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电子教学案三.docx
- 文档编号:11119528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1.38MB
结构设计电子教学案三.docx
《结构设计电子教学案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设计电子教学案三.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构设计电子教学案三
课程
名称
服装结构设计—女上装结构设计
班级
授课
日期
教学
目的
掌握衣身的结构设计,掌握省、褶、裥的变化以及分割线的变化
教学
内容
1、衣身的结构
2、省、褶、裥以及分割线的变化
教学
重点
1、省的变化
2、褶的变化
3、分割线的变化
教学
难点
1、省的变化
2、褶的变化
3、分割线的变化
教学
方法
1.讲解
2、示范
学时
16课时
作业
制作1:
1的原型衣身,并将其进行省的转移
教学内容:
第六章衣身结构
第一节衣身廓形与衣身结构比例
衣身是覆盖于人体躯干部位的服装部件,其形态既要与人体曲面相符,又要与款式造型相一致,故衣身结构是最重要的服装结构部分。
研究衣身结构的原型构图法和直接构图法及其省、裥、褶的结构变化对于服装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一、衣身廓形的分类
(一)按衣身整体造型分类
衣身廓形分类方式很多,从整体外观造型分,主要有五种基本类型:
H型、A型、T型、X型、O型。
(二)按衣身宽松程度分类
衣身廓形按照从宽松趋于贴体的分类有:
宽身型、较宽身型、较卡腰型、卡腰型、极卡腰型,其立体几何形态如图6—1所示。
图6—1
二、衣身比例
按上述五种立体形态展平的纸样,其衣身结构比例,即前、后衣身胸围分配量可分为四分比例、三分比例和多分比例。
如图6—2所示。
图6—2
第二节衣身结构平衡
衣身结构平衡是指衣服在穿着状态时,前、后衣身在腰节线以上部位能保持合体、平整,表面无造型因素所产生的皱褶。
前浮余量消除的技术途径
1.前浮余量用结合的形式消除
(1)前浮余量转化为省道量,如图6—3(a)所示。
前浮余量用收省道的方法消除,省道的形式有对准BP点和不对准BP点两种。
(2)前浮余量用下放形式处理,即前衣身下放、腰节线和底边产生起翘量,如图6—3(b)所示。
(3)前浮余量浮于袖窿,即产生袖窿的纵向宽松量,如图6—3(c)所示。
(a)
图6—3
2.前浮余量用工艺形式消除
即用归拢、缝缩的形式将袖窿、门襟出的浮余量消除。
从一定意义上说用工艺形式消除的前浮余量也是省量,只不过是分散的省的形式。
二、富余量消除的具体方法
(一)运用原型消除前浮余量
1.前浮余量转化为撇门量(不对准BP点的省)
2.前浮余量转化为袖窿松量或省量
3.前浮余量转化为腰省量或起翘量
(二)后浮余量消除
后浮余量的消除与衣身整体结构平衡无关,它只关系到衣身后部的局部平衡
其消除方法:
1.后浮余量—省道
省尖位置是以肩胛骨中心为圆心的360°旋转,如图6—4(a)所示。
2.后浮余量—肩缝缝缩
后浮余量转入肩缝成分散的省的形式,然后用缩缝的方法解决,如图6—4(b)所示。
图6—4
三、衣身平衡时前、后衣身的侧缝差量表现方式
前浮余量的分解在具体应用时,体现为对前、后衣身侧缝差的处理,处理方式可以用上述三种方法一起处理,也可以只采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方法。
常用的前夫余量分解组配方式
1.单个省道方式
2.多个省道组合方式
3.综合处理方式
四、衣身结构平衡方法与衣身廓形造型的关系
衣身结构平衡的方法与衣身廓形
主要的衣身廓形
1.A型衣身廓形
2.H型衣身廓形
3.X型衣身廓形
第三节衣身结构制图
衣身结构制图方法分直接制图法和间接制图法。
直接制图发,是按衣身各部位的计算公式算出具体数值后按顺序制图,方法较简单,在服装整体结构设计中将以具体图例说明。
间接制图法是在原型的基础上,在具体部位上通过放出、减少、展开、折叠等方法制作出所需款式的结构图形。
结构制图的主要步骤
1.后衣身
基本步骤分四步,如图6—5所示。
(1)(a)图,放出后胸围尺寸,放长后衣身长。
(2)(b)图,定出袖窿深部位,修正侧缝线造型。
(3)(c)图,放、缩领窝,放出后肩缝的前、后衣身内衣厚度影响量。
(4)(d)图,定出后肩宽S/2,消除后浮余量时,改低肩斜放出后肩缝缩量,根据服装造型,画出袖窿形状。
图6—5
2.前衣身
基本步骤分六步,如图6—6所示。
(1)(a)图,放出前胸围尺寸,放长前衣身长,放出前门襟面料厚度影响量。
(2)(b)图,放出前叠门量,画出前领窝基准线,画出前衣身下放量。
(3)(c)图,按后肩缝量减去后肩缝缩量后定出前肩缝量,画出前肩缝,画出实际前领窝线。
(4)(d)图,按后衣身袖窿深定出前衣身袖窿深,修正侧缝,画顺底边。
(5)(e)图,将前后侧缝差量移至款式所需的省道上。
按造型画顺前袖窿。
(6)(f)图,画出衣身内部部件结构图。
若前衣身需放出撇胸,应以BP点为旋转中心将原型旋转,作出撇门量后,再按
(1)、
(2)……的步骤制图。
图6—6
第四节省道、褶、裥变化
女性体型的胸围、腰围差决定了衣身结果后的繁复变化。
为使平面状的布料与复杂的人体曲面相吻合,必须研究服装结构的处理方法,通常可以用省、褶、裥等服装结构的主要处理形式来解决,以消除平面布料覆合在人体曲面上所引起的各种褶皱、斜裂、重叠等现象,能从各个方向改变衣片块面的大小和形状,塑造出各种美观贴体的造型,达到美化人体的作用,如图6—7所示。
图6—7
一、省道变化
(一)省道分类
1.按省道的外观形态分,可分为:
钉子省、锥子省、开花省、橄榄省、弧形省;
2.按省道所在的服装部分,可分为:
肩省、领省、袖窿省、腰省、侧缝省、门襟省,如图6—8所示。
图6—8
(二)省道设计
1.省道个数、形态、部位的设计
2.省道量的设计
3.省端点的设计
4.胸省的设计风格
5.省道的形式
(三)省道转移原则与方法
1.省道转移原则
(1)在服装合体效果一定的前提下,由于服装纸样是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围绕省尖点旋转的半径不同,省道经转移后,新省道的长度与原省道的长度也不同,但省道转移的角度不变,即每一方位的省角量a必须相等。
但由于服装面料具有一定可塑性,因而实际收省角度比计算角度小,并且随着服装贴体程度不同,收省量也不同,但其收省角度不变。
(2)当新省道不通过省尖端点时,如前衣身的BP点,应尽量设计通过BP点的辅助线,使两者相连,便于省道的转移。
(3)无论服装款式造型怎样复杂,省道的转移要保证衣身的整体平衡,一定要使前、后衣身的原型在腰节线处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或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否则会影响制成样板的整体平衡和尺寸的准确性。
2.省道转移方法
(1)量取法。
将前后衣身侧缝线的差量即浮余量作为省量,用该量在腋下任意部位截取,省尖对准胸高点BP,如图6—9所示。
在画图时要使省道两边等长。
图6—9
(2)旋转法。
以省尖端点为旋转中心,衣身旋转一个省角的量,将省道转移到其他部位。
如图6—10所示,先在复制的原型纸样上画侧缝省线交侧缝线与B点,将复制的基础纸样放在另一张纸上,以BP点为旋转中心旋转复制原型,使B点转到Bˊ点上,A点转到Aˊ点。
B与Bˊ两点之间的差为侧缝省量,旋转后该省量转移到A、Aˊ处,得到新的轮廓线。
图6—10
(3)剪开法。
在复制的原型纸样上确定新的省道位置,然后子啊新的省位处剪开,将原省道折叠,使剪开的部位张开,张开量的大小即是新省道的量。
如图6—11所示,新省道的剪开形式可以是直线形或曲线形,也可以是一次剪开或多次剪开。
图6—11
(四)省道变化应用
1.单个集中省道的转移
(1)侧缝省转移。
图6—12的效果为腰部合体的单个侧缝省设计,复制前衣片原型,在侧缝距腰节6cm处设计新省位线,剪开新省位线,折叠前浮余量和腰省,将原型前浮余量和腰省全部转移至新省处。
图6—12
(2)肩端省转移。
图6—13的效果图为腰部合体的单个肩端省设计,复制衣身前衣片原型,在前衣身原型上画新省道位置线,运用省道转移的剪开方法,将原型的前浮余量和腰省全部转移至肩端省处。
图6—13
2.多个分散省道的转移
(1)前领中与腰中省转移。
复制前衣身原型,按效果图画出领口省和前腰中部省位置。
运用省道转移的剪开方法,分别将前浮余量转移至前领省处,腰省转移至前腰中部省处,如图6—14所示。
图6—14
(2)领部等量多省转移。
图6—15的效果图为腰部合体、领窝处等量多省设计,复制前衣身原型,按效果图画新省位线,并画辅助线,将省端点与胸高点BP连接。
运用省道转移方法,将前浮余量和腰省量转移至3个新省位中,总省量不变。
图6—15
二、褶、裥、塔克的变化
(一)褶、裥、塔克的分类
1.折裥分类
一个折裥一般由三层面料组成:
外层、中层、里层,外层是折裥在衣片上外露的部分。
折裥的两条折边分别称为明折边和暗折边。
一个折裥可以由三层同样大小的面料组成,也可以由外层与中层、里层不同量的面料组成,前者称为深折裥,后者称为浅折裥。
(1)按形成折裥的线条类型可分为:
直线裥、曲线裥、斜线裥;
(2)按形成折裥的外观形态可分为:
阴裥、明裥、顺裥、立裥
2.塔克分类
塔克是将折倒的褶裥部分或全部用缝迹固定,按缝迹固定方式的不同,塔克分为:
普通塔克和立式塔克。
3.衣褶
衣褶,简称褶,是由许多非常细小的不固定的褶裥组合而成,外观形态宽松、自如、活泼。
(二)褶、裥、塔克的变化方法
1.旋转法如图6—16(a)
如要在前衣身袖窿部位作抽褶,首先确定抽褶或打裥部位AB,将此原型放在另一张纸上,以BP为转动中心,使A点移至Aˊ点,AˊB与AB之差即为抽褶量或打裥量。
衣片的新轮廓线为ACDEFGHˊAˊB。
此方法准确可靠,但适用范围有限,仅适用于抽褶量或打裥量为前浮余量的款式。
2.剪开法如图6—16(b)
首先确定抽褶或打裥部位AB,剪开AB线及B点与BP点的连线,折叠前浮余量,则A点转移至Aˊ点,B点转移至Bˊ点,则BBˊ即为抽褶量或打裥量。
修正抽褶线AˊB使之圆顺光滑。
这种方法准确可靠,使用范围广。
(三)褶、裥、塔克的变化应用
1.折裥、塔克变化应用
图6—17为后衣身的折裥造型,塔克与折裥的样板处理方法一样,区别仅仅是工艺处理方法不同,塔克只要在打裥部位用缝迹固定即可。
图6—17
2.抽褶变化应用
(1)代替省道的抽褶。
如图6—18所示,在前衣身原型上,运用省道转移方法,分别转移前浮余量和腰省至门襟处,将门襟省量转换为抽褶量,修正圆顺门襟线和腰线。
图6—18
(2)装饰抽褶。
在前衣身原型上,利用腰省线作为腰部抽褶分割线,转移侧缝省至腰省处,总的省量在腰部抽褶分割线处消除。
作一组平行等分线,逐一展开抽褶量3—4cm,如图6—19所示。
图6—19
(3)连续抽褶。
有抽褶必定有分割线,将分割线贯通衣身某部位时形成的抽褶定义为连续抽褶;将分割线在某部位突然中断而形成的抽褶定义为非连续抽褶。
图6—20款式为腰部贴体,平行领圈连续抽褶分割线。
在前衣身原型上,画出平行领圈的分割线,分离分割片ABCD后,将衣身侧缝省和腰省转移至分割线AˊBˊ处;为了均匀增大分割线AˊBˊ的抽褶量,等分AˊBˊ弧线,并较均匀地画放射展切辅助线,再剪开各条辅助线,均匀拉展AˊBˊ线所需抽褶量,最后修正AˊBˊ弧线,使之圆顺。
图6—20
(4)非连续抽褶。
非连续抽褶的特点在于分割线在衣身某部位突然中断,衣身仍然为一整体,剪切变化后,必须考虑分割线间满足缝份的充分余量。
在后衣身原型上,按效果图要求,画出非连续抽褶分割线,并与腰省点相连折叠腰省,为增大抽褶量,作辅助线AB,拉开AB补足抽褶量延长至ADˊ,如图6—21所示。
图6—21
第五节分割线变化
一、分割线分类
(一)装饰分割线
(二)功能分割线
二、分割线变形应用
(一)连省成缝
连省成缝的基本原则:
(1)省道在连接时,应尽量考虑连接线要通过或接近该部位曲率最大的工艺点,以充分发挥省道的合体作用。
(2)纵向和横向的省道连接时,从工艺角度考虑,应以最短距离连接,使其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贴体性和美观的艺术造型;从艺术角度考虑造型时,省道相连接的距离要服从于造型的整体协调和统一。
(3)如按原来方位进行连省成缝不理想时,应先对省道进行转移再连接,注意转移后的省道应指向原先的工艺点。
(4)连省成缝时,应对连接线进行细部修正,使分割线光滑美观,而不必拘泥于省道的原来形状。
(5)连省成缝适用于具有一定强度和厚度的面料,对过于细密柔软的面料容易产生缝皱现象。
1.公主分割线
图6—22款式为前、后衣身连省成缝形成的公主分割线。
图6-22
2.刀背分割线
图6-23款式为前后衣身连省成缝形成的刀背分割线。
图6-23
(二)不通过肩端点的分割线
通过省端点的分割线,一般可通过连省成缝完成。
在服装款式设计中,经常会碰到不通过肩端点的分割线,如图6—24所示,此时当分割线与省端点相距较近时,可近似用平移原理将原省量平移至分割线处,当分割线与省端点相距较远时,应设辅助线,设法使分割线与省端点相连。
选取前衣身原型,画不通过BP点的分割线,将腰省量平移至AAˊ处,如图6—24(a)所示。
图6—24
将腰省与前浮余量转移至分割线中,当分割线与BP相距较近时,近BP一侧分割线的省道量很小,可进行归拢处理,如图6—24(b),或者忽略不计(此时分割线两侧应相等)。
当分割线与BP点相距较远时,如本款式所示,辅助线处的省道量较大,不能忽略不计,必须保留此省道,如图6—24(c)所示,修正省道,圆顺弧线。
(三)左右非对称的分割线
根据图6—25的效果,取前衣身基础纸样,当分割线左右非对称时,必须展开左右衣身,再按效果图画分割线,将前浮余量和腰省分别转移至分割线处,画顺分割线和外轮廓线。
图6—25
第六节衣袋、纽位变化
一、衣袋变化
(一)衣袋分类
1.挖袋
2.插袋
3.贴袋
(二)衣袋设计
1.功能性
2.协调性
3.造型特点
二、门襟与纽位变化
(一)门襟变化
一般可分为对合门襟和对称门襟。
前开襟有单叠门和双叠门之分。
(二)纽位变化
纽扣的功能科分为扣纽和看纽两种。
三、袢带
上装袢带有功能性和装饰性两种作用,通过各种袢带的设计可以固定、束紧服装、装饰点缀服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结构设计 电子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