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方程》.docx
- 文档编号:11135853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2.63KB
第一单元《方程》.docx
《第一单元《方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方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方程》
第一单元《方程》单元教材简析
一、教学内容:
教材分三段安排:
例1、例2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的等量关系;
例3~例6教学等式的性质和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例7教学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最后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编写特点: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方程的意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是用定义的形式来揭示概念。
小学数学中揭示概念的方式有多种,这里对方程的定义采取的是属加种差定义方式:
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被定义概念。
这里,被定义概念邻近的属是“等式”,种差是“含有未知数”。
虽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一直接触着等式,但学生大都关注的是通过运算把结果写在等号后面,并没有明确地认识等号两边的式子和数表示相等的量,地位是均等的。
在此基础上,教材继续通过天平,呈现了两端质量相等与不等的四种情况,引导学生用等式和不等式分别表示两端的质量,并让学生判断这些式子哪些是等式,加深学生对等式的印象,为学生认识方程的意义后辨析方程和等式的关系打下基础。
2.循序渐进地教学等式的性质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考虑到中小学学习的衔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本单元教学解一步计算的方程,由于不再像过去那样,利用四则计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因此,暂时只解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
等式的性质是指等式两边都加上、减去、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材“循序渐进”的安排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将等式的性质分别安排在两个例题中进行教学,这样的安排,分散了学习的难点。
第二个方面,在引导学生发现等式性质的过程中,逐步推进:
一是从不是方程的等式过渡到方程,二是由加同一个数过渡到减同一个数。
3.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方程就是一种数学模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
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本单元安排的都是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列方程解决问题与列算式解决问题相比,是思维方式的飞跃。
列算式解决问题,是通过已知求出未知,已知条件作为一方,问题作为一方;列方程解决问题则是把已知和未知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看成地位相同的量共同参与运算。
教学方程的意义时,教材用天平图、带括线的图画、线段图等方式对怎样列方程,列出的方程表示什么意思加以体会。
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根据事情发展的线索理顺数量关系。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材主要安排的是求和、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的问题。
这些是最基本的数量关系。
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
教材在整理与练习中,还安排探索与实践的问题,提高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体会初步的数学模型思想。
像13页的第8题,分四步引导学生探索并运用规律:
第一步,先写出3组连续的自然数,分别求和;第二步,引导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用语言表达这一数学模型;第三步,直接运用发现的规律列方程解决问题;第四步,拓展规律,运用连续5个奇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
等式与方程含义及两者间的关系、等式的性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
等式与方程含义及两者间的关系、等式的性质、实际问题中的数量间的关系。
六:
课时安排:
8课时
课题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课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式和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与学的过程
教学流程
个性启程
落实规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
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
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X+50=100
X+50<100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
考后再小组内交流,
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X+50=100
X+50<100X+X=100
第二种:
X+50>100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
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
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
“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
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本中的习题。
教学后记:
课题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
(一)
课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
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
(一)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教学准备
教与学的过程
教学流程
个性启程
落实规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20+10=20+10
X=50X+20=50+20
50+a=50+a50+a-a=50+a-a
X+20=70X+20-20=70-20
提问:
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
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
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
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补充习题本中的习题。
教学后记:
课题
第三课时:
方程练习
课型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与学的过程
教学流程
个性启程
落实规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12-Y=4a+12=35
21-b<14x=14+23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520+X=710X-4.9=6.4
120-X=257.8+X=2.5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1、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
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最后的结果。
2、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
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怎样改正,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3、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4、第11、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题。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四课时:
解方程
课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准备
教与学的过程
教学流程
个性启程
落实规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
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
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
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
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
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
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
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
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
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
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
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
(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
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补充习题本中的习题。
教学后记:
课题
第五课时:
列方程解应用题
课型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实际问题时的格式。
教学准备
教与学的过程
教学流程
个性启程
落实规程
一、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
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
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
(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计算的)
8、小结:
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9、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
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补充。
⑶、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⑷、集体核对。
10、练一练
⑴、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⑵、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
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
⑷、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⑴、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
⑵、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⑶、集体核对。
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⑷、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⑵、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
生独立解答
⑶、集体核对
3、练习二第7题
⑴、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⑵、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
⑶、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6题
补充习题本中的习题。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六课时:
列方程解应用题练习
课型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教与学的过程
教学流程
个性启程
落实规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
指名口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二、练习二第8题
1、指名读题。
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
(小组内交流)
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
三、练习二第9题
1、指名读题。
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
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
(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
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5、集体核对。
四、练习二第10、11题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
2、生独立解决,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过板演在全班讨论。
3、集体核对。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本中的习题。
教学后记:
课题
第七课时:
整理与练习
(1)
课型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
的体系,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与学的过程
教学流程
个性启程
落实规程
一、回顾与反思
提问: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
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板书: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解方程:
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
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内逐一交流这3个问题,有组长组织。
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选3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帮有错的学生订正。
2、第3题前两题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这两题的方程和解题过程,没有意见的就通过。
全班交流:
(1)交流有困惑的地方。
(2)交流有不同意见的题目。
4X=10
1.6X=5.6
X+7=17
X+110=250
三、课堂作业
整理与练习第1题,第3题后两题
补充习题本中的习题。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八课时整理与练习
(2)
课型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与学的过程
教学流程
个性启程
落实规程
一、探索与实践
1、出示第8题题目。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
“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
意思?
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独立思考这3个问题,在本子上适当记录。
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
下来。
(1)a+b+c的和等于3b。
(2)3X=99 X=33
(3)5n=55 n=11
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多举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补充:
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
解:
设中间一个数n。
9n=99
n=99÷9
n=11
2、第9题
学生读懂题目意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和同座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全班交流:
(1)从第一个天平可看出,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3个苹果的质量。
(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6个桃的质量。
(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6个桃子的质量。
二、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本中的习题。
教学后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程 第一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