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危机干预.docx
- 文档编号:11131792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40.68KB
团体危机干预.docx
《团体危机干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团体危机干预.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团体危机干预
团体危机干预:
灾后班级会报处理方案
2008-5-22 作者:
james来源:
台湾心理网
自"5.12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全国人民的心和灾区人民紧紧连在了一起,华人心理网作为心理学类的门户网站,也在尽力为灾区人民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特此推出“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专题,希望能给广大奋战在一线的医疗护理人员和心理辅导等方面的人员以心理知识方面的帮助,同时向遇难的同胞表示深切哀悼,对所有参与救灾援助的人们表示我们最崇高的敬意,你们辛苦了!
--------------------------------------------------------------------------------
高淑贞整理
本方案内容主要整合美国「一般人在危机状况的谘商计划」(COPE,CounselingOrdinaryPeopleinEmergency)中的学校处理方案,及「危机事件压力会报」(CISD,CriticalIncidentStressDebriefing)的模式,略做修改而来。
主要适用于八岁至十二岁儿童。
建议使用于班级活动或以六至十人的小团体进行皆可。
*时间:
约两小时
*材料:
足够的彩色笔、以及每位学生发给四张A3白纸
(一)介绍阶段(15分钟)
一、介绍团体带领人、辅助人员
二、说明团体的目的及过程的简述
三、建立基本规则
强调保密性
自主发言的权利
团体不中断
临时离席的处理
四、活动
发给学生每人四张纸及提供足够的彩色笔
涂鸦:
引发学生回忆早年涂鸦的经验,例如他们曾经画过什么,曾经在哪里涂鸦等。
注意的是需要用幽默的方式,来带领整组图画故事的分享,而且不管故事的结局如何,我们都应体认孩子的意图都是好的,且没有对或错的评价。
两两交换分享:
可请两、三位于大团体中分享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这个活动里,以随意的标记、涂鸦、线条的乱写乱画、等来作表达。
尽量引发学生的动机,鼓励他们多思考,再进行创作练习。
(二)事实阶段:
建立场景,请成员描述在地震中所听到、看到、嗅到及所做的事(10分钟)
活动:
进行需有更多控制的线条创作
请成员选一个代表心情难过的颜色,并用这个颜色画一条线
再来,选一个代表疑惑心情的颜色,并用这个颜色画一条线
继续用此颜色画一调代表害怕的线
用此颜色画一条想帮助其它线条的线
学生可以继续选择不同的颜色,画出不同的线条;例如叽叽喳喳的、吵闹的、生气的、害怕的、代表不愉快的一天、或是感觉很棒的线条,也可以是同情的、友爱的等各种不同的线条。
让学生小组分享他们不同的线条创作。
(三)思考阶段:
要求成员去思考对此不寻常事件他们的想法是什么(10分钟)
活动:
协助孩子发展出一个形状,这样做能产生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意义,并且能发展出一个故事或是形成一个影像。
让孩子画出以下四个形状,并且选择颜色来绘图
一个没有经历过地震或是灾难的形状。
一个已经经历过了地震或是灾难的形状。
一个像是在地震或灾难后帮助重建的形状。
一个为下一个可能的地震或灾难预作准备的形状。
让学生小组分享他们不同的形状创作。
(四)反应阶段:
分享在当时事后与现在的相关感受(10分钟)
活动:
指导学生采一个较舒服的姿势,闭上他们的眼睛并放松,接着注意自己的呼吸,并且让他们心理感受到非常平静;当大家都处在平静的时候,指导者说:
「当我讲到地震(或是灾难)时,你的心中想到什么?
」在这时候学生仍然是安静。
领导员可以继续缓慢铺陈背景:
「在地震发生的晚上,你人在哪儿?
跟谁在一起?
你那时候在做什么?
你是怎么知道发生地震了?
然后呢?
你接下来做了哪些事?
看见了什么?
听见了什么?
闻到了什么?
你当时有什么感觉?
身体的感觉是什么?
心里的感觉是什么?
脑袋的感觉是什么?
想法又是什么?
」请学生张开眼睛,想象自己在地震经验中,最鲜明的一幕画面。
(五)症状阶段:
将事件的冲击带到个人层面后,体验出个人得事件冲击的反应,对事发当时(或许一直持续)体验到的经验整理(含生理、情绪、认知或行为的症状)(20分钟)
活动:
用最后一张纸,引导学生画出他们对于地震或灾难事件等鲜明的视觉记忆;让他们想几分钟之后,开始着手进行,若你觉得适当的话,可以提醒学生把自己也画进图画中。
(六)教导阶段(30分钟)
活动:
在完成图画后,学生分成小组去彼此分享他们的图画,并讨论他们的经验;小组进行之后再回到课堂上由领导者做带领分享,请学生自愿分享。
。
团体共同教学:
领导者于班级中,教导学生有关地震灾后的常见儿童行为反应与心理问题。
并建议儿童可用的因应压力的对策。
(七)再进入阶段:
回答解决任何尚未了解的问题,提供再保证,建立行动计划(15分钟)
活动:
引导学生画出对可能再发生的地震或灾难所做的准备,这一张画作可以展示在教室的墙上,也可以让孩子带回家。
◎分享图画过程的注意事项
引导能保持事实的讨论:
由图画的反应和特殊的问题更能有助于儿童谈论他们的故事。
若是儿童不知该怎么表达,可针对图画问特定的问题来作引导。
不要问「为什么?
」,而要问「是什么?
」或是「在哪里?
」等问题。
避免判断或评价儿童的图画作品。
对于话太多的小孩,作适度的设限。
当儿童陈述他们的感受时,最有价值的回馈是感受的反映与确实的回应等。
增强每一位儿童的独特反应。
结束方式和促使孩子拥有能力感是相当重要的。
辨识处于危机中的儿童
在课堂或是团体活动进行中,创伤或灾难后的儿童可能会有如下的特殊反应,以下提供辨识的几个征兆,及大略可提供的协助:
退缩或沉默:
看起来垂头丧气、挫败、缺乏目光的接触、或是在人际上变得较疏离。
*能提供的协助:
尊重孩子保持沉默的需求,考虑「目视」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试着找出可介入的点。
你可以告诉孩子,当他们头低低的时候,你所注意到、感受到他的情绪是什么,你也可以藉由其它的孩子对自我隔离的孩子有所互动。
表现出过于负责或是像小大人:
表现出照顾每一个人,无法碰触或是讨论自己的感觉,对不必要的事表现过度担心,或是表现得像一个钥匙儿童般独立、坚强。
*能提供的协助:
给孩子玩的机会,鼓励他去参予游戏;成人必须认清自己养育及照顾儿童的能力,询问孩子自己能够为他做些什么?
让孩子在群体里能认识自己的感受,也能体会别人的感受。
行为举止上的超过:
行为动作没有焦点、不能安静坐好,但必须曲辨是因为精力过盛还是过动症状所导致。
*能提供的协助:
让孩子能短暂的离开团体,例如到操场跑一跑等;在小组中给他工作做,也可以将孩子个别带开,让他独自一人完成工作。
急躁或跳动:
容易生气、对别人对自己的意见过于在意、过分的神经质或是容易哭泣
*能提供的协助:
反映孩子的感受,示范并协助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儿童注意及了解到别人对他的行为举止等焦虑反应,把这些感觉反映回团体中,容许孩子能够哭泣,在哭泣平息后再进行问题的询问。
过度的吸引别人注意:
每次问问题都抢着举手、持续的打断或干扰别人,或因为太多话、吵闹而被登记名字在黑板上。
*能提供的协助:
表明你了解他的热切以及你愿意听他发言,但是告诉他聆听别人说话的重要,终止儿童在过程中的干扰行为,注意及了解他在过程中的讯息吸收是重要的。
没有变化的情感:
出现不在意的态度,或是语调及音量平板无变化。
*能提供的协助:
成人可用较有活力,但不适过度激昂的语调与孩子说话,要求孩子仍然参予团体的进行,做同样的工作;告诉他们别人如何学着不去在意其它的事。
无法控制的行为:
表现出丝毫不遵守规范,亦不尊重指导人员,或是有攻击行为的出现
*能提供的协助:
设定清楚而具体的行为规范和实际的行为结果,跟着结果作改变和修正,且给孩子尊重。
灾后自伤倾向个案之处置
2008-5-22 作者:
未知来源:
台湾心理网
5.12心理援助志愿者报名请点这里
自"5.12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全国人民的心和灾区人民紧紧连在了一起,华人心理网作为心理学类的门户网站,也在尽力为灾区人民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特此推出“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专题,希望能给广大奋战在一线的医疗护理人员和心理辅导等方面的人员以心理知识方面的帮助,同时向遇难的同胞表示深切哀悼,对所有参与救灾援助的人们表示我们最崇高的敬意,你们辛苦了!
--------------------------------------------------------
彰化师大萧文教授
一、前言
自杀或自伤行为的发生有可能是个人对灾变危机事件的症候反应之一,尽管九二一大地震后媒体并无报导灾区民众自杀的消息,然则情绪低落与哀恸反应的个案似有增多的趋势。
临床发现,灾难事件中的幸存者会因个人重大的失落,例如亲人死亡、家园毁损、财物丧失,身心受创等因素而逐渐浮现自杀的意念,虽无立即性的危机,但如不加适当的处理,悲剧终有可能发生。
许多灾难症候(PTSD)的研究都以成人为对象,较少关切儿童或青少年在灾难事件发生后,在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的困扰。
研究发现儿童在历经大地震会出现较多的梦魇,较有规模的研究系针对1989美国卡州遭受飓风侵袭后一个月的儿童与青少年的反应,结果发现多数青少年在行为上出现严重之困扰,包括过度依赖成人、挫折感增加、易怒、自我控制感降低、睡眠困扰等;这种反应在灾变事件发生三个月后达到到高峰,经过一年的追踪研究,仍有6%的儿童与青少年持续发生上述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出现灾难症候反应的个案当中,有10%的个案曾或多或少出现「自伤」的行为,该研究虽未提到自杀,但青少年的自伤现象,至少显示了青少年对自然灾难事件的恐惧与焦虑。
研究另外也指出,在灾难症候反应的个案群中,有相当比率的个案出现对外界知觉过度的敏感的现象(约36%),这种过度敏感的现象除了形成行为上的困扰外,更糟糕的是如果这类个案伴随其它个人前置性因素,例如人格问题,则自杀或自我伤事件便有可能生。
有关上述的说法,在一项研究中得到证实。
研究发现,如果受灾的青少年原本就具有某种程度的心理困扰,例如自尊低落、缺乏情绪安全感、社交/人际行为偏差、缺乏适当的社会支持等因素,则个案在重大灾难危机事件生后,更容易出现PTSD症候。
在学校里,本来就有一些身心适应欠佳学生,这些学生在这次九二一大地震后,是否会出现相关的PTSD症候,甚至出现自伤的行为都是值得教师去观察和注意的;当然,除了这类学生外,有些学生也可能因遭逢重大的生活巨变,包括亲人死亡、寄籍外地等因素,而出现青少年忧郁症,凡此都有可能使儿童和青少年在缺乏适当的情绪疏导与社会支持情况下,做出令人无法接受的自伤行为。
因此,在此地震灾变后的第一个月到半年里,学校教师应特别注意受创个案的各种反应,如有必要应予以必要的辅导甚或延送心理治疗,以期早日恢复心理创伤。
二、个案自我伤害倾向的线索
具有自我伤害倾向的个案,有时后很难从表面的行为发现端倪,事实上,很多线索都潜藏着自伤的意念与企图。
(一)语言
也许我们会听到个案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说出下列的话:
1. 为什么只剩下我一个人。
2. 妈妈答应带我去日本玩(重复的说),但是……
3. 我以后要怎么办?
….谁陪我做功课?
4. 如果我死了就好了…
5. 我们家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怎么办…
6. 这个世界真是太不公平了
7. 不断提到某人并有自责现象
(二)行为
1. 有时会爱开玩笑、多话,但脸部表情在过后便速转为冷淡、空洞。
2. 有时会出现与童学争吵的行为,并总觉得他是无辜的。
3. 容易出现掉泪或暗自饮泣。
4. 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出现浮燥行为。
5. 易受情境的暗示而出现自我防卫包括攻击他人的行为。
6. 抗拒生活的改变,对教师要求不予以注意或拒绝从众行为。
7. 严重的人际孤立或社交行为退化。
8. 过度依赖他人或非常"黏"某位教师或同学。
9. 基本生活能力丧失或退化。
10. 时常捏弄一件东西,并不允许他人碰触或嘲笑。
此外,自杀倾向之个案较易将自己的记忆封闭于过去、自责、出现幻想或自我妄念、很难相信别人的帮助、年幼的儿童在颜色的选取上偏于暗色或不协调的组合等,凡此种之现象都值得教师注意。
三、自我伤害倾向个案之处理原则
情绪困扰,支持网络或资源的封闭,加上先前个人的人格问题,是促使个人出现自我伤害甚或自杀意念的主要原因。
因此,教师在觉察前述线索时应尽量以下列原则处理:
1. 表达教师对个案的觉察与认识,尽量以冷静而温暖的,不加判断的表达对个案的关心和注意到他的问题。
2. 帮助个案评估内外在的可能支持,以建立个案活下去的筹码。
3. 与个案一同发展/建立一个生活计划,协助个案找出任何替代方法。
四、教师应该做的正确行为
1. 专注/敏锐的倾听个案诉说,清楚的觉察个案的负面感受。
(例如:
没有希望、无助、痛苦、孤立、没有意义…..)
2. 询问个案最近生理/身体状态,包括睡眠、饮食、或其它生理反应。
3. 如果怀疑个案自杀/自伤意念,直接面对他。
教师应以适当的语言表达对个案的关心与怀疑,教师可以用推演的方法让个案无可逃避的面对自己的自杀/自伤意图。
例如:
「你现在感受到的压力/问题是什么?
"…."会不会让你再承受不了时,….」
「九二一大地震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万一……,你有没有想过……"」
「目前你有什么想法和计划吗?
……你会不会想到……」
表达教师对个案的关心,但又是那种操之过急的过度关心。
1. 「我(教师)觉得这次的灾变对你真的有些影响,….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然在现在与未来,你可能有很多你没做过或碰到的事情要应付,……,你不会一开始就想到死了算了吧!
」
2. 向个案指出活着就是一种希望,告诉个案他不是孤单的。
3. 帮助个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反向思考的模式有助个案跳脱原来的思考。
4. 「除了死/自杀以外,你觉得有什么方法可解决问题,尽量想想看,……老师也可以帮你来想……。
」
5. 「如果你现在还没想到自杀,那你准备做什么?
」
6. 「如果你的问题没那么严重了/出现转机,你想会什么事情发生了/你想会是因为你做了什么事?
……」
帮助个案找到能够与他对话的人
1. 「你目前的问题你觉得谁可以帮助你?
」
2. 「除了老师之外,有没有那个同学你愿意和他谈一谈你的问题的?
」
此外,教师应尽量协助个案改变目前的生活方式,从一小步的改变做起,有可能因生活/行为一小步的改变而牵动个人整体系统事件,不要与个案一同深陷情绪的死结中。
五、教师在辅导过程中不应该做的事
1. 发现个案有自杀的讯息,不要假装不知道,也不要过度夸大/紧张。
2. 不要怀疑个案:
「……你不是骗人的吧!
」。
3. 也不要一下子就说:
「……你不是开玩笑吧!
」。
4. 更不要对个案做道德的劝说:
「如果你真的这样做,很多人会伤心的」或是说:
「你这样伤害自己,你觉得对得起……?
」。
5. 不要否定个案的态度:
「……会有这么严重吗?
」。
6. 不要试图影响个案之决定:
「……你这样……,真的很不值得……」。
7. 不要相信个案真的想死或自伤,教师应假定并告诉个案目前正处于「自我困惑」/「无力感」的状态。
8. 教师不应把自己当作唯一能解决个案问题的人,而不断把试图劝说个案。
9. 不要轻忽个案的当下情绪反应,也不要忽视个案的决定。
10. 千万不要给个案做不到的承诺。
11. 教师不要一味使用「自我揭露的技术」,应把焦点放在个案身上。
危机事件的教育契机
2008-5-23 作者:
锺思嘉来源:
台湾政治大学心理学系
5.12心理援助志愿者报名请点这里
那一夜,天摇地动。
许多人从熟睡中惊醒,包括父母和孩子。
孩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从父母惊慌的反应中看到了害怕和恐惧,也学会了对地震的害怕和恐惧。
害怕和恐惧是人生无可避免的经验,而重要的是我们从其中学习到什么。
过去有人幸运地一辈子未曾遭遇到任何大危机或挫折,但今日我们都碰到百年罕见的大地震,是不幸,是幸。
不幸的是我们必须从惨痛的灾难事件中承受教训,幸的是我们也可以从这经验学习到宝贵的功课,那就是危机教育。
虽然我们期盼不再有如此的灾难,也希望我们的孩子不要碰到,但是谁又能预知未来呢?
如果我们能好好掌握这个教育的契机,相信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不仅能更有危机预防和处理的能力,而且超越灾难事件学习到更多的安身立命之道。
如果这次大地震,你和你家人未有任何伤害,除当存感恩之心和对受难者关怀之外,让我们从「不幸之大幸」中帮助我们的孩子免于伤害和逃避灾难。
学习须及早,就从此刻开始吧!
自我教育和教育孩子
无论是地震时和事后你的表现如何,请不要在意,因为我们都一样,我们都没有经验。
即使觉得自己表现得不好,也无需惭愧不自在或担心孩子对自己失去敬爱。
重要的是,在回顾和省思中的自我教育,进而教育孩子,应为积极乐观的成长和进步之。
表中列出一些参考的状况和建议,父母们可以举一反三地与孩子讨论以创造更多的智慧和信心。
总之,无论此次大地震对你和孩子造成何种影响,或者家中物品毁损程度,我们都在学习适应,进而超越苦难。
当然,我们不可能回复到大地震前的心境,因为我们历经了一次严重危机事件,也从中学习到宝贵的经验,虽然代价太大。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未来,让教育的意义得以彰显,不是吗?
情境和反应
自我教育
教育孩子
地震时
恐惧、害怕、呼喊、哭泣、惊慌失惜、应变知能不足
1. 承认和面对自己的情绪反应和知能不足。
2. 了解当时的反应是正常的,无须惭愧或自责,亦不必担心吓着孩子或造成错误示范。
3. 搜集与阅读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4. 进行家庭应变之准备。
1. 引导孩子说出心中的感受,请孩子画图或游戏方式不失为好方法之一。
2. 坦诚地与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但不是说抱歉的话。
3. 与孩子商讨,一起搜集地震相关知识和信息,并讨论家中应变措施和物品准备。
4. 对孩子的问题,不急于提出答案,把问题抛回,以培养孩子创造力和反应能力。
对于孩子的想法勿下价值判断,最后综合可行的方法做结论。
5. 勿采取严厉告诫或过度保护的言语和行动。
6. 有机会和时间,可提出其它危机事件的讨论。
地震后
媒体报导
1.体察自己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之心。
2.同理受难者处境,肯定救援者努力。
3.减少忧虑,对家园重建有信心,对来抱持乐观。
4.考虑自己能力,出一份赈灾爱心。
1. 留心孩子反应,倾听他们心中感受。
2. 在孩子面前不掩饰自己的难受心情和想法,与孩子分享。
3. 与孩子讨论灾难实况及赈灾工作,并表达乐观和信心。
4. 表达关心和同理,不过分强调悲天悯人之心。
5. 提供出钱或出力的良好示范,并鼓励孩子尽其心力助人。
未来
生活作息
1. 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同于前。
2. 检视生活作息受到影响和因应方式。
3. 研究自己工作和孩子上学的安全措施。
4. 清理家中毁损物品,检查房屋状况。
1.如学校建筑未遭到损毁,让孩子正常上学。
2.如学校遭到损毁,保持冷静,并遵照学校防护措施或安排孩子寄读事宜。
3.勿过分强调节衣缩食,尤其切忌以受难者之苦责怪孩子浪费。
4.如孩子受到惊吓或做恶梦,采取睡前安抚或睡时观察及拍抚。
陪孩子睡觉乃暂时的不得已措施。
5.勿采取严厉告诫或过度保护的言语和行动。
6.鼓励孩子参与家事,协助清理工作。
儿童失落与悲伤团体活动方案(上)
2008-5-23 作者:
高淑贞来源:
彰化师大辅导与谘商学系
儿童的失落与悲伤
『孩子如何被失落经验所影响及如何调适将影响及塑造他(她)未来面对失落的反应模式。
』(Rice,1992)。
儿童对死亡的概念
1.三岁以下:
较少反应,所知道的、了解的有限。
2.三岁--五、六岁:
认为死亡是暂时性的,可逆转的,且相信有神奇力量可以起死回生。
也常错误连结亲人死亡与自己有关,因而产生罪恶感。
3.六、七岁--八、九岁:
已能了解死亡是永久的,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但却无法与自己做连结,觉得死亡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只会发生在老人身上。
4.九、十岁以上:
较具备约与成人类似的死亡观念。
悲伤过程中常见的反应
1.震惊与拒绝接受事实
2.情感空白期
3.生理性反应
4.退化性行为与需求或早熟小大人的行为
5.失序与恐慌
6.暴露情绪
7.外显性行为
8.害怕
9.罪恶感与自责
10.放松
11.失落、空虚及难过
12.认命
哀伤的重要任务
1.接受已经失去的事实
2.通过完成哀伤历程的痛苦
3.适应新的生活型态
4.情绪上对逝世者重新定位,以便继续生活下去
5.Wolfelt(1983)认为,儿童完成失落历程后,将会:
6.回复稳定的饮食与睡眠型态
7.重获精力与安宁
8.获致从死亡亲友身上解脱出来的感受
9.增加思考及判断的能力
10.享受生活的能力
11.确认死亡的事实与定局
12.重建新且健康的关系
儿童的哀伤反应
悲伤并不在于有无能力去『了解』,而是有无能力去『感觉』,所以,伤痛的经验是一样的,但是儿童的限制在于:
1.孩子的认知发展影响孩子对死亡的了解。
2.儿童只有有限的能力以口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3.儿童对确认自己失落的经验所引来的痛苦,他们的忍受能力很有限。
4.儿童害怕、敏感于跟别人不一样。
在失去亲人时,大人通常得到周围人的关怀与安慰,但孩子自己本身跟其它的孩子其实都不会也不舒服谈论这种主题。
因为上述原因,所以儿童很少谈论也避免谈论他们的失落。
儿童悲伤反应阶段:
(D'Andrea&Daniel,(1992))
1.麻痹期
2.思念期
3.失序及忧郁期
4.重建期
影响儿童对死亡反应的因素
A.个人因素
1.与逝世者之间的关系
2.儿童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发展年龄发展成熟度
B.与死亡经验相关的因素
1.死亡事件的本质--何时?
何地?
如何死?
2.儿童的个人特质及过去对死亡的相关经验
C.家庭、社会、文化因素
1.家庭、社会、小区支持的可用性及有效性
2.儿童周遭照顾者的行为、态度与反应
儿童的需要
1.获得正确的讯息
2.分享他们的感受
3.分享他们的想法
4.悲伤
5.采取行动
家人/友人给予支持的目标
1.呈现事实R助其接纳事实
2.帮助他注意及表达自己的情感:
生气、罪恶感、焦虑、无助、难过。
3.帮助他适应失去亲人后的生活。
4.鼓励他用恰当的方式告别逝世者,以便能更自在地回归正常生活。
5.给予哀伤过程的时间耐心。
6.了解每个人表达哀伤的方式不同R接纳。
7.提供持续的支持。
8.若发现病征或异样,要转介给专家处理。
一、领导者须知
带领失落与悲伤团体的领导员应该要先检视自己过去的失落、悲伤经验,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团体 危机 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