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版导学案.docx
- 文档编号:11098810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119
- 大小:468.10KB
电子版导学案.docx
《电子版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版导学案.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子版导学案
第9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和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知道算盘的结构和记数方法,了解电子计算器常用键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2.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
难点:
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的基本四则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算盘、计算器。
一、情景导入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的产生,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同学们,你们了解哪些计算工具呢?
(板书课题:
计算工具的认识和用计算器计算)
二、探究新知
1.计算工具的认识。
课件展示人们发明的计算工具的历程:
二千多年前,中国人用算筹计算;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20世纪,出现了电子计算器;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又相继出现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2.认识算盘。
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算盘,至今仍在使用。
(1)出示算盘,介绍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2)用算盘表示数。
算盘上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计数前先要确定某一档作为个位,再从个位向左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与整数的数位顺序一致。
3.认识计算器。
(1)课件出示第25页主题情境图及计算器图。
计算器是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计算迅速、准确。
,便于携带,它体积小
计算器的常用功能键。
(2),,才可以使用其他键。
使用完后ON/C键,开关及清屏键打开电源——ON/C:
按下按下ON/C键,清除屏幕显示内容。
,——CE:
仅消去当前显示的数据,在计算过程中,不影响前面的数据及运算清除键一般用于修改输错的数据。
OFF关机键——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3),,接着按运算符号键先按ON/C键开机,再用数字键按出第一个数用计算器计算时,,最后按等号键得出结果。
再按出第二个数。
4.教学例1用计算器算一算。
按照下面的步骤,________=386+179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屏幕显示,再按“179”,179(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
按“=”,屏幕显示结果565。
AC试试CE键各有什么功能?
和,AC为0:
清除功能,也相当于清除功能。
CE自己用计算器试算:
825+138=________26×39=________
312÷8=________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得这样快?
(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都是最好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
5.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七道算式。
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9999×2
9999×3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得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畅所欲言。
师:
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9999×6
9999×79999×9
师总结:
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6.对应练习。
(1)教材第26页“做一做”。
题。
2页第28教材第
(2).
三、巩固提高题。
页第3、4完成教材第28四、课后作业。
题。
教材第28页第1
【板书设计】},开机及清屏键:
ON/C)计算工具的认识和用计算器计算,1.认识算盘。
2.认识计算器。
CE清除键:
关机键:
OFF
例1:
386+179=565K第10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和自主学习、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位、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难点:
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等。
一、情境导入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大家学会了哪些知识?
谁来说一说?
(可以让2~3名学生汇报)
大家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对第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
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
1.让学生先自主整理,然后交流汇报。
2.师生共同梳理。
读法?
?
?
写法?
?
大小比较亿以内数的认识1.?
?
改写?
?
求近似数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2.?
大数的认识读法?
?
?
写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3.?
改写?
?
求近似数?
算盘?
?
?
计算工具的认识4.计算器?
强化提高三、重点复习,让学(,容易出错呢?
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1.在本单元中,同学们认为哪里比较难理解)
教师再强调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生充分地说,按照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写出近似数。
2.原数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1859490
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240395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705380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3997026000
2题。
页第1、3.完成教材第30四、课后作业题。
31页第2教材第【板书设计】读法、写法、()\b\lc\{(\a\vs4\al\co1(1.亿以内数的认识的,,认,识整理和复习,\a\vs4\al(大,数读法、写法、,亿以上数的认识),2.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3.(大小,比较、改写及求近似数),)))}),4.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计算器改写及求近似数
二、公顷和平方千米本单元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在头脑,,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公顷、.使学生初步形成11平方千米的观念1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
感受用公顷和平方米与平方千米间的进率,.结合土地面积计算,应用平方米与公顷、2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
平方千米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
,3.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重点难点】重点:
探索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难点:
正确进行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之间的换算。
课时2本单元建议安排【课时安排】.
第1课时认识公顷
第2课时认识平方千米
第1课时认识公顷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问题导入
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更大的面积单位:
公顷、平方千米,那么1公顷、1平方千米究竟有多大呢?
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公顷。
(板书课题:
认识公顷)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的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画面。
“鸟巢”真壮观呀!
它的占地面积约20公顷。
(2)认识1公顷的含义。
测量和计算土地的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
谈话:
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都是根据边长一定的正方形面积来确定的。
例如:
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分米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米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
1公顷呢?
请同学们猜一猜可能是多大呢?
先让我们来算一算1公顷是多少平方米: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
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
(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400米跑道围起来的部分面积大约是1公顷。
(4)进行单位换算。
这块菜地有多少平方米?
米。
160高是,米250底是,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出示题目:
合多少公顷?
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简要小结:
把用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用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
2.尝试练习
教材第34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多少块这么大的正方形是1公顷。
)
三、课后作业
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2、3、4题。
【板书设计】
认识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第2课时认识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例2。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难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为解决相关问题时的实际需要作基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引入
师: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知道了公顷一般表示较大的面积,那么还有没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呢?
说说看。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
认识平方千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欣赏图片读一读图中的文字。
你从图中了解了什么内容?
(我国的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
)
(2)认识1平方千米的含义。
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平方千米有多大吗?
1能想象一下
指出:
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课件演示1平方千米的大小。
(3)尝试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
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在小组里算一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根据汇报板书: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2.尝试练习。
教材第3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20=5(个)
三、巩固提高
教材第36~37页的第5、6、8题。
四、课后作业
教材第37页第7题。
【板书设计】
认识平方千米
2)。
1平方千米(km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三、角的度量
本单元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的度数画角。
【重点难点】
重点:
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角的度数和比较角的大小,角的分类。
难点:
角的认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安排3课时
第1课时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第2课时角的度量
第3课时角的分类与画角
第1课时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认识角.2.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
角的认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
一、情景导入
1.复习:
提问:
关于线和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重点引导学生回忆有关角的知识。
2.引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继续探索有关线与角的知识。
(板书课题: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1)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主题图。
线段:
一根拉紧的线,绷紧的弦,都可以看作线段。
线段可以用字母表示,如图中线段AB。
直线:
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
如图中直线AB,还可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
射线:
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射线。
射线可用端点和射线上的另一点来表示,如图中射线AB。
2.线段、直线、射线的联系与区别。
射线直线线段名称
图示无一个两个端点个数
不能向两可以向两只能向一延伸
端延伸端无限延伸情况端无限延伸无法测量可以测量长度无法测量3.认识角。
(1)课件出示第39页角的图形,建立角的概念。
(老师在黑板上画角,学生观察体会画角的方法)
(2)总结角的概念
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
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
边。
(3)角的符号
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如前面的角可以记作“∠1”。
注意:
不能把角写成小于号。
4.尝试练习。
完成教材第39页中间和下面的“做一做”。
(数角时要注意根据角的概念来判断,不要遗漏或重复。
)
三、巩固提高
完成教材第44第1题。
(明确:
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
四、课后作业
教材第45页第8题。
【板书设计】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1.
2.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第2课时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度量角。
2.掌握应用量角器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角的度量和比较角的大小。
难点: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量角器、三角尺。
一、情境导入
角也是有大小的,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计量单位和测量工具。
那么角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计量单位是什么?
怎么来测量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些知识。
(板书课题:
角的度量)
二、探究新知
1.角的计量单位。
(1)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1、∠2图。
问:
∠1和∠2哪个大些?
大多少?
(2)用三角尺上的角来量一量,比一比,结果发现∠2大些。
能不能通过三角尺比出∠2比∠1大多少呢?
(不能)
(3)为了准确测量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把圆平均分成360份,每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为1度,记作1°。
2.认识量角器。
(1)出示量角器实物,介绍各部分名称。
量角器是把半圆分成180等份制成的。
内圈数字从中心右边的0刻度线起,分别为0、10、20…170、180。
外圈数字从中心左边0刻度线起,分别为0、10、20、…170、180。
3.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1)用量角器度量前面∠1的度数。
师生共同操作,在此过程中探究量角的步骤,教师归纳小结: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2)练习:
用上面的方法度量前面∠2的度数。
4.比较角的大小。
(1)课件出示第41页第2题,让学生先看两个角的特点,再用量角器度量出两个角的度数,再比较大小。
(2)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只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三、巩固提高
完成教材第41页第1、3题,第44页第2、4题。
四、课后作业
教材第44页第3题,第45页第7题。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1.角的计量单位:
“度”“°”1°
2.认识量角器
3.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
4.比较角的大小: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只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第3课时角的分类与画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43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角,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角的分类。
难点:
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准备】
三角尺、量角器、折扇、可折叠团扇。
一、情景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角是有大小的,那么能不能根据角的大小把它们分成几类呢?
怎样画一个角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
(板书课题:
角的分类与画角)
二、探究新知
1.几种常见的角。
(1)直角。
(实物出示一副三角尺,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尺中直角的度数)
直角=90°
以90°的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很方便,所以直角很重要。
(2)平角和周角。
(实物演示用折扇折出平角、周角的过程,抽象出这两种角的概念)
平角: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形成的角叫做平角。
(或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叫做平角)
周角: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1平角=180°1周角=360°
2.几种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例2,先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再汇报,教师订正并小结板书。
)
因为锐角<90°,直角=90°,90°<钝角<180°,平角=180°,周角=360°,所以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1平角=2直角,1周角=2平角=4直角。
3.画角。
(1)教学例3,让学生在稿纸上试画一个60°的角,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教师用实物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画角的过程。
(2)画角的步骤:
①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②在量角器60°刻度的地方点一个点。
③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4.尝试练习。
完成教材第43页“做一做”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44~45页第5、6、9题。
(第6题引导学生只用三角尺画一些度数的角。
)
2.完成教材第46页第14、15题。
(第14题所求角与较小角的和都是360°,因此量出较小角的度数,再用360°去减这个角的度数即可;第15题∠1=∠2,因为左图中∠1和∠2加上中间角都是90°,右图中∠1和∠2加上中间角都是180°。
)
四、课后作业
教材第46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与画角
1.1直角=90°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1平角=2直角=180°
1周角=2平角=4直角=360°
2.画角
四、三位数乘两位数
本单元教材学大纲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理解积随因数变化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一些算式的得数。
3.掌握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和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
中间或末尾有0的竖式简便计算方法,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应用,灵活地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安排5课时
第1课时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2课时因数末尾或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
第3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第4课时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第5课时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第1课时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例1和第48页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
各部分积的定位。
【教学准备】.
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52×3412×3243×2
2.笔算:
22×1462×5359×44
我们已经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今天我们要学习较复杂的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
)
(1)估算。
把145看作150,12看作10,150×10=1500,估计有1500千米。
(2)笔算。
(让学生在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试算,看看笔算与估算相差多少,教师巡视指导,板书时同时讲解各部分积的定位。
)
145×12=1740
列竖式计算时,先用12个位上的2去乘145得290,表示290个一,0要与12的个位对齐;然后用十位上的1去乘145得145,表示145个十,5要与12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相乘的积相加,即为结果。
(290+1450=1740)
(3)拓展:
任何多位数乘多位数,都可以按照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计算。
不同的是用第二个因数哪一位上的数乘时,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2.尝试练习。
学生独立做,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学生汇报,要求学生口述计算的过程,出现错误其他同学及时纠正,指名板演。
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或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三、巩固提高
完成教材第49页第1题前4小题。
四、课后作业
教材第49页第1题后4小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例1:
145×12=1740
的笔算乘法0因数末尾或中间有课时2第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
【教学目标】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计算方法以及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教学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仪。
一、复习引入
1.小黑板出示计算题:
20×40,18×20,240×3,105×3,要求学生口算或笔算,用笔算的,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计算过程,重点讲评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进一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2.导入新知。
师:
以上我们进一步巩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如果遇到新问题,三位数乘两位数且中间、末尾有零的,你会解决吗?
(板书课题:
因数末尾或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第
(1)小题。
160×30=________
(1)引导学生比较160×30与160×3有什么异同?
(2)提问:
你会算吗?
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进行计算。
(3)学生反馈思考过程,师生共同探究方法。
口算:
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笔算:
然后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第一,写竖式时,如何处理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第二,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最后,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写竖式时先把两个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然后把0前面的数相乘,两个因数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子版 导学案