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新疆与中亚五国扩大边境贸易之浅见.docx
- 文档编号:11109967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42.59KB
促进新疆与中亚五国扩大边境贸易之浅见.docx
《促进新疆与中亚五国扩大边境贸易之浅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新疆与中亚五国扩大边境贸易之浅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促进新疆与中亚五国扩大边境贸易之浅见
促进新疆与中亚五国扩大边境贸易之浅见
朱金鹤、崔登峰
2012-05-3022:
42:
09 来源:
《现代财经》2011年第5期
(朱金鹤、崔登峰:
石河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崔登峰:
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北京100083)
摘 要: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大创新。
边境贸易作为新疆对外开放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边境贸易对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推进实施新疆主体功能区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对1999~2008年新疆与中亚五国边境贸易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新疆与中亚五国边境贸易的现状、优势与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改善和促进新疆与中亚五国边境贸易的发展相关对策:
依托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建设中亚自由贸易区,加强新疆与中亚五国全方位的经贸合作,积极承接中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培育对中亚贸易主体,开拓对中亚五国的贸易市场,以及加强边贸相关管理部门的协作。
关键词:
新疆;中亚五国;边境贸易;优势;障碍
中图分类号:
F74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1007(2011)05-0092-06
Abstract:
Promotingtheformationofmainfunctionalareaisasignificantinnovationof11thfive-yearplaninChina.Andasacharacterandanadvantageofopening-uppolicyinXinjiang,bordertradeplaysanimportantroleinstrengtheninginternationaleconomiccooperation,promotingeconomyandsocialdevelopmentinborderareas,andpushingestablishmentofmainfunctionalareainXinjiang.Inthispaper,ImakeanempiricalanalysisonbordertradeofXinjiangandfivecentralAsiancountriesfrom1999to2008,andalsodiscussthepresentsituation,advantagesandbarriers,andproposerelatedcountermeasuresforeffectivelyimprovingand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bordertrade.
KeyWords:
Xinjiang;FiveCentralAsiancountries;Bordertrade;Advantage;Barrier
一、新疆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的有利条件
新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既是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和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
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对新疆天山北坡国家级重点开发区的定位是构建以乌鲁木齐—昌吉为中心,石河子、奎屯—乌苏—独山子三角地带和伊犁河谷为重点的空间开发格局;要强化对西开放大通道功能,提升贸易枢纽功能和制造业功能,把新疆建设成为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制造业中心、物流中心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
2010年5月中央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加快新疆与内地及周边国家物流大通道建设,努力把新疆打造成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基地;加大实施沿边开放战略力度,在喀什、霍尔果斯各设立一个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经济开发区,新设一批铁路、航空、公路口岸,加快发展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支持新疆产品出口,鼓励资源类产品进口加工,支持新疆企业走出去。
国际化战略取向是新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必然要求。
新疆居于欧亚大陆腹地,毗邻中亚五国,与哈萨克斯坦(简称哈)、吉尔吉斯斯坦(简称吉)、塔吉克斯坦(简称塔)三国接壤的边境线长达3288公里,又邻近乌兹别克斯坦(简称乌)与土库曼斯坦(简称土)两国,是面向中亚、东欧地区对外开放的陆路交通枢纽。
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源远流长,始于两千多年前闻名世界的丝绸古道就是这两个地区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的有力见证。
新疆与中亚五国的国情不同,发展模式和阶段存在差异,对现实利益的需求也不相同,但在推动区域经贸合作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需要。
新疆与中亚五国在资源禀赋及经济领域、产业结构方面的优势互补是双方区域经贸发展的物质基础,独特的地理区位与地缘互补性优势使新疆成为参与中亚区域经贸合作的前沿、主要力量;国家对新疆“西向开放、贸易枢纽、出口商品加工基地”主体功能的明确定位,是促进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发展的动力和依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更为新疆与中亚五国经贸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政策支持。
因此,新疆与中亚五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基础、合作条件及合作前景均趋于积极向好,应在新疆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得到充分重视和利用,加强在能源、交通、旅游、金融、环保、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合作,真正发挥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在主体功能区框架下,加强与中亚区域的经贸合作关系将成为新疆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外向重点与优势。
新疆与中亚五国加快贸易发展,有利于强化互宜性促进因素,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与经济领域的互补性优势,使新疆蕴含的巨大发展潜能得以释放和辐射,形成国际投资与经贸合作的热点、国际资源与要素的集结点以及其他国际外力的作用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新疆的经济发展。
二、新疆与中亚五国边境贸易现状
1.新疆与中亚五国边境贸易规模分析
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自1999年至今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且增长幅度逐年加大。
1999~2008年,新疆与中亚五国进出口总额增长了16.63倍,从10.67亿美元增加到188.12亿美元;其中,出口增长明显快于进口,1999~2008年间,进口与出口分别增长了3.24倍和28.39倍。
2008年,新疆与中亚五国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加了78.36亿美元,增速为71.39%;其中进口只增长了5.59亿美元,出口增长了72.77亿美元,进口增长额只相当于出口增长额的7.68%,可见双边贸易中新疆出口增长远快于进口增长。
在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中,出口比重逐年上升,进口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1999年,进口与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46.76%和53.24%,进口所占比重比出口低6.48个百分点;2008年,出口所占比重高达88.76%,比进口所占比重高77.52个百分点。
同时,出口与进口对进出口总额的贡献率也呈此消彼长的关系,出口贡献率逐年增加,进口贡献率逐年下降。
2000年,进出口总额增长3.06亿美元,出口与进口对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33%和81.67%,进口对增长的贡献率比出口高63.34个百分点;2008年,出口与进口对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2.87%和7.13%,出口对增长的贡献率比进口高85.74个百分点。
2007年,新疆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总额109.76亿美元,占新疆进出口总额的80.02%,占新疆对亚洲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92.01%;2008年,新疆与中亚五国进出口总额188.12亿美元,占新疆进出口总额和占新疆对亚洲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高达84.67%和94.20%,比上年增长71.39%,增速比新疆进出口总额高9.41个百分点(见图1)。
图1 1999~2008年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状况(单位:
亿美元)
2.新疆与中亚五国边境贸易结构分析
(1)商品结构。
与十年前相比,新疆对中亚五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有了显著改变。
1995年新疆出口商品主要是棉花、棉纱、羊毛衫、棉布、呢绒等以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新疆本地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和技术含量高的制成品出口比重较低;进口商品主要以初级制成品、石油、钢材、化工原料、化肥为主;而近几年来,双方出口的商品结构表现出很强的互补性。
中亚五国主要出口原油及石油制品、天然气、钢材、有色金属、矿产品、畜产品、木材、棉花等资源及原料类商品;新疆主要出口食品、轻纺产品、家用电器等工业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但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仍然较小,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见表1)。
表1 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商品结构
贸易对象
新疆出口商品
新疆进口商品
对吉贸易
交通工具、农用机械、矿物质和纺织品等轻工业产品
黑色和有色金属、金属加工品、电力、牛羊皮、棉花等
对哈贸易
粮油食品、小型农机具、焦炭、矿物肥、茶叶、鞋类、餐具、服装、纺织品、塑料制品和家电(电视机)等
原油、石油制品、金属矿沙、钢锭、废钢、化肥、铝、铜、羊毛和牛皮等
对塔贸易
以轻纺产品、机电产品为主,机械和通讯设备、交通工具、日用百货、家具、灯具、瓷器、五金、建材及农产品等
矿产品、黑金属及其制品、铝及其制品、铜及其制品、棉花、生皮和鞣制皮、丝绸等产品
对乌贸易
家电、石油和机械设备、通讯、化工和塑料制品、拖拉机、服装、鞋类、茶叶、食品等
石油产品、棉花、生丝、塑料
对土贸易
纺织、机电、化工产品
能源与原材料产品
(2)国别结构。
近年来,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呈现出高速增长势头,总体增速远高于同期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
2002~2008年间,新疆对哈贸易额增长了5.60倍,对土贸易额增长了7.50倍,对乌贸易与对吉贸易分别增长了22倍和50.70倍;对塔贸易增长了249倍,从0.05亿美元提升到12.50亿美元。
新吉贸易规模虽然一直仅次于双边贸易中最大的新哈贸易,但6年间新吉贸易增长高达50.70倍,大大缩小了与新哈贸易规模的差距。
对于新疆来说,哈、吉两国一直是新疆贸易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两个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08年新疆对哈、吉两国贸易占新疆外贸总额比重达76.71%,比这两国进出口占新疆对亚洲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低8.38个百分点,其中对哈进出口占新疆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比2007年下降了10.01个百分点,对哈进出口占亚洲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比2007年下降了13.04个百分点;而对吉进出口占新疆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和占亚洲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比2007年增加了12.19和12.68个百分点。
近年新疆对吉贸易增长远快于对哈贸易,2008年新疆对吉出口首次超过对哈出口,比对哈出口多6.93亿美元,2009年吉国上半年一度取代了哈国第一贸易伙伴地位。
新疆对塔贸易规模在中亚五国中增速最快,2008年塔国成为新疆第三大贸易伙伴;而新疆对乌、土贸易发展规模小、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不尽如人意;2008年乌国是新疆第六大贸易对象伙伴,而土国未进入新疆贸易伙伴排名前列;但这两国在中亚五国中经济实力仅次于哈国,远高于吉、塔两国,表明新乌、新土贸易仍具有提升空间。
3.新疆与中亚五国外贸依存度分析
1998~2008年,新疆对塔、乌、土国的贸易依存度一直明显偏低,并且变化幅度较小;历年新疆对乌、土国的贸易依存度均低于1%,对塔国贸易依存度最高仅2.07%;新疆对吉贸易依存度在1998~2003年之间较为平稳、变化幅度较小,2003年以后有显著变化,呈迅速增加态势,但历年贸易依存度均小于新疆对哈贸易依存度。
在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中,新疆对哈贸易依存度始终处于首位,波动较小,变化幅度也不大。
1998年,新疆对哈贸易依存度3.65%,比新疆对其他四国贸易依存度高1.13个百分点;2005年,新疆对哈贸易依存度达到最高值15.78%,比新疆对其他四国贸易依存度高12.64个百分点;2008年,新疆对哈贸易依存度14.99%,分别比新疆对吉、塔、乌、土贸易依存度高1.82、12.92、14.27和14.86个百分点。
从贸易规模上来看,新疆对吉贸易与对俄贸易规模相当,略高于塔国和乌国,远高于土国,但与新疆对哈贸易规模相比显著偏低。
表明哈是新疆主要边境贸易国家之一,新疆对哈贸易在新疆外贸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具体见表2)。
表2 新疆对中亚五国的贸易依存度(单位:
%)
年份
对吉贸易依存度
对哈贸易依存度
对塔贸易依存度
对乌贸易依存度
对土贸易依存度
1998
1.45
3.65
0.89
0.18
0
1999
1.38
6.59
0.64
0.03
0
2000
1.04
7.16
0.06
0.06
0.01
2001
0.55
5.01
0.04
0.03
0.01
2002
0.79
7.01
0.02
0.10
0.05
2003
1.01
11.17
0.04
0.17
0.11
2004
1.73
12.31
0.12
0.32
0.01
2005
2.35
15.78
0.31
0.44
0.04
2006
4.86
13.13
0.57
0.70
0.11
2007
7.02
15.05
0.81
0.72
0.09
2008
13.17
14.99
2.07
0.72
0.13
资料来源:
根据1999~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三、新疆与中亚五国进行贸易合作的优势分析
第一,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优势为双方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6年和1997年,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分别签署了《五国边境地区军事领域相互信任协议》和《边境地区裁军协议》,彼此互信程度进一步增强,为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和经贸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中国与中亚五国政治关系迅速发展,建立了元首定期会晤制度,签署的一系列规范双边关系的文件和联合声明也充分体现了对发展经贸关系的高度重视。
同时,随着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各成员国之间多边磋商制度不断完善,多边政治、外交关系和经贸合作关系日益健康发展,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区域性经贸合作的外部制度和政治环境趋向完善和稳定,为新疆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创造了向好的外交和政治环境。
第二,独特的地理区位与地缘互补性优势是新疆与中亚国家发展经贸的原动力。
新疆与中亚五国存在对彼此地缘优势的强烈需求。
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的中亚五国,作为第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地段和辐射区,是新疆通往欧洲的必经之地;但发展国际贸易存在天然缺陷,不仅没有出海口,且与海洋的最近距离也在1700多公里;新疆区内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远离国内、国际大都市,却毗邻中亚国家,是新亚欧大陆桥国内段的桥头堡和中国东西向开放的重要通道,中亚五国的出海通道经由新疆、甘肃,取道连云港、通往太平洋。
同时,新疆与其接壤的哈、吉、塔三国一共互相开放了10个陆路一类口岸,众多边境口岸为新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区域性经贸合作关系,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和便利。
第三,经贸领域互补性优势是深化双方经贸合作的物质基础。
受原苏联国民经济区域布局的影响,中亚五国缺乏综合均衡的产业结构,轻工产品相对紧缺;而新疆具有较为齐全的产业结构体系,从而使双方具有很强的产业互补性。
新疆与中亚五国的经贸互补关系还体现在区域分工及资源与能源产品结构互补性上。
中亚五国是仅次于中东、西伯利亚的石油天然气密集区。
新疆具有煤炭、钢铁、石油、有色金属、电力、机械、化工等方面的生产和深加工能力,可借助区位优势承接、转化、输入中亚国家丰富的油气与矿产资源,同时输出轻工产品满足中亚五国市场缺口。
第四,独特的、深厚的人文资源优势是扩大双方贸易的有利补充。
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重要聚居区,与中亚五国的主体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形成众多跨境而居的现象,他们宗教信仰一致,风俗习惯相近,语言文化相通,行为方式近似,这种历史造就的浓厚的宗教、民族、文化情结和长期以来密切的不间断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形成了新疆向中亚开放独特的、深厚的人文资源优势。
四、新疆与中亚五国开展贸易的障碍与制约因素
1.体制与制度障碍
中亚五国尚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在对外政策上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法律法规多变且不健全,政策与法令法规朝令夕改、随意性强,在贸易立法、管理体制、投资环境、金融服务、法律保障、政府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惯例的障碍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疆边境贸易的正常发展。
同时,哈国等中亚国家至今尚未就对华边贸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造成其政策与中方的一系列边贸优惠政策明显不对等[1]。
中方现行边贸政策针对性与有效性较弱,贸易信用体制、经贸合作保障机制和服务机制尚不健全,容易造成政策之间的相互冲突,从而错失了许多合作良机。
2.基础设施障碍
基础设施是制约新疆与中亚五国区域贸易的瓶颈之一。
一方面,新疆边境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铁路、公路、空运交通运输网、水电、通讯、金融、商检、检疫、旅游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尚不能满足需求。
新疆与周边国家10多条航空、铁路、公路的联系通道,但只有新疆唯一的国际铁路通道——土西铁路和312国道与哈萨克斯坦相接,而与其他中亚国家缺少相应的公路与铁路。
除航运及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都拉特等陆路口岸联系较为便捷外,其他口岸因处在山坳、达坂地带,山势险峻、海拔偏高,加之路况差、等级低,常年通关受限制;全疆15个陆路口岸中,阿拉山口约占全区口岸过货量的60%以上[2]。
另一方面,新疆与中亚国家贸易基础设施不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及运输车辆的技术标准各异,标志、标线等差异较大,对过境车辆的限制条件随意变换,给运输者带来不便和损失[3]。
3.产业结构与合作障碍
新疆落后的加工贸易水平极大影响了与中亚五国发展贸易的内在动力。
2007年新疆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仅占新疆外贸总额的3%,新疆向中亚五国出口商品一半以上是内地商品,这种中转贸易容易演变为一种单纯的“通道经济”,从而因贸易产业“空洞化”而沦为“经济洼地”。
双方合作存在诸多无序和不规范现象。
同时,双方产业合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4.双边贸易发展不平衡的障碍
首先,外贸发展不平衡,贸易顺差增长过快。
2008年新疆对中亚五国的出口额是进口额的7.90倍,贸易顺差是2007年的1.85倍。
这种不对等的双边贸易,极易引起贸易摩擦。
其次,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
双方贸易商品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为主,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相对较低;新疆出口商品差异化策略和品牌策略意识较薄弱,技术含量、附加值不高,致使出口产业部门抗风险能力较弱。
复次,贸易增长空间有限,竞争日趋激烈。
欧洲、韩国和日本等国不断拓展中亚市场,无形中挤压了新疆对外贸易的增长空间;近年来出现中亚五国跨越新疆直接与内陆省区开展过境贸易、跨区贸易,也不利于新疆的外贸发展。
5.贸易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障碍
首先,贸易结算方式落后,支付手段单一,大部分结算方式以借贷和现金结算完成,在双方边境口岸缺乏相应的贸易结算机构,加大了贸易双方的交易风险。
其次,双方尚未建立有效解决双方涉外经贸问题的仲裁机构,对进出境限制较多;加上中亚地区赋税多杂、外汇管制苛刻,办理签证、劳务许可等手续繁复且办理时间较长,货物运输成本高、安全性差、通关效率低,影响了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复次,双方金融体系不完善,相互金融市场开放度有限,加上未开展境外商业保险和信贷等业务,新疆与中亚国家大额交易主要通过第三国银行的汇兑业务和信用证业务完成,增加了中方贸易交易成本。
五、促进新疆与中亚五国扩展边境贸易之策
1.依托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建设中亚自由贸易区
随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间合作的日益深入,建立中亚自由贸易区已成为新疆与中亚各国共同的愿望和迫切要求。
一方面,扫除构建稳定、安全、自由的中亚自由贸易区所存在的一些政治、经济环境、贸易政策方面的障碍,成立中亚自由贸易区管理委员会,在自由贸易区内建立具有共同法律效力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实行包括投资、生产、贸易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减少市场准出、准入和部分商品的进出口配额限制,实现通关和出入境手续服务的快捷、简化和高效。
另一方面,共同构建覆盖中国和中亚各国的区域性货币互换与金融合作机制,尝试本币结算业务,进一步放开外汇市场,共同防止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和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最终形成区域性的互惠金融制度安排,为中亚自由贸易区建设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2.加强新疆与中亚五国全方位的经贸合作
新疆与中亚五国在多个领域的经贸合作有巨大潜力:
一是以油气资源开发为主的能源与资源合作;二是农牧业发展、绿洲节水灌溉、农产品加工合作;三是文化交流、职业教育、交通通讯、服务业、高新技术、货币和金融领域的合作;四是跨境旅游、沙漠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
应鼓励新疆与中亚五国开展多领域、多形式的合作,扩大贸易、科技、技术贸易、劳务、资源开发等合作范围,积极开展商品、投资、服务、加工、工程承包、对外援助等多元化的对外经贸合作[4],使经贸合作从产品合作层次逐渐向产业合作层次提升。
3.积极承接中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新疆应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资源与市场优势,主动承接中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建设能源与资源的深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努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纺织、机械制造、化工、新能源和高新技术、物流服务等产业,促进新疆外向型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获得外贸持续增长的动力。
同时,应引导加工贸易在新疆落地生根和转型升级,鼓励新疆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境外加工贸易[5],并有重点、有规划、有步骤地发展面向中亚市场的出口加工区和产业园区,促进以产业带动贸易、以贸易刺激产业升级的良性产业链发育,从而改变新疆“贸易空洞化”趋势与内地产品中转站的尴尬地位,以保障新疆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的持续提高。
4.培育对中亚贸易主体,开拓对中亚五国的贸易市场
首先,要不断培育新的对中亚贸易主体,积极鼓励和引导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外向型龙头生产企业、外边贸企业、流通企业、民营企业进入对中亚五国贸易领域[6],引导中方贸易企业规范经贸活动,尽快调整经营策略以开拓中高档市场;其次,应努力拓展贸易形式,在搞好边境小额贸易的同时,努力发展加工贸易、旅游贸易、服务贸易、寄售贸易等其他灵活的贸易方式;最后,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允许外商投资兴办金融和商业零售等三资产业,并向国内外投资者开放新疆境内的资源产业和市场,鼓励新疆企业到中亚五国开展来料加工、境外投资、境外销售业务,为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5.加强边贸相关管理部门的协作
首先,创新口岸治理、政府工作人员、往来客商、贸易秩序、进出口商品质量等方面的相应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高效合理地运用进出口专营权、进出口配额和许可证、外贸促进资金、外贸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资金等有限的贸易资源。
其次,双方边检、商检、海关、交通运输、外汇管理等有关经济、执法部门建立常态联络机制、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和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从而解决中亚国家政策多变、技术贸易壁垒繁多、通关时间较长、通关速度较慢、报关手续复杂等问题,为新疆对中亚国家贸易创造宽松环境。
复次,双方应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协调铁路过境运输政策,加强现有口岸基础设施和物流配套设施建设,开辟最便捷的航空运输通道,尽快改善中亚经济圈的内部环境。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8CJL022);石河子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朱金鹤(1979-),女,石河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促进 新疆 中亚 扩大 边境贸易 浅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