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1108520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9.67KB
高中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docx
《高中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高中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高中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一、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
3、教学目标
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三、学习方法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
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能力。
“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习方法。
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
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
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象征。
意象掌握了,诗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诗歌往往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含义,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诗歌就完全解读了。
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类比式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拓展阅读及结束阶段。
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有人说:
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
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
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
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
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
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3、通过比较阅读《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足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
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让学生做课本P14第二题。
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
附:
板书设计:
攀附式爱情
否定痴恋式爱情
一味奉献式爱情
致精神独立、人格平等崭
橡心灵相依、互相扶持新
树肯定共同语言、心有灵犀的
各具特色、形象鲜明爱
同甘共苦、命运与共情
坚定信念、执著追求
致橡树.._高三语文教案_模板
安工大附中霍光武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
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
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
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
第一层意象有:
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
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
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
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4、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
为什么?
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5、背诵诗歌
四、拓展链接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歌行》、《诗易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忠贞不渝白居易《长歌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诗易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板书设计
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橡比邻而居木凌霄花
比肩站立花鸟
坚贞热烈泉源
树独立平等棉险峰
钢枝铁干红硕花果
安徽省马鞍山市安工大附中
ahmashgwhgw@
作者邮箱:
ahmashgwhgw@
[1]
致橡树..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时间:
2004年3月24日地点:
杭州二高执教教师:
楼老师借班上课一、导入新课1、课题是什么?
2、我们来看看庄子是谁,对中国人有什么影响?
中国人的达观有一部分和他有关。
他很穷,大部分时间靠编草席为生。
但他穷得很傲,有一次他向人家借………他很怪,老婆死了,他敲盘而歌。
他给我们留下了33篇散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庄子,了解他,思考他。
通过我们的质疑、思辨,思考庄子对于个体价值、文明社会的意义何在。
二、看一段文字,读后说说庄子是个什么人,你从哪里看出。
补充一句:
课文就是由这段文字开始的。
幻灯片出示“曳尾涂中”一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
“愿以境内累矣!
”
生4:
自由、自然、不拘束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
不顾、吾将曳尾于涂中三、作者怎样看庄子,对庄子精神作何评价要求学生速读2-6段,划出评价语句1、清洁的精神:
可以……师:
清洁什么意思?
生5:
可以抵御一切的诱惑。
师:
还是什么?
生6:
不同流合污。
师:
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7:
对庄子的崇敬、激赏。
四、出示整理过的学生提问
(在这堂课之前,布置学生自读本文,并将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上交。
教师根据学生问题整理出最有价值的几类问题,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第1段“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落崖惊风”怎么理解这句话,特别是“吓”字?
(余均、杨瑜)·作者为什么把庄子比作“一棵孤独地在深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陈春梅、马郑列)·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
·“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作者为什么用一连串否定的表贬斥的词语?
·庄子为什么不做官?
为何能对做官之事如此释然?
·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后三个词的顺序能否掉换?
师:
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多集中在第4、8段和最后一段。
现在我们分组讨论这些问题。
生8:
庄子的思想在当时比较叛逆,不合常理,所以“吓”着人们。
(结果呢?
)给人带来清新的感觉。
庄子的思想与当时社会比较矛盾。
当时社会重权势,而庄子不愿同流合污。
而当人们仔细思考他的意见时,发现他是正确的。
齐读:
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
师:
我们今天来读读庄子,会给我们展现一个广阔的境界,柳暗花明。
师:
齐读第四段,来体会一下句子的含义。
生9:
叛逆者。
生10:
战国时期,月亮是庄子心中的道德象征。
师:
一个“槁项黄首或”的老头子,怎么会妩媚呢?
生11:
精神妩媚。
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权力是很好的东西,但他只喜欢自由。
师:
普天之下,能这样做的人有多少?
所以“孤独”。
生12(接着):
“妩媚”是不被认同的美,不被常人理解,这种信念已不再被很我人坚守。
师:
听这位同学的发言,可以用一句古诗来概括她的话。
吟诵《江雪》。
师:
庄子的行为都是跟当时的情、理、逻辑相违背的。
所以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齐读最后一段。
庄子怎么会出现眼冷心热?
庄子眼前的客观世界是怎样的?
黑暗、残忍决定了他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
偏激、反叛、哲学困境。
于是就出现了“眼冷心热”。
“眼冷”是出世的,“心热”是入世的。
他的处世态度是反叛的。
但仅仅读出“反叛”,还不是真正读懂庄子。
与之“周旋”什么意思?
周旋的目的是为了“外化”而保持“内不化”。
对第6个问题词序能否掉换的回答:
生13:
逻辑上看应该不能互换。
师:
这代表我们走近庄子的一种规律。
你们现在有无对肃然起敬?
下一个问题:
庄子认为天下污浊,但为什么他没有做官呢?
他只会用文字抨击社会,但为什么不想去做点什么呢?
如果去做官,不是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吗?
庄子既然对世俗不满,那么他为何不做官,通过自己的努力云改变社会的现状?
他只是为了自己的自由,这是不是很自私?
讨论:
你如何看待庄子的“拒绝入世”?
你觉得庄子的精神对个体生命和社会文明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师提问:
中国历史上哪些人与庄子有渊源?
生:
李白、陶渊明、苏东坡、阿Q其中一生问:
阿Q怎么会和庄子有渊源?
一女生回答,因语速过快,听不清。
师:
庄子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
庄子的思想能救人,但能否济世?
请思考。
好了,我们的课就要告一段落了。
今天,什么是“无路可走”?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庄子又何来引导我们的精神呢?
[1]
走近庄子:
《庄子: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阅读教学.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重点: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明确文体)
师: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
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
(板书课题、作者)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师:
齐读①段并思考:
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
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
有何作用?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板书:
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师:
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
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
品味重点字词:
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
“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
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
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
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
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
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
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
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师:
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
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
(板书:
蔑视权贵,傲岸不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
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师: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师:
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课后练习第三大题第三小题:
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
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
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
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
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
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三、迁移
师: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
(幻灯屏幕上摘选的四首可供借鉴,亦可另行选择。
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
)
幻灯出示: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讨论、诵读略)
四、返回课文
师:
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
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板书:
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具体体现在本文的哪些诗句上。
(学生回答略)
师:
下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你的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
(可在下课前2分钟让全班同学尝试着齐声背诵全诗。
)
附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月夜白昼傍晚夜晚缘由→||||→梦醒蔑视权贵傲岸不
屈大胆的夸张剡溪清幽山中
壮美洞外恐怖洞中仙乐奇特的想象
[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邓浩教学目的
一、了解我国古代艺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运用课文的观点阐明一些文学现象。
教学设想
课文里有两段引文十分重要。
作者通过引述并分析《谈龙录》里一段话阐明全和粹、虚和实的辩证统一关系,确立了基本观点。
引用《画筌》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处理空间的一般表现方法,舞蹈精神是中国艺术的共同特点。
教学中应围绕这两段话,讲清重要的概念,把握作者的观点。
既粹且全,虚实相生,舞蹈精神,这些观点是全文精粹。
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观点,透视课文举出的绘画、戏曲、舞蹈、建筑等种种艺术现象,并且进一步观察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文学中的运用,搞好迁移训练。
在教学中可把握课文精要,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阅读准备
翻译《谈龙录》、《画筌》的两段引文。
补充注释
①哂:
dhěn,讥笑。
②第:
只,仅。
③位置相戾:
虚实不分,互相干扰。
戾,lì乖张,不讲情理,这里是不守规矩的意思。
④赘疣:
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
⑤虚实相生:
虚和实互相补充,互相衬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自读讨论,把握精粹
1.口头翻译课文引用的《谈龙录》、《画筌》里的两段话。
2.根据课文的具体讨论,解释下列名称术语。
需解释的术语及参考答案:
全——(艺术)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粹——(艺术)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全与粹的关系——既粹且全,辩证地结合、统一。
典型化——对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达到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加以综合,从典型化的过程、目标两方面组织答案。
)自然主义——只讲“全”而不顾“粹”。
形式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
现实主义——以粹概全,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实”——画面中的实景、真境。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画面中的空景、神境(或“艺术空白”)。
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的艺术特征。
3.讨论《谈龙录》中的一段引文,把握作者的观点。
(1)洪升、王士稹、赵执信讨论诗歌的艺术性以画龙为例分别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
洪升求全不求粹,认为做诗如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一鳞一爪都不能忽略。
王土稹求粹不求全,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或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根本看不到全体,所以只要画出精粹部分就可以了,不必求完整。
赵执信主张既粹且全,以粹概全,就是说,心目中先有完整的龙才去画龙的一鳞一爪,而画一鳞一爪也正是要反映龙的全体。
(2)本文作者通过对洪、王、赵主人观点的评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
作者认为洪升重视全面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士祺看重一鳞一爪而忽视全体是形式主义;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
作者赞成赵执信的观点,提出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4.深人讨论问题,把握文章的精粹。
课文提出,“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
”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欣赏艺术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示:
首先,王、赵的看法是片面的。
课文指出,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但是,那种绘制全龙、须眉毕现的雕塑绘画一定就是自然主义因而不足取吗?
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对课文的观点补充、修正。
例如下述说法:
绘制全龙功不可没。
世界上本没有龙。
龙是画家、雕塑家想像的产物。
艺术创作中先有了完整的龙的形象,画家、雕塑家才能从龙的全体出发画出龙的一鳞一爪,才能通过一鳞一爪反映龙的全体。
观赏者心目中也要有龙的完整形象,在看了画上的一鳞一爪之后,全龙才能在想像中再现出来。
以具有象征作用和概括力量的一鳞一爪表现全龙是以粹概全;以全龙表现神话世界也是以粹概全。
对于整个神话世界来说,全龙成了精粹的“一鳞一爪”。
所以绘制全龙不能一概否定。
二、布置作业。
小说《祝福》较为完整地讲述了祥林嫂的一生,《荷花淀》则截取了生活中几个最精彩的片断,生动地表现了白洋淀妇女纯美的心灵和成长的过程。
就完整性问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致橡树 高中语文 一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