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学前心理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1138790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3.43KB
第八章 学前心理学教案.docx
《第八章 学前心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学前心理学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学前心理学教案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
第八章学前儿童的言语
授课时间
第周
课次
1次
课时建议
4课时
课型(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言语和语言的基本概念,理解言语的分类。
2.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
3.掌握培养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
2.掌握培养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讨论法
使用教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
1、以提问的形式,引出本节课所学知识。
二、基本过程:
第一节言语概述
1.什么是语言和言语
2.言语的功能与分类
3.语言获得理论
4.言语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1.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基本阶段
2.学前儿童外部言语的发展
3.学前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
1.重视发音技能的培养,提高学前儿童语音的准确度
2.创设良好的言语发展环境,促进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3.做好早期阅读准备,培养学前儿童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4.成人良好的言语榜样
5.注重个别教育
三、结束:
巩固复习所学知识。
思考题与作业
言语的分类有哪些?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怎样培养学前儿童言语能力?
讲稿
第八章学前儿童的言语
第一节言语概述
一、什么是语言和言语
(一)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特定的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如汉语、英语、法语等。
(二)言语的概念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人们日常进行的交谈、演讲、做报告等都是言语。
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在交际活动中,个体不仅有自己的言语发生,还要感知和理解其他交往对象的言语。
因此,人际交往成为促进个体言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语言与言语的关系
语言和言语是有区别的。
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语言
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研究语言的科学是语言学,而言语活动则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和言语又是密切联系的。
言语是借助语言进行的,离开语言这种工具,人就无法表
达自己的思想或见解,也就无法进行交际活动;语言也离不开言语,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才能不断丰富与发展。
学前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可以看作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言语的功能与分类
(一)言语的功能
1.交际功能
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言语活动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交流思想、表达意愿。
人类运用语言进行的言语交际是最为方便、快速的一种交流方式,虽然古人有“眉目传情”的说法,但是如果没有言语,只靠表情、动作来传情达意,将给人们带来诸多困扰和不便,甚至闹出笑话。
2.概括功能
言语中使用的词不仅能表示个别对象或现象,还能表示某一类事物的许多对象或现象。
言语的概括功能加快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促进了人的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发展。
3.调节功能
人通过言语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也能认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自
觉的性质。
人在活动前会在头脑中以词的形式进行行为目的的预定,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用词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动。
人们自言自语的行为就是在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或是调节。
(二)言语的分类
1.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
口头言语是指通过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语言声音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言语,通常以对话和独白的形式进行。
①对话言语
对话言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直接进行交际时的言语活动。
②独白言语
独白言语是指个人独自进行的言语活动。
(2)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是指人们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言语。
它是通过视觉、发音器官和手部运动
的协同活动实现的。
书面言语的出现要比口头言语晚很多。
因为文字是书面言语的工具和手段,没有文字就没有书面言语。
学前儿童总是先掌握口头言语,在此基础上通过专门的训练逐步掌握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和独白言语一样,往往需要较长的酝酿时间。
2.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指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言语形式,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外部言语是为了和别人交往而发生的;内部言语则不执行交际功能,它是自己用的言语,发音隐蔽,比外部言语简略,常常是概括、不完整的。
三、语言获得理论
(一)先天决定论
先天决定论是指人类习得语言是生理上预先设定好的。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乔姆斯基。
他认为人类天生就具有一种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LAD),具有语言学习的内部结构,即普遍语法。
外界的语言刺激输入给婴儿作为原始的语言材料,通过LAD进行复杂加工构成语法规则,转换成婴儿内在的语法系统。
婴儿的语言发展是基于先天过程和生物机制的,语言习得必须具备某种生物基础,否则婴儿不可能如此快速地习得语言。
另一位坚持先天决定论的学者是伦内伯格。
他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自然成熟的,具有
一个“关键期”。
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的习得过程最为容易,在“关键期”外,语言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发展的速度大为放缓。
随着儿童与语言相关的大脑和生理
器官等生理机能发育到一定阶段,儿童受到适当的外界刺激,能使潜在的与语言相关的生理机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所以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
(二)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语言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行为习惯,是学习的结果。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为斯金纳。
他认为语言正如其他的行为,都是通过操作性条
件反射作用获得的。
语言获得是一系列“刺激—反应—强化”的结果。
语言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联结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
另一位代表人物为奥尔波特。
他认为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
儿童学习的
语言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和模仿。
模仿论强调情景的重要性,儿童模仿语言是为了对情景做出响应或者表示对该情景的向往。
(三)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是指语言的获得是先天遗传机制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为皮亚杰。
他认为儿童言语发展与认知发展息息相关,在向环境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的功能实现。
儿童用熟悉的语言形式理解不熟悉的语言,运用熟悉的语言结构创造新的用法,是同化的表现。
当遇到不能用现有结构同化语言时,就会发生顺应功能,改变语言形式,适应环境的要求。
皮亚杰强调,儿童语言的获得需要有语言模仿的情景,有练习语言的机会,在与人的交谈中要有转换语法结构、灵活运用的条件。
四、言语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前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
学前儿童说话和学习语言,主要是为了能和别人交流,其中包含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
表示自己的不满、保持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知识、发表见解等需要。
学前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即是社会化的过程。
语言在学前儿童时期的交际功能,除了请求、回答和提问外,还有陈述、商量(协调行动)、指示和命令、对事物的评价等。
与此相适应的是,儿童的连贯性语言、陈述性语言逐渐发展。
4岁以后,儿童之间的语言交流大大增加,他们会在游戏的合作中商量与讨论。
5岁以后,在儿童的争吵中,已经开始出现用语言辩论的现象,而不再是单纯地靠行动表示了。
(二)言语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过程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武器,个体言语水平影响思维过程。
言语的概括功能使得学前儿童认知过
程发生质的变化,表现在学前儿童不再停留在以孤立的、表面的特征为主导,而发展到以复合的、意义的特征为主导。
学前儿童对事物的感知越来越细致、精确、迅速和完整,具体表现为:
(1)借助于词可以把感知的事物及其属性表示出来,通过语词使感知到的东西成为理解的内容。
(2)借助于词将相似的物体及其特征加以比较,易于找出并辨别各种物体的差别。
(3)借助于词可分出事物的主要和次要特点。
(4)借助于词能概括地感知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易于认识事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以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认识同类的未知事物。
(三)言语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
言语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功能,即自我调节功能,是和其概括功能——自
觉地分析、综合功能密切联系的。
学前儿童只有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种种因素进行分析、综合,才能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
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基本阶段
(一)咿呀学语阶段(0~1岁)
婴儿从出生开始就会发出声音,从出生到6周,婴儿的发音基本上属于一般性发音反射。
如哭声、叫喊声或是安静状态下发出的噪音,这些嗓音是由身体的状态引起的,如饿、渴等出现生理需求时。
从2~3个月开始,婴儿在吃饱睡足时,会发出“啊咕”等声音。
这些声音与辅音、元音有某种相似,并且常常是向看护人发出的。
约4个月时,婴儿开始发出各种类似言语的声音。
6个月前后,婴儿开始进入咿呀学语阶段发出一连串声音。
4~8个月的婴儿开始发出近似词的音,如“ba-ba(爸爸)”“ma-ma(妈妈)”“ge-ge(哥哥)”等,这个时期的发音并不代表实际意义。
大致在9~10个月,婴儿开始学习一些词,能够把发出的语音和词所代表的对象结合起来。
(二)单词句阶段(1~1.5岁)
儿童在1周岁左右,开始能说出有意义的单词。
单词句是指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这个
阶段的幼儿,通常用一个单词来表达比该词更为丰富的意思。
这个阶段儿童说出的词有以下
特点:
1.单音重叠
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说重叠的字音,还喜欢用象声词代表物体的名称,出现这一特点是因为儿童的大脑发育尚不成熟,发音器官还缺乏锻炼,而重复前一个音时不用费力、容易发出。
如果发出不同的音节,发音器官的部位(舌、唇等)要变化动作,这对于1岁多的幼儿来说比较困难。
2.一词多义
由于这个年龄的幼儿对词的理解还不精确,说出的词往住代表多种意义,故称为多义词。
3.以词代句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仅用一个词代表多种物体,而且用一个词代表一个句子,因此这个阶
段称为“单词句”时期。
(三)多词句阶段(1.5~2岁)
儿童从1岁半到2岁开始,“单词句”被“多词句”取代,“多词句”又称“电报句”,是用由两三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子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例如,“妈妈抱(要妈妈抱)”“妈妈饭饭(妈妈我要吃饭)”“爸爸班班(爸爸去上班了)”“多词句”表达的意思比“单词句”明确,它已具备句子的锥形,但是结构不完整,成分常常缺漏,表达的意思也常常需要猜测。
(四)完整句阶段(2岁以后)
幼儿2岁以后,逐渐出现比较完整的句子,完整句的数量和比例也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而増长。
二、学前儿童外部言语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口头言语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
(1)学前儿童发音的正确率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
(2)语音发展的飞跃期为3~4岁
(3)学前儿童对声母、韵母的掌握程度不同
(4)语音意识逐渐发展
2.词汇的发展
(1)词汇数量逐渐增加
(2)词类范围不断扩大
(3)对词义的理解逐渐丰富和加深
(4)词汇发展个体差异明显
3.语法的发展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3)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4)句子从无修饰语到有修饰语,长度由短到长
4.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言语过渡到独白言语
(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3)言语表达的逻辑性水平逐渐提高
(4)逐渐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二)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展
书面言语产生的基础是口头言语。
学前儿童正处于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在进入
小学之前,已掌握了95%的口头言语。
口头言语的迅速发展,为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学习做
了充分的准备。
到了幼儿晚期往往主动要求识字、读书。
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展包括初步的识字能力和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
1.初步的识字能力
识字是学习书面言语的一种内容和方式。
初步的识字能力不仅指能识一定数量的字,还
要让儿童了解一些有关书面言语的信息,提高其学习书面言语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识
字活动培养儿童初步的识字能力,如“送字宝宝回家”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儿童感受到识
字活动的乐趣,在找出相同的字的同时又复习了这些字,不断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
2.早期阅读能力
早期阅读是指学前儿童凭借图像、符号、色彩、文字和已有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时也借
助成人的朗读、讲解理解读物的活动。
早期阅读是儿童开始接触书面言语的途径。
通过早期阅读,儿童接触到了更为丰富和规范的语言句式、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不同的语言风格,扩大了词汇量,自我获取语言材料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这些宝贵的经验积累,为他们的读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为儿童识字和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创设适宜的环境,
遵循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通过图画书和图加文儿童读物等激发儿童对阅读的兴趣,并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学前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
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体现了一个从外到内的过程,即
从对话言语发展到独白言语,而后又从独白言语经过渡言语产生内部言语。
幼儿前期没有内部言语,到了幼儿中期,内部言语才产生。
学前儿童时期的内部言语在
发展的过程中,常出现一种介于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即出声的自言自语。
这种自言自语有两种形式,即游戏言语和问题言语。
(一)游戏言语
游戏言语是一种在游戏、绘画活动中出现的言语。
其特点是儿童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话,
用言语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这种言语通常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表现力。
(二)问题言语
问题言语是指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言语,用以表示困惑、怀疑、惊奇等。
这种言语一般比较简单、零碎,由一些压缩的词句组成。
第三节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发音技能的培养,提高学前儿童语音的准确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发音能力在迅速发展。
但学前儿童对声母的发音正确率较低,3岁儿童往往还不能掌握某些声母的发音方法,如“g”音和“d”音、“n”音和“l”音常常混淆。
因此,教师不仅要以自己正确的发音为儿童做出示范并注意纠正儿童的错误发音,还要注意对儿童进行发音技能的训练。
此外,培养和训练儿童的发音技能不能只局限于个别发音的训练,还应注意儿童发音的
清楚程度、语调以及对音的强弱控制能力。
只有全面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儿童语音的准确度。
二、创设良好的言语发展环境,促进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拓展生活空间,丰富学前儿童的语言素材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不可能有丰富的语言。
因此,帮助儿童积累生
活经验,扩大生活环境;以儿童的感性认识为切入点,丰富儿童的语言素材,是发展儿童言语能力的有效策略。
如带儿童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广泛地认识周围环境,扩大眼界,丰富知识面,增加词汇量。
(二)创造条件,让学前儿童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言语是在交往中产生和发展的。
教师要为儿童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空间,尤其是
和小朋友的交往,并重视儿童在交往中准确地用词和说完整的句子,激发儿童自发、自信地参与语言交流的愿望。
教师要帮助儿童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如每日为儿童增设一个自由说话的时间,保证儿
童有与自己朋友交谈、与老师交往的自主性,也有随意安排谈话内容的自由度。
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使儿童在体验交往情趣的同时,其语言表达能力也获得了发展。
(三)组织各种有利于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儿童收听广播、看电视、阅读图书、朗读文学作品等活动帮助儿童丰富和积累文学语言;开展诗歌朗诵、故事大王等活动,给儿童创造练习口语的条件和机会。
活动的方式可以是儿童举手自愿朗诵、讲述,或是分小组进行,有时则用击鼓传花等形式让儿童轮流朗诵和讲述,尽量使每个儿童都有得到锻炼的机会。
在这些活动中,儿童获得了大量的
感性认识,并复习、巩固和运用了在专门的语言活动中学过的词汇和句式,学习了更多新的词汇,学会了用清楚、正确、完整、连贯的语言描述周围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三、做好早期阅读准备,培养学前儿童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培养学前儿童早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在幼儿园,教师可以设立专门的图书角,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园开展的教育
活动,投放适宜的儿童读物,经常组织儿童分享他们阅读的收获并根据儿童的阅读情况及时更新图书角的图书。
在家庭中,家长在给儿童讲故事时,可以让儿童坐在自己的腿上或者坐在同侧,使儿童
也能够看到图书。
家长一边讲一边引导儿童观察插图,培养儿童对阅读的兴趣和正确翻阅图书的习惯。
当儿童具有初步的自主阅读能力时,家长要积极参与儿童的阅读的分享活动,认真聆听儿童讲述阅读故事。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早期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儿歌朗诵、表演游戏、看图说话、创编故事、自制图书、设置图书角等活动,培养儿童参与和分享阅读的兴趣与能力;同时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及时提醒和督促儿童纠正不正确的阅读方式,确保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成人良好的言语榜样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正处于言语学习的关键期,成人的言语对儿童的言语学习影响
非常大,他们的发音、遣词用句甚至说话的神情、语调都酷似他们的母亲或最亲近的人。
成人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儿童言语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成人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语,主动纠正错误,为儿童提供积极、正面的影响。
(一)成人应注意语言文明,为学前儿童做出表率
(1)在与他人交谈时,认真倾听,使用礼貌用语。
(2)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说脏话、粗话。
(3)儿童表达意见时,成人可蹲下来,眼睛平视儿童,耐心地听他把话说完。
(二)以身作则,帮助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
(1)成人应经常表现出必要的文明礼节,并能结合情境与儿童一起践行一些必要的交流礼节。
如成人对长辈说话要有礼貌,引导儿童有礼貌地与客人打招呼,得到帮助时要说谢谢等。
(2)成人应注意并提醒儿童遵守集体生活的语言规则,如轮流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等。
(3)成人应注意并提醒儿童注意公共场所的语言文明,如不大声喧哗等。
五、注重个别教育
每个儿童都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他们的性格特点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同、个性特征和智力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言语的积极性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也不一样。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对儿童的个别教育。
如对言语能力较强
的儿童,可以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完成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言语交往任务;对言语能力较差的儿童,教师要主动亲近和关心他们,有意识地和他们进行交谈,鼓励他们大胆说话,表达自己的要求、愿望,叙述自己喜闻乐见的事,给予他们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言语水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章 学前心理学教案 第八 学前 心理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