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陕西省紫阳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11124550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01.33KB
学年陕西省紫阳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陕西省紫阳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陕西省紫阳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陕西省紫阳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紫阳中学2017至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25×2分=50分)
1.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所学,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等。
材料中“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反映出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商代政治制度
2.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西周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
西周的封国有燕、齐、鲁、卫、晋、宋、楚等。
C项山东的简称是鲁,山西的简称是晋,其简称都是源自西周封国国名。
故答案为C项。
A项河南的简称是豫,河北的简称是冀;C项湖南的简称是湘,湖北的简称是鄂;D项广东的简称是粤,广西的简称是桂。
其简称都不是源自西周封国国名。
排除ABD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3.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答案】C
【解析】本来题考查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即嫡长子继承制,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符合这一原则,故C项正确。
唐太宗不嫡长子,故A项排除。
兄终弟及也不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排除。
皇四了继位也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排除。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四个选项中找出哪个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即可。
4.“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是我国旧式婚礼中的惯常礼仪。
这种“敬天法祖”民俗出现的制度源头可追溯到
A.世袭制度
B.等级制度
C.分封制度
D.宗法制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创立的利用血缘上的亲疏远近来维护政治关系中的上下尊卑贵贱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
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人的宗族观念、认祖归宗、尊宗敬祖、敬宗收族等传统习俗都源于宗法制度。
以此分析ABC不正确。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5.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
“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
柳宗元的观点是
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
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的理解能力。
这段话的意思是郡县制就像人的肩膀,臂膀上的手指要服从身体的指挥,这里的“身体”是指皇权;“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指通过郡县制,皇帝能够控制四方。
故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6.“撇开道德方面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
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这套“制度”包括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②③④都属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①行省制度是元朝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时期不符。
所以答案选B。
7.《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材料文字清代“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清代内阁与明代相比地位大大降低。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康熙帝设立南书房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些新的权力机构的出现使内阁的地位不断降低。
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表述在明朝已经出现,不符合题意,C项表述与内阁地位变化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符合题意。
故选D项。
8.《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答案】B
【解析】刘邦称帝后仍以旧礼尊其父,体现他严守孝道,“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说明其父维护刘邦作为君主的权威,这并不能说明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故A项错误。
刘邦尊父体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对中国人的深远影响,但刘邦称帝后,其父听从他人劝导,“以尊礼待刘邦”,这说明专制集权制度下天子的权威是第一位的,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主专制,父权应服从于君权,故B项正确。
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遭到严重冲击,趋于崩溃,但宗法观念至今一直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故C项错误。
题干中只涉及刘邦与其父之间的尊礼问题,并未体现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
点睛:
题考查宗法制和君主专制的相互关系。
宗法制是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统治的制度。
西周以后,血缘关系的影响逐渐削弱,而政治统治的需要逐渐增强,渐次处于主导的地位。
血缘与政治地位的变化,是宗法制对于社会结构变化与政治格局发展的适应。
本题易错项为D,考生忽视了对题干的理解。
9.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宋太祖设置通判。
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分割地方权力
B.对地方官的监察
C.发挥文官作用
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宋太祖设置通判的本来目的就是让通判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从而最终达到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最终目的。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对地方官的监察
10.一位晚清在华的美国传教士在提到中国某一制度时指出:
“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此制度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世官制
【答案】C
【解析】材料“设考试以取人才”“为学优则仕之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故C项正确;A项是以品行为标准的;B项是以门第的高低为标准;D项是以血缘为基础。
点睛:
材料“设考试以取人才”“为学优则仕之举”是解题的关键。
1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这场战争产生的影响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D.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答案】A
【解析】由材料里的“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A项正确。
B项是指八国联军侵华;C项是指辛亥革命;D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点睛:
材料“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是解题的关键。
12.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B
【解析】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此种待遇称为片面“最惠国待遇”。
故本题选B选项。
A项是司法方面的权利,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中国法律无权管制;C项明显与材料无关;D项是指的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向任何一个国家开放。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的含义。
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的是一个国家和中国缔结了不平等的条约以后,其他国家可以凭借该待遇相互援引,使中国受害无穷;领事裁判权指的是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不能依据中国人的法律审判,需交给外国领事。
13.租界和使馆区既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表现形式,也是传播西方文明的窗口。
下图中的租界和使馆区分别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租界和使馆区出现的背景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上海第一块租界出现是在《南京条约》附件签订后,与鸦片战争有关,排除BD;《辛丑条约》中有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一款,与八国联军侵华有关,排除A。
故选C。
14.近代以来的南京,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
下列有关南京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①太平天国建都
②《南京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③1912年中华民国定都
④见证蒋家王朝的覆灭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分析题意,主要考查史实,联系所学可知,中英《南京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没有南京,②项错误。
其它各个小项都符合史实,①③④三项都对。
故答案为C。
15.李鸿章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环境所迫,无可奈何”。
这一说法
①有自我辩解的成分
②隐含了一些苦衷
③一味强调客观因素对签约的影响
④认为自己签约有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李鸿章作为全权代表签署条约,和议后,因此成为众矢之的。
同时《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由此分析可得出材料中李鸿章自我辩解、一味强调客观因素的心态,同时因签约受命于慈禧太后也隐含着一些苦衷,①②③符合题意,而④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
故答案选A。
16.面对列强的屡次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
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
下列人物与其所从事的斗争不能对应的是
A.邓世昌——黄海海战
B.张自忠——枣宜会战
C.李鸿章——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D.李宗仁——台儿庄战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1894年中日黄海大战时,邓世昌任“致远”舰管带,在舰伤弹尽危急时刻仍指挥若定,命舰冲向日舰“吉野”号,决心与敌同归于尽,A正确;1940年张自忠在抗战时期的枣宜会战壮烈殉国,B正确;1938年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歼灭日军二万余人的重大胜利,D正确;李鸿章没有参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7.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
……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诗人描述的事件
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
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描述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大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的反侵略行为,他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答案选A,BCD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
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反侵略斗争
点评:
关于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反侵略斗争的考查,高考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次重大历史事件: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抗英斗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8.近年来,日本的右翼势力逐渐抬头,公开否认曾制造南京大屠杀。
假如中日两国对簿公堂,身为中方律师,下列资料中,可供你作为第一手资料提交给国际法庭的有
①南京大屠杀时外国记者拍下的照片
②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录
③万人坑遗址
④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19.以下是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
它主要说明了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
第2集团军总司令
孙连仲
第6集团军总司令
杨爱源
第7集团军总司令
傅作义
第14集团军总司令
卫立煌
第18集团军
(即八路军)总指挥
朱德
第22集团军总司令
邓锡侯
A.太原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太原会战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C.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D.太原会战的作战部队都是国民党军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上表可以知道里面有八路军的指挥朱德,所以可以排除掉D;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故排除A;材料反映出国共两党都参与作战,所以C正确;武汉会战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排除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20.2014年底,台湾军方推出的抗战殉职将官名录中列有1942年牺牲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而2014年9月份中国大陆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1943年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国民革命军第一五零师师长许国璋名列其中。
这说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入人心
B.国共联合抗战增强了民族观念
C.海峡两岸都尊重抗战的历史事实
D.国共两党对抗战评价高度一致
【答案】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抗日战争的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④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21.如图是毛泽东致蒋介石的一封信。
毛泽东盛赞蒋介石,主要是因为他
A.组织东北抗日联军
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倡议国共两党合作
D.组织正面战场抗战
【答案】D
【解析】材料“民国二十七年九月”是指1938年9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9月,国民政府正在组织大规模的会战,故D项正确;A项是九一八事变后;B项是1936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1937年建立,故排除C项。
点睛:
解题的关键时间“民国二十七年九月”。
22.2015年9月,中俄双方将共同举办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中国还将首次在抗战胜利纪念日举行阅兵。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B.中国的抗战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C.国共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D.美国出兵中国东北,牵制了日本绝大多数兵力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并且它们也没有牵制日本绝大多数兵力,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均符合历史史实。
23.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
这反映了当时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洪秀全御诏中“替爷替哥杀妖魔”是指认为英国侵略清政府是在帮助太平军,对西方态度是肯定,可见当时国内矛盾激化程度,符合题意的是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民族危机严重,排除B项,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24.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失败后的“供词”中说:
“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
自我军两位勇爵王——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巨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对这段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谴责外国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B.表彰陈玉成、石达开的功绩
C.推卸失败责任
D.正确总结了失败的客观原因
【答案】A
【解析】材料“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
”可知洪仁玕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得到了洋人的帮助。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人华尔率领的洋枪队联合清军一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故答案选A。
BC两项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还有清政府的镇压,材料“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表述欠妥,排除D。
点睛:
最佳选择题又称程度型选择题。
这种题目的结构规律是四个选择项不是非正即误,而是一种程度关系。
选择项在不同程度上均符合题意,只是符合的程度差异,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被排除的三个选择项有时并非错误,只是欠妥,算不上“最”佳选项而已。
25.《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圣库制度: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入国库,有婚嫁弥月、疾病荒灾等开支,全由国库支给。
该制度
A.满足了农民渴望平均的愿望
B.成为太平天国上层建筑的基础
C.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模式
D.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
【答案】D
【解析】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调动其生产生活的积极性,答案为D项。
《天朝田亩制度》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真正实施,排除ABC三项。
二、非选择题(50分)
26.山东是我国经济和文化大省,历史悠久。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的山东行政图
材料二:
据文献记载:
①鲁、齐等诸侯在其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役的独立性。
②秦代官吏必须经过国家委任才能就职;官吏调任时,不得带随员;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违者要依法治罪。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图三反映的山东大地出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一、图二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在地方权限上有何不同?
(3)材料一中哪两幅图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为什么能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
(1)图一:
西周的分封制图二:
秦朝的郡县制;图三:
元朝的行省制。
(2)权限的不同:
在分封制下,地方享有较大的独立性;而郡县制下的官员由国家任免,绝对服从中央
(3)图二和图三反映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原因:
在郡县制和行省制下,中央都对地方实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
【解析】
(1)依据图一中的“齐、鲁、卫、晋”可以判断出图一反映的是分封制,据图二中的“南郡”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郡县制,据图三“陕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等信息看判断应该是行省制度。
(2)据材料二中“鲁、齐等诸侯在其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役的独立性”等信息可判断地方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据“秦代官吏必须经过国家委任才能就职;官吏调任时,不得带随员;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违者要依法治罪”等信息可得出地方绝对地服从中央。
(3)解题时紧扣“对后世影响比较深远”,然后结合材料一中三幅图片,可判断应该是图二、图三的郡县制与行省制度,原因可以从加强中央集权与维护国家统一等角度分析归纳。
27.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70年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性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卅万亡灵,饮恨江城。
……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
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
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3)材料三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
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
(1)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逐步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
(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
台儿庄战役等;敌后:
百团大战。
(3)铭记历史,维护和平第一次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
(1)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之间的差距就在六年的时间。
我们知道全面抗战时间是1937年七七事变的发生,而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两者之间差的就是六年,所以这就是两者的依据所在。
(2)材料反映出的是一种协同抗战的态度,因此它所指的是国共两党不计前嫌共同合作,建立起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战役:
正面战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等。
敌后战场主要是百团大战。
(3)材料中的两幅图片体现出的是对历史的纪念。
和平鸽象征着和平,因此材料反映出的是一种铭记历史,和平发展的态度。
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教材中已经明确给出,直接回答即可。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
材料二“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
……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御照:
“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
”“兹本大臣恭奉王命,莅临斯土,催办钱漕,兼取贡税。
田赋虽未奉其定制,尔粮户等亦宜谨遵天定,暂依旧例章程,如数如期完纳。
”
————太平天国1855年告示
材料三干王的见闻较之其他诸王和领导人广阔些,甚至超过了洪秀全。
他很了解英国及欧洲列强所以强盛的奥秘……但是他是孤立的,没有人来支持他付诸实施。
其他诸王及领导人都出征在外。
他说,他深知这些措施的必要性,但是任何一项措施,都必须经过多数人同意之后,才能实行,在其他人回来前,一切不能决定。
————容闳《我在美国和中国的生活追忆》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1)材料一、二说明太平天国在不同时期各提出了怎样的土地租税政策?
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依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资政新篇》?
【答案】
(1)材料一:
有田同耕,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陕西省 紫阳 中学 上学 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