觉醒。
”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世态是那样炎凉,贫富是那样悬殊,那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而这样的社会黑暗的形成根源是阶级的不平等、人性的不纯真,更是性别地位的不公正。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亦写尽了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
那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有纯洁善良的心灵,有感动世间的美丽,有字字珠玑的清好词工,却只能在那个被成年男子控制之下的清冷社会里唱出一曲又一曲的悲歌:
被折磨致死的迎春,青春守寡的李纨,远嫁的探春,孤守青灯的惜春,跳井而死的金钏儿……这样的红楼,这万般叹息,是为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而潸然泪下的感慨,是对这个人情冷酷的世间的无情的鞭笞。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这叹息不仅是对大观园里所有女性的怜惜和同情,更是为女性觉醒而高歌的铿锵之词。
小小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这“温柔富贵乡”里有钩心斗角,有凶残强暴,有尊卑之分;在这样“烈火烹油”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清新的形象,不为世俗所染,用高洁的姿态冷眼旁观。
而林黛玉便是这些鲜活形象的最好代表。
这个世界仙姝寂寞林在大观园里既是主又是客,这特殊的地位使她清醒地看到世间的各样清寂,大观园“游丝软系飘香榭”的热闹在她眼里只是“风霜刀剑严相逼”的惊寒。
所以她会认识到自身的可贵,会为自己贞洁的爱情而努力,所以她听到曲中唱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时候仿佛置身凡尘之外,为女性的尊贵而动容。
这样的红楼,这样的万般叹息,将世间生灵的觉醒寄寓于一园之中,却让人们看到燎原星火带来的欣喜。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曹雪芹用尽沧桑的老眼,墨香四溢却又锐利的笔尖在这红楼里聚集所有的情思,感叹了黑暗与觉醒,道尽了对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
微感言:
素材运用
点击文本
《红楼梦》是曹雪芹花费十年的心血铸就的一部文学巨著。
它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刻画了几百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情世俗,成为我国经典文化名著中最璀璨的明珠。
其中人物的复杂的命运,引人入胜的情节,牵动着多少后人的视线,撩发了多少人的感慨嘘叹。
运用示例
不论专家学者对续作有些什么批评,第九十六回“泄机关颦儿迷本性”还是感动了世世代代万万千千的读者。
写黛玉听到宝玉即将与宝钗成亲后去找宝玉,“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无推让,只管对着脸傻笑起来……忽然听着黛玉说道:
‘宝玉,你为什么病了?
’宝玉笑道:
‘我为林姑娘病了’……”
呜呼,这是怎样的真诚痴呆,这是怎样真实的交流!
到这个时候,世界已不复存在,社会已不复存在,环境的桎梏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两颗滴血的心,交相映照,交相勉力支持,交相开释出无尽的苦水,交相浸泡!
这就是一个没有爱情、不答应爱情的环境中的真正爱情。
提醒:
完成作业 第二单元 第7课
答案精析
语言积累
1.
(1)①chuàn ②dì ③jù ④tuān ⑤dù ⑥chītà
⑦xuán ⑧bèi ⑨tuó ⑩biāo ⑪zhān
(2)①jìn jīn ②mài mò ③luō lǚ
2.
(1)缔造 谛听 啼哭
(2)小厮 撕扯 嘶叫
(3)辑录 缉拿 作揖 (4)波澜 斑斓 谰言
3.
(1)喻指贪求官位俸禄的人。
蠹,咬器物的虫子。
(2)鞭打、抽打。
(3)征兆,兆头。
(4)定计陷害,使别人落下罪名。
(5)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形容心神不宁。
(6)形容建筑物的宏伟壮丽,场面的盛大豪华;也形容文章涵盖广大,辞藻华丽。
(7)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
(8)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
文中指创作方式不落俗套。
(9)亦作“蜚短流长”。
散布谣言,中伤他人。
飞,散布。
(10)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
(11)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速,邀请。
4.
(1)①启事 ②启示
解析 “启示”,启发提示,使有所感悟。
“启事”,为了说明某事而登载在媒体上或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2)①细致 ②细巧
解析 “细巧”,精细巧妙,纤细灵巧。
“细致”,精细周密,细密精致。
(3)①偶尔 ②偶然
解析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侧重出乎意料。
“偶尔”,间或,有时候(相对于“经常”)。
整体把握
本文从结构上来说应该分为两部分。
1~4段是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观点:
《红楼梦》在情节安排上的经验是层层铺垫,推举高潮。
5~7段是第二部分,具体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中心观点。
从思路上来说,文章首先指出“《红楼梦》是一座富丽堂皇、精工细巧的艺术大厦”,然后提出本文所探讨的问题——曹雪芹安排情节的波澜的经验。
接着提出中心观点:
“层层铺垫,推举高潮。
《红楼梦》中的情节高潮是经过作者充分组织和准备,形成起来的。
”最后,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
重点突破
1.作者认为《红楼梦》情节设计的总特点是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这个观点在文章的第一段中,作者有明确的表述:
“我们在本文中探讨的是曹雪芹安排情节的波澜的经验。
由于小说作者致力于营造情节的波澜,就使这部不以惊险见长的多卷式长篇小说获得了吸引的力量。
”
2.“宝玉挨打”情节设计的主要特点:
层层铺垫,推举高潮。
文章具体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①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有社会的必然性,有情节的必然性;②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情节波澜起伏隐显,脉络分明,渐次而又迭进地推举上去;③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3.(观点一)设置巧合。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即不期而恰合者。
对生活最精彩的艺术表现,就在于对个别特殊现象即带偶然性现象的把握和描述。
通过偶然,揭示必然;通过个别现象,揭示事物普遍性的规律和本质。
巧合,既能更集中、强烈、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又能以其戏剧性,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审美魅力。
(观点二)巧设伏笔。
伏笔,指的是文章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是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物的提示或暗示。
与这种提示或暗示呼应的就是照应。
有伏笔就有照应。
(观点三)张弛有致。
“张”就是事件的描述或情节紧张生动,“弛”就是事件的描述或情节弛缓或平淡。
一篇文章,描述由紧张到松弛或由松弛到紧张,都会形成强烈对比,给人波澜起伏之感。
美点赏析
首先用两个比喻起势,引出议论的对象。
第一个比喻强调了《红楼梦》的艺术成就,第二个比喻说明了《红楼梦》的情节安排富有变化、波澜起伏。
其次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对比,重点强调了以独特的形式安排情节。
最后点明论题:
探讨的是曹雪芹安排情节的波澜的经验。
开头一段,生动形象地写出《红楼梦》的独特之处:
看似平淡,却处处伏笔;看似无奇,却潜流暗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红楼梦 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第二单元 第7课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 高中语文 必修 四学案 第二 单元 情节 波澜 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