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浙江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10.docx
- 文档编号:11133543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37KB
关于加快浙江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10.docx
《关于加快浙江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浙江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10.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加快浙江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10
浙江开发区转型升级研究
一、浙江开发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浙江从1984年10月设立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目前共有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的省级以上开发区118个(数量居全国第三),其中:
各类国家级开发区1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5个、工业(高新)园区45个,形成了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区域开放格局。
浙江开发区设立26年来,在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进程中,探索了有益经验,发挥了重大作用;全省73家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不含园区)以不到全省5%的土地,引进了占全省近1/2的实到外资,完成了占全省1/3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出口交货值,实现了占全省1/5的财政收入,为加快浙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开发区已成为浙江对外开放最有活力、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重要平台,成为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但同时,开发区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解决发展困境:
一是规划起点不高。
不少开发区早期对规划重视不够,空间布局“小、散、乱”,资源利用率不高;二是发展空间受限。
浙江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经国家核准面积平均8.17平方公里,最小开发区只有1平方公里。
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多数开发区原批准规划面积已基本完成;三是产业层次偏低。
不少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仍为传统产业和一般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四是功能配套不全。
开发区原先定位偏重工业化,功能比较单一,吸引高端产业和高级人才的软硬环境欠佳;五是体制优势弱化。
开发区曾经享有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特殊优惠政策取消或受限,办事难度加大、管理成本增加、服务效率降低。
二、省内外正在转型升级开发区的趋势特征
经过26年的建设与发展,开发区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依据形势变化对外资、产业、土地、税收、环境、劳工等政策做了重大调整,这些政策与开发区关联十分密切;开发区的职能已从上世纪80年代单一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功能,向综合性建设、综合性发展、综合性管理等多功能转变。
目前,省内外一些正在转型升级的先进开发区的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发展形态都在发生变化。
有专家学者分别用“大开发区时代”、“后开发区时代”和“泛开发区时代”三个词汇,对转型升级中的开发区发展趋势和主要特征做了新的诠释和描述。
所谓“大开发区时代”,是指开发区实际管辖的范围已经不是当初设立核准的几平方、十几平方公里的范围,而是通过体制创新、授权管理扩展到几百平方公里的区域。
据了解,外省国家级的苏州工业区280平方公里,天津开发区300平方公里,广州开发区390平方公里,大连、青岛开发区都是400平方公里,沈阳开发区480平方公里。
浙江省国家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管辖面积200平方公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管辖面积180平方公里。
几百平方公里的大开发区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工业园区,而是按照统筹二、三产业、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的理念进行建设的复合开发区或综合经济区,已经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平台和促进转型升级的新高地。
所谓“后开发区时代”,是指国内先进开发区在功能定位上,已经由单一加工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转型;在经济结构上由单纯工业经济向城市综合经济转型;在管理职能上由只注重经济发展向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型。
如同我国大庆、鞍钢等城市早期所经历过的发展轨迹,一些开发区已呈现出“工业区——新城区——行政区”的发展走向。
在商务部每年发布的全国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评价报告中,连续多年排名第一的天津开发区在2004年写了一本名叫《走出孤岛》的书,其核心思想就是开发区要走出工业孤岛,大力发展城市经济、融入城市经济,依托城市更加完善的功能和更加优质的品位,吸纳高端人才,集聚高端产业。
目前浙江省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十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确立“城市国际化、产业高端化、环境品质化”的目标定位,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的发展方针,加快推进从“建区”到“造城”的战略转型。
所谓“泛开发区时代”,是指开发区走出“围墙经济”,放大溢出效应,着眼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以体制创新为切入点,探索形成开发区与所在区域资源整合、功能叠加、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新格局。
开发区利用自身多年积累形成的品牌优势、产业优势、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等,辐射带动方圆几十甚至几百平方公里;实现经济园区与周边地区的良性互动,促进内外联动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均衡发展、社会和谐发展。
浙江省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当初批准设立于市中心的文三路电子一条街,跳跃到钱塘江南岸发展,实行高新区与滨江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不但突破了高新开发区自身发展的空间局限,而且推动了杭州城市由“依湖发展”到“跨江发展”。
短短几年,一座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滨江新区已矗立在钱塘江南岸。
三、浙江省开发区已具备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
1、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已形成了共识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实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开发区已普遍认识到原有的低水平、低产出、低效益和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在实际工作中,开发区更加注重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促进产业升级,更加注重集约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
2、开发区多年积累的综合实力为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浙江省开发区已集聚规模以上企业18805家,外商投资企业860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902家。
2009年,全省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出口、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49.1%、33.14%、37.29%、20.3%。
截止2009年底,浙江省开发区已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76.5亿美元,设立各类研发、技术中心785个,持有各类省级以上著名品牌(商标)1985个,拥有各类专利授权5.5万件,大专以上学历员工87.9万人。
可以说,开发区作为发展要素高度集聚的重要平台,已经具备了转型升级的经济条件、物质条件、技术条件和人才条件。
3、开发区整合提升为转型升级提供了平台支撑和体制保障
根据省政府部署安排,近两年全省各地分批组织实施了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
已开展整合提升的第一、二批52个开发区辐射带动的区域达到5872平方公里,其中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26家,共整合各类园区198个。
有近20家开发区纳入浙江省正在加紧规划的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块,未纳入的开发区通过整合提升发展空间明显扩大,已成为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大平台。
随着开发区行政托管区域的扩大,倒逼开发区进行管理体制创新。
目前,绝大多数开发区实现了领导职务高配,增强了开发区统一协调、配置资源的能力。
四、加快浙江省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1、坚持用科学发展理念引领开发区转型升级
浙江省开发区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六个方面的转型:
一是加快从注重发展工业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转型,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二是加快从偏重资金输入向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转型,促进吸引外资与自主创新结合,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三是加快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效益提升转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资源转化率和经济贡献率;四是加快从依靠政策驱动向提升综合服务功能转型,优化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五是加快由粗放型消耗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再生型发展方式转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开发区;六是加快由建设单一工业园区向工业区与新城区联动转型,同步推进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和现代化、生态型新城区建设。
2、科学编制全省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开发区整合提升后,区域面积拓展到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发展定位也不再是单一工业和单纯经济,而是一个统筹发展、综合经济的区域。
因此,提高规划水平,加强规划引领,发挥规划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省发改委已牵头编制浙江省“十二五”时期开发区(园区)发展规划,并会同省商务厅、省经信委、省科技厅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全省开发区(园区)结合各地正在编制的“十二五”规划,立足更大范围、站在更高起点、着眼更长时限,谋划更好发展;明确开发区(园区)在浙江省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中的目标定位、功能布局、产业方向、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在浙江省优势区位和重点区域,确定一批重点开发区(园区)先行开展规划编制工作,作为浙江省“十二五”时期重点打造的开放载体和产业平台。
3、精心打造一批国别园区和产业集聚高地
在浙江省绝大多数开发区通过整合提升完成空间拓展、做大平台之后,下一步要重点引导开发区向“精、特、高、强”方向发展。
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山东开发区建立国别(地区)园区和江苏开发区设立特色产业园区的经验;另一方面要认真总结浙江省杭州、宁波、嘉兴等地办好新加坡科技园、新加坡低碳产业园、北欧工业园、欧洲工业园、日本光电产业园、台湾电子产业园的做法。
重点培育一批国别(地区)园区,发挥以外引外的集聚集群效应;着力打造一批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使产业高端化、高新化、高质化、高产化。
通过一批特色园区和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努力把浙江省开发区建设成为科技含量高、产业特色明、集聚效应好、生态环境优的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创造经验,提供样本。
4、顺应生态文明趋势建设绿色生态开发区
按照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的“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的任务和要求,鼓励支持开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限制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积极引导开发区科学生态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和浅海滩涂,切实保护生态资源、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着力抓好省批复的开发区生态化改造和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完成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开发区环境整治任务;重视发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钱江经济开发区新加坡低碳产业园区建设,探索创建一批生态绿色开发区和低碳经济示范基地。
5、发挥考评导向作用助推开发区转型升级
省商务厅从2006年开始这方面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初步建立一套被省内开发区广泛认可,在国内别具特色的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坚持规模、质量、效益、增速相统一原则,反映质量和效益的权重合计占50%,反映规模和增速的权重分别占30%和20%,在权重分配上体现了好字当头、质量优先;二是在发展质量10个指标中,反映高新产业、科技投入、研发创新、品牌专利、质量认证、员工素质等指标就占8个,有利于引导开发区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转型升级;三是在综合效益10个指标中,反映工业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产出效益、节能减排、环境管理等指标也有8个,有利于促进开发区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各地开发区主管部门可以参照省里办法,加强对开发区的综合考评工作,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
6、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
开发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封闭式管理、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曾经创造了体制先发优势,赢得了发展先机。
但当时开发区管辖的区域面积都不大,人口也不多。
现在浙江省开发区通过整合提升实际管辖区域已扩大几倍、十几倍,管理对象涉及到区内不同的行政组织和诸多的经济实体。
虽然在空间上整合了,但更多还是形式上的“凑合”。
实现从“貌合”到“神合”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最终建立起统分结合的领导管理体制、公平共享的利益平衡机制和高效便捷的工作运行机制。
省商务厅拟于下半年召开全省开发区体制创新研讨会,交流浙江省部分开发区通过充分授权、开展先行先试的做法和经验,探讨全省开发区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发展环境的思路和举措。
新形势下开发区最大的优势就是体制优势,最好的环境就是体制环境。
各地党委政府和开发区要切实抓好体制创新这个关键环节,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营造开发区发展新优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加快 浙江 开发区 转型 升级 思考 对策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