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上的发力点.docx
- 文档编号:11118468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59KB
论高校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上的发力点.docx
《论高校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上的发力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高校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上的发力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高校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上的发力点
干货|论高校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上的发力点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末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将近25388万人,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比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达到17603万人,占比12.6%,老年人口年均增加近千万人。
据联合国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到近5亿人。
我国面临着养老问题重大压力的同时也催生着养老行业的兴起,养老行业目前已成为做夕阳事业的朝阳行业。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养老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深度老龄化趋势日渐加深,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养老服务人才的供需矛盾越发突出。
一、养老服务人才供给现状
(一)人才数量缺口巨大
养老产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大家关注。
据测算,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需求约为1300万,而实际从业人员却不到30万,存在巨大缺口,当然,其余各类相关的专业化服务人才也同样缺乏。
高需求低供给,使得养老企业到高职院校招聘已经到了“抢人”的地步,养老机构展开“抢人”大战,有的机构甚至一次性就要招超过百人,有的甚至放言,“只要毕业生愿意来,我们都要了!
”
(二)职业化水平不高
虽然面向2.5亿老年人的养老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养老企业的盈利之路却走得步履蹒跚,从业人员的薪酬水平、福利待遇不尽如人意,用人单位费尽力气招聘的人才,最终并没有留下来,较高的人员流动性致使养老服务工作的职业化中断。
大学生等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失,使现阶段我国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基本还是以农村出身的40、50人员为主,服务人员的知识学习和接受能力比较低,服务内容较为比较基础,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化养老的多元需求,从长远看,并不利于养老服务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三)人才结构失衡
关于养老人才的结构失衡
一是表现在人才的年龄结构上,在上文也有所提及,主要表现在年轻力量不足,老中青存在断层;二是服务供给结构失衡,在养老服务内容上,大多服务主要还是围绕供养和生活料理服务的,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和康复服务、教育服务、社会参与服务、文体娱乐服务、心理慰藉服及其它方面的服务因缺乏专业人才显得比较薄弱,或尚不具备这些服务的提供能力;三是职能结构失衡,目前养老行业的工作人员主要是一线的服务型人才,但缺少很多为养老行业做规划、设计和管理的业务骨干和中层管理人员,而能为养老行业把脉诊断、带领组织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四)社会认可度低
对于年轻人参与养老行业的意愿不强,除了行业薪资待遇水平低等内部原因之外,外在经常会有这样的声音:
“‘养老’不就是给老人穿衣喂饭吗”“没什么技术含量”“年轻人为什么要做这个”……有人在和朋友聊天时,对方听到自己是做养老的,直接反问“这个能有什么前途?
”,上来就泼了一盆冷水,如此种种社会对养老服务的认知偏差慢慢消解了这些年轻人的热情和愿望,殊不知,现在的养老再也不是往日温饱水平的阶段了。
现在的养老场所有老年活动中心、医养结合体、有智能化养老设备、“有互联网+”的上门服务、有专门资质的心理慰藉师等,养老服务业正以全新的姿态吸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的加入。
二、高校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上的使命与担当
(一)高校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人们,现代大学与现实联系日益紧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
高校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服务社会,推动经济发展,是高校学科建设的立足点和归宿。
养老服务业作为新兴行业,目前亟待高校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补给。
(二)高校是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引导者
当代大学生追求奋斗的青春,热心公益事业,注重人生价值实现,高校除了传道解惑教授知识,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上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养老事业是一种公共服务,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国家和社会需要具有民生情怀的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担当起社会重任。
学校应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把学生培养成有着更为高远价值追求的有益于社会的人,并使其能为人类社会的美好生活而践行自己的青春,捍卫天下老人的尊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三)高校是人才循环产出的孵化基地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之一,通过直接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能直接为社会培养人才,高校输出的一类人才是本专科人才,他们直接投入到养老领域的服务或管理岗位上,还有一类人才是高学历高层次的从事老年学相关学科研究的硕士和博士,他们一般会选择继续留在高校教学或继续开展研究,这一类别的高层次养老人才组成了高校养老相关专业的师资队伍,为本专科养老服务人才的循环培养奠定了基础。
另外,除了高校直接产出人才外,作为教育资源的最为聚集的地方,高校具有师资、场地等独特优势开展养老人员的社会化培训,这可以说是高校孵化人才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三、为推进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高校如何发力?
为解决养老服务的“人才荒”的困境,那么,承担人才培养使命的高校,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为急剧发展的养老服务业提供优秀的大批量、系列化、高素质人才呢?
(一)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抓住扶持机遇
2014年教育部、民政部等9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人才体系要求,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相关学科领域招收培养研究生,为企业和职业院校等输送业务骨干和高层次教学科研人员;2019年3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扩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增加学校的招生名额;2019年9月,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2022年底前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
同时,教育部办公厅等七部门《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向家政、养老、育幼等相关领域专业倾斜。
《意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家政服务类、养老服务类职业院校,或与职业院校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共建产业学院,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规范并加快培养专门人才。
引导高校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统筹推进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资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人才培养培训各环节,提高专业人才供给规模和质量。
结合中央精神和指示,我国多省市已经着手在落地政策上加强对养老服务人才的扶持和激励,广东、山东、安徽、湖北、江西等省以及上海市的探索和实践已经走在了前列,围绕养老专业设置补贴、养老专业在校生学费代偿、养老毕业生就业一次性补贴、养老护理等职业资格证补贴、养老护理培训补贴等诸多人才培养项目全面展开。
所以,政府在政策、资金、项目上对人才培养的导流已经比较明显,高校应抓住社会需求和政策利好,不失时机促成养老专业设置、学科建设。
(二)设立特色专业,完善学科及课程体系
《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人才体系要求;要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适当增加社会工作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社会学、老年学、人口学、康复治疗、家庭发展等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为养老机构和职业院校等输送业务骨干和高层次教学科研人员。
实践证明通过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多层次教育,实现养老人才的综合培养;公立、私立教育加快培训,将技能培训与大学教育相接轨,开发和设置更多职业工种的多层次立体化人才体系是保障社会需求的关键所在。
所以,高校要结合自己学校的教育层次和定位,选择适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职、高职以及技术类高校要把养老人才的培养定位在养老护理技能型人才培养上;本科高校着重培养在养老行业能够从事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综合体经营管理人才;具有养老学科研究点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应以培养研究生为重点,为养老机构和职业院校输送高层次科研人才和业务骨干。
关于专业设置,院校根据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安宁疗护、心理慰藉室内适老化设计、社区服务网点规划设计等产业发展新岗位、新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另外,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可以探索辅修专业或双学士学位等培养模式,加快培养社会服务产业相关领域管理和培训人才。
在学科和课程体系建设上,电子信息类、机械类、材料类、装备制造类等专业增设相关课程,加快培养家庭服务机器人、健康监测、家用智能监控等健康养老、家政服务领域智能设施设备的研发制造人才,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智能硬件、新材料等在社会服务业深度应用。
医护类专业可以增设老年护理、老年病康复、老年心理学等课程,更好地实现医养结合。
金融学类、财经商贸类专业中增设相关课程,不断满足养老金融创新急需人才。
(三)夯实校企合作,推广订单式培养
为保证培养人才学以致用,实现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必须建立持续的校企合作机制,夯实校企合作。
校方通过加强与养老业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人才需求的各项标准,打通学生就业实习通道,建设就业实习基地,形成人才培养与输出的闭环,让学生在实践中熟悉专业、认可就业,毕业后更快投入工作。
通过聘请养老业资深人士担任院校客座教授,通过实战案例分享和互动,解析养老业色社会化需求,增强学生专业兴趣,消解学生现实困惑,提前为自身职业素养、能力、资格的提升做准备。
校企沟通协商常态化,同时发挥行业指导委员会在行业、企业与院校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相关专业教学研究和指导,有效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而不断修正教学标准,检验培养成果。
最终,高校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持续更新并推进社会服务产业领域,高校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的建设和实施。
开展订单式培养,为养老服务人才提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学习路线图,为用人单位提供以市场使用价值为根本的人力资源配置。
(四)拓展教育功能,承办社会化培训
民政部提出“2022年底前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的目标,日后将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培养和培训养老服务人才。
除了常规学历教育,社会化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将会是高校又一发力点,而且也在场地、成本和师资上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院校可积极参与“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等项目,识别、争取养老服务培训需求单位,并建立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基地。
其次,院校持续关注政府在养老服务领域的采购项目,可以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展市场化社会培训,重点为困难企业转岗职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和贫困劳动力等就业重点人群从事社会服务产业提供职业培训,承担“雨露计划”“巾帼家政服务培训”“家政培训提升行动”等培训任务。
第三,不管是单独开展培训还是联合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进行细分,可围绕养老服务的技能实操、行业发展趋势与新技术应用(互联网+养老)、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创新实践、后勤服务管理、服务流程设计与管理、安全管理、运营诉讼风险规避、连锁机构经营管理等内容进行细化,有针对性的开展。
(五)引导公益实践,纠正社会认知偏差
常言道:
变是唯一的不变。
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近些年来,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变革、信息爆炸、经济发展、文化碰撞、价值观多元化带给我们的冲击,因为当我们置身其中,我们才能发现事物的真实面貌。
然而有一些领域,它们也在悄然蜕变,却貌似离我们有一段距离而没有被足够重视或正视,比如养老,或许这就是不易被人察觉的新兴行业的微光。
致使养老服务现在一旦被人提起,还是仅仅停留在为老人喂水喂饭的传统僵化的印象和认知里。
尤其对于在校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对养老服务更容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学生在校期间,高校应该培养学生公益意识,鼓励学生参加养老服务的社会实践,不管是开展专业性的养老调研还是跟老年人谈心谈话,相信年轻学生在“一老一小”充满关爱的相处中,会实现对养老事业新的认知,以及对自我融入社会服务的再生价值产生新的思考。
认知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它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对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思想引导,学生实践后的新获认知对家长传统认知的影响,以及所有社会力量对社会服务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示范企业、成长成才典型等的宣传,终将引导全社会重新认识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新定位、新理念、新职业,吸引年轻毕业生增强养老相关职业的归属感、荣誉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校 养老 服务 人才培养 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