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讲座4.docx
- 文档编号:11125878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4.81KB
家长学校讲座4.docx
《家长学校讲座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学校讲座4.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长学校讲座4
宁江区实验中学学校讲座4
家教误区
刘文喜
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对你们如约来到学校表示热烈的欢迎!
特别向从外地赶回来的家长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我也是孩子的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们是同事,是战友,所以借此机会,我和大家一起交流教育孩子的问题。
都说中国的家长最辛苦,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我们不仅操心孩子的学业和今后的工作,还得拼命地为孩子们攒钱,买房,操办婚事,等到把孩子辛辛苦苦地拉扯大,安顿好年迈的老人,自己也就老了。
所以往往是省吃俭用一辈子,如果孩子没教育好,到头来,老了,没用了,落得个两手空空。
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孩子到了十八周岁,家长就没有抚养的责任了,老人也由国家养老机构“全权负责”,而相比之下,我们真的是累多了。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有一句话,意思是说,你的后半生是否幸福,在于你的孩子。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为了我们家长们自己后半生的幸福,我们理所当然地关心和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的问题。
所以如何教育孩子,是家长们的头等大事。
我们亲眼看见有些家长只顾外出打工为孩子挣钱,而孩子的教育荒废了,孩子不但学习成绩没搞好,连做人也成问题,不是打架就是闹事,大把大把地花钱,性格暴躁,一点也谈不上孝敬父母,养成了一大堆的坏毛病,成了家长的心病。
之所以把大家请来,是考虑到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而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有效配合。
你是否注意到,孩子们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为什么为产生那么多的差别呢?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家庭教育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有专家说过: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又说:
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就存在着有问题的家教。
尽管教育不是万能的,但这句话也有一定的道理。
我们在工作中,常常遇到以下这些难题需要得到大家的配合与支持,否则我们真的很难教育好您的孩子。
1、您的孩子把手机带到学校来,常常利用上课的时间偷偷地上网,QQ聊天,或发短信聊天,不能安心听课学习不说,往往还养成了不良交友等坏习惯。
您一定会说,上课时老师们不管吗?
当然管,但一个班有好几十人,老师上课时不可能管得那么细。
即使发现了玩手机,上网,又能对孩子怎么样?
有时候,有其他学生向老师举报,某某带手机来了,老师问他,他不承认,如果搜身是合法的,很多时候,当场真的能把手机搜出来。
您是孩子的家长,不让孩子带手机,您管起来有效多了,您可以限制孩子,上让他开通手机上网业务,您可以限制他的通话费用,这件事,您管起来,比我们有效多了。
2、您的孩子大把大把的花钱,一天下来,十几块几十块钱轻易就花了,有的甚至一个星期下来,几百块钱没了,有的花得还更多。
尽管花的不是老师的钱,但孩子有乱花钱的习惯,坏处也是很多的。
比如孩子往往养成爱享受怕吃苦的品格,大手大脚花钱,不珍惜劳动成果,产生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太强,导致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使孩子误入歧途。
往往也就影响到了学习。
有句话说:
“好习惯成就人生”,反过来可以说,坏习惯毁掉人生。
如果我们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习惯的培养,我们可能会犯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故事《我只要葫芦》里的那个人的错误。
这个故事大体是这样的:
有一个人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了一种葫芦,在主人的精心浇灌下,开花了,不久结出了漂亮的小葫芦。
可不久,叶子上生了芽虫,这个人却认为,这有什么呀?
我要的是葫芦,不是叶子。
过几天,叶子枯黄了,小葫芦也落了。
我们真得引以为戒。
有人说: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富也不能富孩子”,这句话并不矛盾。
我们不应该给孩子太多的零花钱,这方面的管教,主要是靠家长您了。
学校只能从正面教育孩子不乱花钱,真正更有效地管理孩子乱花钱,家长更有力。
3、孩子晚上在家不能定时学习,贪图看电视或睡觉、贪玩。
各年级的学生,每晚都有较多的家庭作业。
孩子在家贪图看电视,不做作业,不能及时作业与复习,这方面的管理,主要是家长。
我们经常听家长说:
“老师,我的孩子在家总是看电视,我讲他不听,你们老师讲要好多了。
”我们体谅家长说这样话时的无奈,但同时也感到了家长对孩子管教的不负责任,有推辞责任之嫌。
孩子在家时学习的督促,主要责任在家长,家长管起来也更有效。
老师很难知道每晚您的孩子在家学习了还是没学习,学习了多长时间,学习时是不是不专心。
再说,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孩子,而您是孩子的衣食父母,只要面对一个孩子,现在的家长,同时面对几个孩子的已经不多。
您管一个孩子,老师要管几十个孩子,而且您管的是您自己的孩子,您直接受益,您不管谁管?
所以聪明的家长,不把自己孩子的教育完全受托在别人身上,老师身上。
有人这样说:
“你不要把孩子这个宝押在别人的身上”,确实很有道理。
4、为了您孩子的健康成长,请您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随意的说老师或学校的坏话。
因为在孩子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中,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师是一种权威,有了这样的思想,孩子就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如果你不能做到在孩子面前尊重老师,那么就为你孩子的成长种下了不良因素。
如果您对学校或老师的工作有什么意见,可以与老师联系,与学校联系,当面或打电话说清楚,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不会影响您孩子的成长。
需要你配合的地方很多,比如孩子的穿戴和仪表,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孩子的心理关心与疏导等等,我以上只重点提出了四条。
我们时常感到: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沃土。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这里说出来同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位母亲,她的儿子刚刚上幼儿园。
在家长会上,幼儿园的阿姨对她说:
“你的孩子有多动症,他在凳子上竟然连三分钟都坐不到。
你应该带他去看看医生。
”母亲没有说话,她低下头。
走在回家的路上,她的眉头皱得紧紧的,她在想,该怎么和儿子说呢?
回到家里,她恢复了平日灿烂的笑容,她抱住儿子,说:
“阿姨今天夸你了。
说你以前只能坚持安静地坐一分钟,现在,你居然可以坚持三分钟了。
别的爸爸妈妈都羡慕我有你这样的宝宝呢!
”接下来吃晚饭时,母亲发现,儿子居然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而没有像平时那样要她喂。
几年后,儿子上小学了,母亲又去开家长会。
家长会上,儿子的老师对她说:
“你的儿子有弱智,你应该带他去看医生。
”他的儿子考了全班第59名。
母亲低下头。
回到家里,她对儿子说:
“老师夸你进步非常大,如果你努力,你一定可以超过你的同桌。
他考了第21名。
”母亲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睛开始发亮,紧锁的眉头开始舒展开来,惊恐的脸庞也开始变得温柔起来。
儿子上了初中,母亲又一次去开家长会。
奇怪的是,这次家长会上,老师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儿子的名字。
母亲变得有些不习惯,家长会一结束,她就急急地追上老师问道:
“怎么没有点我儿子的名字?
”老师对母亲说:
“你的儿子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
”母亲回到家里,对儿子说:
“老师说了,你非常有实力,如果你再努力一点,就可以考上重点中学。
”后来,她的儿子果真如愿地考上了重点中学,几年后,他竟然顺利地考取了清华大学。
这位母亲不是职业老师,却胜似老师。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她的母亲显然起了最直接和重要的作用。
如果不是这位母亲积极地引导和鼓励,他的儿子不会有今天的自信和成功。
如果她在教子过程中只是一味盲目地责怪和训斥,就会吹灭孩子心头那微弱的希望的灯火,把孩子推向相反的方向。
家庭教育的作用,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中。
生日时。
对孩子来说,生日是最难忘而又愉快的日子。
父母为孩子准备生日礼物和美味饭菜的同时,不要忘了生日赠言。
趁机说说孩子的优点,同时进一步让孩子感受到了亲情,为教育打下了感情基础。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说过:
“良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
就餐时。
就餐时,就从小教育孩子珍惜粮食、菜肴,使他(她)明白饭菜来之不易的道理。
让孩子在餐桌上学会礼貌和谦让。
交际时。
应利用家庭交际的机会,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热情、大方的交际素质。
家务劳动时。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可从洗手帕、铺床、叠被、扫地等入手,然后随年龄增长而“加码”。
以上所讲的这些,体现出一个思想:
家庭教育的重要。
下面我给大家提几个家教时容易忽视的“家教误区”:
1、“养育凭父母,教育靠老师”
许多家长习惯于将“教”与“养”分开,认为“教”是育心,“养”只是育身,养育凭父母,教育靠老师。
实际上,“养”比“教”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持久更深远。
家长养育孩子,表面看来是照管孩子吃、喝、拉、撒、睡这些生活琐事,但是生活琐事中往往透露出更多为人处世的原则。
例如,当前不少家长在对待孩子吃饭问题上很伤脑筋。
有的孩子挑食,有的要哄着骗着才吃饭,有的借吃饭要挟父母。
这说明家长没有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生活习惯。
可见,家长必须寓教于养、寓德于养,只养不教是养不好的。
有“教育靠老师”思想意识的家长,实际上放弃了教育的责任,而只专注于孩子的生活。
这种单纯的后勤型父母是不合格的父母。
鲁迅曾在一篇文章里把父亲分为“人之父”和“孩子之父”两类。
“孩子之父”是“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
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
鲁迅把这种家长斥之为“制造孩子的家伙”。
“人之父”则是“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去教育,才能使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中国需要“人之父”,但是每当看到10几岁的孩子因教育不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时候,我们还是叹息有那么多的“孩子之父”。
主张教养分开的家长客观上还是在教,只不过很多时候是教而不当,是一种无意识的、经验主导的教。
这种教养方式,只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一个自己都不愿意看到的孩子。
为什么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十分失望呢?
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类似的观点还有:
我识字不多,学习的事,我管不了。
持这种观点的家长,误把管孩子学习与辅导孩子知识等同起来了。
其实,即使非常有学问的家长,也不一定在具体知识点上去辅导孩子。
孩子学习的科目有那么多,有几个家长能一一对孩子进行长期细致入微的知识辅导?
2、以唠叨代替指导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
那就是妈妈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
这种把嘴巴紧紧“叮“在孩子身上的情况,在家庭生活中特别普遍。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导,但不喜欢父母的唠叨。
那么,指导与唠叨有什么不同呢?
1) 指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唠叨则往往会有责怪、警告的成份。
2) 指导是一种促进,是引而不发,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而唠叨常对孩子表现出不尊重和不信任。
3) 指导的后果是孩子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而唠叨则是反复的单调刺激,使孩子厌倦、反感、苦闷。
唠叨的结果会形成儿童行为惰性,你不说几次,孩子就不会去做。
这种恶性循环,还会导致子女独立自主的积极个性被破坏。
一个人唠叨,首先是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讲出去的话,做了的事,由于不放心才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
再就是,个性属于软弱和紧张型的人特别容易唠叨。
那么,父母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呢?
其一,不要信口开河。
比如说,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有的父母话虽讲出去了,可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就没事找事地说:
“你饿不饿?
““快做快做,饭都凉了。
你还想不想吃饭?
“诸如此类自相矛盾的话,反映了自己感情的软弱,说话不算数,没有威望。
克服唠叨,首先在对孩子讲话前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不能信口开河。
其二,不要强行命令。
多和孩子讲悄悄话,家庭语言的低声调是母子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利于避免气氛恶化。
如果让孩子做什么事,可以用亲切的语言在他的身边轻轻地告诉他,尤其对幼小的孩子,这既是命令,又是感情的信任,悄悄一句话比你大声喝斥的作用大得多。
其三,不要事事叮嘱。
可以说,家长对孩子讲的话虽然多,但许多都没有讲到点子上。
事无巨细,都反复强调叮嘱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宁,大人为孩子不听话而气愤,孩子在繁杂的语言环境里定不下心来做功课,结果会适得其反。
可靠的方法是:
围绕家中大事、要事与子女作出明确分工,提出具体要求,让他们独立活动。
而且坚持定期检查,及时表扬成绩,纠正不足。
一些小事,应该做到忽略不计,因为孩子毕竟还小,过多指责会使孩子无所适从。
3、溺爱迁就型
表现一:
刚吃完饭,小红闹着要吃饼干,父母不准许,而祖父母则说:
“由她去,吃两个饼干是正常的。
”
表现二:
石磊刚起床,妈妈就替他挤好牙膏,打好洗脸水,又替他叠好被子,弄好早饭,等石磊吃完饭,妈妈又为他准备好书包,把自行车推出门。
还常常对儿子说:
“你只管念书,生活上的事儿让妈妈包了。
”
此类家长为子女的成长可谓吃尽“千辛万苦”,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他们的这片“好心”往往办了坏事。
一些孩子由于长期娇惯,稍不顺心就撒野、使泼,成了谁也奈何不得的家庭“小皇帝”或是蛮横无理的小霸王。
溺爱迁就,必定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脆弱等不健全个性。
而且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于重视,往往让小孩子产生一种错误认识,自己在帮父母学习。
所以很多时候,父母越是着急孩子的学习,孩子自己却越是不着急。
我们得研究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而不仅仅是“告诉”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要让他切实的“感到”、“认识到”。
4、世故型
表现一:
小华在学校食堂就餐,家长在家训导他:
“咱花钱进了食堂可别当傻瓜,好吃的菜尽管吃,不要便宜了别人。
”
表现二:
小明放学路上帮一位老爷爷推车背东西,回去把这件事告诉家长后,家长说:
“你年纪小,帮人家推重车会伤身体的,以后可别再多事了。
”
表现三:
小军刚买的水彩笔在学校不见了,他妈妈得知后对儿子说:
“你太不争气了,改天瞧准谁的水彩笔和你差不多,随便抓一盒不就得啦,反正咱没多拿!
此类家长把自己在社会上积累的所谓“处世经验”毫无保留地灌输给自己的孩子,殊不知这样一来,有多少天真无邪的孩童就会变成一个个世故老沉的“小大人”,他们令人痛心地表现出自私、冷漠、圆滑的品性,而真正能让孩子在工作上处世上立稳脚跟的是热情、善良,懂得感恩。
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很少能感到来自他人关心的幸福。
我们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精神上的幸福远比物质上的幸福更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周围的人欢迎自己,认同自己,而不是只有金钱没有朋友的人。
5、忽视孩子心灵的成长
“忽视孩子心灵的成长是中国家庭教育中一个最大的盲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有很多家长、有很多家庭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问题。
我们关注孩子的,更重、更多的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身体,二是学习。
总觉得这两样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有用。
而往往认为心理健康是虚的,是可有可无的,可做可不做。
究竟应该做些什么,从什么地方入手也是一无所知。
评价一个孩子好坏,看待一个孩子成长进步,往往集中在一个焦点上,那就是学习成绩、分数。
其实我们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学习成绩好,往往就是家长不知不觉中重视了孩子的心灵成长,相反,有的孩子学习不好,往往就是我们家长没当好。
孩子心灵的成长和孩子身体的成长一样,需要均衡的营养。
孩子心理成长,需要哪些营养呢?
概括地讲,孩子心理成长需要五大营养,十个字:
肯定、自由、情感、宽容、梦想。
第一大营养:
肯定。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根本没有在意和了解孩子这种心理需求。
我们有很多父母似乎总愿意用“笨蛋”啊、“没用的东西”啊、“不争气的玩意”啊、“废物”啊等等这些话来讽刺挖苦孩子。
孩子自身的进步我们看不到、孩子自身的努力我们看不到,孩子的一些优点、特长我们看不到,我们两个眼睛盯的只有分数。
有些孩子一次考了双百,很高兴的回到家里告诉父母,“我这次考双百了”很得意。
我们好些父母会说,这次确实考的不错。
正当孩子扬着小脸得意的听着爸爸妈妈表扬,紧接着我们的父母后面的话又来了:
“千万不要骄傲啊,咱们一次考双百算不了什么,咱们要次次考双百呀,那才叫过硬啊。
”孩子一听,“我的妈呀,我爸我妈怎么这么高的要求哇,我怎么能做得到啊。
”一下信心就没了。
所以我们说很多孩子就是在这种家庭环境当中,逐渐地平庸下去了。
当他们的学习成绩自己和自己比有了明显的进步,从85分进步到了90分,很高兴,很得意。
告诉爸爸妈妈,“我这次考试又进步了,长了5分。
”结果我们好多家长往往张口就问,“这次班里考最高的是多少啊?
你就考这么个分数还值得说呀,也不嫌丢人哪?
”孩子在那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呀,在那站着憋得脸通红。
最后孩子实在听不下去了,冒出一句话来,“我们班还有不及格的,你咋不问哪?
”我们说,很多孩子就是在这种环境里逐渐平庸下去了。
有一个孩子曾在写给我的信中说过:
“爸爸妈妈,我不想在否定中长大!
”
第二大营养,心灵的成长需要情感。
讲到情感,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了。
在这里,重点讲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培养孩子感动的能力,让他做一个感情丰富、知恩图报的人。
一个人他应该具备这样一个素质,那就是他能够被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所感动,并随时地把这种感动调动起来,化作一种力量,体会生活的幸福。
曾有一个女学生在信里这样写道:
“我有一个非常好的妈妈,妈妈非常疼爱我。
所有好吃的东西妈妈都不舍得吃,都留给了我。
为了我好好学习,妈妈晚上几乎不看电视。
而是静静地坐在我身边,陪我学习。
无数个夜晚,当我学习劳累的时候,妈妈总是无声无息地把水果、牛奶、面包端到了我身边,为此我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我认为我有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但是又一次,在我学习中间,我想停下来给妈妈削一个苹果,我妈妈却说,不用你削,你别浪费时间了。
当时我并没有说什么,但是我内心却非常的难受。
妈妈为什么不在乎我的爱,不在乎我的回报呢?
”
其实很多孩子的感动,就在我们父母的不知不觉、一点一滴中失去了。
孩子给我们倒一杯茶,给我们拿一双拖鞋,剥了一块糖,我们很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孩子,甚至根本没有在意。
正是在这一点一滴当中,孩子逐渐失去了感动的心理,而对这一切都理所应当的接受了。
为此教育专家曾经呼吁,一定要把这种感动的能力还给孩子。
如何培养孩子的这种感动的能力呢?
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对养育自己的父母感恩。
做为我们父母,一定要在乎孩子的这种感恩的行为,在乎孩子的爱,在乎孩子的回报。
在培养孩子情感的第二方面,就是要培养孩子善良的能力,让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做一个善良的人。
可以这样说,一个孩子如果从小没有一颗善良的心,那他的聪明、机智、勇敢、无所畏惧等等,这些品质越是突出越是卓越的话,将来长大之后可能给你惹得祸就越大,对我们这个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
马佳爵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
应该说马佳爵非常聪明,各方面素质也非常突出,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班里的前几名,并顺利地考入了大学,而且学的是生命科学的研究。
但是他没有一颗善良的心,最终走上了杀人犯罪的道路。
所以,希望我们的家长不能只关注分数而不关注这些东西呀。
这恐怕比分数比金钱更重要,这是一个孩子一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大营养,心灵的成长需要宽容。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犯错误,孩子如此,我们大人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现在之所以不再犯孩子一样的低级错误,正是我们从无数个错误当中吸取了宝贵的生活经验。
同时,我们说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
如果你宽容了你的孩子,对于他改正问题、纠正缺点、克服毛病,恐怕会胜过十次的批评、十次的指责甚至是十次的打骂,比批评、指责、打骂更容易让孩子理解、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也更容易让孩子改正错误。
不过,宽容也不是无原则的纵容。
我们要研究如何把握这个度。
第四大营养,心灵的成长需要梦想。
梦想是人生的航标,是心中的一盏灯,是前进的动力,是方向。
现在的多数孩子,在这样的生长环境,好象一切是为了分数,成绩好的同学还谈得上有点目标,成绩不好的学生呢?
往往就是过一天是一天,根本谈不上梦想。
有梦想的人,生活充满趣味与激情,没有梦想的人,生活显得平淡而枯燥。
第五大营养,是自由。
家长和老师不能过分的约束孩子,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自由,兴趣和自由等等,在此不多说。
时间关系,我们只选择地讲了家教的五大误区:
我们简单的复习一下,这五个误区分别是:
1) “养育凭父母,教育靠老师”
2) 以唠叨代替指导
3) 溺爱迁就型
4) 世故型
5) 忽视孩子心灵的成长
松原市宁江区实验中学
2015年11月11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家长学校 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