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物质的分类转化与分散系学案 苏教版.docx
- 文档编号:11130423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208.27KB
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物质的分类转化与分散系学案 苏教版.docx
《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物质的分类转化与分散系学案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物质的分类转化与分散系学案 苏教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物质的分类转化与分散系学案苏教版
第一单元物质的分类、转化与分散系
[考试标准]
知识条目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1.物质的分类方法
b
b
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b
c
3.胶体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a
a
4.同素异形体与同素异形现象
a
b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
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①游离态:
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
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
2.同素异形体
(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
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3.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
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
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题组一 元素存在形态的判断
1.下列元素①Na ②Mg ③Al ④Cu ⑤C ⑥Si ⑦O
⑧S ⑨N ⑩Cl ⑪H ⑫He
在自然界中,
(1)只以化合态存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只以游离态存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既以化合态存在又以游离态存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②③⑥⑩⑪
(2)⑫ (3)④⑤⑦⑧⑨
题组二 物质组成的判断
2.下列各组物质能真实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是( )
A.NO、C2H5OH、HNO3、I2
B.CaO、N2、HCl、H2O
C.NH3、H2S、Si、CO
D.CO2、SiO2、CH3COOH、H2SO4
答案 A
解析 CaO是离子化合物,不存在分子;而Si和SiO2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由一种分子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组成混合物的物质可能只有一种元素
B.纯净物只由一种原子组成,而混合物由多种原子组成
C.只由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
D.同位素单质混合在一起一般是纯净物
答案 A
4.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冰水混合物 B.铝热剂
C.水玻璃D.漂白粉
答案 A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纯净物
混合物
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有一定的熔、沸点
无一定的熔、沸点
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
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
常见混合物:
①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②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③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
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铝热剂、氨水、氯水、王水等。
注意 分子式为C5H10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考点二 物质的分类
1.简单分类法的概述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
(2)分类应依据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标准”不同,分类方法不相同。
2.分类法
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1)交叉分类法的应用示例
(2)树状分类法的应用示例
请把下列物质的序号填写到下图的括号中
①硫黄 ②次氯酸 ③NH3·H2O ④铜 ⑤硫酸氢钠
⑥NO2
3.熟记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分类
1.下列物质中与其他三种所属类别不同的是( )
A.HClB.H2S
C.HFD.NO
答案 D
2.从组成和结构上,下列物质中与其他三种所属类别不同的是( )
A.SO2B.NH3
C.CO2D.NaCl
答案 D
3.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选项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Na2CO3
H2SO4
NaOH
SO2
CO2
B
NaOH
HCl
NaCl
Na2O
NO
C
KOH
HNO3
CaCO3
CaO
Mn2O7
D
NaOH
HCl
CaF2
Na2O2
SO2
答案 C
解析 A项,Na2CO3属于盐,NaOH属于碱,SO2属于酸性氧化物;B项,N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D项,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
4.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A.H2O、HCOOH、Cu2(OH)2CO3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
B.HClO、H2SO4(浓)、HNO3均具有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
C.HF、CH3COOH、CH3CH2OH都易溶于水,都是酸
D.HCOOH、H2CO3、H2SO4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
答案 B
5.在下表的空格中写出相应的物质名称或化学式,并指出物质的类别(填单质、氧化物、酸、碱或盐)。
物质名称
硫酸
氢氧化钡
铁
化学式
MgO
FeCl3
物质类别
答案 (从上至下,从左至右)H2SO4 酸 氧化镁 氧化物 Ba(OH)2 碱 氯化铁 盐 Fe 单质
明晰分类标准是对物质正确分类的关键
考点三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
1.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辨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应注意:
升华、萃取、分液、蒸馏(分馏)、吸附、盐析、金属导电、焰色反应、电离等都归为物理变化;脱水、蛋白质变性、水解、同素异形体互变、电解、熔融盐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等都归为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点内容如下图所示。
2.物质的性质与转化
(1)某种元素形成的单质及化合物间转化关系
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2)以“H2S
S
SO2
SO3
H2SO4
Na2SO4”转化关系为例,写出各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2H2S+O2
2S+2H2O;
②S+O2
SO2;
③2SO2+O2
2SO3;
④SO3+H2O===H2SO4;
⑤H2SO4+2NaOH===Na2SO4+2H2O;
或H2SO4+Na2CO3===Na2SO4+H2O+CO2↑。
题组一 正确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臭氧变成氧气是物理变化
B.将蓝色的硫酸铜晶体放入浓硫酸中发生物理变化
C.冰变成水是物理变化
D.通电发光是化学变化
答案 C
2.下列物质的使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明矾用作净水剂B.液氢用作制冷剂
C.氢氟酸刻蚀玻璃D.生石灰作干燥剂
答案 B
3.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碘的升华、石油的分馏
B.NH4Cl溶液除铁锈、食盐水导电
C.蛋白质溶液中加饱和(NH4)2SO4溶液、蓝色的胆矾常温下变白
D.热的饱和KNO3溶液降温析出晶体、二硫化碳洗涤试管内壁上的硫
答案 C
题组二 物质转化的正确判断
4.下列物质转化不能一步进行的是( )
A.S→SO2B.CO2→CO
C.SiO2→H2SiO3D.NO2→HNO3
答案 C
5.已知A是单质,E有强酸性和强氧化性。
A、B、C、D、E是含有一种相同元素的五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图所示的转化。
则A可能是( )
A.Cl2B.CC.N2D.Si
答案 C
解析 A是单质,能和氢气反应,则A是非金属单质,A能被氧气氧化生成C,C能被氧化生成D,则A中元素在氧化物中是显不同价态的,E有强酸性和强氧化性,则A中元素是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
A项,氯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氯化氢和氧气不反应,错误;B项,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O和O2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和H2O反应生成碳酸,但碳酸是弱酸,错误;C项,N2和H2反应生成NH3,NH3和O2反应生成NO,N2和O2反应生成NO,NO和O2反应生成NO2,NO2和H2O反应生成硝酸,HNO3是强酸且是强氧化性酸,正确;D项,硅和氧气反应时,无论氧气是否过量都生成SiO2,且SiO2和H2O不反应,硅酸是弱酸,错误。
识记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馏
蒸馏、分馏
干馏
四色
焰色反应
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反应
五解
潮解
分解、电解、水解、裂解
十一化
熔化、
汽化、
液化、
酸化
氧化、风化、钝化、
歧化、硝化、酯化、裂化
特别提醒 煤的气化和液化是化学变化。
考点四 分散系 胶体
1.分散系
(1)概念: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合体系。
(2)分类
①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②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
2.三种分散系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
<1_nm
1~100_nm
>100_nm
分散质微粒成分
离子或小分子
大分子或离子集合体
巨大分子或离子集合体
外观特征
均匀、透明
均匀、透明或半透明
不均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静置无沉淀
较稳定
不稳定,静置有沉淀
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分类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固溶胶、液溶胶、气溶胶
悬浊液、乳浊液
实例
食盐水、蔗糖溶液等
Fe(OH)3胶体等
泥水等
3.Fe(OH)3胶体的制备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先看到红褐色沉淀生成而后沉淀溶解
B.在溶有1molFe(OH)3的胶体中,含有NA个Fe(OH)3胶粒
C.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D.胶体的分散质可以通过过滤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答案 A
2.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胶体为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μm之间的分散系
B.明矾净水的原因是Al3+水解生成Al(OH)3胶体
C.溶液是混合物,胶体是纯净物
D.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胶体和溶液
答案 B
3.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
①有尘埃的空气 ②稀硫酸 ③油水混合物 ④稀豆浆,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答案 C
胶体知识“6”提醒
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1~100nm)。
2.胶体微粒一般是离子、分子或难溶物的聚集体,但有些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因其分子非常大,其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为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因此一个分子就是一个胶体微粒,它们的溶液是胶体。
3.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方法是利用丁达尔效应。
4.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且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
5.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
6.掌握净水剂及其作用原理
胶体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nm之间,它决定了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吸附能力很强,能在水中吸附悬浮固体或毒素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这就是胶体净水的原理。
能在水中自然形成胶体,并且对水质无明显副作用的物质有KAl(SO4)2·12H2O、FeCl3·6H2O等,这样的物质被称为净水剂,其形成胶体的化学原理是Al3+、Fe3+发生水解反应生成Al(OH)3胶体、Fe(OH)3胶体。
1.正误判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胶体的性质]
(1)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2015·安徽理综,9B)
(2)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2014·重庆理综,3A)
(3)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2014·福建理综,8D)
(4)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2013·四川理综,2B)
(5)H+、K+、S2-、Br-能在Fe(OH)3胶体中大量共存(×)
(2013·安徽理综,9C)
[概念的判断与理解]
(6)SiO2既能和NaOH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
(2015·安徽理综,9D)
(7)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7D)
(8)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
(2013·四川理综,2A)
(9)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2013·四川理综,2D)
(10)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
(2012·山东理综,7D)
(11)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2012·山东理综,7B)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12)通过化学变化可以直接将水转变为汽油(×)
(2015·江苏,3D)
(13)石油裂解、煤的干馏、玉米制醇、蛋白质的变性和纳米银粒子的聚集都是化学变化(×)
(2015·浙江理综,7C)
(14)室温下,不能将浓硫酸盛放在铁桶中(×)
(2014·大纲全国卷,6B)
(15)NH4F水溶液中含有HF,因此NH4F溶液不能存放于玻璃试剂瓶中(√)
(2014·天津理综,3B)
(16)可燃冰主要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水合物晶体,因此可存在于海底(√)
(2014·天津理综,3C)
(17)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7B)
(18)用SO2漂白纸浆和草帽辫(√)
(2013·广东理综,11A)
(19)用硫酸清洗锅炉中的水垢(×)
(2013·广东理综,11B)
(20)用Na2S作沉淀剂,除去废水中的Cu2+和Hg2+(√)
(2013·广东理综,11D)
(21)石英只能用于生产光导纤维(×)
(2013·福建理综,6A)
2.(2015·北京理综,6)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火药使用
B.粮食酿酒
C.转轮排字
D.铁的冶炼
答案 C
解析 A项,火药在适当条件下自身迅速燃烧生成大量气体,此过程涉及化学变化;B项,粮食酿酒经历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C项,转轮排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反应;D项,铁的冶炼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铁元素还原为铁单质的过程。
3.(2015·重庆理综,1)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
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用胆矾炼铜B.用铁矿石炼铁
C.烧结粘土制陶瓷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答案 D
解析 A项,用胆矾炼铜,即由CuSO4·5H2O生成Cu,铜元素被还原,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反应;B项,用铁矿石炼铁,即由Fe2O3生成铁,铁元素被还原,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反应;C项,陶瓷是以粘土为原料高温烧结而成,发生化学反应;D项,打磨磁石制指南针,只是物质外形改变,不涉及化学反应。
4.(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7)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答案 A
解析 A项,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冰箱中的异味,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正确;B项,油污属于酯类物质,可以在热碱水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醇和有机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C项,该过程利用的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水果产生的乙烯,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D项,硅胶起吸水作用,铁粉起还原剂作用,防止食物被氧化,属于化学变化,故不正确。
练出高分
1.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肯定是纯净物B.可能是混合物
C.肯定是某一种单质D.一定是一种稀有气体
答案 B
解析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但同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几种单质,故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O2和O3组成的混合物。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纯净物一定只含有一种元素
C.混合物肯定由两种以上元素组成
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答案 A
解析 纯净物不一定只含有一种元素,例如H2O,B不正确;混合物不一定是由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例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等,C不正确;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例如KClO3(盐),D不正确。
3.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
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共价化合物
D.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答案 D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纯碱、烧碱均属于碱
B.SiO2、SO2均属于酸性氧化物
C.凡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均属于酸
D.盐类物质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
答案 B
5.关于胶体的性质与应用,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静电除尘器除去空气或工厂废气中的飘尘是利用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而加以除去
B.医学上的血液透析原理与胶体的渗析类似,透析膜与半透膜类似
C.从颜色上无法区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
D.由于胶粒之间的排斥作用,胶粒不易聚集成大的颗粒,所以胶体的性质相对比较稳定
答案 C
解析 中和胶体粒子的电性能够使胶体聚沉,如净电除尘器吸附带电的飘尘,而使之聚沉除去,A项正确;血液是一种胶体,利用透析的原理可以除去血液中的毒性物质,B项正确;Fe(OH)3胶体呈红褐色,FeCl3溶液呈棕黄色,因此可以从颜色上区分,C项错误;由于同种电荷的静电排斥作用,胶体相对比较稳定,D项正确。
6.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D.向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答案 D
解析 A选项是蛋白质胶体遇电解质凝聚;B选项是土壤胶粒遇电解质(海水中)发生凝聚;C选项是蛋白质胶体的丁达尔效应;D选项发生化学反应:
Fe3++3OH-===Fe(OH)3↓,此时生成的Fe(OH)3是沉淀,不属于胶体。
7.以水为分散剂的分散系,按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的是( )
A.溶液、胶体、浊液B.浊液、胶体、溶液
C.胶体、浊液、溶液D.浊液、溶液、胶体
答案 A
解析 溶液是最稳定的分散系。
胶体虽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如受热条件下,会产生聚沉。
浊液中的分散质与分散剂互不相溶,而且分散质颗粒比较大,很容易聚集在一起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8.近年我国大部分地区被雾霾笼罩,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细小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雾霾的形成与汽车的尾气排放有一定的关系
B.微粒直径为2.5μm的细小颗粒物与空气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
C.实施绿化工程,可以有效地防治PM2.5污染
D.PM2.5比表面积大,能吸附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吸入体内影响健康
答案 B
解析 当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时,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直径为2.5μm(2.5×10-6m)的细小颗粒物与空气形成的分散系不属于胶体,B错误。
9.下列有关变化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海水中提取镁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B.用侯氏制碱法制纯碱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C.用“地沟油”纯化生产“生物燃油”的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D.激光法蒸发石墨得C60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答案 C
解析 从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是Mg2+→Mg(OH)2→MgCl2→Mg,其中发生了化学变化,A项正确;侯氏制碱法的过程是NaCl→NaHCO3→Na2CO3,其中发生了化学变化,B项正确;“地沟油”纯化是分馏的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C项错误;石墨与C60的结构不同,在转化的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与新化学键的形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D项正确。
10.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剩饭变馊B.自行车生锈
C.牛奶变酸D.电灯发光
答案 D
解析 剩饭变馊、自行车生锈、牛奶变酸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11.下列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
A.S→SO3B.C→H2CO3
C.Mg→CD.N2→NO2
答案 C
解析 2Mg+CO2
2MgO+C。
12.能实现下列物质间直接转化的元素是( )
单质
氧化物
酸或碱
盐
A.硅B.硫C.铜D.铁
答案 B
1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下列各项在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①电子总数 ②原子总数 ③质子总数 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所含的总能量 ⑥物质的种类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都不变B.都变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根据电子守恒、原子守恒、质子守恒、质量守恒判断,电子总数、原子总数、质子总数、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选D。
14.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①混合物:
氯水、氨水、漂白粉、水银 ②电解质:
明矾、冰醋酸、石膏、纯碱 ③同位素:
1H+、2H+、3H+ ④同素异形体:
C60、C80、金刚石、石墨 ⑤弱电解质:
Fe(SCN)3、SO2、NH3、H2O
A.②④B.②③④
C.②④⑤D.全部正确
答案 A
解析 水银即汞单质,不是混合物,①错误;1H+、2H+、3H+是三种离子,而同位素所描述的对象是原子,③错误;SO2、NH3溶于水中生成H2SO3和NH3·H2O,这两种物质电离可以导电,因此H2SO3和NH3·H2O是电解质,而SO2、NH3是非电解质。
故②④正确。
15.纳米是长度单位,1nm=10-9m,当物质的颗粒达到纳米级时,会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如由铜制成“纳米铜”具有非常强的化学活性,在空气中可以燃烧。
下列关于“纳米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纳米铜”比铜片的金属性强
B.“纳米铜”比铜片更易失去电子
C.“纳米铜”比铜片的氧化性强
D.“纳米铜”的还原性与铜片相同
答案 D
解析 “纳米铜”只是物质的长度变小,但不影响其化学性质,故选D。
16.“分类”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同类的物质往往具有一些共性。
有9种物质:
①CuO、②Na2O2、
③CaCO3、④HCl溶液、⑤H2O、⑥Si、⑦Fe、⑧CO2、⑨NaOH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________,属于碱溶液的是________,属于酸溶液的是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
(2)上述物质中,常温下能两两反应并且生成盐和水,除①④外,还有一组为________。
答案
(1)⑧ ⑨ ④ ③
(2)④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物质的分类转化与分散系学案 苏教版 高考 化学 一轮 复习 专题 化学家 眼中 物质 世界 第一 单元 分类 转化 分散 系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1130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