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1147041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78
- 大小:60.59KB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TTAstandardizationoffice【TTA5AB-TTAK08-TTA2C】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课题
第一节透镜
课型
新授课
仪器材料
老花镜、近视镜、透镜一组、光源、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知道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体会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2)通过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的室验,训练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
(2)通过光的折射的知识在实际光学器材中的应用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态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问题提出
1透镜的种类
问:
“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
”
调动学生将自己见到过的各种各样的镜子都写出来,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镜子进行分类.
指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的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子即透镜.
发给学生各种类型的透镜.每个发给学生的透镜都要配有镜头纸,告诉学生用手摸透镜时要垫着镜头纸,但不能触摸透镜的光学面,以保护光学器材,养成爱护光学器材的好习惯.
总结并画出或投影出几种不同类型的透镜,说明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
学生与老师一起讨论举出各种镜子:
穿衣镜,三棱镜,哈哈镜,交通镜,平光镜,老花镜、近视镜等.
学生讨论黑板上的例子可分为几种类型:
镜面是平的,是弯曲的,只能反射光的,能透光的.
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
由学生回答各种透镜的不同之处:
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
学生体会近视眼镜中间较薄,边缘较厚,是凹透镜;远视眼镜中间较厚,边缘较薄,是凸透镜.
结合教材中的讲解(可用投影片或课件辅助),使学生认识到透镜表面的形状特征,从而引出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
讲述《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冰透镜来生火?
引出下面要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学生讨论说出几种不同的猜想,选择现有器材,自己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探究实验过程
进行猜想
2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实验一:
用太阳光找凸透镜的焦点.
老师指出这一点我们叫它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注意提醒学生:
不要让太阳光直接通过透镜射到眼睛,以免损伤眼睛).再让学生将凸透镜换成凹透镜重复上面实验,还能否在纸上找到亮点.
每个同学一个凸透镜,正对着阳光,透镜另一侧放一张白纸或用书本的背面,移动透镜和纸的距离,在纸上找到一个最亮最小的圆光点
实验二:
观察手电筒光射向透镜后,透过透镜的光照范围
引导学生观察放入透镜后,透过透镜区域光的亮度和光照范围的变化.
提出:
放入凸透镜和凹透镜后,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三:
用激光演示仪演示.
演示将一束平行光分别射到凸透镜和凹透镜时光线的传播情况,并说明:
平行光通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到一点上,所以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平行光通过凹透镜折射后变得发散,所以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把实验中的现象画在黑板上.
使手电筒光射向相距小于10cm的光屏,依次把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和凹透镜放入手电筒和光屏之间.
讨论得出:
放入凸透镜后,光照范围变小、变亮,放入凹透镜,光照范围变大、变暗.
学生练习作图.
归纳总结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焦点和焦距
根据上面的作图,给出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还要说明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帮助学生领会虚焦点的含义:
除让学生迎着光看外,可以借助光路图告诉学生刚才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演示每个透镜的焦点有两个.它们关于透镜的中心对称.再换用焦距不同的透镜重复实验,得出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发散作用越明显.
课堂小结
透镜的类型,有关透镜的基本知识,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课题
第二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仪器材料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多媒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虚像和实像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问题的提出
1.凸透镜可以成像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进行猜想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透镜及其对光线的作用,知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那么如果将一个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会有什么现象呢”
引导学生用凸透镜观察:
课本上的字和讲台上的大屏幕后,接着问:
“凸透镜为什么会成不同特点的像成不同特点的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
提练学生猜想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节探究活动.
在此给学生介绍物距(u)、像距(v)的意义.
学生回答现象并总结:
凸透镜可以成像.
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小组讨论:
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制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计划
A.选用与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相关的器材.
制定计划
教学过程
B.让发光体经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等大的像.
C.量出成像时的物距和像距.
D.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重复以
上实验,分析焦距的长短与成像间的关系.
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
交流合作
“你如何设计方案来验证你自己的猜想”
部分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并说明原因.
强调为什么要共轴.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
分析部分学生的数据中出现的错误,和学生一块探讨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
学生讨论得到的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共同特点:
倒立,光屏可接到,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是实像.
提问;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多远处在光屏上得不到像了
如果把光屏取下,从光屏这一侧观看:
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结论:
看到一个放大、正立的像.这个像与在光屏上得到的像有什么区别
正立、放大.光屏得得不到,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的.
强调和加深“实像与虚像”的意义:
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所成的像是
蜡烛射向凸透镜的光会聚而成的,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能用光屏接收,也能用眼睛看,是实像.而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在光屏上找不到像,人眼逆着光线看去,能看到成的是正立的像.它是光的反相延长线会聚成的像,是虚像.与平面镜成虚像类似.
学生小组讨论
选择现有器材,自己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
探究前的一些准备工作:
学生设计实验中要用到的表格.
2.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1)平行光会聚法
(2)远物成像法
3.认识光具座,将实验器材按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顺序放置.并注意调节它们的高度,使烛焰、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一条与光具座平行的直线上.
学生探究实验过程:
将蜡烛火焰与透镜的距离由远及近,即物距由大到小移动.观察成像特点.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填入表格.分下面几种情况研究:
(1)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
(2)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
(3)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
(4)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
(5)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
(6)在以上成实像和成虚像的情况下,轻轻吹蜡烛的火焰,使它向左侧或右侧偏斜,观察火焰的像是向左侧或右侧偏斜,找出物和像的左右、上下关系.
(7)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重复以上实验,分析焦距的长短与成像间的关系.
3.归纳总结
将各小组学生实验中填完的表格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对表格中的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最后投影出正确的结果.见下表.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总结本组的实验方案以及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归纳总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
透镜焦距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
像的情况
正立、倒立
放大、缩小
虚像、实像
u>2f
2f>v>f
倒立
缩小
实像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f=
2f>u>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 / 正立 放大 虚像 U=f 不成像 进一步总结得到: 一倍焦距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I实像与物体在透镜两侧且倒立;虚像与物体在透镜同侧且正立. 当成虚像时,物、像的左右一致,上下一致I当成实像时,物、像的左右相反,上下相反. 课堂小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如何得出的从哪几个角度入手进行研究的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教学课题 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 仪器材料 照相机的挂图、投影仪、放大镜、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复习提问 【问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写成副板书,以便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使用.) 【思考、回答】 ①u>2f,2f>v>f,倒立、缩小、实像 ②u=2f,v=2f,倒立、等大、实像 ③2f>u>f,v>2f,倒立、放大、实像 ④u ⑤u=f, 不成像 引入新课 【讲述】这节课我们将应用凸透镜成像的知识来认识一下生活中的透镜.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跟凸透镜有关的仪器都有哪些? 【思考、回答】投影仪(幻灯机)、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眼镜等. 1.投影仪 【讲述】(结合实物介绍) 投影仪的主要构造有: 聚光镜、光源、镜头、反光镜、屏幕和投影片.聚光灯为一组凸透镜,其作用是将光线会聚到一起,增加投影片的亮度. 【板画】 【问题】(去掉反光镜,让像直接成在天花板上.) ①使用投影仪时,那段距离是物距;那段距离是像距物距与像距相比,谁大谁小 ②物、像哪个大、哪个小? ③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满足以上物像大小的关系,物距、像距应有什么样的关系? ④为了能使人们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如何放置? ⑤为了得到放大的像,我们能不能让u ⑥如果希望像变得大一些,而且还要保持清晰,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⑦安装上反光镜,请你们思考一下反光镜的作用? 【板书】总结投影仪成像 【思考、回答】 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是物距; 镜头到天花板的距离是像距,像距大于物距. ②投影仪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小的物体能够放大,像比物大. ③2f>u>f,v>2f(有可能出现u ④投影片应该倒立放置. ⑤不能.当u ⑥减小物距,同时还要增大像距. ⑦反光镜的作用是改变光路,便于观察像. 2.照相机 【讲述】(可以结合实物、挂图、模型或教学软件.) 可以让同学讲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各部分作用. 照相机的主要构造有: 镜头(由几个镜片组成,它们所起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屏幕、调焦环、光圈环、快门、取景窗. 【问题】①我们所用的照相机拍摄景物时,在胶片上所称的像有什么特点? ②与投影仪的工作原理相对照,学习照相机. 【讲述】(可以让了解照相机原理的同学讲解.) 光圈环和快门的作用: 光圈环和快门的配合使用,能够控制暴光量.课后阅读书P85阅读材料. 胶片在经显影、定影就可成为照片的底版了. 【讨论、回答】 倒立、缩小、实像 物距: u>2f,;像距2f>v>f 调节方法: 像变大: 减小物距,同时增加像距(拉大暗箱的长度). 像变小: 增大物距,同时减小像距. 3.显微镜 【讲述】我们能够利用放大镜看清较小的物体,但是要想看清细胞等微小的物体,放大镜就不能满足要求了.这是我们会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显微镜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的过程就相当于显微镜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显微镜由两组镜片构成,每组镜片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也就是我们所说得物镜和目镜. 先用一个凸透镜让物体放大成实像,这个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在通过一个放大镜使第一次所成的实像形成更大的像.这个放大镜相当于目镜. 【学生活动】在投影片上画一个小物体,投影到屏幕上,再让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屏幕上的物体,前后对比观察的结果. 4.望远镜 【课件演示】放映望远镜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述】望远镜需要观察远处的物体,也就是说要求u>2f,通过物镜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由于这个像太小,还需要用一个目镜放大像,才能进行观察. 【介绍】望远镜的种类以及它们的特点. 【学生活动】可安排学生在光具座上用两个凸透镜组装望远镜.操作时,两个透镜要共轴,物镜的焦距较长,目镜的焦距较短,两头镜的的距离近似为两透镜的焦距之和. 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 一、投影仪和照相机 像的特点 物距 像距 调节方法 投影仪 倒立、放大、实像 2f>u>f v>2f 像变大: 减小物距,同时还要增大像距; 像变小: 增大物距,同时还要减小像距; 照相机 倒立、缩小、实像 u>2f 2f>v>f 像变大: 减小物距,同时增加像距(拉大暗箱的长度) 像变小: 增大物距,同时减小像距. 二、显微镜和望远镜 课堂小结 投影仪和照相机的成像的特点、物距、像距、调节方法. 教学课题 第四节眼镜与眼镜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引入新课 【讲述】在我们的五官当中,眼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眼睛是怎样工作的呢? 其实,眼睛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从结构上看,眼球非常类似于照相机. 眼球的构造 【讲述】借助图片说明眼睛的结构: 瞳孔、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 眼球的工作 原理 【讲述】与照相机对比进行说明 眼睛 照相机 瞳孔 光圈 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镜头 视网膜(视神经) 底片(感光底片) 瞳孔起到了照片机中光圈的作用,当光强时,瞳孔自动缩小;光弱时,瞳孔自动放大. 当物体的像呈现在视网膜时,视神经就把视觉信号传送到大脑中. 眼球的自动 调节 【问题】①正常人的眼睛的“焦距”都小于2cm,而我们平时看物体时,物体到眼球的距离和2cm比较有什么特点? ②由于u>2f,因此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特点是什么? ③照相机在拍摄远近不同的景物时,为了得到清晰的像,需要调节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而用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视网膜无法调节到晶状体的距离.这不是与透镜成像规律有矛盾吗? 【对比】 眼睛 照相机 成像 缩小、倒立、实像 缩小、倒立、实像 调节作用 像距不变,当物距变小(或者变大)时,增大(或者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者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较小(或增大)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是物体在胶片上成清晰的像. 【讲述】人的眼睛有自动调节焦距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清晰的像.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照相机性能也在逐渐完善,由原来不能变焦的照相机发展到能够变焦的照相机. 【思考、回答】 ①物距一般都大于4cm. ②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通过视神经把信号传到了我们的大脑中,人们与生俱来就适应这种感觉,因此人们的感觉好像成了一个正立等大的像. ③当物距变化时,眼睛的睫状肌就会改变晶状体的弯曲程度,达到改变眼睛“焦距”的目的.晶状体变得扁平时,“焦距”最小,能够看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变得凸起时,“焦距”最大,能够看清近处的物体.在距眼睛25cm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最清晰,因此人们把25cm的距离叫做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 近视眼的形成原因 【讲述】①由于眼睛的自然疾病和不注意保护眼睛,使得眼睛的自动调节能力变差,就会引发近视眼或者远视眼.近视眼时由于晶状体变得凸起,对光的会聚能力变得过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之前,在视网膜上只留下了模糊的光点. 【问题】请带近视镜的同学们摘下你们的眼睛,摸一摸你们的镜片,它们是有什么光学仪器构成的能不能分析其中的道理 【思考、回答】凹透镜能够对光起到发散的作用,使光经过凹透镜进入眼睛后会聚在视网膜上,得到清晰的像. 远视眼的形成原因 【问题】除了近视眼之外,年纪大些的人还经常受到远视眼的困扰,远视眼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讲解】眼镜的度数: 眼镜的度数=1/f×100(公式中焦距f必须用米作单位). 【思考、回答】晶状体变的扁平,对光的会聚能力变小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近,使得光会聚在视网膜之后.佩戴凸透镜,可以辅助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得到清晰的像. 眼睛的保护 【问题】近视眼的问题在我们中学生中越来越普遍,也得引起了社会更多的关注.因此我国把每年的6月6日定为全国爱眼日.即使有更先进的技术,制造出质量更好的眼镜,也不如我们自已拥有一双健康的眼睛,这就需要我们做好眼睛的保护工作.请同学们介绍一些保护眼睛的常识. 【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第四节眼镜与眼镜 一、眼睛的工作原理 成像特点: 倒立、缩小的实像 调节: 改变焦距 明视距离: 眼睛距物体25cm处 二、近视眼和远视眼 近视眼(会聚提前): 凹透镜 远视眼(会聚置后): 凸透镜 教学课题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③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④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⑤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③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②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仪器材料 实物投影仪、磁铁、铁钉、铁球、两个刷子、三角板 板书设计 §7-1力 力的概念 力: 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符号: F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 N 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图示: (作图略) 力的示意图: (作图略)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新课引入 一、什么是力 教师先投影图片“人压跳板跳水,运动员踢球”: 或观察教材90页中前四幅图片(通过投影或制作成电脑动画),从不同侧面展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 演示: 起重机吊起钢管,磁铁吸引铁棒. 总结这些实例的特点: 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力的一些现象 学生总结共同特点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 磁铁吸引铁钉 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学生举例 力的相互性 演示: 1.两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变弯曲. 2.两小车上各放一条形磁铁,松手后两车同时开始运动、手托球. 录像3.穿旱冰鞋的同学互推 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 牛顿,简称“牛”(N).在这里介绍牛顿的资料 那么,“牛顿”这个单位究竟有多大? 我手托两个鸡蛋,告诉学生,手托住两个中等大小鸡蛋,大约需要1牛的力.然后举起我们用的物理书放在手上,该书对手的压力大约牛. 同学们亲自体会一下物理书放在手上时感受到的压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实物投影仪展示: 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 三、力的三要素 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易推开门.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容易把螺母拧紧. 首先要注意选择力气悬殊的两名同学以让其他同学信服,再要注意两个同作用点的选择.这个活动一是能较好的说明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二是调动课堂气氛,应该让学生试一试.没机会亲自试一试的同学课后可做一做. 力的图示 在力的图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要注意作图顺序,应先定标度,再定点,定方向,定长度,最后画箭头,箭头的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年级 物理 下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